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空时调制理论及其阵列天线工程应用》聚焦于解决现代无线电子系统中阵列天线面临的波束调控精度、成本复杂度、扫描速度以及多域融合能力不足等关键问题。作者基于空时调制理论,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理论与方法,为阵列天线的高精度幅相调控、高效波束扫描及复杂电磁环境下的辐射性能优化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全书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阐述了研究背景、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明确了空时调制理论的核心内涵及其在阵列天线工程中的应用潜力。第二章至第五章分别围绕高精度幅相一体化调控技术、高效率相位调制技术、伪随机调制辐射调控技术及其在无线保密通信领域的应用展开了深入研究。其中,第二章提出了基于“0/+1/-1”调制的幅相一体化调控方法,并结合MOEA/D算法实现了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波束优化;第三章通过递增相位调制理论,显著提升了波束扫描效率,并研制了Ku波段阵列原理样机;第四章提出了基于伪随机调制的边带辐射抑制方法,并通过孔径插值技术实现了高精度波束赋形;第五章则将空时调制理论应用于无线保密通信,提出了伪随机切换型相位调制和混沌相位调制新方法,显著提升了通信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空时调制理论及其阵列天线工程应用》不仅在理论上提出了多项创新性成果,还在实验和工程实践中验证了其有效性。例如,研制的X波段幅相一体化调制模块、Ku波段64单元阵列样机以及QPSK信号传输实验等,均体现了空时调制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优越性。第六章对全书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强调了空时调制理论在多领域交叉融合中的广阔前景。
  《空时调制理论及其阵列天线工程应用》结合理论推导、数值仿真与实验验证,系统性地探讨了空时调制理论在阵列天线工程中的应用,为解决现代无线电子系统中的关键技术难题提供了新思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工程实践意义。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1.1 波束调控精度问题 2
1.1.2 成本和复杂度问题 3
1.1.3 波束扫描速度和波束形状捷变能力不足 5
1.1.4 多域交叉融合能力不足 5
1.2 空时调制理论的概念、内涵及具体实现途径 7
1.3 国内外研究历史、现状及挑战 10
1.3.1 空时调制阵列天线的研究历史 10
1.3.2 空时调制阵列天线的研究现状 12
1.3.3 空时调制阵列天线的发展瓶颈 22
1.4 本书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24
第二章 基于空时调制理论的阵列天线高精度幅相一体化调控技术 26
2.1 引言 26
2.2 基于空时调制理论的幅相一体化调控数学基础 28
2.2.1 周期“0/+1/-1”调制理论 28
2.2.2 调制效率的定义与数学表征方法 31
2.3 多支路幅相一体化调控理论及其波束形成方法研究 33
2.3.1 多支路幅相一体化调控理论 34
2.3.2 基于MOEA/D算法的波束形成方法 38
2.3.3 基于四支路结构的幅相一体化调控及其阵列应用 39
2.4 幅相一体化调控的器件级非理想特性建模研究 46
2.4.1 非理想特性成因及建模方法 47
2.4.2 射频通道内幅相调控量的测量方法 53
2.4.3 X波段幅相一体化调制模块研制 54
2.4.4 非理想模型的实验验证 57
2.5 本章小结 60
第三章 基于空时调制理论的高效率相位调制技术及其阵列应用 61
3.1 引言 61
3.2 递增相位调制理论及其波束扫描方法研究 63
3.2.1 递增相位调制理论 63
3.2.2 基于递增相位调制的波束扫描方法 66
3.2.3 基于空时相位调制的Ku波段阵列原理样机研制 66
3.2.4 数值仿真与实验验证 71
3.3 递增相位调制的阵列级非理想特性建模研究 76
3.3.1 非理想特性建模方法 77
3.3.2 非理想特性建模过程 79
3.3.3 数值仿真与实验验证 82
3.4 本章小结 84
第四章 基于空时伪随机调制的阵列天线辐射调控技术 85
4.1 引言 85
4.2 基于空时伪随机调制的边带辐射抑制数学原理 87
4.3 基于孔径插值的空时幅度调制阵列及其波束形成方法 89
4.3.1 幅控波束扫描理论及其激励设计方法 90
4.3.2 基于孔径插值的伪随机幅度调制理论 96
4.3.3 调制状态的正向设计方法 99
4.3.4 数值仿真 100
4.3.5 X波段16单元阵列样机研制及实验验证 108
4.4 伪随机相位-幅度联合调制理论及其波束形成方法研究 114
4.4.1 伪随机相位-幅度联合调制理论 115
4.4.2 基于伪随机相位-幅度联合调制的波束形成方法 118
4.4.3 Ku波段64单元阵列波束扫描数值仿真 121
4.4.4 Ku波段64单元阵列波束扫描实验验证 128
4.5 本章小结 131
第五章 空时调制阵列在无线保密通信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 133
5.1 引言 133
5.2 基于伪随机切换型相位调制的方向调制应用 135
5.2.1 基于空时调制阵列的方向调制理论模型 136
5.2.2 基于差分进化算法的时序最优化设计策略 140
5.2.3 Ku波段QPSK信号传输数值仿真 143
5.2.4 Ku波段QPSK信号传输实验验证 148
5.3 基于混沌相位调制的无线保密通信应用 152
5.3.1 一维Logistic混沌映射 153
5.3.2 适用于保密通信的混沌相位调制理论 156
5.3.3 混沌相位调制时序的设计方法 160
5.3.4 数值仿真 162
5.3.5 实验验证 170
5.4 本章小结 175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176
6.1 总结 176
6.2 展望 178
参考文献 181
                                                    
前言/序言
                                                          序
  当前,我们正置身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的迅猛发展如同破晓的曙光,照亮了人类前行的道路。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一重要论断,不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激励着每一位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峰、不断前行。
  博士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博士研究生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生力军,他们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不断推动学科理论和技术进步。博士论文则是博士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性成果,反映了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水平,具有显著的创新性和前沿性。
  由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博士论丛”图书,汇集多学科精英之作,其中《基于时间反演电磁成像的无源互调源定位方法研究》等28篇佳作荣获中国电子学会、中国光学工程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等国家级学会以及电子科技大学的优秀博士论文的殊誉。这些著作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并重,微观探秘与宏观解析交织,不仅拓宽了认知边界,也为相关科学技术难题提供了新解。“博士论丛”的出版必将促进优秀学术成果的传播与交流,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支撑,进一步推动博士教育迈向新高。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青年科技工作者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我也是从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长起来的,希望“博士论丛”的青年学者们再接再厉。我愿此论丛成为青年学者心中之光,照亮科研之路,激励后辈勇攀高峰,为加快建成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 邓龙江
  2024年1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