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李鸿章传》由梁启超撰写,以独特视角展现李鸿章波澜壮阔的一生。书中详述李鸿章从初入仕途的意气风发,到洋务运动时兴办实业、创建水师,试图挽救晚清危局;也刻画他在外交舞台上,周旋列强签订诸多条约的无奈。梁启超凭借深厚的史学功底,对李鸿章的功过进行精准评判,既肯定其近代化探索的努力,也不回避争议。阅读本书,能让读者深入了解李鸿章,触摸到晚清历史的脉搏,汲取历史智慧。
经常书评
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
——政治家 诗人 黄遵宪
为一位刚刚逝世的大人物作传,能做到不存私见、评价公允、褒贬分明,殊非易事。百年后读此传记,仍能彬彬如生地感受传主其人、其时代,非有高屋建瓴的史识、客观公正的史德及纵横驰聘的史笔不能为之,足令后世沉溺于“遵命史学”泥坑中人无地自容。
——当代学者 章立凡
一生低首拜汾阳,万古大名配诸葛。
——袁世凯
目录
第一章 绪 论
第二章 李鸿章之位置
第三章 李鸿章未达以前及其时中国之形势
第四章 兵家之李鸿章(上)
第五章 兵家之李鸿章(下)
第六章 洋务时代之李鸿章
第七章 中日战争时代之李鸿章
第八章 外交家之李鸿章(上)
第九章 外交家之李鸿章(下)
第十章 投闲时代之李鸿章
第十一章 李鸿章之末路
第十二章 结 论
试读
第一章
绪 论
【原文】
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举天下人而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矣乎?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矣乎?虽然,天下人云者,常人居其千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以常人而论非常人,乌见其可。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语曰:“盖棺论定。”吾见有盖棺后数十年数百年而论犹未定者矣。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论人者将乌从而鉴之。曰:有人于此,誉之者千万,而毁之者亦千万;誉之者达其极点,毁之者亦达其极点。今之所毁,适足与前之所誉相消;他之所誉,亦足以此之所毁相偿。若此者何如人乎?曰是可谓非常人矣!其为非常之奸雄与为非常之豪杰姑勿论,而要之其位置行事,必非可以寻常庸人之眼之舌所得烛照而雌黄之者也。知此义者,可以读我之《李鸿章》。
【译文】
天下只有庸人既没有过错也没有赞誉。如果全天下的人都憎恨他,那他就可以被称为非凡的奸雄了吗?如果全天下的人都赞誉他,那他就可以被称为非凡的豪杰了吗?即便如此,所谓的“天下人”,其实大部分都是普通人,而非常人却寥寥无几,以普通人的标准来评判非常之人,用普通人的眼光去评判非常人,怎么能看出其中的道理呢?因此,一个人即使誉满天下,也未必不是伪君子;即使谤满天下,也未必不是伟人。俗话说:“盖棺论定。”我看到有的人死后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对他的评价仍然没有确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是非观念,评判别人的人将从何处得到借鉴呢?有人说:有这样的人,赞誉他的人有千万,毁谤他的人也有千万;赞誉他的人将他夸到了极致,毁谤他的人也将他贬到了极致。现在的毁谤,恰好足以抵消过去的赞誉;别人对他的赞誉,也足以补偿现在的毁谤。
这样的人是什么样的呢?回答是:这可以被称为非凡之人了!无论他是非凡的奸雄还是非凡的豪杰,姑且不论,但重要的是他的地位和行为,必定不是普通人用眼睛和口舌就能看透和评判的。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就可以读我的这部《李鸿章传》了。
【原文】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李之历聘欧洲也,至德,见前宰相俾士麦,叩之曰:“为大臣者,欲为国家有所尽力。而满廷意见,与己不合,群掣其肘。于此而欲行厥志,其道何由?”俾士麦应之曰:“首在得君。得君既专,何事不可为?” 李鸿章曰:“譬有人于此,其君无论何人之言皆听之。居枢要侍近习者,常假威福,挟持大局。若处此者当如之何?”俾士麦良久曰:“苟为大臣,以至诚忧国,度未有不能格君心者。惟与妇人孺子共事,则无如何矣。”(此语据西报译出,寻常华文所登于《星轺日记》者,因有所忌讳,不敢译录也)李默然云。呜呼!吾观于此,而知李鸿章胸中块垒,牢骚郁悒,有非旁观人所能喻者。吾之所以责李者在此,吾之所以恕李者亦在此。
【译文】
我敬佩李鸿章的才能,我惋惜李鸿章的见识,我悲伤李鸿章的遭遇。李鸿章曾经遍访欧洲,在德国,见到了前宰相俾斯麦,向他请教说:“作为大臣,想要为国家尽力。但是朝廷中的意见与我不合,众人都在拖我的后腿。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实现自己的志向,应该怎么办?”俾斯麦回答说:“首先要获得君主的信任。一旦获得了君主的信任和支持,还有什么事情是不能做的呢?”李鸿章说:“比如有人在这里,他的君主无论谁的话都听。而身居要职、亲近君主的人,常常借助君主的威严来祸国殃民,左右大局。如果处在这样的位置上,应该怎么办?”俾斯麦沉默了许久后说:“如果是一个真正为国家忧虑的大臣,就没有不能改变君主心意的事情。只有在与妇女和孩子共事时,那就无能为力了。”李鸿章默默地接受了这个回答(这段话是根据西方报纸的翻译,通常中文的《星轺日记》因为有所顾忌,不敢直接翻译记录)。唉!我看到了这些,才知道李鸿章心中的郁闷和不满,有非旁观者所能理解的。我之所以责备李鸿章,也是因为这一点,我之所以同情李鸿章,同样也是因为这一点。
前言/序言
序例
一、此书全仿西人传记之体,载述李鸿章一生行事,而加以论断,使后之读者知其为人。 二、中国旧文体,凡记载一人事迹者,或以传,或以年谱,或以行状,类皆记事,不下论赞,其有之则附于篇末耳。然夹叙夹论,其例实创自太史公《史记》:《伯夷列传》《屈原列传》《货殖列传》等篇皆是也。后人短于史识,不敢学之耳。著者不敏,窃附斯义。 三、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故为李鸿章作传,不可不以作近世史之笔力行之。著者于时局稍有所见,不敢隐讳,意不在古人,在来者也。恨时日太促,行箧中无一书可供考证,其中记述谬误之处,知所不免。补而正之,愿以异日。 四、平吴之役,载湘军事迹颇多,似涉枝蔓;但淮军与湘军,其关系极繁杂;不如此不足以见当时之形势,读者谅之。 五、《中东和约》《中俄密约》《义和团和约》皆载其全文。因李鸿章事迹之原因结果,与此等公文关系者甚多,故不辞拖沓,尽录入之。 六、合肥之负谤于中国甚矣。著者与彼,于政治上为公敌,其私交亦泛泛不深,必非有心为之作冤词也。故书中多为解免之言,颇有与俗论异同者。盖作史必当以公平之心行之,不然,何取乎祸梨枣也?英名相格林威尔尝呵某画工曰Paint me as I am ,言勿失吾真相也!吾著此书,自信不至为格林威尔所呵。合肥有知,必当微笑于地下曰:孺子知我。
光绪二十七年(1901)十一月既望 著者自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