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健全高水平开放下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研究》在对我国粮食供需格局变化进行分析研判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高水平开放对我国粮食供需格局及粮食安全的影响与挑战,构建了高水平开放格局下把贸易影响内化纳入我国粮食供需格局的“三元平衡”分析框架,系统研究了面对进口外部竞争、国际规则约束、复杂国际环境等非传统粮食安全挑战,通过优化粮食支持保护政策体系、升级粮食进口风险防控体系、积极参与打造全球粮农治理新体系等多种途径来提升我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统筹利用效能,探索立足国内、放眼国际、合作共赢来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开放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顶层设计思路和具体行动方案。
精彩书摘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①。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滞”②,“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③。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深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既是我国主动作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战略举措,也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的战略抉择,彰显了我国作为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的负责任大国形象。然而,越是开放越要重视安全,筑牢开放安全屏障,不断完善与更高水平开放相匹配的开放安全保障体系,是确保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关键。 
  1.1.1粮食安全:国之大者与国之命脉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粮食安全问题是国家安全的命脉根基。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解决好人民的吃饭问题当作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习近平同志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①,“只要粮食不出大问题,中国的事就稳得住”②。2015年7月,经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次将粮食安全纳人*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这标志着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已正式成为保障国家安全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次把粮食安全战略纳人五年规划,并将其列在“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金融安全”三大安全战略的*位,再次凸显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的特殊重要性。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只有牢牢端稳中国饭碗,始终掌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才能使人民群众真正有尊严有体面、有保障有安宁。 
  1.1.2成绩斐然:我国粮食安全成就举世瞩目 
  我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努力,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用全球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贡献了世界25%的粮食产量,养活了全球近20%的人口,解决了一个拥有超过14亿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①,不仅有力端牢端稳了自身饭碗,而且也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积极贡献。在粮食生产方面,我国粮食总产量持续稳步迈上新台阶。1978?2023年,全国粮食产量由30477万吨增长到69541万吨,年均增长1.9%;人均粮食占有量由317公斤增长到493公斤,增长了55.5%。在粮食消费方面,我国居民的人均食物消费总量逐年增长、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居民的膳食结构日益丰富化、多样化、精细化,营养健康状况显著改善,“不愁吃”的问题已得到解决。 
  1.1.3非传统挑战:高水平开放引入新型风险和压力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人,农产品贸易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持续提高,国际粮食市场日益成为补充我国粮食供给的重要方式,但这在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新的保障选择的同时,也以从来未有的非传统的形式,给我国带来了新型的压力和挑战。 
  其一,以高产量、高进口、高库存为代表的过度进口冲击了国内粮食自给率。粮食自给率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一直以来,我国粮食安全供需平衡都是以国内生产和需求为主,将贸易视为外生的国内产需余缺的调剂项。然而,近年来这种传统思维却受到了根本性的挑战,难以解释我国当前所面临的国内粮食产量增长的同时,粮食进口量和库存量也在持续激增的问题。这种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现象是过去从未有过的,不仅给国家造成了财政负担,而且对我国粮食自给率也形成了较为严重的冲击。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至2015年如果算上大豆在内,我国广义的粮食自给率已经下滑至85%左右,谷物自给率降低到了接近95%。2023年,我国包括大豆在内的粮食进口量突破1.6亿吨,粮食自给率进一步下降至81.4%。 
  造成“三量齐增”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内粮食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下滑,导致我国粮食进口已经更多地表现为国内外“价格差距”驱动型进口,而非产需“缺口差距”驱动型进口。同时,由于我国加人WTO承诺的农产品关税水平低,在国内外市场高度连通的情况下,这种价差驱动型的粮食进口是难以抵挡的。如何应对由竞争力不足引致的我国粮食大大超出平衡国内产需缺口所需的过度进口问题,是在开放条件下粮食安全保障遇到的新挑战。 
  其二,粮食生产国内支持政策①与WT0国际规则存在一致性纷争。受制于“人多地少水缺”的资源禀赋条件,要推动我国粮食产量持续增长,以农业科技投人、价格支持、投人品补贴等为代表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
                                                    
目录
                                                        目录 
开篇 审时度势 研判粮食安全新挑战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003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011 
1.3 研究目标、分析框架及可能的创新/023 
第2章 我国粮食供求变化与高水平开放下粮食安全新格局 
2.1 消费端:提档升级且峰值未至/034 
2.2 生产端:能力提升但压力加大/044 
2.3 贸易端:重要性上升且引入新风险/056 
2.4 高水平开放下粮食安全新格局/067 
2.5 本章小结/077 
第3章 高水平开放格局下的粮食安全新挑战 
3.1 我国农业对外开放阶段与特征/079 
3.2 高水平开放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新挑战/085 
012 健全高水平开放下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研究 
3.3 新挑战下亟须树立粮食安全新思维/094 
3.4 高水平开放格局下完善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099 
3.5 本章小结/111 
上篇 立足国内 优化粮食支持保护政策体系 
第4章 我国粮食支持保护政策演进与新时期转型需求 
4.1 我国粮食支持保护政策的演进历程/115 
4.2 我国粮食支持保护政策主要工具的实施及效果/123 
4.3 高水平开放下我国粮食支持保护政策的转型压力与调整思路/146 
4.4 本章小结/150 
第5章 中美农业国内支持争端与我国主粮价格支持政策的合规性压力 
5.1 WTO 关于市场价格支持补贴的相关规则/153 
5.2 我国主粮价格支持政策的合规性压力:DS511 案及其影响/157 
5.3 国际规则约束下我国主粮价格支持政策的调整及可能的优化策略/168 
5.4 本章小结/173 
第6章 WTO框架下我国主粮农业保险政策的国际规则适应性 
6.1 WTO关于农业保险补贴政策的相关规则/176 
6.2 我国农业保险政策与国际规则的适应性: 基于试点方案的分析/188 
6.3 国际规则约束下我国主粮保险补贴政策的调整及可能优化策略/206 
6.4 本章小结/210 
第7章 我国粮食价格支持政策转型方案与影响模拟 
7.1 粮食价格支持政策调整的实践探索与潜在挑战/213 
7.2 政策转型的模拟方案设定与评估方法/218 
7.3 政策转型可能方案的影响模拟/229 
7.4 本章小结/236 
第8章 粮食支持保护政策转型的国际经验及在我国的适用性分析 
8.1 欧盟:多重目标兼顾的政策体系/239 
8.2 美国:全面风险管控的政策体系/256 
8.3 日本:保障粮食自给力的政策体系/267 
8.4 国际粮食支持保护政策转型经验在我国的适用性分析/283 
8.5 本章小结/295 
中篇 放眼国际 强化粮食进口风险防控体系 
第9章 我国粮食进口新格局与外部风险防范需求分析 
9.1 全球粮食市场变化与我国粮食进口新格局/300 
9.2 新格局下我国粮食进口面临的外部风险/313 
9.3 防范粮食进口外部风险的思路与方向/321 
014 健全高水平开放下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研究 
9.4 本章小结/324 
第10章 外部风险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以中美经贸摩擦为例 
10.1 中美贸易关系演变及农产品贸易依存度/327 
10.2 中美经贸摩擦及其对我国农产品进口影响的典型事实/332 
10.3 中美经贸摩擦对我国粮食安全影响的量化评估/346 
10.4 本章小结/362 
第11章 外部风险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以俄乌冲突为例 
11.1 俄乌两国对全球及我国粮食贸易的重要性分析/365 
11.2 俄乌冲突对全球及我国粮食安全影响的基本研判/370 
11.3 出口限制视角下俄乌冲突对我国粮食进口的潜在影响评估/385 
11.4 本章小结/392 
第12章 相互依赖视角下粮食进口来源多元化的思路与策略 
12.1 市场供需主体相互依赖与进口来源地布局/395 
12.2 优化重点品种来源地布局的可行性分析/399 
12.3 相互依赖视角下我国粮食进口来源地布局优化: 
以大豆为例/403 
12.4 本章小结/420 
第13章 产品替代视角下食物进口种类多元化的思路与策略 
13.1 多元化食物进口格局与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提升/423 
13.2 优化多元食物进口品种结构的可行性分析/429 
13.3 多元化食物进口对粮食安全的潜在影响评估:以扩大肉类进口为例/445 
13.4 构建多元化食物进口格局防范外部风险的对策建议/460 
13.5 本章小结/463 
下篇 合作共赢 推动构建全球粮农治理新体系 
第14章 农业贸易治理体系与全球粮食安全:转型压力与改革需求 
14.1 全球农业贸易治理体系与粮食安全/468 
14.2 全球农业贸易治理体系面临的失序困境/473 
14.3 粮食安全风险与全球农业贸易治理体系改革需求/481 
14.4 本章小结/489 
第15章 WTO农业谈判中粮食安全公共储备议题的演进、争议与前景 
15.1 WTO农业谈判中粮食安全问题的演进历程/491 
15.2 粮食安全公共储备巴厘决议的成果及其局限性/50
                                                    
试读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①。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滞”②,“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③。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深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既是我国主动作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战略举措,也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的战略抉择,彰显了我国作为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的负责任大国形象。然而,越是开放越要重视安全,筑牢开放安全屏障,不断完善与更高水平开放相匹配的开放安全保障体系,是确保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关键。 
  1.1.1粮食安全:国之大者与国之命脉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粮食安全问题是国家安全的命脉根基。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解决好人民的吃饭问题当作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习近平同志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①,“只要粮食不出大问题,中国的事就稳得住”②。2015年7月,经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次将粮食安全纳人*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这标志着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已正式成为保障国家安全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次把粮食安全战略纳人五年规划,并将其列在“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金融安全”三大安全战略的*位,再次凸显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的特殊重要性。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只有牢牢端稳中国饭碗,始终掌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才能使人民群众真正有尊严有体面、有保障有安宁。 
  1.1.2成绩斐然:我国粮食安全成就举世瞩目 
  我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努力,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用全球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贡献了世界25%的粮食产量,养活了全球近20%的人口,解决了一个拥有超过14亿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①,不仅有力端牢端稳了自身饭碗,而且也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积极贡献。在粮食生产方面,我国粮食总产量持续稳步迈上新台阶。1978?2023年,全国粮食产量由30477万吨增长到69541万吨,年均增长1.9%;人均粮食占有量由317公斤增长到493公斤,增长了55.5%。在粮食消费方面,我国居民的人均食物消费总量逐年增长、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居民的膳食结构日益丰富化、多样化、精细化,营养健康状况显著改善,“不愁吃”的问题已得到解决。 
  1.1.3非传统挑战:高水平开放引入新型风险和压力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人,农产品贸易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持续提高,国际粮食市场日益成为补充我国粮食供给的重要方式,但这在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新的保障选择的同时,也以从来未有的非传统的形式,给我国带来了新型的压力和挑战。 
  其一,以高产量、高进口、高库存为代表的过度进口冲击了国内粮食自给率。粮食自给率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一直以来,我国粮食安全供需平衡都是以国内生产和需求为主,将贸易视为外生的国内产需余缺的调剂项。然而,近年来这种传统思维却受到了根本性的挑战,难以解释我国当前所面临的国内粮食产量增长的同时,粮食进口量和库存量也在持续激增的问题。这种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现象是过去从未有过的,不仅给国家造成了财政负担,而且对我国粮食自给率也形成了较为严重的冲击。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至2015年如果算上大豆在内,我国广义的粮食自给率已经下滑至85%左右,谷物自给率降低到了接近95%。2023年,我国包括大豆在内的粮食进口量突破1.6亿吨,粮食自给率进一步下降至81.4%。 
  造成“三量齐增”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内粮食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下滑,导致我国粮食进口已经更多地表现为国内外“价格差距”驱动型进口,而非产需“缺口差距”驱动型进口。同时,由于我国加人WTO承诺的农产品关税水平低,在国内外市场高度连通的情况下,这种价差驱动型的粮食进口是难以抵挡的。如何应对由竞争力不足引致的我国粮食大大超出平衡国内产需缺口所需的过度进口问题,是在开放条件下粮食安全保障遇到的新挑战。 
  其二,粮食生产国内支持政策①与WT0国际规则存在一致性纷争。受制于“人多地少水缺”的资源禀赋条件,要推动我国粮食产量持续增长,以农业科技投人、价格支持、投人品补贴等为代表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