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专为无团队、无流量的个人做课新手量身打造,以实用主义为指导,提供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首先,书中详细介绍了做课的基础概念、类型、流程及所需能力;其次,通过实际操练环节,以真实案例为引导,全面展示了从课程启动到成品制作的做课完整流程,并分享了风尘散人、曾焱冰等成功个人做课者的真实故事;最后,介绍了如何利用 AI工具提高做课效率,节省时间,拓宽思维。本书不仅教授如何制作高品质课程,还提供打造爆款课程的策略。无论是渴望通过个人力量开展在线教育、分享知识的新手,还是希望提升做课技能的个人创作者、知识博主,都能在本书中找到有价值的指导和灵感。
目录
第 1 章 做课第一步 / 1
1.1最小启动技巧 / 2
1.1.1从给外行人讲一个“内行技能”开始 / 2
1.1.2把思路写在白纸上 / 2
1.1.3拆解优秀课程,试着模仿 / 3
1.1.4公开尝试 / 4
1.2在线课程的形式 / 4
1.2.1小 课 / 5
1.2.2大专栏 / 5
1.2.3训练营 / 6
1.2.4付费群 / 7
1.2.5引流课 / 8
1.3在线课程的设计 / 8
1.3.1在线课程设计的 6 个关键点 / 9
1.3.2在线课程的研发流程 / 10
1.3.3高效做课技巧 / 11
1.4小步快跑,边测边做 / 12
1.4.1最小可行性:追求时间和成本效率 / 13
1.4.2与终局设想一致:不折损价值 / 15
1.4.3保证结果客观:目标导向,数据驱动 / 15
1.4.4主动“求喷”:不能闭门造车 / 16
1.4.5与用户共创:真诚“脑暴” / 16
1.53 个角度,长期提升做课能力 / 17
1.5.1提升知识获取能力 / 18
1.5.2提升知识消化能力 / 19
1.5.3提升知识输出能力 / 22
第 2 章 从选题开始, 打造爆款课程 / 23
2.1课程选题的重要性 / 24
2.2爆款选题的特点 / 25
2.2.1爆款选题的“铁三角”标准 / 25
2.2.2选题是可以调整的 / 27
2.3从什么选题出发 / 27
2.3.1找到你的能力圈 / 27
2.3.2品牌贴合度 / 29
2.4课程选题的误区 / 31
2.4.1误区一:受众越多,课程越好卖 / 31
2.4.2误区二:只看当下热度,不看趋势 / 32
2.4.3误区三:选题适合自己,但因竞争激烈而不敢入局 / 34
2.5设计课程的标题 / 37
2.5.1主标题的设计方法 / 37
2.5.2副标题的设计方法 / 38
2.6选择合适的课程呈现形式 / 40
2.6.1 音频 / 40
2.6.2 视频 / 41
2.6.3 直播 / 41
第 3 章 洞察用户群体 / 43
3.1洞察用户需求,筛选目标用户 / 44
3.1.1描述用户画像 / 44
3.1.2感性描述用户处境,与用户共情 / 46
3.1.3用排除法筛选人群 / 47
3.2根据用户画像,设计教学目标 / 48
3.2.1只满足部分需求 / 48
3.2.2设定起点 / 49
3.2.3根据定价设计 / 51
3.2.4难度合理 / 51
3.2.5只有一个主线目标 / 52
3.3剖析用户痛点,了解购课需求 / 52
3.3.1调研用户痛点 / 53
3.3.2筛选课程要解决的问题 / 55
3.3.3诊断痛点 / 56
第 4 章 课程大纲设计 / 58
4.1课程大纲设计的底层逻辑 / 59
4.2优质课程大纲的 5 个标准 / 61
4.3课程大纲设计三步法 / 64
4.3.1 确定大纲内容 / 64
4.3.2 模块化设计 / 72
4.3.3 设计日程表 / 78
4.4 11 种教学形式 / 81
4.5 7 种方法打造吸睛的课程标题 / 89
第 5 章 每节课的内容设计 / 93
5.1用四步法设计一节课 / 94
5.1.1 第一步:勾 / 95
5.1.2 第二步:讲 / 98
5.1.3 第三步:练 / 100
5.1.4 第四步:巩 / 102
5.2设计每节课的知识点 / 106
5.2.1定义问题 / 106
5.2.2提炼方法 / 107
5.3验证知识和方法论的合理性 / 109
5.3.1排除经验归因错误 / 109
5.3.2及时弥补局限性 / 110
5.43 个技巧,将知识工具化 / 112
5.4.1 模板化 / 112
5.4.2 口诀化 / 113
5.4.3 模型化 / 113
第 6 章 把一节课讲明白 / 116
6.1达到这 5 个标准,课程会令人上瘾 / 117
6.1.1目标明确,逻辑清晰 / 117
6.1.2建立新知 / 118
6.1.3有情绪节奏,听起来不犯困 / 118
6.1.4内容精短 / 119
6.1.5通俗易懂接地气 / 120
6.2两种讲课形式 / 121
6.2.1 脱稿讲课前必须做的 3 件事 / 122
6.2.2 带稿讲课前必须做的 4 件事 / 124
6.34 种经典的开场方式 / 125
6.3.1颠覆认知式 / 126
6.3.2戳痛点式 / 127
6.3.3案例 / 故事引入式 / 128
6.3.4提问引入式 / 130
6.4如何讲好案例和实操 / 134
6.4.1如何讲解案例 / 134
6.4.2如何讲解实操 / 136
6.4.3如何收尾 / 136
6.58 个技巧,让课程更生动有趣 / 137
6.5.1 故 事 / 138
6.5.2 金 句 / 139
6.5.3 演 绎 / 140
6.5.4 多媒体元素 / 140
6.5.5 幽默元素 / 140
6.5.6 互动游戏 / 141
前言/序言
用 AI 做课,开拓你的第二职业
提到做课,我猜你和以前的我一样,觉得这事儿跟自己“八竿子打不着”。好像只有学校里的老师才需要做课,我们又不在学校工作,怎么会和做课产生交集?
然而,我万万没想到,有一天我竟然会将做课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
过去,我曾长时间沉浸在平面设计工作中,享受着创作的乐趣。后来,一次偶 然的机会让我踏入教育领域。我发现,我在设计领域所积累的经验,完全可以传授给更多的人。于是,我开始制作“平面设计教程”课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认识到做课程产品同样需要设计思维,这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我进一步研发了“用设计思维做产品”课程。
而后,就像“套娃”一般,我在每个阶段的经验都被巧妙地融入了下一个阶段, 这就是做课的魅力。
若男也是如此,她过去有 8 年的时间从事与写作相关的工作,后来她把这些写作经验融入课程。谈及自己的转变,她说:“自从开始做课,我发现过去的写作经验都用上了。”
你看,我们两个人曾经默默努力、日拱一卒的日子,因为投身于做课这一事业, 而没被辜负。
做课是会上瘾的,让你既能复盘过去的高光时刻,又能感受分享带来的成就感。
我大大小小主导过几十门课程的制作,越来越发现,不是一定要考一个教师资格证在学校工作才能做课,每个人都可以做课。
做课只需要两步。
第一步:有本事。
相信我,大多数人都低估了自己,其实每个人在某个领域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独到的见解,哪怕只是碎片化的生活心得,比如婆媳相处技巧。
第二步:把本事放大。
你有本事,何不把它放大呢?把它教给更多人,顺势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此刻,让我们试着“清空”脑海里对讲课的刻板印象。讲课不一定要站在讲台
上面对着台下的学生。在这个自媒体时代,我们只需拿出一部手机,打开语音备忘录, 像与朋友聊天一般,将自己的经验娓娓道来——讲课的行动成本是很低的。
绝大多数人停留在做课的第一步。如今,我们可以开启第二步了。当然,做课需要系统的方法,否则容易“误人子弟”。
你可能会问:“我没有资金、不会剪辑课程视频、没有经验、没有团队,一个人怎么做课呢?”
考虑到这是大部分人面临的问题,本书的受众定位为个人做课者,而不是企业做课者。
在看这本书的方法论之前,我先带你了解一下这本书的构思。
(1)取舍。本书舍弃了很多适合企业做课的方法,只保留了适合个人的方法。例如,新手第一次做课,输不起怎么办?没有高预算,无法用高端设备录制课程怎么办?要点评的作业太多,怎样高效省时点评?诸如此类,本书帮你解决做课的现实问题。
(2)有真实故事。本书专门针对无团队、无流量的做课新手,采访了优秀的个人做课者,并将他们的真实故事展示给大家,相信你能从中获得启发。
(3)接地气。本书秉承“不卖弄,只说大白话”的原则,相信你能轻松地读懂这本书。
(4)融入 AI 工具。本书的实操篇会附上用 AI 做课的技巧,用好 AI 这个好搭档, 既能帮你节省大量时间,也能让你突破思维局限。需要注意的是,AI 生成的内容或
多或少地会有瑕疵,还需认真打磨。
下面是本书的写作逻辑。当你了解后,能更灵活地从你最需要的章节开始阅读。
第 1 章:简单启动。
帮你扫盲,全面了解做课,轻松开启第一步。第 1 章讲述做课的基础概念、类型、流程及需要的能力等。
第 2~9 章:实际操练。
从第 2 章起,就要开始实际操练了。第 2~9 章的每一章对应一个实操环节。这部分以“若男的写作训练营”作为实操案例。若男会毫无保留地分享把这个
训练营从 0 到 1 做出来的过程,包括选题策划、从过往的经验中提炼知识、设计课程
大纲、设计每节课的内容、录制课程、做训练营服务、推广等。你可以从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开始看。
第 10 章:锦上添花。
有些事情做了就能锦上添花,例如用户调研、产品测试。当你在某个实操环节遇到问题时,就跳到这一章来看看。
第 11 章:采访故事。
这一章以采访的形式讲述一些做课者的故事,包括喜马拉雅 84 亿次播放量的小说作者风尘散人、《VOGUE》中国版前编辑部主任曾焱冰、《小丰现代汉语广告语 法辞典》作者小丰,以及本书的两位作者。这些做课者的故事有血有肉、细节丰富, 每位做课者都有自己独特的做事风格和情怀。
考虑到大多数人多少会有点儿完美主义倾向,我想说,做课可以随时随地开始。例如,打开抖音或小红书,发一条短视频,谈谈你在某个领域的经验,成为知
识博主;通过朋友圈组建一个微信群,带着朋友们一起坚持一件你擅长的事;开一场
直播,聊聊自己对一件事的见解。
至少,你可以存有一个念头——这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