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除了不朽的作品,这些作家的人生轨迹,也是一部部跌宕的传奇。
从高密乡野的放牛娃到诺贝尔领奖台的莫言;
漫天风雪独居山村写作的贾平凹;
满身风雨归国创业的江南。
在光阴的碎隙中,史铁生和他的轮椅碾过地坛公园的秋叶;
八月长安怀揣处女作,悄然穿行于未名湖畔的晨雾中;
陈年喜在矿洞深处,把诗歌刻进炸药箱的木纹……
他们是余华、刘慈欣、迟子建、金宇澄、苏童、王安忆、孙甘露、易中天、蒋勋、余秋雨、残雪、刘震云、许知远、当年明月、张嘉佳、杨红樱、郑渊洁、叶嘉莹、汪国真、金庸、唐家三少、南派三叔、江南、马伯庸、郭敬明、韩寒、刘同、大冰、笛安、双雪涛、李娟、安妮宝贝、亦舒、蒋胜男……
经常书评
中国作协会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淄博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葛思绪:
“‘投稿指南’公众号总能在更新中给人一种惊喜,很多依然闪耀在中国文坛上的作者,能以一种别开生面的方式被他们娓娓道来,让我们在了解作品的同时能够获知作家本身的经历。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有时未必高于生活,我们常常忽略,每个作家背后的故事,也许是比文学作品本身更动人的内容,这也是‘作家野史’栏目能够在互联网上引起广泛阅读的原因吧。”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北京市长城学者,中央广播电台节目评审专家杭孝平教授:
“在注意力即生产力的今天,各类媒体炮制的信息泡沫,在满足受众网络生活各类需求的同时,也消解了观众对深度阅读的耐心和关注。‘文学’作为一门相对严肃、古老的艺术显学,好像与生俱来就带着一种与娱乐、商业天然相悖的清冷气质,这似乎注定了其在互联网趋利、追逐热闹风气里被处处掣肘的命运。在新的传播渠道和内容呈现上,如何发掘、释放其传播潜能和文学价值,是当代文学人理应面对的问题,也是像‘投稿指南’这样的文学类自媒体为何存在、持续探索的现实意义。”
目录
主编说...........I
数星星....................................I
一个问题与三个答案......................V
第一章章章土地、创意,他们曾成为先锋 001
莫言:不只是诺贝尔文学奖...................................002
余华:人生就是出趟远门...................................009
史铁生:命若琴弦...........................................018
刘慈欣:《三体》爆火后........................................027
贾平凹:一脚踹破这潼关.....................................034
迟子建:谁能代表东北文学..........................040
金宇澄:《繁花》背后............................049
苏童:大红灯笼高高挂.....................................057
王安忆:我不是一个原地踏步的人.......................066
孙甘露:重回文坛之巅..................................075
第二章章章认知、思考,他们曾发出声音 083
易中天:道路曲折我走不完.............................084
蒋勋:蜗居陋室.......................................092
余秋雨:人生转过几次身.......................................098
残雪:人生何必诺奖.....................................105
第三章章章世界、是非,他们曾云淡风轻 111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112
许知远:挨骂最多的文艺青年....................121
当年明月:成名始末...........................................130
张嘉佳:走,吃饭喝酒去........................140
杨红樱:塑造一代人的童年...................149
郑渊洁:退出作协...........................................156
第四章章章诗歌、腔调,他们曾吟诵人生 163
叶嘉莹:悠悠百年,赤子诗心.....................164
陈年喜:炸开那座山.........................................172
汪国真:人民说你是诗人.........................................183
第五章章章虚构、想象,他们曾缔造传奇 191
金庸:谁都有一片江湖......................192
唐家三少:网文之王.........................201
南派三叔:他还是回来了...................................208
江南:逐渐“老贼”.........................................214
马伯庸:小人物最擅长刻画小人物..............................221
第六章章章年少、敢为,他们曾开辟阵地 231
郭敬明:谁能缔造青春文学..............................232
韩寒:我所理解的生活.............................241
刘同:不是“文艺青年”............................249
大冰:江湖再见.............................................257
笛安:打破标签........................................267
双雪涛:砸掉铁饭碗之后.......................275
李娟:天生的作家.............283
安妮宝贝:一个旅人走到新的边界..............................291
第七章章章风花、雪月,他们曾书写爱情 299
亦舒:我在感情上浪费太多时间了................................300
八月长安:青春是座巨大的乌托邦.........................307
蒋胜男:出圈背后,藏着六亿女性的痛 316
试读
余华:人生就是出趟远门
余华出新书了,不过这次出的不是小说,而是一本散文集。2024年8月16日,余华新作《山谷微风》首发式在三亚阿那亚·三亚社区大草坪举行。该书首发式在抖音直播,超一百三十一万人在线观看,可谓是备受关注,连央视新闻也不止一次发文为其新书宣传。
其实,《山谷微风》同名散文最早发布于莫言的公众号,早在2024年4月就跟读者打了个照面。莫言还为好友余华认真地写了按语。
《山谷微风》收录了余华2024年全新创作的十二篇散文,及精选自1984年以来创作的十七篇散文,创作时间横跨四十年。在这本散文集中,我们仿佛看到另一个余华:松弛、自由,有平凡的烦恼和快乐,对生活充满细腻感悟与思考。
正如书中所说:“紧张还是放松,都是生活给予的,什么时候给予什么,是生活的意愿,我们没得选择,只有接受。”
从“冷酷杀手”“潦草小狗”及“小清新的温情大师”,余华的每一个阶段仿佛都在蜕变。似乎没人能想到那个写尽人间疾苦的名作家,有一日会有如此小清新的作品,甚至有些网友还担心它会像某些鸡汤文。
当读者粉丝们惊呼又被“知心小狗”治愈时,那个“酷哥”余华却好像已经在喧嚣中逐渐远行……
01 特殊的童年
余华,1960年4月3日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
那是家家饥荒,青黄不接的时代。当时,余华的父亲华自治在浙江医科大学进修专科,正处于事业进取的关键期,很难为家庭提供收入。所幸母亲余佩文在浙江医院工作,保障了家庭的生活。不久,父亲毕业后也入职同一家医院。父母的职业让余华从小就过上一种相对优渥的生活。
余华和哥哥华旭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始了人生之路。
兄弟俩性格相反,哥哥华旭天生性格活泼爱动,爱闯祸,余华听话而且胆小。
余华曾在接受采访时提到,他小时候与哥哥打架时总是被欺负,而他反抗哥哥暴力的方式是持续大哭,直到父母回来惩罚哥哥。这是一种面对暴力既胆小又渴望的态度,他不敢也没有能力直接反抗,只能期待更强大的暴力来制止暴力。
1962年,余华跟随父亲前往浙江嘉兴市海盐县,一家四口正式在此定居。因父母的工作原因,余华和哥哥只能被锁在家中。他俩只能隔着窗户认识外面的世界,看着田里耕作的农民,还有提着割草篮子在田埂上晃来晃去的孩子。
余华的童年几乎局限于家、医院以及附近的小村庄,而在医院生活的经历对其影响最深。
早期的余华跟现在“段子手”的形象完全不搭边。在所有新潮小说中,他是在主题和叙事上最“冷酷”的一个,这或许与他的特殊经历有关。
在余华读小学四年级时,全家搬进了医院的教职工宿舍,家对面就是医院的太平间。每隔几个晚上伴随余华入睡的是,各种悲惨和歇斯底里的哭声。
生死诀别时是最痛苦不堪的。面对这种惨景,余华在后来回忆中写道:
“我搬一把小凳坐在自己门口,看着他们一边哭一边互相安慰。有几次因为好奇我还走过去看看死人……”
最著名的事件当然是他跑到阴暗的太平间里睡午觉,因为那里的床非常凉快。他也经常看到父亲沾满血迹的手术服。那些鲜血、病人、生离死别对于幼时的余华来说逐渐变得稀松平常,可以说死亡原本带给他的好奇、恐惧,到最后只剩下了麻木。
余华讲这段经历时以开玩笑的口吻一揭而过,但对于那个胆小且敏感的小学生余华来说,真正的情绪是如何,我们不得而知。毕竟那种经历,不管小孩还是大人都会觉得恐怖和害怕,并且无法接受。
或许正因余华这异于常人的童年生活,在他的作品中,死亡成为描写最多的主题。
02 疯子的世界
阅读余华早期的作品,你就进入了“疯子的世界”。在他的小说中有共同的主人公——疯子。最典型的就属发表于1987年第6期《收获》中的中篇小说《一九八六年》。小说中写了一个在特殊时期被折磨疯了的历史教师,人在1986年,精神却总是沉浸在1976年,沉浸在那个时期。最后,他用砍刀、烧红的铁块、钢锯等对自己施行各种酷刑,在令人恐怖的血腥场景中死去。
或许是因为真正经历过那段不堪的时光,相关的年少记忆实在太多。即便到了20世纪80年代,余华仍能看到周围残留的“影子”在做着“疯子”才干的事情。所以,小说中的历史教师才会那么娴熟地将刀狠狠对准自己。
1977年夏天,一项政策的恢复仿若一声惊雷,炸开了无数青年的心,现实为余华提供了一条明亮的道路——高考。
余华当然不会放弃这个机会,父母也帮助他全力备战。可那时的学生们并没有真正系统地学习过。彼时整个海盐县只录取了四十多名考生,应届生只有几名,余华名落孙山。
再接再厉的兄弟二人参加了第二次高考,却依旧以失败落空。就这样,哥哥去当兵了,而余华在父亲的帮忙下进入了武原镇卫生院。十八岁的余华,开启了他的五年牙医生涯。因为实在欣赏不了这个世界上最没有风景的地方,余华为了进入文化馆而学习写作。
他最先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