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沃尔特·李普曼于1922年出版的一部经典著作,探讨了舆论如何形成以及它对现代社会民主和公共决策的影响。李普曼在书中指出,人类认知外部世界时不可避免会依赖“拟态环境”——一种由个人经验、刻板印象和媒体信息共同构建的心理图景,而这种图景未必与客观现实相符。通过探讨“拟态环境”与真实环境之间的矛盾,《舆论》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信息传递和公共决策的根本性冲突。
全书分为多个部分,涵盖了从人类认知局限的原因到刻板印象的形成机制,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公共舆论和政治行为。李普曼的观点不仅在当时为民主政治提供了重要的反思框架,也为当代信息社会中媒体和舆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经常书评
“这是一本所有关心政府运作的人都应当阅读的书。读者读完之后便不再是从前的自己。将此书命名为《舆论》其实有些误导。更准确地说,它是对人们注意力和知识局限性的批判,也因此揭示了当代社会中普通大众应对瞬息万变问题时的迟滞与无力。作为一部批判性作品,这本书必将流传久远、影响深远。然而,它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对思维的激发,而非提供实用的结论。该书文风极佳——难得见到一本具有权威性的政府研究著作,既不是大学者们常见的艰深冗长文字堆砌,又能在娓娓道来中带给人启发。”
——《美国政治与社会科学学院年鉴》(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李普曼的这部著作主要有两个尝试:首先,阐明人们的观点通常是如何形成的;其次,探讨如何构建一种更适当的公共认知组织方式……这部精彩的研究对于任何严肃研究政治学的人而言都不可或缺,同时对那些并未对学术抱有特别兴趣的普通公民也有极高价值。它为当下正缓慢成型的新政治学与新社会科学指明了方向。”
——《国际伦理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thics)
“该书的陈述方式如此客观且富有前瞻性,以至于读者在读完这本书后几乎不会意识到,这或许是有史以来对民主最为有力的控诉……”
——《新共和》(New Republic)
目录
第一部分 绪论
01 外部世界与脑中图景
第二部分 通往外部世界之路
02 审查与保密
03 接触与机会
04 时间和注意力
05 速度、文字和清晰度
第三部分分 刻板印象
06 刻板印象
07 作为防御机制的刻板印象
08 盲点及其价值
09 规则及其破坏者
10 发现刻板印象
第四部分分 兴趣与利益
11 调动兴趣
12 关于自我利益的再思考
第五部分分 制造共同意愿
13 兴趣的转移
14 是或否
15 领袖与基层
第六部分分 民主的图景
16 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17 自足的社群
18 强力、委任制和特权的作用
19 旧图景新形式:基尔特社会主义
20 一幅新图景
第七部分分 报纸
21 有购买力的公众
22 忠实的读者
23 新闻的本质
24 新闻、真相与结论
第八部分分 有组织的情报工作
25 专业之楔
26 情报工作
27 诉诸公众
28 诉诸理性
注释
试读
01 外部世界与脑中图景
1
大洋之中,有一座岛,1914年时,上面住着些许英国人、法国人和德国人。电报无法到达该岛,英国邮船60天也才来一次。9月,邮船还没来,岛上的人依旧谈论着最后拿到手的那张报纸,上面说卡约夫人因枪杀加斯顿·卡尔梅特即将受审。因此,9月中旬的一天,整个殖民地的人,都格外急切地聚集在码头上,希望从船长那里探听到判决结果。他们得知,为了捍卫协约的神圣性,英国人和法国人,至今已与德国人作战了六个星期。可在这奇怪的六个星期里,岛上的他们却如同朋友一样相处,而实际上他们应该是敌人才对。
然而,他们所处的窘境与欧洲大多数人的也并无多大不同。他们错了六个星期,在欧洲大陆,这个时间可能仅是六天或六个小时。也就是都有一个时间差。有那么一个时刻,人们像往常一样开展工作的欧洲景象,与即将把他们的生活搅得一团糟的欧洲完全不符。每个人都有那么一段时间,仍在适应着已不复存在的环境。直至7月25日,世界各地的人们还在制造他们之后无法运出的商品,购买他们之后无法进口的货物,规划职业生涯,思量企业发展,满怀希望和期待,全然相信自己已知的世界就是世界本身。人们还会写书描述那个世界。他们相信自己头脑中的画面。四年多后,一个周四的早晨,停战消息传来,人们发出难以言表的宽慰,杀戮结束了。然而,在真正停战到来的前五天里,尽管战争结束已得到庆祝,却仍有数千年轻人死在战场上。
回顾过去,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对自己生活所处的环境的认知有多么间接。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有关这个环境的消息传至我们的速度时快时慢;但只要是我们认为真实的画面,我们都会把这些画面当作环境本身。要有意识地想起我们当前行动所依据的信念更是困难,但对于其他民族和时代的人,我们自以为很容易便可看出,他们其实是在用极其认真的态度对待荒谬的世界。因为有后见之明的优势,我们坚持认为,他们需要了解的世界,与他们已知的世界,往往完全相悖。我们还可以看到,他们在自己想象的世界里,治国安邦,奋斗抗争,开展贸易,进行改革,在真实世界里或有所成就,或未有任何成果。他们前往印度(the Indies),却发现了美洲。他们诊出邪恶,却绞死老妪。他们认为只卖不买便可致富。有位哈里发,遵从想象的安拉的旨意,将亚历山大图书馆付之一炬。
圣·安布罗斯曾在公元389年左右的著述中,谈及柏拉图洞穴中那个坚决拒绝回头的囚犯。“讨论大地的本质和位置无助于我们对来世的希冀,知晓《圣经》所述足矣:‘神将大地悬在虚空。’那么,为什么还要争论神是将其悬于空气之中还是水面之上,竟还提出稀薄的空气怎能支撑大地的争议;还有,如果悬于水上,大地为什么不坠入水底?……不是因为大地处在中间,好似悬于均衡,而是因为上帝按他的旨意之法对其约束,使其在动荡和虚空中保持稳固。”
无助于我们对来世的希冀,知晓《圣经》所述足矣,那为什么还要争论?然而,在圣· 安布罗斯一个半世纪之后,观念仍受困扰,这次是对跖地问题。因科学造诣声名远扬的僧侣科斯马斯,因此被委派撰写一本《基督教地形学》,又称《基督教诸国风土记》。显然,他非常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因为他所有的结论都是基于自己所理解的《圣经》。据其所述,世界是平的,呈平行四边形,东西长度是南北宽度的两倍。中心是陆地,外围是海洋,海洋外围又是陆地,大洪水之前,人类就在这一外陆生活,挪亚登船的港口也在那里。北面是一座圆锥形高山,日月绕其旋转。太阳在山后时,便是夜晚。天空紧贴着外陆边缘,由四面高墙组成,聚成一个凹形的顶部,所以大地就是宇宙的地板。天空外边,则是一片汪洋,即“天外之水”。天外之水与宇宙最顶部之间属于受福之人,大地与天空之间则由天使居住。话说回来,既然圣保禄曾言,所有人都被安排住在“大地表面”,他们怎么可能会住在被认为是对跖地所在的背面呢?我们被告知,眼前有着这样一段经文,基督徒根本就不该“谈及对跖地”。
他更不应该前往对跖地;任何一位基督教王公也不该给他船去试一试;虔诚的水手也不会愿意尝试。对于科斯马斯来说,自己的地图没有任何荒谬之处。只有记住他坚信这就是宇宙的地图,我们才能开始理解他有多么惧怕麦哲伦、皮里或冒着与天使和天穹相撞风险在七英里高空中飞行的飞行员。同样,我们若要真正好地理解战争和政治的狂怒,就要记住,每个政党,其上上下下几乎都会绝对相信自己对反对派的描绘,把自己认为的,而不是事实本身,当作事实。因此,像哈姆雷特一样,他会刺向沙沙作响的帷幕后的御前大臣波洛涅斯,认为他就是国王,也许还会像哈姆雷特一样说上一句:“你这倒运的、粗心的、爱管闲事的傻瓜,再会!我还以为是一个在你上面的人哩,也是你命不该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