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李白,生于大唐盛世,自幼胸怀壮志,才华横溢。他年少时便游历四方,以诗会友,其浪漫豪放的诗篇已崭露头角。怀着 “安社稷、济苍生” 的抱负,李白初入长安,却未能得到重用,只得以诗酒自娱,留下诸多传世佳作。后得唐玄宗赏识,供奉翰林,却因不愿阿谀奉承,受权贵排挤,最终离开宫廷,继续漂泊江湖。他在游历中见证了大唐的山川壮丽,也历经了人间的悲欢离合,还曾卷入永王李璘之乱,命运跌宕起伏。《李白传》全方位呈现了李白的诗歌创作、爱情友情、政治理想与人生沉浮,展现了一位伟大诗人在时代洪流中的独特风采。
经常书评
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严羽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余光中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韩愈
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
——苏轼
目录
第一章 月出峨眉,照蜀道
1. 跋山涉水抵青莲
2. 太白金星下凡来
3. 铁杵磨成针
4. 作赋凌相如
5. 读书大匡山
6. 任侠修剑术
7. 寻仙游峨眉
第二章 辞亲出蜀,仗剑游
1. 别匡山,出三峡
2. 大鹏展翅入楚地
3. 剔骨葬挚友
4. 漫步金陵
5. 千金散广陵
6. 月下姑苏台
7. 养望于寿山
第三章 长安三春,仕途难
1. 隐居桃花岩
2. 上安州裴长史书
3. 嵩山小住
4. 夜宿香山寺
5. 终南捷径
6. 游历长安
7. 从行路到蜀道
第四章 酒隐蹉跎,又十年
1. 长啸一曲《梁甫吟》
2. 落魄洛阳
3. 醉梦仙居
4. 一封自荐书
5. 游晋祠
6. 邂逅王昌龄
7. 移家东鲁
第五章 奉诏入京,一年半
1. 竹溪六逸
2. 御道上泰山
3. 仰天大笑出门去
4. 供奉翰林
5. 云想衣裳花想容
6. 诽谤酒,醉舞文
7. 赐金放还
第六章 诗啸江湖,十二载
1. 高山流水,遇知音
2. 三人行
3. 受箓入道
4. 再见杜甫
5. 大病一场
6. 看似江山依旧
7. 五十岁的诗与思
8. 幽州的胡马客
9. 独坐敬亭山
10. 十七首歌秋浦
11. 命名九华山
第七章 大唐挽歌,错付身
1. 避乱剡中
2. 四十余天永王府
3. 身陷浔阳狱
4. 独漉深
5. 流放夜郎
第八章 诗魂仙逝,情未了
1. 遇赦东归
2. 滞留荆州
3. 病倒金陵
4. 哭暮年
5. 绝笔当涂
后记
参考文献
试读
第一章 月出峨眉,照蜀道
1. 跋山涉水抵青莲
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
湖州司马何须问,金粟如来是后身。
——李白《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
这一年是唐肃宗至德元年(756),李白途经湖州时,答问身世之作。信手拈来,妙趣横生地概括了自己的身世。立时,让我们窥见了沉溺酒乡三十余载的一代豪放诗人——谪仙人李白,从谪仙人的身份回到青莲居士,回到一语多关的“青莲”。
“青莲”一词,既是他深爱的那朵佛教圣物——净世青莲花,亦蕴含着他的诗词韵味,更是他的故乡——青莲。青莲,中国四川盆地以西的一个小镇,地处绵阳、江油之间,以盛产莲藕而得名。
青莲,很清贵的两个字,出口清爽,清逸又隽雅,宛如一朵出水芙蓉,洗尽铅华的冰清玉洁,令人心旷神怡。青莲的山山水水,岚霭悠悠,诗意绵绵,仿如旧时山寨般静谧古老。
青莲有个陇西院,蜚声中外,吸引着芸芸众生络绎不绝地前来瞻仰,从陇西院、太白祠、粉竹楼、明贤祠、月圆墓、洗墨地、磨针溪等,一一追寻着大唐盛世奇才李白的足迹。
陇西院,三个彩瓷镶嵌的大字高悬于朱红色的中门上。旁有左右两扇门,门上悬挂着三副对联。中门联撰写:“弟妹墓犹存,莫谓仙人空浪迹;艺文志可考,由来此地是故居。”左门联是:“太华直接青莲宅,天宝遥看粉竹楼。”右门联则为:“旧是谪仙栖隐处,恍闻昔日读书声。”山门内照壁上,“李白故居”四字格外醒目,旁边附有一篇碑记,记录着陇西院的前世今生。
穿过山门,拾级而来,至庭院,看到高台上的李白塑像,气韵和神采飞扬。塑像左边是李白旧宅,一个小四合院,从门厅到天井,从堂屋到厢房,到卧室、书房、琴房,恍惚间,仿佛看到那个小小的李白的童年身影,奔跑而来。塑像右边是序伦堂,正中的高台上,是两层殿宇的陇风堂,供奉着李氏先祖李广的塑像,同时陈列着李氏家族的世 系表。
李氏家族,起源于古陇西(今甘肃临洮一带),在中华姓氏中享有崇高声望,流芳百世。历史上对李白的家世籍贯存在多种说法,但据清代学者王琦的详细考证,李白“系出陇西汉将军李广后,于凉武昭王为九世孙。当隋之末,其先世以事徒西域,隐易姓名,故唐兴以来,漏于属籍。至武后时,子孙始还内地,于蜀之绵州家焉。因逋其邑,遂以客为名,即太白父也”。
此外,为李白《草堂集》作序的李阳冰,是李白的同族长辈,也提到李白父亲字客是“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以及与李白有通家之谊的范传正,在《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中也记叙,流离散落在碎叶的凉武昭王九世孙李客,于唐神龙年间(705—707),逃归于蜀。
蜀,为四川省的古称,在唐朝的神龙元年(705),四川被称为蜀地。 正是在这一年,一位来自西域的侠客,身佩长剑,肩扛着五岁的小儿,携着妻子,身后跟着车马行李,风尘仆仆地穿越酒泉,过汶川,经绵州,跋山涉水地向蜀地走来。这是一场举家迁徙。他们从遥远的西域碎叶城出发,日夜兼程,行进在风沙弥漫的西蜀古道上,顶着风,一步一步艰难地前行着。懵懂的小儿,在父亲的肩上,好奇地问父亲:“我们去哪儿?”父亲低沉地回答:“回家。”
“家在哪里?”
“家有多远呢?”
小儿继续追问着,问着问着,便在父亲的肩头沉沉睡去。等他醒来,发现父亲背着他还在走,还走在回家的路上。 不知走了多久,风势渐渐减弱,终于,过了江油关后,李客的嘴角微扬,露出一抹微笑,停下脚步,将背上的小儿轻轻放在地上,抬头向前望。接着,他与身边的妻子对视一眼,便牵着儿子向西行。边走边又背起疲惫的儿子折入一个山清水秀的平坝,只见四周群山环绕,林壑葱郁,禁不住面露笑颜,再次止步,把背上的小儿放在地上。小儿立即在树丛花草间快活地奔跑跳跃,好似在回应着这片土地的呼唤,令他的父亲更加高兴,他对妻子说:“是个好地方。”
这个好地方便是以盛产莲藕而得名的青莲镇。
青莲镇,是一个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古镇,古时称“漫坡渡”,因清澈的廉水(今盘江)而得名“清廉”,后因李白号“青莲居士”而更名为青莲,被四川省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美誉。
前言/序言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以其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横空出世,纵横于大唐诗坛,开一代诗风,成为唐代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
尤其是他的乐府、歌行和绝句等诗作,气势磅礴,意境高远,宛如仙境,直上九天,揽明月,摘星辰,凭借其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惊艳绝世,成为文学史上的瑰宝,开创了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将中国的诗歌艺术推向巅峰,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杰出代表,享有“诗仙”的美誉。
除 了 诗 , 还 有 “ 李 白 词 ”, 一 样 脍 炙 人 口 , 如 《 清 平 乐·画堂晨起》《忆秦娥》和《菩萨蛮》等备受推崇,堪称文学史上最早探索词的文人。
而回顾中国古代文学史,恐怕没有哪位诗人能像李白这样令人瞩目。他遨游在自己的世界里,善的,恶的,爱的,不爱的,天上的,人间的,俱加荟萃,杂糅成文。每一字,每一句,每一篇,都犹如狂风骤雨,雷霆万钧,以惊人的力量和气势,撼动无数心灵,激起壮阔波澜,令众生心摇神荡,成就了文坛的宗师地位。
诗圣杜甫盛赞他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一代诗界泰斗,其诗才独步天下,震古烁今,直叫人仰慕不已。当代诗人余光中曾赞叹他“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艺术魅力,如同天外来客,无人可及。
李白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与南唐李煜、宋代李清照并称为“词家三李”,与大唐第一剑客裴旻的剑术、张旭的草书,合称为唐朝“三绝”。事实上,李白的书法造诣也极深,不流凡俗,其存世的唯一书法真迹,曾令历代大家激赏不已,为之倾倒。剑术更是非同一般,号称诗剑双绝,只不过,被他辉煌的诗篇所掩盖。
李白的道术也颇深,受过道箓,炼丹求药,修行三十年,笔卷天河,气拂云,因此赢得“诗仙”“酒仙”“谪仙人”的声誉。恰如龚自珍所述:“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也就是说,庄子和屈原,本不应相提并论,但若以
他们的精神内涵为心,将两者融合的创始人是李白;儒家、仙人、侠客实则三者,也不应简单合一,但若以他们的气质融合为气,这样的融合也同样始于李白。
当然,李白的酒也是举世皆知,饮酒一斗,便可成诗百篇,豪饮之下,更是诗情滚滚如惊涛骇浪,肆意遨游在自己的诗酒江湖,酿七分月,啸三分剑,跌宕起伏,激荡出他的一生。
李白自五岁起,启蒙背《六甲》,十岁涉百家,十八岁读书学剑,年二十仗剑走天涯。然而,尽管才华横溢,却仕途艰难,报国无望,直到四十多岁,才奉诏入京,却也仅仅一年半,便被赐金放还。之后,十二载的诗啸江湖,虽然成为诗坛巨擘,却生活坎坷,一度岌岌可危。最后还在安史之乱间,上演了一阕大唐悲歌,乌龙入狱,以五十七岁的老迈之身被流放夜郎。即便后来终于遇赦,却在归来途中历经战乱,不仅滞留荆州,还病倒金陵,在无奈的哭声中绝笔当涂,结束了传奇的一生。
可叹一代诗仙,直至诗魂仙逝,终是情未了。
曾记,年少时读李白,只读了他的诗词,一句毕,便有无限的冲击力,直惊动于他的飞扬跋扈,揣测不出其深意,便坠入那狂风巨浪般的气概与壮烈。直到几年前,病中写《杜甫诗传》,写到“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时,突然胸口一悸,一刹那间才惊觉到他“狂”里的哀与痛;才惊悟到他跌宕起伏的一生,看似绚丽多姿,实则有多苦;才洞穿世事无奈,看清他生命当中最隐秘却又着实令人心动的、短暂又粲然的遒劲与凛冽。即便游历了大半个中国,颂尽了大唐盛世的山河,书写了一千多首浩瀚的诗篇,屹立在风华绝代的诗文史上,成为光耀千古的伟大诗人,然而那出窍的灵魂、翩跹的仙姿,始终挣扎在红尘俗世的羁绊里,不停地奋斗、探索,直至生命的最后。不由得,已是热泪盈眶。
在我,也已经是中年后,遽然遭遇了命运的碾压,至病倒的这一刻,才蓦然惊痛李白当初的奉诏入京,成为陪侍弄臣时的被摧残与挣扎,有多悲哀。于是,忍不住,我对李白的人生细细品读。 这一品,居然发现,不管这世间有多凄惨,他都始终爱着这人间。这山河岁月,这辗转光阴,多美好,多珍贵,多值得!无论是醉酒当歌,还是潦倒不堪,无论是诗人、剑客,还是道士。正因为有这样波澜壮阔的经历,他才吟出那么惊心动魄的诗句,活出生命的巍峨,抵达人生的妙境与辽阔,最终走出世俗的苦,以超拔的诗歌,独步天下,拥抱了更加宽广的世界和无限可能。
至此,李白以其豪迈传奇的一生,历经淬炼而精神盛大的图腾,陪伴我度过人生的这段困境,引领我韧忍而执着地永葆初心,乐观向上,宛如绝处逢生般奋斗在梦想的路上。至此,我才明白,李白能让世人念念不忘,家喻户晓,除了他脍炙人口的蓬莱文章,更有建安骨、赤子心,将他永不退缩、永远前行的豪迈和奔放情怀传递给后世,启迪着后世的我们,无论世事怎样无常诡谲,岁月如何荒凉多舛,生活如何荆棘密布,要始终拥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炽烈与热望,拥有“骑鲸归汗漫,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