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陈双奇先生长期关注老年学领域学术成果,聚焦老年群体的精神世界和生活质量,从安乐心、安乐家、安乐行、安乐坊、安乐死、安乐歌等六个方面,初步构建起一个新颖性的老年健康知识框架。作者旁征博引,中外兼顾,采用散文化的语言和讲故事的方式,紧密结合老年人的现实需求,通过诸多代表性事例娓娓道来老年生活中的理想图景。
作者较为全面地提炼了长寿老人的共同特征,认为需要拥有一颗舒缓疲惫、放下得失、常怀感恩、保持清静、推崇审美的安乐心,建好能让自己住得舒适、断得利落、吃得健康、穿得漂亮、玩得开心的安乐窝,积极践行科学家的坚守、企业家的奉献、教育家的担当、医学家的大爱、艺术家的情怀的安乐行,阐述了在老年人“治已病”“治未病”的安乐坊中意义疗法、音乐疗法、快乐疗法、体育疗法、安宁疗护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勇敢直面安乐死这一复杂敏感、充满争议的议题上荷兰人的首创、韩国人的态度、澳洲人的贡献、美国人的坚持、中国人的探索,概述了奏响人间大爱旋律的无语良师、生态安葬、快乐墓园、凡人自传、家风传承等方面的安乐歌。
全书每篇文章,短小精悍、隽永绵长,让我们了解和走进老年人的丰富精神世界,并指导老年群体形塑积极乐观的心态,探索生命的无限可能,助力老年生活更有质量、更加精彩。
目录
一、安乐心 ——让皱纹笑成一道风景
11 生命从八十岁开始
22 有滋有味活百岁
33 年轻态
44 爱自己
55 百岁潮男
66 好奇心旺盛的女孩
二、安乐窝 ——让每一天过得有意思
77 抱团取暖
88 别样的同居
99 邻里互助
100 候鸟一族
111 山居岁月
122 自驾游天下
133 孝心之旅
144 舞出精气神
155 摇滚奶奶
166 爷孙乐
177 好婆婆
188“神仙眷侣”
199 最帅 T台大爷
200 老年电竞战队
211 时尚乐龄人
222 摩登老太
233 活得有趣的“食神”
244 健康之声
255 爷爷足球队
266 不老的喀秋莎
277 银发网红
三、安乐行 ——让每一天过得有意义
288“银龄行动”
299 老杨树宣讲汇
300 从织女到画家
311 最幸福的老头
322“四大家”
333“银发知播”
344 不屈的“牛”人
355 优选看的“情侣装”
366 独守岁月余晖
377“萤火虫”
388 悠游百年
399 无愁河上“老顽童”
400 长寿俱乐部
411 被“上帝”遗忘的人
422 告老还乡
四、安乐坊 ——要把病房当作游乐场
433 安乐坊
444 绿洲艺术团
455 意义疗法
466 音乐疗法
477 快乐疗法
488 体育疗法
499 安宁疗护
500 预先医疗指示
511 预约美好告别
522 诺玛的觉醒
533 七死一生
五、安乐死 ——要有尊严地回归自然
544 荷兰人的首创
555 韩国人的态度
566 澳洲人的贡献
577 美国人的坚持
588 中国人的探索
599 优雅赴约
600 尊严谢幕
611 生命之歌的终章
622 比翼鸟
六、安乐歌 ——要留给后人精神财富
633 无语良师
644 生态安葬
655 快乐墓园
666 亡灵节
677 凡人自传
688 家风传承
前言/序言
老年安乐学之我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能够使人发奋,安乐可能松懈斗志。逆境中求生,顺境中衰亡,这是生活的哲理,更是人生的辩证法。孟子的这句名言,对青壮年人来讲,是很好的警醒与激励,其积极意义毋庸置疑。但对已经奋斗过、奉献过的老年人来讲,追求安宁快乐的生存状态,努力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幸福指数,自然也是无可厚非。而这对于家庭的和谐、社会的稳定,乃至国家的长治久安则至关重要、意义非凡,因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老年安乐学通过观察和研究老年人的思想和行为,旨在总结和推广老年人安宁并且快乐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促进老年人正确认识晚年、重拾生活信心、放飞愉悦心情,爱自己、爱家庭、爱祖国,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快乐前行,让老年人的生活更有意思、更有意义、更加充实、更加幸福。
一、安乐心
清代名医石天基在《长生秘诀》中提出“养生六常诀”:常存安静心,常存正常心,常存欢喜心,常存良善心,常存和悦心,常存安乐心。石天基讲的安静心是指少欲,欲念少则不为外界所动,心情自然安宁;正常心是指行为符合常理,多正气,少邪念,以正胜邪;欢 喜心是指随遇而安,经常保持乐观情绪;良善心是指与物无忤,为别人着想,多做利他之事;和悦心是指对人态度和蔼,处事平和愉悦;安乐心则是指在逆境中觅快意,在苦难中找乐子。
性格开朗、心情愉悦、随遇而安、知足常乐是长寿老人的共同特征。老年人最重要的是拥有一颗安乐心,精神清净,恬淡自守,胸怀豁达,笑对人生。日升日落,花开花败,谁也不能只少不老,谁也不能只盛不衰,老年人必须勇于面对衰老、善于面对衰老、乐于面对衰老,轻松平和、顺其自然、积极阳光地面对老年生活。
1.舒缓疲惫之心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衰弱,老年人难免有心理空虚、生活乏味甚至悲观厌世之感,从而出现大脑皮层抑制、心理疲惫的现象。而激发内在生活兴趣、提高生活幸福感,则是克服消极心理的关键。离开工作岗位,难见老同事,难会老朋友,无所事事,心无所依。面对 此情此景,我们必须调整心态,树立积极的老龄观,努力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走出小家庭,走进大自然,结交新朋友,学习新知识,确定新的生活目标,找到老年生活乐趣。
2.放下得失之心
人生有太多的美好、太多的诱惑,但并非桩桩件件都如你所愿。人很容易因为得到而高兴,因为失去而伤心,许多东西的得失都无法控制,唯有自己的心我们可以把控。人到老年就应该放下过去,放下那些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勇气。生活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得到和失去的过程,唯有放下得失心,我们才能获得安宁与平静,才能成为快乐老人。
3.常怀感恩之心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一种生活智慧。人生在世,心存感恩非常重要。老年人已经度过峥嵘岁月、见识世间兴衰荣辱,对人对事就应常存感激之情,常怀感恩之心。有感恩之心的老人既不会占别人的便宜,也不会亏欠别人。懂得感恩的老人,就能更多地感受到来自 社会和家庭的关怀与温暖,就会更多地享受到生活的幸福和美好,进而心情舒畅、健康长寿。
4.保持清静之心
人的痛苦,往往来源于心理的失衡。老年之养,最重要的在于养心,在于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安宁。老人健康长寿的根本在于养心,而养心的关键在于清静。清静非常重要,如果心烦意乱,就很容易生病;如果心境清静,即使病了也能及时调养好。因为清静能够平衡心态,促进循环,增强免疫功效,调节身体机能。老年人保持清静之心,抛却世事纷扰,让心灵归于宁静,就会拥有快乐而安宁的生活。
5.推崇审美之心
审美就是人们对事物之美的品味和鉴赏,个体审美能力的养成源于日常生活,学艺、习艺、赏艺,是提高老年人生活品位和情趣的首选。在抚琴、对弈、写写画画的过程中净化心境、陶冶情操;说说唱唱、蹦蹦跳跳,也能产生同样的效果;还可以习剑练拳、倚水垂钓、遨游书海、抒发情怀。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老年人沉浸在美妙的轻松娱乐、文体养老的氛围之中,兴奋、愉快油然而生;忧愁、烦恼也就烟消云散。美,使老年人愉快、满足;美,使老年人乐观、开朗;美,更能使老年人重新发现生活的美好与生命的崇高,客观看待疾病与生死,积极理解世界的变化,正确看待他人以及自身,让老年生活大放异彩。
二、安乐窝
北宋名士邵雍,一生“布衣躬耕”“安贫乐道”,著作等身,拒绝做官,自号“安乐先生”,称自己的住所为“安乐窝”。其《安乐窝中四长吟》诗云:“安乐窝中快活人,闲来四物幸相亲。一编诗逸收花月,一部书严惊鬼神,一炷香清冲宇泰,一樽酒美湛天真。”在舒适、安逸的环境中,与诗、书、香、酒为伴,焚香而坐,研习诗书,浅酌低吟,岂不快活?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进入新时代,我国践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中国方案”,不断推动解决老年人养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