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如何让爱情永不褪色?
如何成为热情如火的恋人?
我们对爱情是否寄予了过多的期待?提出了太多的要求?
当一个人开口说“我爱你”时,背后真正的动机是什么?
德国公共哲学家理查德·大卫·普莱希特,带你认识自我,认识爱情。他对爱情与婚姻的每个阶段都做出冷静而睿智的剖析,将自己丰富、深沉的思辨,通过细腻的情境,融合具象而真实的人物角色铺陈开来。从遗传学、进化心理学、生理学、哲学、社会学等方方面面,探寻人类情感的迷思与真相。
真正的爱情,从来不会降临到一个不懂爱情的人身上!
目录
引言 对金星情有独钟的男人和仰慕着火星的女人
为何撰写爱情类书籍并非易事
第一部分 男人和女人
第一章 黯淡的遗产:爱情与生物学有何相干
第一节 一个差强人意的主意
第二节 人类动物学
第三节 更新世时期的爱情
第四节 迷雾中的桥梁
第二章 惠而不费的性行为:为什么基因并不自私
第一节 断指天才威廉·汉密尔顿
第二节 基因神秘学
第三节 资本的再生
第三章 仓廪丰裕的伯劳鸟,岿然不动的角斗青蛙
女人和男人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第一节 投资
第二节 男人的愿望
第三节 女人的愿望
第四节 非理性的文化
第五节 文化如何塑造我们
第四章 我看到了你看不到的东西
男女之间真的存在思维差异吗
第一节 有趣的书籍,可疑的研究
第二节 性别与大脑
第三节 荷尔蒙
第五章 性别与性格:我们的第二本能
第一节 社会性别
第二节 我们被塑造成了这样
第三节 萨摩亚
第四节 自我概念
第二部分 爱情是什么
第六章 达尔文的顾虑:是什么使爱与性分离
第一节 究竟为什么会有男人和女人
第二节 达尔文书写爱情
第三节 爱情是自私的吗?
第四节 爱情的诞生
第五节 浪漫的三角结构
第七章 一个复杂的想法:为什么爱是没有情绪的
第一节 情欲,迷恋,爱情
第二节 田鼠带来的启示
第三节 情绪和感情
第四节 爱情是一种本能吗?
第五节 爱情和桌子
第八章 我的中脑和我:我有能力爱我所爱之人吗
第一节 “文化产物”之间的爱情
第二节 他人眼中的我
第三节 在你的臂膀环绕之处,我便有了我
第四节 爱情地图
第五节 摇摆的吊桥
第六节 当爱情独一无二时
第九章 命运之轮的旋转:爱情是一门艺术吗
第一节 艾里希·弗洛姆,一位小市长以及爱的艺术
第二节 迷失自我的爱情
第三节 制造幸福的爱情规则
第四节 自爱是灵丹妙药
第五节 爱的艺术
第十章 完全正常的不可能性:爱与期望有什么关系
第一节 爱情是一种发明
第二节 爱情与西方
第三节 受损的“主体”
第四节 相同的情绪,不同的想法
第五节 行政专家的爱情
第六节 对他人的期待
第七节 结论
第三部分 今日爱情
第十一章 爱上爱情:为什么我们总是在寻爱
但爱却越发无迹可循
第一节 爱情是自我实现
第二节 自我实现是糟糕的吗?
第三节 依恋纽带的重建
第四节 寻找爱情
第五节 爱情的宗教
第十二章 爱情买卖:当浪漫成为一种商品
第一节 与众不同
第二节 大众的浪漫
第三节 纵欲过度和一片狼藉
第四节 困境的出口
第十三章 充满爱意的家庭:保存和改变了什么
第一节 作为意志和想象的家庭
第二节 从未存在过的家庭
第三节 爸爸和妈妈
第四节 大象式家庭
第十四章 现实意义与可能性意义
为什么爱情对我们如此重要
第一节 斯宾塞的梦
第二节 行为举止中凌乱的情感
第三节 方形鳄鱼
第四节 渡船上的微笑
参考文献
名称索引目录
人名对照
试读
卡皮拉诺峡谷的吊桥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吊桥—至少对行人来说是这样。这座吊桥横跨温哥华市以北的卡皮拉诺河,全长136米。每年有80万游客涌向国家公园来欣赏雄伟的道格拉斯云杉。然而这里的亮点是一座吊桥。在深渊上方70米处,旅行者们通过狭窄的木制人行道走上这座摇摇晃晃的吊桥。
卡皮拉诺吊桥并不适合那些心脏脆弱的人。除了心惊胆战外,人们也可能会将心遗失于此。1974年,想要独自穿越此桥的年轻男人必须从一位迷人的年轻女士身旁走过。她问男人们是否愿意参加一个科学实验。此时他们每一个人刚好走到了吊桥的中央,毫无准备地便与她在此邂逅了。之后他们需要在一个小故事或一幅画中创造性地描述出自己的感受。当他们回来的时候,这位女士会给他们留下电话号码,以便他们问询研究结果。而事实上,参与这场实验的人后来有一半都打来了电话。
这项测试是由两位来自多伦多的年轻科学家设计的,他们是唐纳德·达顿和亚瑟·阿隆。当时达顿刚在温哥华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申请到了一个临时的职位,在那里他一直在研究情感问题。此项与吊桥相关的实验使达顿和阿隆一夜成名。但正如游客所说,实验与景观印象无关。两位心理学家唯一感兴趣的是这个问题:有多少人会最终打电话给你?
她的假设很清楚很简单:因为走过这座摇曳的吊桥会让男人们感到紧张,所以他们看到这个出现在桥中央的漂亮年轻女士时的反应会变得特别情绪化,因此他们对这位女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第二次尝试中,达顿和阿隆将这位女士送到附近一座简单搭建的木桥上并重复了该项实验。然而这一次,最终只有不足15%的男性给这位女士打了电话。
还有一点很引人注目:在吊桥上发生的故事显然比发生在普通木桥上的故事包含了更多的性暗示。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如果达顿和阿隆的设想是正确的,那么就意味着男人们将他们在桥上的激动转化成了对这位年轻女士的兴奋。桥晃得越厉害,男人们对性的兴趣就越大。
如今唐纳德·达顿是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法医心理学系的教授,亚瑟·阿隆则在纽约石溪大学教授心理学。他们从这个著名的实验中得出了两个结论,一个是理论上的,一个是实践上的。理论上所得到的有趣的结论是,我们的情绪常常如此模糊,以至于我们无法清楚地解释它们。引起某种情感的和促使我们理解这种情感的往往是两件非常不同的事情。只有像恐惧或兴奋这样的感觉才能最终转化为性兴奋。达顿和阿隆将吊桥上所发生的事件解释为“错误的归因”。换句话说,他们认为这些人显然误解了自己的情感。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斯坦利·沙赫特在1962年提出了一个假设,即身体上产生的情绪和心中对它们的解释完全是两码事。这位密歇根大学芝加哥分校的教授对许多奇奇怪怪的人类行为都充满着热情。在他的博士论文中他已经着手研究了一个问题,即当世界末日的传播者发现他们的预言没有实现时,他们的心灵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沙赫特所感兴趣的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重大问题:我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我们为何会患上厌食症、暴食症、疑病症或者是染上烟瘾、吝啬等大大小小的毛病呢?
根据沙赫特的说法,所有这些情况都与“错误归因”有关,因为不存在厌食或吝啬的情绪。它们所引发的行为和情感是不相符的。很明显,有些东西在我们内心解释的作用下重新被规定了方向或发生了改变。沙赫特为此提出的理论被称为“情感的双因素理论”。这一理论的观点很简单:我们所有的感觉都是由两个因素组成的—一方面是身体上受到的刺激或激励,另一方面是相应的(或不完全相应的)解释。
换句话说,我们所拥有的感受实际上是由我们自身诠释过的!我在上一章中曾说过,当情绪触发想法时,感觉就会出现,这里就是同样的意思。因为想象是我们大脑功能中更高级的成就,它解释并衍生出一种情绪。在此,吉尔伯特·赖尔可能会补充说:事实的确如此,但我们对大部分的感受都找不出合适的词语来描绘!我们只能使用通用术语。一旦我们使用了它们,我们就会相信这些术语符合我们的实际感受。
当成年人对孩子们的感受给出明确的解释时,孩子们便会很高兴,因为这会让世界恢复秩序。当弥漫的不适感似乎可以通过一个合理的定义来解释时,成年人通常也会感到平静。当心存疑虑时,明确诊断出的“自卑情结”的结果和相应的推论要比那种对他人看似无助和无能为力的、似是而非的感觉令人感到舒适。即使“无助”和“无能为力”这两个词汇实际上与“自卑情结”的科学解释差不多。达顿和阿隆在吊桥上的实验似乎证实了这一机制。在极度兴奋的情况下,感情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发生转变并富有成果。这个故事的实际意义在于让人们认识到性兴趣和迷恋的情感高度依赖于周围的环境。在摇滚音乐会、舞蹈课、奢华的圣诞派对、科隆嘉年华甚至是冒险的吊桥上,坠入爱河的概率显然比在超市购物时要高得多。
P11-12
前言/序言
引言 对金星情有独钟的男人 和仰慕着火星的女人 为何撰写爱情类书籍并 非易事 本书关注的是两性以及 发生在他们之间曼妙而奇特 的事情:爱情。爱情是人类 社会经久不衰的主题。没有 风流佳话的小说难以成书, 而无关风月的电影则更是寥 寥可数。虽然我们并不总是 “谈情说爱”,但爱情对于我 们每个人都意义非凡。尽管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儿女 之情并不总是引人注目,然 而如今,它却被赋予了无与 伦比的重要意义。没有甜蜜 爱情的宣言做担保,体味除 臭剂就不会成为货架上的商 品,而流行歌曲所咏唱的主 题也不会再有什么比它更重 要的了。从“为什么会有之 分?”到“我该怎么做才能挽 救我的婚姻?”,“爱”的话 题是如此宏大,以至于它几 乎涵盖了一切,它似乎是无 边无际的。人们可以为一个 眸色凝灰的女人沦陷,也可 以爱上泰嘉森林中的满月之 夜;可以因为一个人的习惯 而与之坠入爱河,甚至可能 对一个将牙膏管挤压整齐的 人怦然心动;人们可以喜爱 暹罗猫和带血的牛排,喜爱 科隆狂欢节的沸腾和佛寺神 龛的幽静,钟爱谦虚、跑车 和上帝。人们可以单独地、 分别地喜爱着他们,也可以 同时喜爱其中的几样甚至一 切。 然而在所有这些可爱的 和值得被热爱的事物中,这 本书只关注一件事:情侣之 间的两性之爱。 没有人能就爱情本身著 书立作,而本书也并非包罗 万象。仅仅是女人和男人的 话题(以及女人和女人,男 人和男人)就已经是困难重 重了,因为两性之间的爱原 本就令人费解;尽管它是才 华横溢的文人墨客们所乐此 不疲的话题,却鲜少为聪明 伶俐的哲学家们所探讨。 尽管两性之爱对我们非 常重要,但自柏拉图以来, 西方哲学就一直将它视为难 登大雅之堂的俗乐。只要哲 学家们坚持用理性来定义人 类,那么爱情不过是一场意 外,一种只会给迷茫的头脑 造成不幸后果的混乱情感。 感情早已被剥夺了担任我们 灵魂的主人的资格,因为人 们并不能证明它是有理可循 的,所以人们对此宁愿缄默 不言。哲学史上广为人知的 特例业已证实了这一规律, 弗里德里希·施勒格尔、阿 图尔·叔本华、索伦·克尔凯 郭尔、弗里德里希·尼采、 让-保罗·萨特、罗兰·巴特 、米歇尔·福科或尼克拉斯· 卢曼都就爱情这一话题阐述 了不少引人深思的观点—— 然而直到今天,如果有哪位 哲学家举办了一系列关于爱 情的讲座,那么他便会遭受 到质疑并被学术界的同僚冷 嘲热讽,原因在于哲学是一 门非常保守的学科,其内部 的保留传统是根深蒂固的。 迄今为止,关于形式逻辑学 或康德范畴问题的哲学书籍 很可能远多于关于爱情的书 籍。 …… 它是源于我们的动物性 遗传,还是源于石器时代, 抑或是产生于当下?(第一 章)我们的基因遵循着什么 程序,它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第二章)什么是典型的 女性性行为,什么是典型的 男性性行为?对此人们了解 多少?(第三章)女性大脑 的工作方式与男性有所不同 吗?(第四章)文化在女性 和男性的自我认知和世界观 中到底占据了多大的比重? (第五章) 从第六章到第十章是本 书的第二部分,这一部分着 眼于爱情本身。首先,它涉 及生物学意义上的爱情。为 什么会有爱情的存在?爱情 是否有可能原本并非“意在” 男女关系?(第六章)我们 将尝试去理解这种混乱的情 感。无论如何,爱不仅仅是 一种情绪,那它到底是什么 呢?当我们恋爱时,我们的 大脑会发生什么呢?当情欲 变成爱情时又会改变什么? 我们了解到与来自山区的鼠 类亲族相比对,草原田鼠对 它们的配偶忠贞不贰,而化 学又与田鼠和人类有什么关 系呢?然而,与个人认知中 的自我形象(第七章)和童 年早期的印记(第八章)相 比,男女之间的差异则鲜少 与化学因素相关。我们了解 到,爱的渴望不仅表明了亲 密和结合的意愿,还展现了 激动不安甚至是间歇性的疏 离,因此爱情并非大公无私 的,也并非一种完全与众不 同的伴侣关系(第九章)。 它将各种不同的渴望和想法 捆绑在一起,在日常的交际 中,他们之间采取了一种相 当固定的“代码”的格式。爱 情是一场满怀期许的游戏, 或者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 因可被期待而被人们期待的 期待游戏(第十章)。 本书的第三部分探讨的 是个人和社会的可能性以及 当今爱情中的问题。为什么 浪漫的爱情对我们变得如此 重要?(第十一章)是香否 还有“真爱”的存在,浪漫在 其中是否早已沦为消耗品? (第十二章)简单了解一下 当今的家庭生活中的困难就 会发现,调和现实与理想是 多么不易(第十三章)。最 后,本书简要总结了这种极 度混乱的情感的起源以及与 它打交道时所面临的困难( 第十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