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人生学校”系列由阿兰·德波顿主编,汇集人生学校编辑部十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和见解,为人们应对日常生活的普遍问题提供建议,是一套尤其适合年轻人的人生问题解答手册。
本册聚焦于“寻找真爱”这一难题,讨论了我们一直以来如何被自己的本能误导、忽略理性思考的作用,以至在情感生活中屡屡受伤或感到失望。一劳永逸的正确选择本就不存在,一段关系若想持续发展并结出硕果,需要双方互为良师。是时候对我们的本能进行升华和完善了。
目录
引言言 从理性到本能
一、我们为什么会爱上特定的人
1. 完善的本能 / 011
2. 认可的本能 / 015
3. 熟悉的本能 / 017
二、本能如何将我们引入歧途
1. 追求完善,问题连连 / 023
2. 寻求认可,麻烦多多 / 025
3. 找寻熟悉感,困难重重 / 028
三、本能进修术
1. 提升完善的本能 / 035
2. 精进认可的本能 / 038
3. 超越熟悉的本能 / 040
四、寻爱路上的绊脚石
1. 双向奔赴的挑战 / 049
2. 恐惧幸福 / 055
3. 固恋 / 059
4. 分手无能症 / 063
5. 羞于引诱 / 068
6. 缺乏耐心 / 072
结语语 面对现实
1. 困难与想象力 / 077
2. 足够好与明显坏 / 0
试读
引言言从理性到本能
我们真该同情自己。寻找真爱,道阻且长,何况还是条少有人探索、画路标的新路。我们以现在的方式寻觅伴侣,满打满算也不过二百六十年。就如何建立亲密关系而言,我们仍处在探索阶段。踩过的那些坑还都历历在目。
在过去的大部分时间里,亲密关系有两点与现在截然不同。首先,人们结婚并非因为爱情,而是出于地位、金钱、家务技能和颜值等诸多因素的考量。人们更加不指望自己会爱上伴侣,能够做到在婚姻中相互忍受就算是烧了高香。人们所缔交的婚姻关系,可称为理性婚姻。其次,找伴侣一点不需要自己操心,全靠家庭以及更广泛的社会网络代劳。自会有人按照诸多“客观”标准为我们把关,而我们要做的只是静候佳音。
可好景不长,在 18 世纪中期的欧洲,悄然开始了一场后来传遍世界的思想革命,它就是所谓的浪漫主义运动。浪漫主义宣称,亲密关系唯一的真实基础是强烈的爱。所有现实考量(诸如下一代、地位、财产)要么可以忽略不计,要么与亲密关系无关。理性婚姻从此让位于感觉婚姻。时至今日,我们可以自己选择伴侣而不必顾及别人,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都别想左右我们。
寻觅理想伴侣如今得靠本能,而不再依赖理性。“跟着本能走”的观念,也开始在情爱故事中变得举足轻重。曾几何时,“坠入爱河”的感觉被认为是一时发昏,如今则成了度过半个多世纪美满婚姻的可靠向导。连这一感觉的到来都笼罩着神秘的色彩:变幻莫测,说不清道不明,更不受意愿摆布。它只在某人出现时突然降临,至于缘何如此,实非意识所能解。像文学艺术作品中反复描述的那样,爱情降临的征候包括但不限于:心跳加快,感觉像是不偏不倚地一下子堕入“此生唯一”的怀抱,辗转难眠,忍不住(跟几乎所有人)滔滔不绝地谈起所爱之人,渴望和“此生唯一”一起听音乐、亲近大自然。
浪漫主义始终坚信本能的吸引力,这听起来颇令人动容,有时还挺振奋人心,但细细想来又问题颇多。与我们对爱情抱有的期待相比,我们生活的大部分结局往往都极其令人失望。只消看一眼关于婚姻不幸和婚姻破裂的统计数据,我们便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即想要单凭本能的指引找到理想伴侣,实在有些异想天开。我们对本能的盲目仰仗实在不利于获得幸福。我并非主张回到理性婚姻,但我们的确是时候去寻找一个超越本能关系的未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