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运用文献、档案以及图像等史料,按时间顺序叙述了钱均夫从出生、多地求学、为官成事,到培养儿子钱学森、北上安享晚年的一生,再现了其生平事迹、教育事功与教育思想,展现出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实践教育救国理念的人物形象。作者经过多年研究写成本书,通过研究人物的小史来反映大时代背景下的教育思想演进过程这一大史,史料扎实,图片丰富,考据讲究,内含不少珍贵的文献资料,也有作者通过整理统计资料所得的清晰图表,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了严谨且生动的人物信息,有较大的社会价值。
目录
试读
伍舍生活:“壶中好景长追忆”
每年春季是日本高等学校的毕业季。1908 年春,钱均夫在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经过四年学习顺利毕业,成为家族史上第二个接受过完整现代大学教育的“新人”。毕业后,钱均夫觉得纸上得来终觉浅,于是计划用半年时间考察日本教育现况及其制度,尤其重点调查了日本教科书的问题。经过研究,他发现日本教育制度效仿德国,决定“打破砂锅问到底”,甚至决定自学德语;且当他听闻有德国学者在东京作“日本国土概况”的讲座时还曾前往听讲,因而得知:
日本人自称国土地不肥,实有不然也者;若与德国东普鲁士一片沙地相比较,则日本土地可谓尚肥。
此种观点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后来,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时提出所谓的“国土狭小”“人口剧增”“人地矛盾”等明面原因,钱均夫就让儿子钱学森去调查事实和数据,揭开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谎言。钱学森的这种通过科学调查和理性分析找出事物背后的“真因”的方法,其实就来自钱均夫的家庭教育。
恰在此间,同时毕业的许寿裳因准备赴德留学,想找一个安静的住处补习德语,故在东京本乡西片町十番地吕字七号租到一处住所。这里原先的主人是日本作家夏目漱石,许寿裳以 35 日元租下后便邀请钱均夫、朱谋宣(一作朱谋先)、周树人和周作人同住,均担房租。这样对于钱均夫而言,还可以同许寿裳一同学习德语。许寿裳后来回忆说:
这原是日本绅士的家园,主人为要迁居大阪,才租给我的。规模宏大,房间新洁而美丽,庭院之广,花木之繁,尤为可爱,又因为建筑在坂上,居高临下,正和小石川区的大道平行,眺望也甚佳。我招了鲁迅及其弟起孟,钱均夫,朱谋宣共五人居住,高大的铁门旁边,电灯上署名曰“伍舍”。
“伍舍”即为五人居住之意。从周作人的回忆中,可以想象伍舍生活的悠闲情状:
那房子的确不错,也是曲尺形的,南向两间,西向两间,都是一大一小,即十席与六席,拐角处为门口是两席,另外厨房浴室和下房一间。西向小间住着钱家治,大间作为食堂和客室,南向大间里住了许季茀和朱先(作者注:指许寿裳和朱谋宣),朱是钱的亲戚,是他介绍来的。小间里住了我们三人,但是因为太窄,夜间摊不开两个铺盖,所以朱钱在客室睡觉,我则移往许季茀的房间,白天仍在南向的六席上面,和鲁迅并排着两张矮桌坐北。
五人合租之际,感情融洽,如同手足。此间,他们经常一起同游上野公园,购书读书,及至回国后仍维持深厚的兄弟情谊。
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伍舍生活仅维持了半年,钱均夫和朱谋宣于冬季先后回国,许寿裳、周树人和周作人因租金太高也相继退出。退出伍舍时,许寿裳还套用苏东坡诗句写了一首《留别伍舍》以作留念: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壶中好景长追忆,最是朝颜裛露时。
“壶中好景长追忆”,这段伍舍成员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长留在他们的心间。伍舍的时光虽短,却有一件事情对他们产生了重要影响,即师从章太炎治学,他们因而也成为章太炎在日讲学期间的入室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