内容简介
“人生学校”系列由阿兰·德波顿主编,汇集人生学校编辑部十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和见解,为人们应对日常生活的普遍问题提供建议,是一套尤其适合年轻人的人生问题解答手册。
本册聚焦于结婚问题,以两人携手共度余生为愿景,指出了一对新人在结婚之前、婚礼仪式上和结婚之后应该考虑的问题。结婚是一件严肃而重大的事情,步入婚姻前,需要做好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准备。
目录
引言
1. 维持一段婚姻的意义何在
2. 举办婚礼的意义何在
3. 婚礼仪式
一、结婚之前
1. 承认自己的不足
2. 没有十全十美的伴侣
3. 为什么要跟这个人过一辈子
4. 考虑周全
5. 爱和被爱
6. 心理层面的婚前协议
7. 婚前指导
8. 筹备婚礼
二、婚礼
1. 硬件
2. 音乐响起,婚礼开始
3. 宣誓
三、结婚之后
1. 婚宴
2. 礼物
3. 新婚之夜
4. 婚礼相册
5. 危机
6. 婚姻治疗
试读
婚礼仪式
过去,祈求神灵保佑可以体现出一件事情的重要性,比如一场战斗、收割庄稼或建造新居。婚礼也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新人并不是互相立下誓言,而是在向神灵发誓。他们死后,神灵会做出审判。宗教帮助我们认识到婚礼的分量和特点。
今天,婚姻的宗教色彩已经淡化,这也使我们陷入困境。想要凸显婚礼的特殊,只能采用宗教仪式,但我们又对宗教不感兴趣。我们想要抓住婚姻的本体意义,但其深埋在宗教仪式之下,难以发掘。
我们目前面临的难题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也可以称之为“糟糕的世俗化”。传统上,宗教做了两件与众不同的事情。第一,对死亡和宇宙起源进行解读。第二,在人生的重要时刻举行盛大的仪式。洗礼、婚礼、葬礼和宗教节日—宗教不断引领我们进入关注本体的时间。凭着独到的艺术形式和建筑风格,宗教让我们暂时脱离了日常生活,纵观整个人生。
世俗主义通过质疑神学主张而获得发展,但与此同时,世俗主义也抛弃了可以安慰人心灵的宗教仪式。神学就像洗澡水,宗教仪式就像孩子,世俗主义就是把孩子与洗澡水一起倒掉。世俗主义认为,宗教是仪式的守护者,抛弃了宗教之后,在人生的重大时刻,我们就不再需要盛大的仪式。但从本质上来讲,离了宗教信仰,仪式也可以存在。探究本体—也就是说宏观地审视人生—没必要扯上摩西十诫或者鬼魂亡灵。
理想的世俗化要在摒弃神学思想的同时,保留宗教仪式的精华之处。宗教之中确实有许多有益的、具有创造性的奇思妙想,不应该只留给那些碰巧相信神学的人。当务之急,是从看似一切都不再可信的东西里,拯救出仍具有启发性的那部分。
在这本书里,我们将详细描述一场婚礼仪式,通过非比寻常的话语、行为和规矩,洞察婚礼的本体—关键是,其中不包含神学思想。我们相信婚礼上要字斟句酌;举行婚礼的场所(最好)代表着天长地久;司仪应该有点权威;大家不能穿平时的服装;新人要承认自己的不足,并认识到对方的不足(但依然愿意与之共度一生)。总之,我们得意识到婚礼的重大意义。从长远来看,婚姻有益于我们自己,也有益于社会和后代。尽管,婚姻确实有它的可怕和沉重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