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榜样师大人:2022-2023年度安徽师范大学先进典型师生风采集》一书,以“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为核心理念,收录了安徽师范大学2022-2023年度70多位先进典型师生的感人事迹。全书分为教师篇、学生篇和校友篇三大部分,展现了师大人在教学、科研、学术探索和社会实践中的卓越成就与精神风貌。
在教师篇中,刘运好教授等优秀教师以严谨治学、敬业奉献的品质,展现了师者风范。他们不仅在学术领域潜心钻研,取得了诸多开创性成果,还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子。书中通过生动的事迹,展现了他们在平凡岗位上创造的不平凡业绩,以及对教育事业的深情与坚守。
学生篇则聚焦于勤学笃行、创新求索的优秀学子。他们在学术研究、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中展现了青春的活力与担当,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至善致远”的师大精神。
校友篇虽未详细展开,但校友们的杰出成就无疑是对母校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全书以先进典型的崇高精神为引领,旨在激励更多师生以榜样为标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学校发展和国家建设贡献更大力量。这是一部展现安徽师范大学精神风貌与教育成果的珍贵文集,也是新时代师大精神的生动写照。
精彩书摘
教师篇
严谨治学 敬业奉献 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
刘运好
老当益壮 宁移白首之心
刘运好教授潜心学术20余年,覃思精研,笔耕不辍,共出版专著10部,750万字;发表论文150篇,其中南大核心(CSSCI)期刊80余篇,多项成果填补中国魏晋文学研究空白。特别是退休8年来,已出版专著6种,近500万字;发表论文70篇,其中包括《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南大核心期刊43篇,在攀登中国魏晋文学研究的过程中,彰显了治学大家的不倦追求。
作为中国魏晋文学研究的专家,刘运好的治学之路处处彰显着学者为学术理想刮摩淬励的诚挚追求。
笔耕不辍,潜心笃志
根据北京一家网站的统计,2010至2020年,关于魏晋文学与学术的五项研究中,刘运好占据了三项第一,一项第二,一项第三。如此斐然的治学成就很难让人相信如今魏晋文学研究的领头人刘运好在20年前的知识结构中最为薄弱的正是魏晋文学。
刘运好选择研究魏晋文学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魏晋文学正是他知识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他希望通过潜心研究,弥补自己知识结构的短板。“治学一定要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不然有了弱项,知识结构不完整,将来的研究就走不远。”这是刘运好与青年教师经常讨论的话题。学者治学要迎难而上,潜心笃志,方能成就学术理想。
当然,因“好奇”而产生兴趣,也是他选择魏晋文学研究的另一原因。“三国时期人才辈出,诸葛亮曹操各有智谋,为何偏偏是司马氏统一了三国?”“在中国文化史上,为何魏晋被称为‘文学自觉'时代?”“在魏晋文学研究中,对建安文学的研究十分充分,为何对两晋文学的研究仍然非常薄弱?”正是带着这样的好奇,刘运好踏入了对魏晋历史与文学的研究领域。
确定研究方向后,刘运好从原始文献人手,反复查阅翻读,决定从陆机、陆云、王羲之、支遁和慧远这几位颇具影响力的人人手研究。这一研究就是20年,截至2023年,刘运好除了已发表的150篇论文外,还申报了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项目14项,出版了《陆士衡文集校释》《陆士龙文集校释》《曹操集》(王羲之集校释》,另有《魏晋经学与诗学》陆机陆云考论》《文学鉴赏与批评论》魏晋哲学与诗学》先唐文史考论》《新时期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述论》等专著10余种。
谈及自己的学术成果,刘运好最为自豪的便是《曹操集》。《曹操集》是中宣部支持指导、文化和旅游部委托国家图书馆组织实施的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之一,意在激活经典,熔古铸今,立足学术,面向大众,以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当代读者。如此重要的编撰任务对解读人提出的要求很高,“在专业高度上有同行审核要求严格,在通俗度上要求为中等教育水平即可读懂”,为此刘运好精心撰写、谨慎解读。甚至在除夕之夜编委会办公室电话慰问时,他仍在伏案写作。这种孜孜治学的精神受到了《百部经典》编委会的充分肯定,在给中宣部的工作报告中,作为典型事例特别加以汇报。《曹操集》出版后受到著名学者、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百部经典》编委会主任袁行霈先生的高度评价:“《曹操集》有根有据,解读很有说服力”。国家图书馆特地来函致谢,反映了国家图书馆、编纂委员会对刘运好潜心著述的充分肯定和对图书质量的高度认可。
……
目录
教师篇
刘运好 3
王习胜 9
张正光 15
汪盛玉 19
谢长根 24
张琼 29
朱小芸 35
赵文坦 40
王世华 44
周兴国 51
宣宾 54
詹蓓 59
黄焰结 62
柏友萍 68
席玉宝 71
丁云亮 76
郭要红 80
费明稳 83
曹明响 68
陈付龙 94
凤尔银 100
舒新文 104
刘小明 108
吕建平 113
王广凤 117
王群 122
吴孝兵 127
陶海升 133
唐俊生 138
叶国平 142
刘冠琪 145
刘熠 149
王伟 152
学生篇
王玥 159
刘长恕 163
文学院方言采录调研团队 167
张文羽 172
沙星雨 175
卫苏 178
吴梦婷 181
法学院小额诉讼调研团队 184
郁春浩 189
甘世杰 192
严杨林 195
汪旭东 198
李泽辰 202
陈如意 205
包子璇 208
汪颖 211
慕君毅 214
王梦琪 218
李绮华 221
胡宸琰 224
胡恒 227
蔡张飞 230
关鑫鑫 234
刘毅 238
潘志成 242
郭昊 245
李正书 249
陈曦 252
胡申奥 256
解谦 260
王竹林 263
王一 266
顾雪薇 270
黄宁宁 274
吴泓婧 277
孙雯杰 281
褚超群 285
韦绮雯 289
周威 294
黄琦 298
王玙璠 302
谢宗璠 306
檀江瑶 310
校友篇
试读
教师篇
严谨治学 敬业奉献 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
刘运好
老当益壮 宁移白首之心
刘运好教授潜心学术20余年,覃思精研,笔耕不辍,共出版专著10部,750万字;发表论文150篇,其中南大核心(CSSCI)期刊80余篇,多项成果填补中国魏晋文学研究空白。特别是退休8年来,已出版专著6种,近500万字;发表论文70篇,其中包括《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南大核心期刊43篇,在攀登中国魏晋文学研究的过程中,彰显了治学大家的不倦追求。
作为中国魏晋文学研究的专家,刘运好的治学之路处处彰显着学者为学术理想刮摩淬励的诚挚追求。
笔耕不辍,潜心笃志
根据北京一家网站的统计,2010至2020年,关于魏晋文学与学术的五项研究中,刘运好占据了三项第一,一项第二,一项第三。如此斐然的治学成就很难让人相信如今魏晋文学研究的领头人刘运好在20年前的知识结构中最为薄弱的正是魏晋文学。
刘运好选择研究魏晋文学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魏晋文学正是他知识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他希望通过潜心研究,弥补自己知识结构的短板。“治学一定要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不然有了弱项,知识结构不完整,将来的研究就走不远。”这是刘运好与青年教师经常讨论的话题。学者治学要迎难而上,潜心笃志,方能成就学术理想。
当然,因“好奇”而产生兴趣,也是他选择魏晋文学研究的另一原因。“三国时期人才辈出,诸葛亮曹操各有智谋,为何偏偏是司马氏统一了三国?”“在中国文化史上,为何魏晋被称为‘文学自觉'时代?”“在魏晋文学研究中,对建安文学的研究十分充分,为何对两晋文学的研究仍然非常薄弱?”正是带着这样的好奇,刘运好踏入了对魏晋历史与文学的研究领域。
确定研究方向后,刘运好从原始文献人手,反复查阅翻读,决定从陆机、陆云、王羲之、支遁和慧远这几位颇具影响力的人人手研究。这一研究就是20年,截至2023年,刘运好除了已发表的150篇论文外,还申报了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项目14项,出版了《陆士衡文集校释》《陆士龙文集校释》《曹操集》(王羲之集校释》,另有《魏晋经学与诗学》陆机陆云考论》《文学鉴赏与批评论》魏晋哲学与诗学》先唐文史考论》《新时期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述论》等专著10余种。
谈及自己的学术成果,刘运好最为自豪的便是《曹操集》。《曹操集》是中宣部支持指导、文化和旅游部委托国家图书馆组织实施的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之一,意在激活经典,熔古铸今,立足学术,面向大众,以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当代读者。如此重要的编撰任务对解读人提出的要求很高,“在专业高度上有同行审核要求严格,在通俗度上要求为中等教育水平即可读懂”,为此刘运好精心撰写、谨慎解读。甚至在除夕之夜编委会办公室电话慰问时,他仍在伏案写作。这种孜孜治学的精神受到了《百部经典》编委会的充分肯定,在给中宣部的工作报告中,作为典型事例特别加以汇报。《曹操集》出版后受到著名学者、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百部经典》编委会主任袁行霈先生的高度评价:“《曹操集》有根有据,解读很有说服力”。国家图书馆特地来函致谢,反映了国家图书馆、编纂委员会对刘运好潜心著述的充分肯定和对图书质量的高度认可。
……
前言/序言
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近年来,学校坚持把典型宣传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抓手,开展“榜样师大人”专题宣传工作,深入挖掘长期扎根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以及勤学笃行的学子事迹故事、奋进历程,大力选树了一大批富有时代特征、反映师大特色、具有较大影响的先进典型,以榜样力量引领校园风尚,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由安徽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组织编印的《榜样师大人:2022-2023年度安徽师范大学先进典型师生风采集》一书分为教师、学生和校友三个篇章,收录了学校2022-2023年度集中宣传的70多位典型师生的先进事迹。这些先进典型,有的以德立教,爱生如子,成为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人生导师;有的勇于担当,锐意进取,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有的勤学笃行,创新求索,在学术探索和社会实践中谱写青春华章……在他们身上,反映了我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取得的丰硕成果,体现了“厚重朴实、至善致远、追求卓越、自强不息”的师大精神,是学校弥足珍贵的精神资源和宝贵财富。我们将把先进典型的崇高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为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深入实施“大学生护航”“学科振兴”“基础教育振兴”三大行动计划,接续奋斗砥砺前行,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安徽师大新的更大贡献!
合辑中还存在着疏漏错讹之处,恳请广大师生和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二〇二三年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