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朱溪凡人三部曲(第一部)》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西郊商业重镇朱溪镇为时代背景,以孤儿金麻子的成长经历为主线,通过古镇上三家豆腐店的激烈竞争,呈现了“长街三里、店铺千家”的江南“商业巨镇”的繁华和各家百年老店的经营之道,表现了江南小镇不同阶层百姓的生态,以及“红色水乡”民众在抗击日本侵略时的不屈精神;刻画了一群经营有道、性格鲜明,面对强敌积极抗争的平凡生意人;描写了江南商业巨镇悠久的人文历史、繁荣的商贸、独特的民间习俗、开放的古镇性格,以及多家百年老店的前世今生。
精彩书摘
引子
朱溪镇横亘着一条漕港河,东接黄浦江,西连太湖,是古代运粮进京的漕河,河水从太湖来,流经九曲十八弯,一直流入东海。漕江河上横卧着一座历经五百年风霜雪雨的五孔石拱桥,桥边驳岸皆为停船码头,春夏秋冬无论哪个季节都停着载着南方杂货、北方药材、西域皮货的商船,来自黄河长江水道的粮船、煤船,或者绍兴的乌篷船……这些船在这五孔石拱桥边一字排开,船家在此歇脚,商家来镇上趸货卖货。商船、商人和商品成就了黄金水道边上的这座千年古镇,使之成为江南一带地域最大、生意最火、人口最多的商业巨镇。到了一九三〇年,朱溪古镇已发展成有着三万人口的江南名镇。古镇的祖先们把沿河而建、因河而隔的各条街道建桥相连,全镇九条街道三十六座石桥,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于是八方游客、商家巨贾纷至沓来,朱溪日日繁荣、年年昌盛……
镇上钱记钱庄的钱老板当年就是坐船从太湖顺流而下来到朱溪镇,并开了一家“执全镇金融之牛耳”的钱庄的。而钱老板在第一任老婆病亡后娶的第二任妻子(镇上人叫“填房”),一个曾在上海百乐门舞厅做过舞女的漂亮女人,便是从上海的苏州河坐船沿着漕港河向西一路顺风嫁到古镇来的。舞女来到镇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镇上最有名的桥梓湾生煎店吃了一客生煎。她咬开生煎包,顿时一股鲜汤流入口中,咬皮,皮香甜;吃馅,馅肥鲜。生煎包最大的特色是其包底,入口就觉脆、酥、香。舞女吃完生煎让新郎再买一客带回家,据说到家后舞女吃完一客生煎才和钱老板圆的房。其实绝大多数商家来到镇上,都会踏进坐落在镇中心北大街(镇上最热闹的商业街)桥梓湾湾角上的点心店吃上一客生煎,然后该做生意的做生意,该买东西的买东西。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北大街上天天人流如潮,生意不断。每日过了晌午,商人巨贾游人阔少都会找一家适合自己的客栈住下。街上客栈到处都是,抬头一看就能找到一家落脚的店。这些个商人游客住下后,在夜幕降临前便会向客栈伙计打听镇上都有哪些好玩的“景致”,店小二肚子里早就知道住店人的心思。到晚上,客人们都能找到自己想玩的乐子。夜幕下的古镇市河里更是别有一番韵味……一艘艘挂着灯笼的木船在市河里悠然摇动,船上有喝酒的、弹琴的、唱戏的、说书的、吟诗的、卖笑的、聊天的、看景的……整条河上热闹非凡,真可谓夜夜笙歌、人人忘醉。第二天,能起早的绝不贪睡,因为镇上的“天下第一茶楼”在早上是商人一定要去的地方。那里不仅是天南地北谈“山海经”的地方,还是商品信息的集散地,不少生意就在茶楼边喝茶边聊天的不经意间谈成了。无论是谈成买卖的商家,还是赏不够美景的游客,临了都不忘到镇上的朱溪酱园买上古镇特制的酱菜带回家。
朱溪镇是一块黛色的翡翠,中间蜿蜒着一条晶莹剔透的翡翠蓝,那是一条穿镇而过的支流,支流由东向西在镇中心分叉,一条流向镇南,一条继续往西。街道沿河铺展,民居顺街而筑,居民枕河而眠。清晨,青砖黛瓦倒映水中,静得像一幅水墨画;俄顷,一叶小舟咿呀摇过,拨开平静水面,阵阵涟漪揉皱了河面,揉碎了水中的青砖黛瓦,站在后水港(临河后门)看风景的柔情似水的古镇女人的身影顷刻在碧水中舞动起来……摇船的艄公看到亭亭玉立的女人,立马扯开嗓子唱起江南小调:“河水美哎,美不过姑娘的脸;河水柔啊,柔不过姑娘婀娜的身哎;河水流呀,流不断我对姑娘的思念……”看水景的大姑娘听到船家的歌声,脸上立马堆起红晕,转身关上临河后门,从门缝里往外窥望,等船摇远了再开门看河……倘若艄公再次看见后水港的大姑娘探出头来,立马会唱起一首民谣:“我爱你呀我爱你,请个画师画上你,把你画在眼珠上,看到哪里都是你……”
目录
序 不凡的《朱溪凡人》 陆寿钧 / 001
引 子 / 001
第一章 / 003
第二章 / 015
第三章 / 041
第四章 / 068
第五章 / 095
第六章 / 122
第七章 / 145
第八章 / 192
第九章 / 228
第十章 / 267
第十一章 / 296
第十二章 / 324
试读
引子
朱溪镇横亘着一条漕港河,东接黄浦江,西连太湖,是古代运粮进京的漕河,河水从太湖来,流经九曲十八弯,一直流入东海。漕江河上横卧着一座历经五百年风霜雪雨的五孔石拱桥,桥边驳岸皆为停船码头,春夏秋冬无论哪个季节都停着载着南方杂货、北方药材、西域皮货的商船,来自黄河长江水道的粮船、煤船,或者绍兴的乌篷船……这些船在这五孔石拱桥边一字排开,船家在此歇脚,商家来镇上趸货卖货。商船、商人和商品成就了黄金水道边上的这座千年古镇,使之成为江南一带地域最大、生意最火、人口最多的商业巨镇。到了一九三〇年,朱溪古镇已发展成有着三万人口的江南名镇。古镇的祖先们把沿河而建、因河而隔的各条街道建桥相连,全镇九条街道三十六座石桥,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于是八方游客、商家巨贾纷至沓来,朱溪日日繁荣、年年昌盛……
镇上钱记钱庄的钱老板当年就是坐船从太湖顺流而下来到朱溪镇,并开了一家“执全镇金融之牛耳”的钱庄的。而钱老板在第一任老婆病亡后娶的第二任妻子(镇上人叫“填房”),一个曾在上海百乐门舞厅做过舞女的漂亮女人,便是从上海的苏州河坐船沿着漕港河向西一路顺风嫁到古镇来的。舞女来到镇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镇上最有名的桥梓湾生煎店吃了一客生煎。她咬开生煎包,顿时一股鲜汤流入口中,咬皮,皮香甜;吃馅,馅肥鲜。生煎包最大的特色是其包底,入口就觉脆、酥、香。舞女吃完生煎让新郎再买一客带回家,据说到家后舞女吃完一客生煎才和钱老板圆的房。其实绝大多数商家来到镇上,都会踏进坐落在镇中心北大街(镇上最热闹的商业街)桥梓湾湾角上的点心店吃上一客生煎,然后该做生意的做生意,该买东西的买东西。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北大街上天天人流如潮,生意不断。每日过了晌午,商人巨贾游人阔少都会找一家适合自己的客栈住下。街上客栈到处都是,抬头一看就能找到一家落脚的店。这些个商人游客住下后,在夜幕降临前便会向客栈伙计打听镇上都有哪些好玩的“景致”,店小二肚子里早就知道住店人的心思。到晚上,客人们都能找到自己想玩的乐子。夜幕下的古镇市河里更是别有一番韵味……一艘艘挂着灯笼的木船在市河里悠然摇动,船上有喝酒的、弹琴的、唱戏的、说书的、吟诗的、卖笑的、聊天的、看景的……整条河上热闹非凡,真可谓夜夜笙歌、人人忘醉。第二天,能起早的绝不贪睡,因为镇上的“天下第一茶楼”在早上是商人一定要去的地方。那里不仅是天南地北谈“山海经”的地方,还是商品信息的集散地,不少生意就在茶楼边喝茶边聊天的不经意间谈成了。无论是谈成买卖的商家,还是赏不够美景的游客,临了都不忘到镇上的朱溪酱园买上古镇特制的酱菜带回家。
朱溪镇是一块黛色的翡翠,中间蜿蜒着一条晶莹剔透的翡翠蓝,那是一条穿镇而过的支流,支流由东向西在镇中心分叉,一条流向镇南,一条继续往西。街道沿河铺展,民居顺街而筑,居民枕河而眠。清晨,青砖黛瓦倒映水中,静得像一幅水墨画;俄顷,一叶小舟咿呀摇过,拨开平静水面,阵阵涟漪揉皱了河面,揉碎了水中的青砖黛瓦,站在后水港(临河后门)看风景的柔情似水的古镇女人的身影顷刻在碧水中舞动起来……摇船的艄公看到亭亭玉立的女人,立马扯开嗓子唱起江南小调:“河水美哎,美不过姑娘的脸;河水柔啊,柔不过姑娘婀娜的身哎;河水流呀,流不断我对姑娘的思念……”看水景的大姑娘听到船家的歌声,脸上立马堆起红晕,转身关上临河后门,从门缝里往外窥望,等船摇远了再开门看河……倘若艄公再次看见后水港的大姑娘探出头来,立马会唱起一首民谣:“我爱你呀我爱你,请个画师画上你,把你画在眼珠上,看到哪里都是你……”
前言/序言
序
不凡的《朱溪凡人》
陆寿钧
我是2020年9月在家乡青浦的文学沙龙上认识支希钧的,那年他刚从青浦报社退休。据介绍我们认识的钱昌萍大姐说,支希钧原在青浦区文化馆任创作员,后调到青浦报社任记者,退休后准备把精力集中到长篇小说创作上,以他的家乡朱家角为背景写“三部曲”,反映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在全民族抗战前后、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改革开放后至新时代的近百年历史,希望能得到我这个老朱家角人的帮助。
小支(比我小十七岁,但看起来要比我年轻一辈)瘦长个子,文质彬彬,谦逊有礼,应该是个好相处的人。但我在青浦写作群里从未听说过此人,也从未见过他的作品,一听说他要写三部长篇小说,不免心中存疑,只得客气地表示,待他写出后一定认真拜读。
我写作了一辈子,同时以编辑为业,既清楚写作的艰难,也知道世上志大才疏、口出狂言的“写者”大有人在。况且,要写出朱家角的百年历史,难上加难!据我所知,曾有两位名家应我家乡所邀,陆续写出过两部长篇电视连续剧,最终不了了之。所以当初我听小支要写“三部曲”,并未把此事当回事,听过而已。想不到三个月后,小支突然给我来电,告诉我第一部长篇小说《金麻子》(现名《朱溪凡人三部曲(第一部)》)的初稿已写成,希望能上门求教。求教不敢当,我承诺的话当然也应算数,于是就在我家中有了第一次与他的深谈。
小支从小爱听外婆讲家世,讲镇上那些店铺的前世今生、镇上各类人物的遭遇、朱家角人特有的精明大气……加上他生于此长于此,对家乡有着深切感受。他从小喜欢看书,小学五年级就看长篇小说《红岩》《火种》《林海雪原》等。十七岁读完中学,按照政策分配到县城工作,开始独立谋生。他没有受过文学的正规训练,但在西方文学大量涌入的年代,他看了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量作品,就在那个时候,他立志要为魂牵梦萦的家乡写部小说。当他有幸在区文化馆和报社工作后,开始为写作此书收集各种素材,直至退休才开始集中精力动笔开写。我接过他递上的一厚叠近三十万字的书稿,不禁被他极其认真的创作态度所感动。我承诺:一定认真拜读后再一起交流。
他们离去后,我立即带着“任务”开卷阅读《金麻子》。小支以朱家角为背景所写下的一群在生活中挣扎、在沦陷后奋起的凡人的故事,顷刻间让我重新回到家乡的怀抱,引我入胜、动我心弦,我一口气看完了书稿。
《金麻子》写的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发生在江南小镇上的那些人、那些事。历史上,朱家角是上海西郊著名的商业重镇、名镇,米市、柴市、布市、药房、钱庄、菜馆、点心店、豆腐店、酱园、百货店等,应有尽有,热闹非凡。由于它水陆交通四通八达,周边四乡常以此为中心,进行各种商贸往来,满足生活的各种需求。小支能抓住这个长三角名镇历史上的特色来写,从米市、柴市、布市、药房、钱庄、菜馆、点心店、豆腐店、酱园、百货业等几个行业商界之间的恩恩怨怨来展开情节,非常讨巧地展现了特定时期江南这座商业重镇的风貌。他又以一个外号“金麻子”(小支外婆所崇拜的长辈)的十五岁少年金鲲独特的成长经历贯穿全书,带出各种矛盾,展开各种冲突,使小说的情节既丰富多彩,又不离不散。金鲲从小就跟着父亲替镇民乡邻的婚丧寿事吹乐,见多识广,并在夏家两代人的影响下敢于见义勇为,吃苦耐劳、勤奋上进,逐渐成为小镇上崭露头角的人物,在与各类人物的竞争和较量中,常让对手觉得难缠。全民族抗战爆发,小镇沦陷,金麻子被大家推选为商会会长,其实这是他的商业对手给他挖的“坑”,让他陷入“汉奸”的泥潭,永世不得翻身,如不就范,则会立即招来杀身之祸。他征求了中共党员夏家兄妹的意见,不仅“白皮红心”为小镇居民做了不少好事,而且为抗日救亡做了不少工作。
这部小说的一大亮点是展现了这座江南小镇独特的全民族抗战,是围绕着商界、经济来展开的:日本驻军头目妄图通过金融手段把这座江南商业重镇变成侵华战争的物资供应基地,而金麻子以商人特有的敏锐,“帮倒忙”,同时为抗日游击队提供了不少物资和情报。斗争惊心动魄,较量丝丝入扣,危险如影随形。全民族抗战胜利后,金麻子因开展秘密斗争的背景,受到国民党政府的诬陷和敲诈。金鲲这个人物的塑造,以及各类人物纷纷登场的表演,乃至一个又一个精彩情节的展现,都让我感到非常真实可信,甚至比我家乡的文友们所写出的有关镇上的文史资料更容易让我认同。我明白,这是一部好小说该有的魅力。
当然,就我看到的这部小说的初稿,还有不少有待改进和完善之处,根据我这个老编辑的经验和教训,一部好作品一上来就写得四平八稳,反而难有发展前途。只要作品有亮点、作者有潜力,经过反复修改,一部作品一定会成为好作品。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钱大姐,钱大姐的意见与我的意见完全相同。于是我们与小支做了交流并一起讨论了修改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小支不仅听得进意见,还举一反三对作品反复雕琢。有时我一天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