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传记学研究·创刊号》共有“专题”“中国传记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研究”“跨学科视域下的传记学”“传记史研究”“作品研究”“传记学者生命史研究”“书信、日记中的传记研究”“青年论坛”8栏,收录13篇文章,图文并茂,生动展示了传主的生活片段。
目录
001 专题
003 2023年度中国传记学学科发展报告 / 斯日
039 中国传记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研究
041 构建传记学学科体系的若干思考考/ 熊明
057 何谓“中国现代传记”
——基于一种研究现状的考察 / 张立群
071 跨学科视域下的传记学
073 丝路视域下的传记法
——以《史集》的修撰为核心 / 邱江宁
095 传记研究的社会学技艺
——来自法国社会学的一些启发 / 赵丙祥
112 论传记作品的人格教育功能与机制 / 陈兰村 许晓平
128 文学疗愈:心理传记视角下作家的“自医”与“医人”/李武成 舒跃育 廖书艺
143 传记史研究
145 20世纪 70—80 年代的传记文学研究 / 全展
167 作品研究
169 第一部汉译法国小说《穑者传》法文原书及作者考 / 徐洁
187 传记学者生命史研究
189 “创造者”的足迹:杨正润的“生命写作”事业 / 梁庆标
217 书信、日记中的传记研究
219 陈寅恪的经济生活史
——以《陈寅恪集·书信集》为中心的考察 / 薛平
252 1978年以来当代作家日记的特点、类型与经典化实践 / 史婷婷
269 青年论坛
271 文界革命与柳亚子清末传记文的转型 / 孙莹莹
291 一份刊物的诞生传(编后记)
307 稿约
试读
《陈寅恪集·书信集》(以下简称《书信集》)230 封信函中,涉及陈寅恪经济状况的超过一半,集中在全面抗战的烽火岁月,反映出 20 世纪中国文化学者的生存际遇,似乎通过个体的絮语呼应着历史的弦音。 这些信函中展现的陈寅恪的经济困境,让人难以相信这是一位顶级知识分子的真实经历。 一次次挣扎在贫病中的学人形象令人不禁感慨个体的渺小、随世沉浮,即便是国宝级的大师、教授也难以幸免。 个体在乱世中的生存图景是我们进入其生命与生活轨迹的必经之路,通过传统的治学思想和方法固然能够反映他们的生存状态及波动,但“作为‘生存着’的‘人’的生存本身,在动荡时期会受到多种干扰,在干扰中仍能保持下来的生存样态无疑是最本真的常态,更具代表性”,《书信集》可以说是这一本真样态的集中体现。在一种普遍的历史想象中,像陈寅恪这样民国时期的高级知识分子,其经济状况应该也是极富裕极令人羡慕的,但是《书信集》中 230 封信函或许会更加倾向于呈现这样一个事实:陈寅恪的经济生活面貌与其生活轨迹形成了一种相互印证的关系,为我们描绘出 20 世纪上半叶中国知识分子的流离与辛酸。《书信集》中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从 1925 年接受清华大学聘任,到 1937 年年底随校南迁辗转于战争年代,再到战争结束后长居岭南,陈寅恪人生的几个重要阶段恰恰能够通过这些书信所涉及的经济状况反映出来。 可以说,陈寅恪的经济生活史,是他个人的生活史,也是一部 20 世纪上半叶知识分子的生活史。
前言/序言
汉娜·阿伦特曾说,历史叙述的要义,不是构建某种理论图式,不是揭示某种必然法则,而是要学会讲故事。 在甲辰年的温暖秋日午后,当我在电脑屏幕上输入“编后记”这三个汉字的时候,跃入脑海的是汉娜·阿伦特关于人类历史故事的这段论述。《传记学研究》的创刊目的,已在“创刊词”中阐述。“编后记”里,我想讲讲这本以人文学科跨学科性为突出特征的学术刊物的历史故事,以我们今天所提倡的传记概念来讲,即要讲讲这本刊物的诞生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