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王安石一生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一直做到宰执。他品格高洁,有勇气,有担当,敢于打破陈规陋习,临危受命,对帝国进行了一次整体配套性的体制改革,却以变法失败告终。作为一位孤独的改革家,王安石向来极具争议,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梁启超系统论述了王安石的时代以及他的思想成长轨迹、执政前后的活动、新法的内容及成败、学术与文学、家庭与交友等方面,透彻分析了王安石新法的成败得失,力图还原历史中真实的王安石。本书视角独特、史实丰富、论述严谨,读来让人耳目一新,既有助于理解中国历史,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绪论
中国的历史学者评论道: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并评价他所处的时代,绝非易事。以我之见,宋朝的太傅、荆国公王安石,他的德行如同广阔的湖泊深不可测,他的气节如同万丈高峰般坚不可摧。他的学术集各家之大成,精粹无比;他的文章更是引领了文坛新风,振兴了自东汉以来逐渐衰落的文风。他所推行的各项事业都是顺应时代的需求,以纠正社会的弊端。他的许多良法美意至今仍被传承,无人能废;而那些未能继续施行的也大多符合政治的基本原理,如今东西方各国实践之,均见成效。啊,古代传说中的贤臣如皋陶、夔、伊尹、周公等,他们的事迹已遥不可及,详情难以尽知。但若要在尧、舜、禹三代之后寻找一位完人,恐怕只有王安石能够担此殊荣了。悠悠千载,伟人难得一见,这是国家历史的荣耀,也是国民应当铭记于心,用丝绸绣制其像、铸金以祭祀的。距离王安石所在的时代已近千年,这千年间,国民对王安石的评价如何?每当我阅读《宋史》时,都不禁放下书本,痛心疾首。
像王安石这样非凡杰出的人才,却遭受了全天下的指责和辱骂,历经世代变迁,这些污名仍未被彻底洗清。这样的情形,在西方有克伦威尔,在我国则有王安石。西方那些保守的史学家,在评价克伦威尔时,称他为乱臣贼子、奸险凶残、迷信狂妄、专制伪善,这些指责如同万口一词,牢不可破,几乎持续了一个世纪之久。然而时至今日,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在英国国会的众多先哲画像中,克伦威尔赫然居于首位。反观我国国民对于王安石的态度又如何呢?他们只是盲目跟风,人云亦云地诋毁他,与元祐、绍兴年间的舆论毫无二致。那些偶尔称赞王安石的人,也只是欣赏他的文采;稍微深入一点的,也不过是赞扬他勇于担当的精神,而对于他事业的深远与伟大,几乎无人能够洞察。至于他高尚的人格,则更像是被深埋于矿藏中的美玉,历经千秋万代,也未能发出其应有的光芒。唉,每当我读到《宋史》中关于王安石的记载,都不禁放下书本,痛心不已。
曾国藩曾说,宋代的儒生们对小人的责备较为宽容,而对君子的要求非常严苛。唉,这岂止是宋儒的问题,这种偏见和苛责已经深深植根于社会之中,时至今日,这种情况还在日益加剧。孟子讨厌那种求全责备的毁谤,所谓求全责备,就是在好的事物中也要找出不好的地方来,孟子对此尚且反感,更别提完全抹杀一个人的优点,虚构出子虚乌有的恶行来进行诬蔑了。如果有这种情况,也是从宋代的儒生们诋毁王安石开始的。中国人天性保守,习惯于遵循“不要轻举妄动”的教诲,因此对于王安石那些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大家纷纷感到惊恐并试图阻挠,这其实也不足为奇。然而,政治观点是政治观点,个人品德是个人品德,两者应该分开来看。但遗憾的是,有些人因为政见不合,就结党营私,相互攻击,不能达成和解,于是编造虚假言辞来诋毁对方的私人道德。这种做法简直就像村妇之间的互相谩骂,真没想到竟然出自贤士大夫之口。这样的风气逐渐形成了千百年来一种模棱两可、不痛不痒的社会氛围,使得光明磊落、才华横溢的人难以在社会中立足,而整个社会都在相互劝勉学习圆滑世故、明哲保身的品质。啊,每当我读到《宋史》,都不禁放下书本,伏案痛哭。
我现在打算为王安石撰写传记,但遇到了一件最让我为难的事情,那就是《宋史》中关于王安石的记载并不可信。并非我一个人这样认为,之前已有几位君子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这几位君子对于王安石的评价,就像是空谷中传来的珍贵足音,他们的言论理应能够赢得天下的信任,正如孟子所说,他们不会因为个人喜好而偏袒或歪曲事实。如今,我引用他们的话来表达我内心真诚的敬意和认同。
陆九渊在《荆国王文公祠堂记》中写道:
(前略)在昭陵祭奠的日子,王安石派遣的使者回到朝廷并献上奏书,详细指出当前时事,深入剖析社会弊端,内容条理清晰,往往切中时弊,非常恰当。王安石往昔的学问和熙宁年间的功绩,都没有偏离他这次出使归来后所写的奏书内容。然而,那些排挤王安石的人,有的说他谄媚取悦,有的说他迎合上意,有的说他改变了自己的操守,还有的说他违背了自己的学问,这样的人哪里能算得上是真正了解王安石呢?王安石英勇豪迈,特立独行,不屑于世俗中追求声色犬马、功名利禄的习气,他内心纯洁无瑕,任何污点都无法侵入,他的操守之清白,比冰霜还要冷峻,这是王安石的品格特质。他扫除庸俗学说的平庸浅陋,振兴被因循守旧所困的弊政,立志以孔孟之道为学术准则,以伊尹、周公的功勋为事业追求。他不期望每个人都能理解他,但他的声誉和光芒却如日中天,一时之间,许多杰出的公卿和名贤都甘愿为他退居其次,王安石能得到这样的赞誉,难道是偶然吗?他遇到了适合的时代,君主是难得一见的英明之主,他先是学习治国之道,然后成为君主的得力臣子,无愧于成汤、武丁这样的圣明君主。王安石得到君主的信任,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关于新法的讨论,在朝廷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新法才实施不久,天下就一片
目录
例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王安石的时代(上)
第三章 王安石的时代(下)
第四章 王安石小传
第五章 执政前的王安石(上)
第六章 执政前的王安石(中)
第七章 执政前的王安石(下)
第八章 王安石与宋神宗
第九章 王安石的政治手段和策略(一)总论
第十章 王安石的政治手段和策略(二)民政和财政
第十一章 王安石的政治手段和策略(三)军队和国防
第十二章 王安石的政治手段和策略(四)教育和选举
第十三章 王安石的军事功绩
第十四章 罢官之后的王安石
第十五章 王安石新政的成绩
第十六章 王安石新政受到的阻挠和破坏(上)
第十七章 王安石新政受到的阻挠和破坏(下)
第十八章 王安石的用人和交友
第十九章 王安石的家庭
第二十章 王安石的学术
第二十一章 王安石的文学成就(上)
第二十二章 王安石的文学成就(下)
试读
第一章 绪论
中国的历史学者评论道: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并评价他所处的时代,绝非易事。以我之见,宋朝的太傅、荆国公王安石,他的德行如同广阔的湖泊深不可测,他的气节如同万丈高峰般坚不可摧。他的学术集各家之大成,精粹无比;他的文章更是引领了文坛新风,振兴了自东汉以来逐渐衰落的文风。他所推行的各项事业都是顺应时代的需求,以纠正社会的弊端。他的许多良法美意至今仍被传承,无人能废;而那些未能继续施行的也大多符合政治的基本原理,如今东西方各国实践之,均见成效。啊,古代传说中的贤臣如皋陶、夔、伊尹、周公等,他们的事迹已遥不可及,详情难以尽知。但若要在尧、舜、禹三代之后寻找一位完人,恐怕只有王安石能够担此殊荣了。悠悠千载,伟人难得一见,这是国家历史的荣耀,也是国民应当铭记于心,用丝绸绣制其像、铸金以祭祀的。距离王安石所在的时代已近千年,这千年间,国民对王安石的评价如何?每当我阅读《宋史》时,都不禁放下书本,痛心疾首。
像王安石这样非凡杰出的人才,却遭受了全天下的指责和辱骂,历经世代变迁,这些污名仍未被彻底洗清。这样的情形,在西方有克伦威尔,在我国则有王安石。西方那些保守的史学家,在评价克伦威尔时,称他为乱臣贼子、奸险凶残、迷信狂妄、专制伪善,这些指责如同万口一词,牢不可破,几乎持续了一个世纪之久。然而时至今日,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在英国国会的众多先哲画像中,克伦威尔赫然居于首位。反观我国国民对于王安石的态度又如何呢?他们只是盲目跟风,人云亦云地诋毁他,与元祐、绍兴年间的舆论毫无二致。那些偶尔称赞王安石的人,也只是欣赏他的文采;稍微深入一点的,也不过是赞扬他勇于担当的精神,而对于他事业的深远与伟大,几乎无人能够洞察。至于他高尚的人格,则更像是被深埋于矿藏中的美玉,历经千秋万代,也未能发出其应有的光芒。唉,每当我读到《宋史》中关于王安石的记载,都不禁放下书本,痛心不已。
曾国藩曾说,宋代的儒生们对小人的责备较为宽容,而对君子的要求非常严苛。唉,这岂止是宋儒的问题,这种偏见和苛责已经深深植根于社会之中,时至今日,这种情况还在日益加剧。孟子讨厌那种求全责备的毁谤,所谓求全责备,就是在好的事物中也要找出不好的地方来,孟子对此尚且反感,更别提完全抹杀一个人的优点,虚构出子虚乌有的恶行来进行诬蔑了。如果有这种情况,也是从宋代的儒生们诋毁王安石开始的。中国人天性保守,习惯于遵循“不要轻举妄动”的教诲,因此对于王安石那些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大家纷纷感到惊恐并试图阻挠,这其实也不足为奇。然而,政治观点是政治观点,个人品德是个人品德,两者应该分开来看。但遗憾的是,有些人因为政见不合,就结党营私,相互攻击,不能达成和解,于是编造虚假言辞来诋毁对方的私人道德。这种做法简直就像村妇之间的互相谩骂,真没想到竟然出自贤士大夫之口。这样的风气逐渐形成了千百年来一种模棱两可、不痛不痒的社会氛围,使得光明磊落、才华横溢的人难以在社会中立足,而整个社会都在相互劝勉学习圆滑世故、明哲保身的品质。啊,每当我读到《宋史》,都不禁放下书本,伏案痛哭。
我现在打算为王安石撰写传记,但遇到了一件最让我为难的事情,那就是《宋史》中关于王安石的记载并不可信。并非我一个人这样认为,之前已有几位君子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这几位君子对于王安石的评价,就像是空谷中传来的珍贵足音,他们的言论理应能够赢得天下的信任,正如孟子所说,他们不会因为个人喜好而偏袒或歪曲事实。如今,我引用他们的话来表达我内心真诚的敬意和认同。
陆九渊在《荆国王文公祠堂记》中写道:
(前略)在昭陵祭奠的日子,王安石派遣的使者回到朝廷并献上奏书,详细指出当前时事,深入剖析社会弊端,内容条理清晰,往往切中时弊,非常恰当。王安石往昔的学问和熙宁年间的功绩,都没有偏离他这次出使归来后所写的奏书内容。然而,那些排挤王安石的人,有的说他谄媚取悦,有的说他迎合上意,有的说他改变了自己的操守,还有的说他违背了自己的学问,这样的人哪里能算得上是真正了解王安石呢?王安石英勇豪迈,特立独行,不屑于世俗中追求声色犬马、功名利禄的习气,他内心纯洁无瑕,任何污点都无法侵入,他的操守之清白,比冰霜还要冷峻,这是王安石的品格特质。他扫除庸俗学说的平庸浅陋,振兴被因循守旧所困的弊政,立志以孔孟之道为学术准则,以伊尹、周公的功勋为事业追求。他不期望每个人都能理解他,但他的声誉和光芒却如日中天,一时之间,许多杰出的公卿和名贤都甘愿为他退居其次,王安石能得到这样的赞誉,难道是偶然吗?他遇到了适合的时代,君主是难得一见的英明之主,他先是学习治国之道,然后成为君主的得力臣子,无愧于成汤、武丁这样的圣明君主。王安石得到君主的信任,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关于新法的讨论,在朝廷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新法才实施不久,天下就一片
前言/序言
这本书的核心目的在于 深入阐释王安石的政治理念 和实践方法。因此,书中对 于王安石所创立的各项新法 的内容,以及这些新法实施 过程中的得与失,都进行了 详尽的阐述。同时,作者还 常常将王安石的政治思想与 当今欧美国家的政治制度进 行对比分析,使读者能够在 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桥梁, 实现二者的融会贯通。 《宋史》中关于宋神宗 熙宁、元丰年间的史实,是 由南宋时期的史官们撰写的 ,后来元朝的史学家们又沿 用了这些记载,其中大多出 自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政治派 别之手,因此,其内容可能 带有一定的偏见和片面性, 不能完全作为可信的历史依 据。在这里,我针对其中那 些对王安石进行不实污蔑的 部分,逐一进行了详细的辨 析和反驳,并且,我整理出 了若干条考证有异议的条目 ,以便读者能够更清晰地看 到历史事实的真伪,以及不 同记载之间的差异。 王安石不仅是中国历史 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同时 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因 此,在这本书中,我收录了 他大量的诗文作品。前面各 章节中散见的那些诗文,大 多与他的政治理念和实践活 动紧密相关。还有一些可以 作为文学作品典范的文章和 诗词,我将它们收录在最后 两章中,读者能够通过这些 精选的诗文,对王安石有一 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在撰写这本书稿的过程 中,我参考了不下百种书籍 资料,其中最为丰富且重要 的参考资料是江西金溪人蔡 元凤先生所著的《王荆公年 谱考略》。蔡先生名上翔, 乾隆、嘉庆年间人,他学识 渊博,文辞优美,这在近代 是极为罕见的。他所编写的 《王荆公年谱考略》共计二 十五卷,并附有杂录二卷, 完成这部巨著时,蔡先生已 八十八岁,可见他为此倾注 了毕生的心血。然而,这部 珍贵的年谱流传并不广泛, 蔡先生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 中也并未得到应有的称誉, 这或许是因为他本就是一位 淡泊名利的君子吧。我在此 特别提及,是希望史官们能 够注意到这部重要的著作。 至于本书的写作,我是 随性而为,没有反复修改和 审阅,因此,文中难免存在 粗疏遗漏之处,这一点我自 己是清楚的。我衷心地希望 海内外的博学之士能够不吝 赐教,给予我宝贵的指导和 建议。 作者自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