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源于作者在中国大学MOOC(慕课)开设的同名线上课程。该课程被教育bu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书中,作者以中国山水画的历史发展沿革为线索,以当代文化视角切入,系统梳理、解读了历代山水画的艺术精神、美学内涵、风格特点、价值取向,彰显了中华美学精神和时代精神。本书图文并茂,同时附有“答疑互动”,呈现了作者在授课中回答的学生的问题。本书意在提升广大读者和高等美术院校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使理论知识和艺术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其艺术视野、鉴赏水平和美学素养。
目录
导论 i
第一讲 鸿蒙之象(史前至秦汉) 1
本讲导读 1
一、彩陶文化 2
二、汉画像石、画像砖与地形图 5
三、汉墓室壁画 9
第二讲讲闳约高古(魏晋南北朝) 15
本讲导读 15
一、山水精神意识的确立 16
二、山水图像的属性分化 20
第三讲讲绚烂华滋(隋唐) 35
本讲导读 35
一、山水画图式的建立 36
二、装饰风格的山水图像的完善 39
三、山水之变 45
第四讲讲开宗立派(五代) 49
本讲导读 49
一、开宗立派的“荆关”“董巨” 50
二、院体风格的典范 61
第五讲讲百代标程(北宋) 67
本讲导读 67
一、范宽和“李郭体系” 68
二、长卷的巅峰之作 76
三、文人模式 79
第六讲讲风神超迈(南宋) 83
本讲导读 83
一、四家品格 84
二、山水团扇的意趣 90
三、禅画的影响力 93
第七讲讲郁茂简逸(元) 99
本讲导读 99
一、复古主义 100
二、元四家 104
三、“李郭”余韵 117
第八讲讲异彩纷呈(明) 122
本讲导读 122
一、明代院体和王履的图式观念 123
二、吴门四家 129
三、装饰新体 141
四、董其昌与“南北宗论” 143
第九讲讲守成创新(清) 146
本讲导读 146
一、集古大成——“四王” 147
二、无法为法——“四僧” 161
三、界画新体 177
四、革新求变 179
第十讲讲体用重构(现代) 191
本讲导读 191
一、现代中国画观念的确立 192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94
三、西学为体,中学为用 202
四、师心与师造化 208
五、古法重构 216
六、新文人画传统 221
后记 235
<
试读
自 序
我曾记得某电影导演的一句话,意思大概是这样的 :一部电影制作了无数个镜头,却不如一幅名画,只是一个画面,就可流传千古。这似乎对应了瞬间与永恒的话语。想来这是一种事实,当我们回顾视觉记忆时,往往是某个图像常常凸显在脑海中挥之不去。这些图像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我们在每次观看时却有新的感受。这些新的感受其实是每个人的心识随着阅历的丰富而变化的结果。平常我们重复地面对某一图像,似乎每一次都是出于特定的诉求,因为这种动机是在某种意识的推动之下出现的。我们从“观”中可以获得具有某种意义的信息要素,甚至可以揭示历史中某种潜在的意义。
山水画为中国绘画的主要画科,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的并存关系。在文化史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已逐渐形成了关于艺术的经验之道。艺术经验立足于图像,而在视觉形迹之外,艺术史是解读图像意义的途径之一。它从理性的层面揭开了视觉的感性面纱,揭示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艺术品之间的多重关系。艺术丰富了人类多彩的心灵世界,同时也展现了人类最深层的精神诉求。对艺术史的导读恰如打开人类心灵世界之门的钥匙,使人们的精神获得沟通。对艺术史的解读,依赖不同的文化。中国绘画史中关于山水画的表述很多。早在魏晋时期,顾恺之就有专涉山水画构思的文章,宗炳的《画山水序》则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一篇正式的山水画论。自此以后,山水画论的系统逐渐完善,在不同的时代展现出不同的时代性和观念倾向。这些山水画论与山水画构筑起文图并存的山水画的文化体系。这种体系化的知识在现代艺术教育和社会公共美育中显得愈来愈重要。
综观中国山水画史,显示出“史”与“论”两个层面的内容。相对于文本系统,庞大的山水图像在人们对中国山水文化精神的解读中形成了不同的诠释空间。“史”是纵向性的发展过程,“论”则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从山水画的文化根源、谱系脉络、画学观念到技法实践等对山水画作多维的研究。这些都是山水画理念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当代山水画从观念到创作实践,都来自历史积淀的整体经验。不同的山水画史的导读者,展现了不同的认知和阐释方法。无论是复述者还是接受者,往往都只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产生效应。这对每一个接受个体来说,或许都会产生不同的判断。
现代高等美术教学体系中,山水画的教学分为绘画实践和美术史论两方面。以绘画实践为主的山水画教学,更多侧重于手头功夫的培养,而疏于美术史论的教学,学生的知识结构往往是零散的、碎片化的,而美术史论的教学往往欠缺对具体绘画实践的深入体会。这是整体的中国画教学存在的问题。尽管二者在专业学习上各有侧重,但不应是彼此分离的状态。使二者的知识互构,让美术史论教学与绘画实践教学相互补充,才能形成良性的培养机制。
缘于此,基于个人多年在高等美术院校从事山水画教学工作的经验,作出相关的教学设想。这主要是为改变山水画教学重技能培养而疏理论讲授的现象,使理论与实践相互补充,达到“知”与“行”的合一。本书是针对美术实践类学生关于绘画史的导读,对山水画史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使山水画的教学不仅仅停留在技法层面和传统视野之内。本书最初的内容为线上课程“山水时空漫游——中国山水画鉴赏”的讲稿。其中的结构、内容安排是为了适应线上教学的要求。课程的教学视频在多个网络平台的推广传播下,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应。在“中国大学 MOOC”上,最多一期的选课人数有一万多。2023 年,该课程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本书将线上教学内容与线下教学内容相融合,希望读者获得更多的山水画知识。这也是本书希望实现的目标。
是为序。
前言/序言
自 序
我曾记得某电影导演的一句话,意思大概是这样的 :一部电影制作了无数个镜头,却不如一幅名画,只是一个画面,就可流传千古。这似乎对应了瞬间与永恒的话语。想来这是一种事实,当我们回顾视觉记忆时,往往是某个图像常常凸显在脑海中挥之不去。这些图像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我们在每次观看时却有新的感受。这些新的感受其实是每个人的心识随着阅历的丰富而变化的结果。平常我们重复地面对某一图像,似乎每一次都是出于特定的诉求,因为这种动机是在某种意识的推动之下出现的。我们从“观”中可以获得具有某种意义的信息要素,甚至可以揭示历史中某种潜在的意义。
山水画为中国绘画的主要画科,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的并存关系。在文化史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已逐渐形成了关于艺术的经验之道。艺术经验立足于图像,而在视觉形迹之外,艺术史是解读图像意义的途径之一。它从理性的层面揭开了视觉的感性面纱,揭示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艺术品之间的多重关系。艺术丰富了人类多彩的心灵世界,同时也展现了人类最深层的精神诉求。对艺术史的导读恰如打开人类心灵世界之门的钥匙,使人们的精神获得沟通。对艺术史的解读,依赖不同的文化。中国绘画史中关于山水画的表述很多。早在魏晋时期,顾恺之就有专涉山水画构思的文章,宗炳的《画山水序》则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一篇正式的山水画论。自此以后,山水画论的系统逐渐完善,在不同的时代展现出不同的时代性和观念倾向。这些山水画论与山水画构筑起文图并存的山水画的文化体系。这种体系化的知识在现代艺术教育和社会公共美育中显得愈来愈重要。
综观中国山水画史,显示出“史”与“论”两个层面的内容。相对于文本系统,庞大的山水图像在人们对中国山水文化精神的解读中形成了不同的诠释空间。“史”是纵向性的发展过程,“论”则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从山水画的文化根源、谱系脉络、画学观念到技法实践等对山水画作多维的研究。这些都是山水画理念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当代山水画从观念到创作实践,都来自历史积淀的整体经验。不同的山水画史的导读者,展现了不同的认知和阐释方法。无论是复述者还是接受者,往往都只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产生效应。这对每一个接受个体来说,或许都会产生不同的判断。
现代高等美术教学体系中,山水画的教学分为绘画实践和美术史论两方面。以绘画实践为主的山水画教学,更多侧重于手头功夫的培养,而疏于美术史论的教学,学生的知识结构往往是零散的、碎片化的,而美术史论的教学往往欠缺对具体绘画实践的深入体会。这是整体的中国画教学存在的问题。尽管二者在专业学习上各有侧重,但不应是彼此分离的状态。使二者的知识互构,让美术史论教学与绘画实践教学相互补充,才能形成良性的培养机制。
缘于此,基于个人多年在高等美术院校从事山水画教学工作的经验,作出相关的教学设想。这主要是为改变山水画教学重技能培养而疏理论讲授的现象,使理论与实践相互补充,达到“知”与“行”的合一。本书是针对美术实践类学生关于绘画史的导读,对山水画史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使山水画的教学不仅仅停留在技法层面和传统视野之内。本书最初的内容为线上课程“山水时空漫游——中国山水画鉴赏”的讲稿。其中的结构、内容安排是为了适应线上教学的要求。课程的教学视频在多个网络平台的推广传播下,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应。在“中国大学 MOOC”上,最多一期的选课人数有一万多。2023 年,该课程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本书将线上教学内容与线下教学内容相融合,希望读者获得更多的山水画知识。这也是本书希望实现的目标。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