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为考证李白生平事迹的学术性传记。其所以取名“别传”者,盖欲有别于两《唐书》、《唐才子传》等传统典籍中的李白传记,也有别于作者早年撰写的文学性较强的《李白传》。本书以年代为次序,分十三章,每章结合历史记载、诗文作品细述李白生平,力求言之有据。
目录
从《李白传》到《李太白别传》
凡例
引言
第一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蜀中生活及创作
一 名号不少,家世难明,生地未定
二 少作甚多,兼好剑术,又慕神仙
三 出游成渝,初事干谒
四 习业养性大匡山
五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第二章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初入长安始末
一 初游江东
二 西至安州,入赘许府
三 玉真公主别馆苦雨
四 出游京畿
五 斗鸡徒、游侠儿、五陵豪
六 《蜀道难》别解
第三章 酒隐安陆,蹉跎十年——长啸复远游
一 黄金买醉未能归
二 高冠佩雄剑,长揖韩荆州
三 北游太原
四 “万里征”(上)
五 “万里征”(下)
第四章 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移家东鲁
一 东鲁行
二 学剑欤?投亲欤?
三 东鲁沙丘与东鲁南陵
四 漫游东鲁兼及旁郡
五 穷与鲍生贾
六 以持盈法师达
第五章 骑虎不敢下,攀龙忽堕天——再入长安
一 待诏翰林
二 遭谗被疏
三 天子呼来不上船
四 决意还山
五 言温室树
六 《梦游天姥吟留别》别解
第六章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去朝十年
一 李杜初逢(上)
二 李杜初逢(下)
三 南下吴越
四 怒飞鸣镝
五 《古风》二首之苦心
第七章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飞落轩辕台——幽州之行
一 树欲静,风不止
二 幽州危机(上)
三 幽州危机(下)
四 且探虎穴向沙漠
五 有长鲸白齿若雪山
六 幽州之行余波
第八章 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三入长安
一 长乐坡前逢杜甫(上)
二 长乐坡前逢杜甫(下)
三 献策无门
四 改寄希望于哥舒
五 去去复去去
六 《远别离》别解
第九章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遁迹宣城
一 心潮逐浪《横江词》
二 举杯消愁“登楼歌”
三 一去不返崔成甫
四 一别永诀元丹丘
五 山崖水畔,心怀冰炭
六 犹寄希望于万一
第十章 黄河西来决昆仑——安史乱作
一 奔亡道中
二 “避地剡中”真相
三 盛唐挽歌“词二首”
第十一章 鱼龙陷人,成此祸胎——“从璘”冤案
一 天有二日,政出两岐
二 别内、赴征、入幕
三 入狱、流放、遇赦
四 《永王东巡歌》中之讽喻与谲谏
五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第十二章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中兴梦碎
一 春梦一场
二 划却君山好
三 独茕茕而南征
四 捶碎黄鹤楼
五 《庐山谣》休作好景看
六 垂老别
第十三章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沦落以终
一 群贼火并,二帝同崩
二 暮年从军,半道病还
三 李阳冰之高情厚谊
四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五 卒葬考异
六 《临终歌》
尾声
李白行踪古今地名对照表
试读
第一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蜀中生活及创作
一 名号不少,家世难明,生地未定
李白,字太白。李阳冰《草堂集序》云:“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其名号不少,兹略述如下:
唐人平辈之间习行第,太白行十二,故时人称之为李十二。如王昌龄有《巴陵送李十二》诗,杜甫有《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诗。
天宝初,秘书监贺知章与白相遇于长安紫极宫,既奇其姿,复赏其文,称之为“谪仙人”。见李阳冰《草堂集序》、魏颢《李翰林集序》。故世称“李谪仙”。
天宝初,曾奉诏入翰林院,时称“翰林待诏”或“翰林供奉”。亦见以上诸序文。故世称“李翰林”或“李供奉”。
天宝中期,一度奉佛,曾自号“青莲居士”。见《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诗。故世称“李青莲”。
代宗广德初,拜为左拾遗,时白已没。见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简称《李白新墓碑》)。故世亦有称其为“李拾遗”者。
其家世惝恍难明。王琦所撰《李太白年谱》云:“据太白诗文自叙,系出陇西汉将军李广之后,于凉武昭王为九世孙。当隋之末,其先世以事徙西域,隐易姓名,故唐初以来,漏于属籍。至武后时,子孙始还内地,于蜀之绵州彰明县内之青莲乡家焉。因逋其邑,遂以客为名,即太白父也。”此段介绍,虽有所本,但疑问亦多。有清一代,似无人注意及此。近世以来,始有异说,陈寅恪先生首开其端,胡怀琛、詹锳、俞平伯等人随继其后。新中国建立以来,亦不绝如缕。八十年代以后,异说尤多,层出不穷,迄今未已。
李白家世,出于李白本人所述而为当时亲友所记载,并流传至今者,主要有以下二《序》,兹摘其有关段落如下。
一、李阳冰《草堂集序》云:
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珪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然自穷蝉至舜,五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
阳冰,白之从叔,晚途知己。宝应元年(762)为当涂县令,白从军半道病还,往依之,枕上授简,托其为序。
二、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云:
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牒。公之孙女搜于箱箧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数十行。纸坏字缺,不能详备。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代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故自国朝已来,漏于属籍。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禄仕。 传正其父范伦与李白为挚友。宪宗元和十二年(817),传正为宣、歙等州观察使,访白亲属当涂,遵照白之遗愿改葬青山,并为其新墓碑作序铭。
P1-3
前言/序言
从《李白传》到《李 太白别传》 薛天纬 《李白传》和《李太 白别传》(以下简称《别 传》)的作者安旗 (1925—2019),是当 代著名李白研究专家。她 是成都人,成都学术圈称 她为“蜀中第一才女”。她 的人生经历颇富传奇色彩 。四岁半发蒙入私塾,熟 读了“四书”等典籍,十岁 即能背诵《诗经》。凭借 父亲开书铺的有利条件, 她自学阅读的范围十分广 泛,古今中外,杂学旁收 ,既开拓了眼界,也打下 了“国学”基础。1944年至 1946年,她在邮局工作 的同时,考取了四川大学 英语专业,半工半读,在 此期间加入了中共外围组 织“民主青年协会”。1946 年夏,她投身八路军重庆 办事处组织的一支60多人 的队伍,奔赴延安,是这 支队伍中唯一的女性。她 担任过延安中学语文教师 ,又参加了“保卫延安”三 大战役,作为“彭大将军 麾下一小兵”,经历了血 与火的考验,于1948年 入党。在延安,安旗与时 为新华社前线记者的诗人 戈壁舟结为伉俪。建国之 初的1952年,二十八岁 的安旗担任了陕西省委宣 传部文艺处处长。和平年 代,她萌生了“成名成家 的梦”,主动要求调到西 安作家协会,开始了文学 评论生涯。此后数年间, 她相继出版了《论抒人民 之情》《论诗与民歌》《 论叙事诗》等著作,一时 声名鹊起,成为著名诗歌 评论家。50年代后期,她 调回成都,在四川省文联 担任领导职务,并继续文 学评论的写作。 安旗的文学评论并不 限于新诗,她从容跨界中 国古典诗歌研究领域,先 后发表过《论中国古代叙 事诗的特点》《天然妙相 “董西厢”》等论文。尤其 值得一提的是,1962年 适逢“世界文化名人”杜甫 诞生1250周年,国内外 掀起一场“杜甫热”,安旗 撰写了《“沉郁顿挫”试解 》一文,始刊于1962年6 月号《四川文学》,次年 又收入中华书局编辑出版 的《杜甫研究论文集》( 三辑),在学术界产生了 重要影响。文章认为:“ 杜甫早年的‘沉郁顿挫’可 以四字释之,这就是‘以 学力胜’。中年以后的‘沉 郁顿挫’可以八字释之, 这就是‘忧愤深广,波澜 老成’。”时至今日,唐诗 学界仍将“忧愤深广,波 澜老成”八字视为对杜诗“ 沉郁顿挫”风格的经典诠 释。 1966—1976这十年, 安旗只能搁笔。这段苦难 岁月过后,安旗在一首题 为《我欲拔剑击地歌一曲 》的歌行长诗中写道:“ 难忘十年风雨夕,但将十 年风雨染作笺上之云烟; 难忘十年坎坷路,但将十 年坎坷化为笔底之波澜! ”当她于20世纪70年代末 重新操笔的时候,她的研 究目标转向了李白。 1977年,她在通读了清 人王琦注《李太白全集》 后,确定李白为研究对象 ,并坚信“三年五年当必 有所收获,十年八年或可 自成一家”。此期她曾前 往李白故里江油实地考察 ,访得宋本《李太白文集 》失载的《别匡山》诗。 1979年夏,安旗调至 西北大学,接替卧病的著 名古典文学专家傅庚生先 生,担任上年入学包括笔 者在内的四名中国古代文 学专业研究生的导师。当 时,她正在撰写第一部李 白研究著作《李白纵横探 》。此书成于1980年春 夏之际,1981年2月由陕 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其“ 上编”即“纵”的部分,写 李白生平,已具备诗人传 记的雏形。书的笔法和语 言像优美的散文诗,学术 含量却很高,最重要的一 点是,在吸收及融汇稗山 、郭沫若、郁贤皓等人研 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李 白第一次入长安”予以完 整描述,从而为“两入长 安”说的确立做出了自己 的贡献。《别匡山》诗也 在书中首次公开披露,后 来被陈尚君《全唐诗补编 》收录。傅璇琮、罗宗强 主编的《唐代文学研究论 著集成》评价《李白纵横 探》,认为当80年代古典 文学研究“解禁”之初,这 是一本“有新见解、新特 色的好书”。 …… 安旗在《别传》中记 述了来到西安东郊长乐路 ,实地考察广运潭遗址的 情况:“广运潭今已涸, 但尚有遗迹可寻。自长乐 东路北侧一小径,傍残坡 北行四五里,至东十里铺 村,隔西临(西安至临潼 )公路、陇海铁路,与米 家崖村相望。两村之间, 紧靠浐河西岸,有一方圆 数百亩之低洼地带,虽已 成为庄稼地,但犹低于公 路数公尺,低于铁路更甚 ,列车从米家崖南沿驶过 时如在空际。此低洼地带 即经过千年泥沙沉积之潭 底也。”得出的结论是:“ 所谓‘饭颗山’者,实即其 上有太仓之长乐坡也。太 仓之米,千斯仓,万斯箱 ,炊而为饭,长乐坡岂非 饭颗山乎?故知‘饭颗山 头逢杜甫’亦即‘长乐坡前 逢杜甫’,二而一也。” 考实了长乐坡,就可 以推定《戏赠杜甫》诗是 李白在长乐坡前与杜甫重 逢时作,作于天宝十二载 (753)李白“三入长安” 时。 以上简述,足以体现 《别传》之学术性,亦足 见出安旗写作《别传》之 苦心孤诣。安旗在《治学 纪略》中写到她在长乐坡 前考察成功时的体会,说 :“如醉如狂,弗能自禁 。治学之乐有如斯者乎? ”在《长乐坡前逢杜甫》 一文(载《李白诗秘要》 )中又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