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爱因斯坦曾言自己相当早熟,从小便认识到现实世界的残酷与虚伪。起初,他将宗教作为心灵的庇护所,然而他很快就从宗教作品所描绘的虚妄中觉醒,转而沉浸在个体的思考之中。思考,成为爱因斯坦的力量源泉,助他重建物理学大厦。
此前,物理学两大主流理论之间存在矛盾,学科发展陷入停滞。爱因斯坦认为叠床架屋式的理论修补只是徒劳,于是,他将其推翻,重建,光量子假说与相对性原理,成为物理学新大厦的两大基石。
目录
第一章 理解的激情
第二章 陷入危机的物理学
第三章 奇迹般的1905年
第四章 物质、空间、时间
第五章 善用盛名
第六章 孤独的老人
第七章 爱因斯坦的遗产
资料与文献
试读
理解的激情
“对于像我这样的人,当我们逐渐不再只关心个人的、一时的事情,而把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投入对事物的理性理解上时,我们的人生就产生了一个决定性的转折。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重要的是我们在思考什么以及如何思考,而非我们的经历和作为。”
1895年初,在一列从慕尼黑开往米兰的火车上,一位16岁的年轻人正在思考着自己的前景。他刚刚从父母为他申请的高级文法中学退学并前往意大利,计划着与父母会合。他的这一决定并不草率,他知道如果不参加几个月后的中学毕业考(他几乎肯定会通过),将会永远失去读大学的机会。他也深知自己的所作所为会让对他抱有深切期盼、希望他创造光荣事业的双亲感到失望和痛苦。
但任何合情合理的理由都无法消解他对于高中生活的厌恶,他早已无法忍受。有父母相伴时,他暂且可以忍受那里僵化且严格的教育制度所带给他的限制。但不久之后,由于德国时局动荡,他的父母决定带着他们的小女儿马娅先行离开慕尼黑,前往米兰,并将他们的儿子阿尔伯特留给一个热心殷勤的家庭照顾,直到他的学期结束。
你的存在损害了全班学生对老师的尊重——一位中学老师对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说的话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于1879年生于在普鲁士的支持下实现了统一的德国。数个世纪以来,德国仅仅作为一个地理区域,一个欧洲各国交战的战场而存在。
但在不到一代人的时间里——即到了爱因斯坦父母这一代,在德意志帝国首任宰相奥托·冯·俾斯麦的带领下,德国凭借工业的迅猛发展而崛起,成了一个富裕且强大的国家。然而这表面上的繁荣并不能掩盖其长期存在的宗教与地区之间的分裂这一历史问题,且工业迅猛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冲突也愈演愈烈。只有依靠民族主义与军国主义的兴起,才能掩盖这些社会矛盾,维持德国的统一。
在俾斯麦统治时期,德国沉浸在对国家力量、哲学、文学和音乐(康德、歌德、席勒、贝多芬)的颂扬中。爱因斯坦的童年便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度过的。而诸如培育国家精英的中等教育机构显然只能呈现当时独特的社会文化氛围。学校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对德国经典文学烂熟于心,又要真正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既鼓励学生实现人格的平衡和谐发展,又要求学生严格服从准军事化的纪律。
正是这种威权主义和填鸭式教育的混合体,让年轻的爱因斯坦无法忍受。“这真是一个奇迹,”他后来写道,“现代教育事业还没有完全扼杀我对科学研究的神圣的好奇心。这脆弱的小树苗需要鼓励,最重要的是自由,否则它将枯萎。主张约束和责任感能引起孩子观察和探索的乐趣,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一只健康的猛兽被人逼迫在不饥饿的时候进食,也会逐渐丧失食欲。”
爱因斯坦本早已厌恶学校这种军事化的管理,再加上一些老师对他的独立性思想表达出的厌恶情绪,让爱因斯坦终于无法忍受,于1895年初动身前往意大利。而驱动他离开的另一个更合理的因素——逃避兵役,让他义无反顾地离开了19世纪90年代的德国。
爱因斯坦希望可以在高级中学学期结束前,及时取得瑞士国籍——这样他就不会被判定为逃兵。“有人听到音乐就能斗志昂扬地列队前进,就足以让我鄙视他。上天错误地给了他大脑,因为对他来说,拥有脊髓就已足够。”
19世纪末,德国犹太人的经济和社会解放
爱因斯坦的父母看到他只身来到意大利,为他的勇气感到自豪的同时,又充满了深深的担忧:这个孩子难道不是在浪费他们年轻时无法获取的良机吗?——一份在他大学毕业后能获得的,既有稳定收入,又能满足他对知识的探索欲的工作。阿尔伯特的父亲赫尔曼·爱因斯坦早年曾显现出独特的数学天赋,然而因为他是一名没有个人资产的犹太人,便失去了上大学的资格。
赫尔曼无疑是不愿放弃数学研究,转而投身于商业的,因此他希望他的儿子能从犹太人在德国得到提高的新地位中受益。
犹太人的经济和社会地位获得解放,并在俾斯麦领导的德国中迅速崛起,这是当时欧洲的重要历史事件之一。18世纪末,伴随着法国大革命思想的传播,德国部分地区颁布了地方性法令,促成了部分犹太人的解放。直到1869年,生活在德国的犹太人才获得完全的解放。犹太人走出集中区、获得解放是一个缓慢但大势所趋、无法被逆转的历史进程。10年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出生,他也因此属于第一代的新德国犹太人,自出生起就拥有得到德国法律保障的权利。与此同时,由于政治的统一,资本主义在德国的发展呈现出惊人的速度。
这些刚刚获得解放的新德国犹太人,与旧特权阶层不同,他们没有后顾之忧,于是便积极地投身于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浪潮中,并迅速地占据了重要的经济地位。而这种社会进步往往以文化认同为标志,爱因斯坦的父母并非虔诚的犹太教徒,因此也沉浸于这种现代化的文化浪潮。他们确信,“反犹太主义”很快就会成为一段屈辱的回忆,德国犹太人和其他人都会平等地成为德国人。因此,他们产生了培养儿子从事资产阶级职业的愿望也就不足为奇了: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