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贝多芬生于音乐世家,8岁便出演首场音乐会并大获成功。
20岁出头,贝多芬的耳疾初显。31岁,他完全丧失听力。然而今人熟悉的《致爱丽丝》《欢乐颂》等名篇,都是贝多芬在失聪后创作的。也许,失聪使其摆脱了现实喧嚣,进而复归内心的安宁。
革新器乐创作、拓宽创作范围、挖掘作品深度等,让贝多芬成为西方古典音乐之巅,后人更以“乐圣”尊之。与此同时,他那别具一格的创作特征与演奏风格掀开了浪漫主义的帷幕……
目录
第一章 崭露头角
第二章 孤独之旅
第三章 大放异彩
第四章 走向成功
第五章 苦涩人生
第六章 人类之歌
资料与文献
试读
第一章 崭露头角
18世纪时,波恩市已经拥有一万多居民。这是一座具有法式浪漫风格的、美丽的园林之城,设计精巧的花园随处可见。这座城市由弗朗索瓦·德·居维利埃和巴尔塔萨尔·诺伊曼操刀设计,静静地伫立于莱茵河畔。波恩是贝多芬的摇篮:他将永远铭记波恩的古典线条和整齐规划。
1268年,科隆市民反抗罗马帝国的统治,逼迫选帝侯和大主教在3天内离开科隆。他们不得不将首府和宫廷搬到附近的波恩小城。于是,波恩成为科隆选帝侯国的首府,一直持续到18世纪法国大革命爆发之时。作为罗马帝国王室居住之地,波恩城内很快挤满了朝臣、官员、奴仆和来自各地的小商小贩。
波恩“宫廷”
罗马宫廷的迁入深深影响了波恩的艺术与文化。歌剧是用来招待贵宾,或是欢庆狂欢节会的;清唱剧专为复活节前40多天的大斋期演奏;康塔塔则能在所有场合中演出。音乐不仅在宫廷音乐会里大放异彩,而且点缀了平常百姓的生活。那些享有声望的艺术家纷纷来到波恩,希望定居在这座小城,因为波恩是罗马帝国最大的选帝侯国的首府,且波恩大主教拥有很大的权力,其管辖的范围远至德国北部的明登、奥斯纳布吕克,即今天荷兰的乌得勒支和比利时的列日。贝多芬的祖父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12—1773)就是在1732年来到波恩的。
来到波恩后,他先是以歌手的身份加入宫廷乐队的合唱队,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免费试演。不过,一年之后,路德维希·范·贝多芬获得了他梦寐以求的工作。他被聘为正式的宫廷歌手,薪水是400弗罗林。
在18世纪,子承父业是十分普遍的。因此,路德维希·范·贝多芬自然准备让儿子约翰(1740—1792)走上音乐之路:约翰的小提琴演奏和歌唱技巧出神入化,还会熟练弹奏大键琴,这将为他以后担任唱诗班指挥(宫廷或教堂的乐队指挥)提供必备的条件。而路德维希本人从1761年起就担任这一职务。1758年,约翰被聘为教堂唱诗班的一员,薪水只有100弗罗林;当时选帝侯的财政状况陷入困境,约翰无法像父亲30年前那样,拿到那么高的薪俸。约翰空闲时间就去城里有钱人家教授歌唱课和小提琴课,以维持生计。1767年,他娶了玛丽亚·马格达莱娜·凯维利希(1746—1787)为妻——她来自德国西部的特里尔,是一个年轻的寡妇。
1770年12月17日,小贝多芬在波恩圣雷米教堂受洗
毫无疑问,小贝多芬是在受洗前一天或是当天出生的,但具体是哪一天现在已无法查证。他以祖父的名字命名,祖父也是他的教父。小贝多芬刚学会走路,路德维希就喜欢牵着小孙子到街上和宫廷的花园里散步。也许那时,他就想象过小贝多芬会在宫廷唱诗班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路德维希还没来得及见证小贝多芬的音乐天赋,就在小贝多芬3岁时过世了。在妈妈玛丽亚·马格达莱娜伤感的讲述中,老路德维希成了一位神话般的人物,一种永远消失的幸福的象征。
那时,宫廷乐队经费紧张,乐手也随之减少。大主教礼拜堂只有十二张琴弓,两个巴松管,一位管风琴师和九名歌手,还有一群守卫。约翰·范·贝多芬被迫把指挥权交给安德烈·卢切西。他是一位勇敢果断、能力极强的意大利艺术家,既会谱曲,又会指导歌剧,这对人手不足的宫廷唱诗班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优势。
5岁时,贝多芬就表现出对音乐的强烈兴趣。约翰了解到10多年来,利奥波德·莫扎特和他的儿子巡回演出,大获成功。他对贝多芬寄予厚望,用同样的方式训练儿子,希望有朝一日也能与他们一样,收获功名利禄。然而贝多芬似乎十分抗拒父亲强加给他的训练,尽管约翰强烈要求贝多芬按照固定的方法练习乐器,禁止即兴表演,但贝多芬不管不顾,总是一个人自己随意地弹奏乐器。
贝多芬7岁时进入普通小学就读,不久后转入教会小学,为他进入公立学校做准备。但是他在音乐上的表现远比学业出色。1778年4月26日,父亲为他在科隆举办了一场音乐会,同台演出的还有父亲的一个学生——一位年轻的歌手。
P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