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海伦·凯勒的如下作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生命的故事》《我生活的世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1933年发表在美国《大西洋月刊》上,在这篇文章里,海伦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光明的渴望之情。《我生命的故事》出版于1902年,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是一部自传体的著作,详细讲述了海伦·凯勒因一场疾病失去了视觉、听觉,但在安妮·沙利文老师的耐心教育下学会读书认字、认识世界,并以优秀成绩从哈佛大学毕业,最终成长为著名教育家及作家的故事,传递乐观、自强的海伦精神。《我生活的世界》作者通过对周围世界的理解和描述,给我们这些健全人呈现出一个更加不可思议的奇妙世界。本书是“译文学生文库”第二辑一种。
经常书评
19世纪有两个值得关注的人,一个是拿破仑,另一个就是海伦·凯勒。——马克·吐温
“1902年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两大贡献就是吉普林的《吉姆》和海伦·凯勒的《我的生活》。
——美国著名作家海尔博士
目录
目 录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001
我生命的故事 ………………………………………………………017
我生活的世界 ………………………………………………………155
看得见东西的手 …………………………………………………155
他人之手 …………………………………………………………161
人类之手 …………………………………………………………167
触摸的力量 ………………………………………………………172
细微的振动 ………………………………………………………179
气味,坠入凡间的天使 ………………………………………185
感官的相对价值 …………………………………………………192
五重感官的世界 …………………………………………………195
心灵的风景 ………………………………………………………199
感官的类比 ………………………………………………………204
灵魂破晓之前 ……………………………………………………208
更大的制裁 ………………………………………………………213
梦的世界 …………………………………………………………218
梦境与现实 ………………………………………………………229
一场白日梦 ………………………………………………………234
试读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我们都曾经读过这样一些动人的故事,故事里的主人公将不久于人世。余下的生命,有时长至一年,有时只有短短的二十四小时。但我们仍会好奇,这么一位临死之人,会选择如何度过生命最后的日子,或最后的数小时。当然,我指的是那些有选择权的自由人,而非活动范围受到严格限制的犯人。
这类故事发人深思,让我们不禁去想,假若我们有了类似的遭遇,又当如何自处?我们该在这一生的最后几个小时里,做些什么,经历些什么,联想些什么?在回首往事时,什么让我们开心快乐?什么令我们追悔莫及?
有时,我在想,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去过,该是多好的生活法则。用这样的态度去生活,生命的价值方可得以彰显。我们应该优雅、积极、感恩地度过每一天。然而,当岁月静好,眼前的日子,似乎一眼看不到尽头时,我们又将这种生活态度抛在了脑后。当然,有些人,听从了伊壁鸠鲁学派的座右铭“吃喝玩乐”,纵情享乐;而大多数人,仍无法摆脱死亡将至的恐惧。
故事中的主人公,往往在最后关头,被突如其来的好运拯救。不过,他的价值观也得到了彻底的改造。他更加珍惜生命,更能领悟生命的意义和永恒的精神价值。我们常常看到,那些正处于或曾经生活在死亡阴影下的人,会为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增添一份甜美甘醇。
然而,我们大多数人,浑浑噩噩,得过且过。我们知道,有一天,我们终将死去,可那一天,我们总认为是在遥远的未来。一个人在身体健壮时,是难以想象死亡的。我们极少考虑死亡的问题。日子一天又一天地过去,仿佛无穷无尽。于是,我们忙于种种琐事,丝毫未曾察觉自己对生活的态度竟是那般冷漠。
恐怕,我们在对待身体的各项官能及感官时,也存在同样的漠然。唯有耳聋的人,才懂得听力的可贵,唯有失明的人,才明白拥有视力的种种幸福。尤其是那些成年之后失去视力和听力的人。但那些未曾尝受过失去视力或听力之苦的人,很少能够充分利用这些美好的官能。他们虽有看着、听着,却从未真正地留意、欣赏。所以,他们眼睛看到的东西全是模糊一片,耳朵听见的声音也含混不清。还是那句老话:失去后才懂得珍惜,生了病才意识到健康的
宝贵。
我常常在想,假如我们每一个人,在刚刚成年的那几年,都被暂时夺去视力和听力,体会几天又聋又哑的滋味,或许也不失为一件幸运之事。黑暗将促使他珍惜光明;寂静将教会他享受声音。
我会时不时地测试我那些视力正常的朋友们,看他们究竟用眼睛看见了什么。就在最近,我的一位特别要好的朋友前来看望我。她刚刚从树林里漫步归来。我问她,她都看见了什么……“没什么特别的。”她回答道。若非我早已习惯了这类回答,我肯定难以置信。很久以前,我已经明白了,看得见的人,其实对许多事物视若无睹。
怎么可能呢,我问自己,在树林里行走了一个多小时,却没看到任何特别的东西?连我一个看不见的人,仅仅通过触觉,就发现了成百上千样让我感兴趣的事物。我感受着一片叶子精致的对称之美。我用双手爱抚一株白桦光滑的树皮,或一棵松树粗糙的树皮。春天,我摸着大树的枝杈,满怀期待地寻找初绽的花蕾,寻找大自然从冬眠中醒来的第一个迹象。我欣喜地触摸一朵花丝绒般柔滑的质地,发现花瓣层层叠叠,奇妙无比;从中,我领略到了大自然的奇迹。有时,幸运的话,我把手轻轻放在一棵小树上,可以通过树枝感受到一只歌唱的小鸟的快乐颤动。我喜欢清凉的泉水涌过指间的感觉。对我而言,厚厚的松针,绵软的草皮,比最奢华的波斯地毯,还要舒适惬意。在我心中,四季更迭,犹如一部精彩纷呈、永不落幕的戏剧,戏中的一幕幕,淌过我的指尖。
有时侯,我的心在呐喊呼号,我多么渴望亲眼看见这一切。仅仅通过触摸,就能得到如此多的乐趣,如果我看得见,定能得知更多的美好。然而,那些看得见的人,显然对很多美好视而不见。世间的五光十色、千姿百态,都被视为理所当然。或许,这就是人类的天性:得到的,毫不珍惜;得不到的,渴望无比。不过,在光明的世界里,视力的天赋,仅作方便之用,而未能为生活增添美满,则实在可惜。
假如我是一所大学的校长,我会设立一门必修课,名为“如何使用你的眼睛”。教授给学生们讲授,如何擦亮眼睛,看见平日里忽视的东西,从而为生活增添乐趣。他将想方设法,唤醒他们沉睡怠惰的感官。
或许,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想象:假如上天开恩,让我重获光明,哪怕只有三天,我将在这三天里最想看见什么?在我想象的同时,请你也想想这个问题吧,假如你也只剩三天光明,你该如何使用你的眼睛?如果你知道,在第三天的夜晚,夜幕降临,太阳将再也不会为你升起,你该如何度过这宝贵的三天呢?你最想让你的目光停留在哪些地方?
我自然最渴望看见,那些陪伴我度过了黑暗的岁月,于我已变得无比亲近的人和物。你也同样想再多看几眼自己心爱的人和物,以便带着对他们的记忆,走进眼前的漫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