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供应链金融:成长型企业股权融资与供应链运作》深度探讨了在我国股权投资市场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成长型企业如何通过优化股权融资和供应链运作策略实现飞跃式发展。面对投融资双方的矛盾冲突及融资难题,《供应链金融:成长型企业股权融资与供应链运作》创新性地将股权融资与供应链运作紧密结合,以实现价值评估和价值创造的合理匹配。
《供应链金融:成长型企业股权融资与供应链运作》全书围绕融资方式、投资者选择、融资策略、市场竞争、企业估值及委托代理等核心议题,全面解析成长型企业在股权融资和供应链运作过程中的决策机制。《供应链金融:成长型企业股权融资与供应链运作》探讨了企业在股权融资时的运营和融资决策,分析了供应商博弈、投资者属性和市场竞争对融资和运营策略的影响,研究了基于市净率法的估值路径,旨在为成长型企业和股权投资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和策略建议,促进多方合作共赢。
《供应链金融:成长型企业股权融资与供应链运作》为供应链金融与股权融资交叉研究领域开辟了新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路径。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创新之处
2 相关理论基础和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2 研究问题界定
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2.4 文献评述
3 成长型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供应链模型分析
3.1 引言
3.2 问题描述及假设
3.3 基准模型
3.4 融资模型
3.5 数值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成长型企业股权融资的投资者选择模型分析
4.1 引言
4.2 基准模型
4.3 股权融资模型
4.4 数值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成长型企业股权融资策略的供应链模型分析
5.1 引言
5.2 问题描述及假设
5.3 零售商股权融资模型
5.4 数值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成长型企业股权融资的市场竞争模型分析
6.1 引言
6.2 股权融资决策:市场竞争因素的考量
6.3 股权融资与市场竞争:供应商博弈的影响
6.4 股权融资与市场竞争:市场外部性与委托代理的影响
7 成长型企业股权融资的估值问题分析
7.1 引言
7.2 问题描述及假设
7.3 理论模型
7.4 数值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成长型企业股权融资的委托代理问题分析
8.1 引言
8.2 问题描述及假设
8.3 理论模型
8.4 数值分析
8.5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前言/序言
随着我国股权投资市场的快速发展及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股权融资已成为助力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投融资双方不断爆发的矛盾冲突使股权融资成为企业的“烫手山芋”,进而逐渐形成投资者有钱投不出、企业缺钱却融资难的困境。其根源也许是股权融资仅仅被看成企业估值和资本运作问题,而忽视了企业运营与股权融资的内在联系。从企业运营视角探讨股权融资问题,对实现企业价值增值和投融资双方合作共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将企业运营和股权融资有机结合,围绕融资方式、投资者选择、融资策略、市场竞争、企业估值、委托代理六个方面展开研究,旨在探讨市场开拓过程中企业运营对股权融资的影响,为成长型企业和股权投资者提供理论建议和决策参考。本书共分为9章,第1章阐述了本书的研究目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并简要介绍了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2章对与研究密切相关的概念、基础理论进行了阐述,并对股权投/融资研究以及企业运营和融资交叉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第3至第6章从成长型企业的视角探讨了其融资方式、投资者选择、融资策略、市场竞争策略;第7至第8章从股权投资机构角度研究了企业的估值方式和委托代理问题;第9章对本书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本书的研究将供应链金融从债权融资领域拓展到股权融资领域,将企业运营和股权融资进行了交叉研究和联合决策,本书的特色和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研究了成长型零售企业进行市场开拓的融资方式选择问题。
优序融资理论从资本运作层面提出的企业最优融资顺序受到了Ueda(2004)、Schfer等(2004)等实证研究的质疑。本书基于企业运营视角给出了零售商采取债权和股权融资进行市场开拓的运营和融资决策,探讨了零售商的最优融资方式。从企业成长性的角度解释了部分文献中关于企业最优融资方式的分歧,并进一步给出了供应商参与博弈时零售商的最优融资方式选择。
(2)构建了企业运营和股权融资的内在联系,研究了股权投资者选择、融资策略选择和市场竞争的影响。
关于股权投/融资的研究主要以实证研究为主,股权投/融资决策与运营决策相互分离。本书建立了企业运营和股权融资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了零售商在股权融资时的股权投资者类型选择、供应商参与博弈时零售商的最优融资策略和多方合作共赢空间,以及市场竞争与股权融资的相互作用机制。关于运营和融资的交叉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供应链金融的债权融资领域,本书将其拓展到供应链股权融资领域,拓宽了供应链金融研究领域的范畴。
(3)研究了投资者退出的企业估值问题和面临成长风险下的委托代理问题。
传统的市净率法估值高度依赖估值者的实践经验、预测及判断,本书从企业价值创造和投融资双方博弈的视角探索企业的最优估值,赋予了市净率法博弈理论基础,发现投资者不应一味压低企业估值,而应给予高成长性、轻资产、高行业市净率的企业以较高的估值水平。在投后管理方面,发现股权投资者在监督成本较高时不需考虑高估值、低成长性均值或高成长风险零售商的委托代理问题。本书从理论上为股权投资者的投前估值和投后管理提供了建议,有助于股权投资者缓解与成长型企业之间的矛盾冲突,并降低投资成本,提高投资回报。
本书的顺利出版得益于重庆理工大学和管理学院的全力支持,衷心感谢重庆理工大学优秀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和“校优势特色学科方向——先进制造业数智创新与服务管理”项目的资助,以及重庆大学于辉教授团队和重庆理工大学数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团队对本书研究的指导和帮助。希望本书能为读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并推动供应链金融研究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