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研究就结合传世与出土文学来做,基础是详考元氏家族各支系的情况,在此基础上研究元氏家族的婚姻与文化等问题,本研究大致分为元氏家族各支系详考上、元氏家族各支系详考下、元氏家族婚姻考、元氏家族文学与学术文化等主要章节。力求探究元氏家族在历史上的特殊位置,其对本朝政治、历史、文学、学术等方面的影响力。另,元氏家族的汉化是少数民族汉化的典型样本,对研究北朝唐代的民族融合,皇族来源等具有重要意义,本书亦将深入探讨。
目录
序一陈尚君1
序二张金龙6
绪言1
第一章元氏家族支系详考上11
第一节神元平文烈帝昭成诸帝子孙支系考11
1. 神元帝子孙11
2. 平文帝子孙12
高凉王孤一支12
3. 烈帝子孙22
4. 昭成帝子孙23
(1) 献明帝一支24
(2) 秦明王翰一支24
(3) 常山王遵一支28
(4) 清河王纥根一支107
(5) 毗陵王顺一支115
(6) 昭成帝子力真一支116
第二节道武明元太武诸帝子孙支系考151
5. 道武帝子孙151
(1) 阳平王熙一支151
(2) 广平王连一支151
(3) 京兆王黎一支152
(4) 河南王曜一支162
6. 明元帝子孙166
乐安王范一支166
7. 太武帝子孙185
(1) 临淮王谭一支185
(2) 广阳王建一支185
第二章元氏家族各支系详考下201
第一节景穆子孙支系考201
8. 景穆帝子孙201
(1) 阳平王新成一支201
(2) 广平王洛侯一支203
(3) 京兆王子推一支226
(4) 济阴王小新成一支240
(5) 汝阴王天赐一支244
(6) 乐陵王胡儿一支244
(7) 任城王云一支256
(8) 南安王桢一支270
(9) 章武王太洛一支271
(10) 城阳王长寿一支285
(11) 安定王休一支289
(12) 乐浪王万寿一支293
第二节文成献文孝文诸帝子孙支系考298
9. 文成帝子孙298
(1) 安乐王长乐一支299
(2) 广川王略一支302
(3) 齐郡王简一支303
(4) 河间王若一支303
(5) 安丰王猛一支306
10. 献文帝子孙310
(1) 咸阳王禧一支311
(2) 赵郡王幹一支313
(3) 广陵王羽一支318
(4) 高阳王雍一支321
(5) 北海王详一支325
(6) 彭城王勰一支327
11. 孝文帝子孙333
(1) 京兆王愉一支335
(2) 清河王怿一支339
(3) 广平王怀一支343
(4) 汝南王悦一支351
(5) 宣武帝一支351
第三章元氏家族婚姻研究412
第一节北朝元氏家族婚姻考412
北朝元氏家族婚姻表413
一、 元氏与胡族家族间的婚姻462
二、 元氏与汉族士族间的婚姻497
三、 与外戚权臣间的婚姻536
四、 北朝元氏婚姻之族属郡望未详者544
第二节唐代元氏家族婚姻考550
唐代元氏家族婚姻表550
一、 与汉族士族间的婚姻580
二、 与胡族间的婚姻614
三、 唐代元氏婚姻之族属郡望未详者617
四、 唐代元氏家族婚姻分析622
五、 结语629
第四章元氏家族文学与学术研究631
第一节北朝元氏家族文学与学术研究631
一、 北朝元氏家族文士考631
二、 北朝元氏家族文士的传承性640
三、 北朝元氏家族的文学与学术活动641
四、 馀论668
第二节唐代元氏家族文学与学术研究672
<前言/序言
序一
四十多年前,偶读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一则喜其收罗完备,唐前出土墓志几无遗漏,二则收录图版和前人题跋,俾便比读文本,参酌前修,三则喜其每可与正史相参,尤以元氏墓志,逐一记录其在宗室所属支系,凡分平文子孙、昭成子孙、道武子孙、明元子孙、太武五王、景穆十二王、文成五王、献文六王、孝文五王,诚读《魏书》者不可不知,而条流清晰,尤便读者。当时稍萌念想,金石之可补正史,学者应念及不专治金石者之需求,可将正史纪传可得金石补正纠谬者,以正史文字为目,对应录相关金石,略加考订,使学者知所取舍,亦一善事也。后读岑仲勉《元和姓纂四校记》,以洪莹校本比参,知唐时谱牒之学尚存遗风,今则公私旧谱多已不存。读其书,知中古世家大族,乃构成其时政治文化之中轴力量,全社会恰如一棵大榕树,每一世族则如树上之众多枝桠,每一个人则如树上之叶片,其所处地位及其家族势力,确定其人事关联及仕宦机缘。复读王伊同《五朝门第》,尤喜其所附七十多家显族之世系图,人事联系,家族兴衰,一目了然,颇便理解。
二十多年前,当我完成《旧五代史新辑会证》,《全唐五代诗》陷入合作僵局,进退徊徨,思及众多选题,其一即中古氏族谱系建构,其二则为唐代史事长编,其三则为金石证史,分别有所准备,惟起始容易,完成极难,开局兴奋,求索则如秋荼遍地,手忙脚乱,难以竟事,终至放弃。其间见新出石刻喷薄而出,相关研究参与者众多,更知一己贪求之未必允当也。
陆路君初从上海师范大学曹旭教授读取博士学位,所作论题为东晋南朝文学地理与文人分布,取资丰富,考订周密,力求定位,多有存疑,盖搜寻虽勤,发明亦多,惜史料或有不备,考定难臻精密,虽尽人事,终留分寸。后来复旦从我作博士后研究,选题很快确定,即以先前之体例,再作北朝文学地理与文人分布,其间用力弥勤,及期出站,成绩尚属优异。至今似又七八年矣,日常上班之馀,列年发表cssci刊论文亦多,知其百尺竿头,不断进步,成就可喜可庆。
陆君近即出《北朝唐代元氏家族研究》,嘱我为序,我知其家境孤寒,晋学不易,精进不已,尤应勖勉,故乐意为之介绍。何况此一选题,为我久所经心之一端,近年作《元结在道州》《元稹的两次婚姻》诸文,参考多家年谱,于二人先世皆有回顾,然孤立阅读,终隔一层。有幸先读全稿,快何如之。
北魏皇族鲜卑拓跋氏,曾托称出黄帝子昌意,实乃东胡之一枝,于汉末晋初间坐大,至东晋中后期统一北方,建都平城,国力强盛,文学尚未臻昌明。孝文帝拓跋宏英明果决,亲政后坚定执行汉化方略,迁都洛阳,改姓元氏,经营中原,雄盛一时。鲜卑诸大族亦随之改姓,自觉融入汉民族,乃中古社会变动之一大关节。至魏末、梁末大乱,江南士族摧残殆尽,而北方新晋士族,乃能存阳刚之勇气,采南方文化之瑰丽,几经变更,开有唐全新之局面。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以为隋唐制度取资于北朝,宋初编《册府元龟》尚以南朝为闰位,是唐以来主流意识乃如此也。
孝文改易汉姓,其全部细节,古则有《魏书·官氏志》,近则有姚薇元《北朝胡姓考》,详明周备,可以考镜。若取其大端,则自立新姓,如拓跋氏改元氏,汉旧无此姓也,多数则取汉旧姓,如窦、陆等皆是。北魏平城时代,宗室大端平稳,故各宗枝繁衍茂盛,孝文以后,大乱迭起,子孙多受摧残,不能不为之浩叹。
元魏一代史,魏收《魏书》最称完足,其修史去魏未远,公私文案丰沛,作者又具史识,虽偶有残缺,占比甚微。至当时及后世之酷评,忤其为秽史、为肉谱,皆不足知《魏书》者之妄言。有关秽史,周一良《魏收之史学》一文言之详矣,明其取资旧史之渊源有据,见其议论史事之明断有识,所述可从。至谓肉谱云云,乃谓《魏书》于重要人物立传,于其后世旁支未有显赫事功者,存记太多,不免因人而存名。此端议论,就旧史学立场,或失于枝蔓,就新史学言,则某一时代曾生存之个体及其家族之兴衰,皆应予以特别关注。元氏家族昔曾君临北境,入据中原,家族鼎盛,人脉昌荣。变动遽起,大树飘零,支脉横流,各求生存,“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中古家族皆面临危局,伟大人物及其文学尤期机缘与奋进。陆君本书,就旧史学言,是将肉谱发挥到极致,就新史学言,为北朝皇家经历三四百年风云变幻,仍能产生一流之楷模与文豪,展开浩瀚雄伟之长卷。我对本书尤加赞誉,原因在此。
陆君本书其实分为三编,即家族支系子孙考、家族婚姻考及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涉皆属细节,拼缀而成,则为从四世纪初至十世纪末,此一家族之盛衰繁衍史、婚姻经营史及文化承担史。如果元魏皇室谱牒得以存世,如果唐末有人作元氏盛衰史,则本书不作亦可。可惜江河淘沙,精金沉埋,不经发抉,何以理解真相,此陆君本书不能不作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