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在中国前沿科学的快速崛起,中国科学家逐步走向国际前沿成为顶尖科学家这一大背景下,为了更理性地认识中国前沿科学的发展,解析科学跨边界的扩散机制,《中国前沿科学的扩散:地位与关系视角》分别从地位、网络与质量的松散关联两个视角回答中国的前沿科学究竟对本地企业和国际学术社群产生了多大程度上知识扩散。以上问题的回答有助于中国与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前沿科学的发展,并且通过探讨中国前沿科学的有效扩散机制,为中国的前沿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与政策启示。
目录
第1章引言
1.1研究背景
1.1.1实践背景
1.1.2理论背景
1.2研究问题的提出
1.2.1研究问题
1.2.2研究内容
1.3研究意义
1.3.1实践意义
1.3.2理论意义
1.4研究方法
1.5章节安排
第2章文献综述
2.1相关研究现状
2.1.1跨边界的知识溢出
2.1.2从科学到产业的知识扩散
2.2相关理论综述
2.2.1地位
2.2.2质量、网络关系与知识扩散
第3章顶尖科学家向企业的知识转移研究
3.1关于顶尖科学家的悖论
3.2科学家地位与知识转移行为
3.2.1地位与地位的溢出
3.2.2地位的可转移性
3.2.3地位的不一致性与知识转移
3.2.4通用性地位的调节作用
3.2.5政府认证的调节作用
3.2.6组织背书的调节作用
3.2.7国际网络关系的调节作用
3.3样本和数据
3.3.1以纳米领域为研究情境
3.3.2论文与专利获取和匹配
3.3.3科学家知识转移样本
3.4科学家知识转移的生存分析
3.4.1知识转移事件的定义
3.4.2科学家的地位衡量
3.4.3调节变量
3.4.4控制变量
3.4.5主效应与调节效应检验
3.4.6稳健性检验
3.5本章小结
3.5.1研究结论
3.5.2研究局限性
3.5.3研究贡献
第4章本土偏差的描述性分析
4.1论文与引用数据获取
4.2各国(地区)本土引用与国际引用比较
4.3各国(地区)本土、美国及别国(地区)引用比较
4.4中国与非中国、非美国的引用比较
4.5论文质量与国际扩散的分析
4.6本章小结
第5章本土偏差的模型测度
5.1本土偏差的理论基础
5.2研究影响力与国际扩散
5.3本土偏差的量化
5.4样本与数据
5.5知识流动模型
5.5.1知识流动模型构建——泊松回归结果
5.5.2稳健性检验
5.6本章小结
第6章本土偏差的机制研究
6.1本土偏差的备择解释
6.2网络关系与知识扩散
6.3质量的异质性与知识扩散
6.4研究设计
6.5科学家与论文数据获取
6.5.1高被引科学家样本
6.5.2高被引科学家的论文样本
6.5.3论文所属国家的定义
6.5.4建立实验组和对照组论文
6.5.5建立引用风险集
6.6引用概率模型
6.6.1应变量: 实际引用与潜在引用
6.6.2中国实验组与对照组
6.6.3论文层面的变量
6.6.4高被引科学家层面的变量
6.6.5引用层面的变量
6.7本土偏差的产生机制验证
6.7.1主效应与网络关系的调节效应检验
6.7.2论文质量的异质性分析
6.7.3稳健性检验
6.8本章小结
第7章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7.1主要的研究结论
7.2研究的贡献
7.3未来的研究方向
7.3.1当前研究的扩展研究
7.3.2未来长期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前言/序言
邱姝敏博士的学位论文作为“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丛书”中的一本要正式出版了,我作为指导教师很愿意写几句话。
前沿科学的技术转移以及全球科学研究合作等问题是当前全球创新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尤其在我国科学研究正逐步从追赶走向前沿的这一关键战略时点,针对“中国前沿科学的转移与扩散”问题开展研究非常有必要。这一研究从中国情境和当前国际研究热点出发,针对中国顶尖科学家的前沿知识能否向国际社会和本国企业转移与扩散的本质,提炼科学问题,对于学科发展和产业技术创新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首先,本书创新性地引入社会学与组织研究中的地位(声誉)理论视角,基于纳米领域科学家的发表数据以及与企业的专利合作和授权转让数据,研究中国前沿科学的扩散。研究发现建立在学术发表上的高专有性地位的顶尖科学家,通过向企业进行专利授权或与企业联合研究申请专利的方式向当地企业转移知识的可能性更低。这一结论揭示了我国当前从科学向产业技术转移时存在的现实困境——越是嵌入国际学术前沿、拥有先进成果的科学家,越少向本土产业转移知识,因为他们获得的地位及歧视性优势来自学术研究成果,局限于学术圈内,难以通过跨领域转移获得相同的优势,也就难以驱动其产生跨界行为。但是,另一方面,本书对这一困境也提供了一定的解决策略与思路: 当科学家具有可以跨领域被不同受众识别和认可的通用性地位,即通过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获得政府认证和更深入的国际关系时,即获得了一种通用性的地位信号,可缓解学术专有性地位与知识转移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地位”源起于社会学研究,后来被应用到组织研究中,近年来在创新领域也逐步引起创新管理学者的注意,引入这一研究视角讨论“地位的可转移性与跨界”问题,为科学家参与科研商业转化提供了新的解释视角。
其次,本书从“谁站在中国的肩膀上”这一问题出发,基于国际比较的角度,考察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前沿科学成果的地理扩散(本土扩散与国际扩散本书的国际指除本国/本地区以外。)。本书发现相较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等前沿国家,中国顶尖科学家的研究在扩散中呈现出更明显的本土偏好,即更高比例的本土扩散和更低比例的国际扩散。在尽可能控制其他影响知识扩散的因素的准实验研究中,研究结论也显示中国科学在国际扩散中遭受着一定程度的“引用贬损”。本书进一步讨论了质量与网络关系在中国前沿科学的国际扩散中的作用。本书认为,在学术社区获得影响力、消除引用偏见的两个解决途径为: 第一,研究质量的异质性,即“what you do”,本书考察了不同质量水平的研究,探索来自中国的研究是否都遭遇了“引用贬损”,结果发现贬损主要来自中间质量区间的论文。换言之,处于绝对金字塔顶尖的那部分研究成果可以完全消除引用“歧视”,得到无差别的扩散。第二,研究关系网络的异质性,即“whom you know”,研究学术圈内的网络关系如何帮助中国的研究成果消除偏见,获得更广泛的扩散。作者从国际合作关系、同种族关系、海外留学经历三类关系,具体讨论了学术圈层的关系如何修正中国遭受的引用贬损。研究结论强有力地支持了国家坚持的学术开放与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的科技政策导向。
知识的价值来自知识扩散与累积,广泛的知识溢出是经济增长与创新发展的引擎,这是经济内生增长理论的核心观点。从这一角度来说,如果中国只是生产了大量的论文(科学知识),而这些知识难以跨越产业与学术的边界、国际学术社区的边界发生广泛的知识溢出与扩散,那我们很难下结论说中国科学实现了对前沿国家的追赶并驱动了中国的创新发展。
中国科学快速崛起,但是谁站在中国的肩膀上做研究?本书正是基于这一逻辑,讨论和评估中国前沿科学的发展,这是一个重要且新颖的评价角度。尽管当下在科技界,无论是科学论文发表还是专利申请数量,我国都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赶超和领先,但是单纯通过论文数量、专利数量等传统评估方法来衡量国家科研与创新能力的做法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它们难以真实全面地反映和衡量科学发展,难以对中国科学发展做出更为审慎严谨的判断。通过回答“谁站在中国的肩膀上”,从前沿科学如何向国际社区扩散与向产业扩散的研究角度出发,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前研究的局限性。整体来说,这是一本值得创新管理学者与科技政策制定者一读的研究著作。
姝敏是个聪慧且用功的青年学者。在攻读博士学位的5年中,她的精力始终在学术研究上。姝敏也是个善于与他人分享的学者。例如,在我组织的每周一次的组会中,她总愿意展示自己的学术思想,评论他人的学术观点,这使得她自己和组会成员都有较大收获。我想,这些应当是她能够取得较好学术成绩的重要原因。不过姝敏在科学研究方面也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例如,在本项研究中,如果能对中国的一流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