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盐源—宁蒗盆地深部结构与油气勘探》以刘宝珺院士、牟传龙研究员一贯倡导的“构造控盆、盆地控相、相控油气基本地质条件”学术思想为指导,通过盐源—宁蒗盆地区域地球物理、沉积岩相古地理调查和研究,实现了盆地深部结构和岩相古地理研究的深度融合。《盐源—宁蒗盆地深部结构与油气勘探》以区域重磁、速度结构为基础,辅以宽频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并结合地表露头资料,明确了金河—箐河断裂是一条岩石圈尺度的深大、边界构造,控制着盐源—宁蒗盆地的升降和沉积;以该断裂构造为框架,引入岩相、沉积相与古地理等内容,加以由地球物理资料反演获得的重点层系深部结构的约束,创建了深部结构-岩相古地理协同反演模型,既揭示了构造环境对沉积体系的控制机制,又量化约束了深部结构特征,揭示了深大、边界构造对盐源—宁蒗盆地的控制作用,并预测了有利的页岩气富集区,为该区区域地质背景研究与油气选区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精彩书摘
**章 绪论
**节 交通位置与行政区划
盐源—宁蒗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扬子地台西南缘,康滇地轴的中南段,夹持在龙门山构造带和三江构造带之间,康滇地轴在地球科学界颇具盛名,且名称颇多,如川滇构造带、攀西构造带、南北构造带等。该区主体为川滇南北地块,由东部的安宁河断裂、小江断裂,西部的金沙江断裂、红河断裂,以及北部的鲜水河断裂所包围,南北长250km,东西宽50~100km。
盐源—宁蒗盆地横跨四川和云南两省,主体隶属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部分区域隶属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盐源县距离西昌市144km,宁蒗县距离丽江市129km,两地通过复杂而紧密的交通网络相互连接。
在公路交通体系中,国道G348(武汉—大理)的川滇交界段,是贯通盐源县与宁蒗县的重要通道。该路段起于盐源县盐塘镇东北8km处的卡坝桥,止于川滇两省交界处的磨房沟桥,全长16.2km,承担着区域物资运输与人员往来的关键功能。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盐源县尚未开通高速公路,但随着国家交通规划推进,G7611西香高速(西昌—香格里拉)与G4216蓉丽高速攀枝花至盐源段正在建设中。这两条高速建成后,将彻底填补盐源县无高速公路的空白,大幅提升区域交通效率。
在云南省宁蒗县,交通建设同样持续升级。宁永高速公路作为S37泸宁高速(泸沽湖—宁洱)的起始段,同时也是国家高速网中泸沽湖至云县通道的关键组成部分,正发挥着重要作用。该线路起于宁蒗县城东北仁和村,向南延伸至永胜县大厂村,主线全长100.357km,不仅串联起泸沽湖旅游景区,更为滇西北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受地形地貌影响,盐源—宁蒗盆地内河流多急流险滩,河道通航条件较差。除少数平缓水域可通过简易舟楫横渡外,绝大部分河段难以实现规模化航运,因此水路交通在区域运输中占比极低。
第二节 自然地理与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一、自然地理情况
盐源—宁蒗盆地跨川滇两省,东与西昌市、德昌县、米易县相邻,南接盐边县、华坪县与永胜县,西邻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和丽江古城区,北靠木里藏族自治县与冕宁县。该盆地总面积约14432km2,在川滇交界区域构成了一个*特且紧密相连的地理单元。
盐源—宁蒗盆地整体地势北高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四周高山峡谷环绕,内部以丘陵盆地为主。盆地*高点为白岩子主峰,海拔4513.3m,*低点是金沙江畔子补河口,海拔1350m。按地面纵坡度,可划分为三个区域:北部山势陡峭,海拔多在3000m以上,属高中山地貌;中部地势相对平缓,平均海拔约3000m,为中低山地貌;南部为河谷低山区,平均海拔在2000m以下。区域内多种地貌类型相互交织,构造运动形成的褶皱与断裂构造,控制着地形地貌的形成与演化,周边断裂带致使山体隆升与盆地沉降差异明显,造就了高山与盆地相间的地貌格局。
盐源—宁蒗盆地虽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但复杂地形打破了气候常规分布,随海拔升高,热量降低、降水增多,形成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和北温带的垂直气候带。盆地全年无霜期约201天,年均气温约12.4℃。*热月7月*高温度可达30.7℃,*冷月12月至次年1月*低温度可达零下11.3℃,年温差小、日温差大,雨热同季,日照充足。一年中太阳总辐射量约145.8kcal/(cm2?a),1月日照*长,多年平均达260h;9月日照*短,多年平均为138.4h。冬春干旱少雨,夏秋雨量集中,7月降水量*大,多年平均为210.3mm;1月*少,多年平均仅1.8mm。年均相对湿度约60%,山区相对湿润,年均可达70%以上。旱季受高空西风环流的南支急流控制,11月至次年5月多西南风;6~10月以东风、东南风为主。这种气候对植被生长、土壤发育及地质作用影响显著,夏季降雨加剧侵蚀,强烈日照与温差加速岩石物理风化。
盐源—宁蒗盆地内河流均属长江流域雅砻江水系,处于雅砻江下游段,呈树枝状分布。主要河流有黑水河、平川河、树瓦河等,雅砻江支流众多,河宽一般在50~200m,均为V形峡谷,两岸高差超千米。多年平均出境流量1475m3/s,出境年径流量达46.5亿m3。泸沽湖位于盆地西北,湖面高程2690.7m,呈北西—南东走向,长9.4km,平均宽5.2km,平均水深40.3m,*深93.5m,盐源县辖湖域面积20.5km2,常年贮水量19.52亿m3。湖东海门河是唯一外流河,经永宁河、盐源河、小金河转雅砻江汇入金沙江,平均流量1.64m3/s,年均流量5200万m3。宁蒗盆地内众多河流源于周边山区,向盆地内部汇聚,部分河流因地势落差大,水流湍急,水能资源丰富。河流水系的侵蚀、搬运与沉积作用塑造了河谷地貌,改变了地层结构,参与了物质循环,如山区河流下切形成峡谷,盆地内河流沉积促进地层发育。
二、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本区地跨四川、云南两省,主体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西南毗邻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区内居民多集居于低山丘陵及河谷地带,彝汉混居,汉族居多。农作物为玉米、小麦、水稻;经济作物为烟叶、甘蔗及蚕桑
目录
目录
**章 绪论 1
**节 交通位置与行政区划 1
第二节 自然地理与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1
一、自然地理情况 1
二、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2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6
**节 构造地质特征 6
一、构造分区 7
二、构造演化 8
三、主要断裂构造 10
第二节 地层层序 13
一、古生界 14
二、中生界 17
三、新生界 18
第三节 岩浆岩 19
第四节 变质岩 20
第三章 研究基础及工作程度 21
**节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基础 21
第二节 矿产地质调查工作基础 22
第三节 油气地质调查工作基础 23
第四节 区域重力调查工作基础 24
第五节 区域磁法调查工作基础 25
一、航磁调查工作程度 25
二、地面磁测工作程度 26
第六节 深部调查工作基础 27
一、攀西裂谷带大地电磁测深 28
二、攀西裂谷带地震勘探 30
三、盐源—宁蒗盆地深部电性结构 33
四、盐源—宁蒗盆地速度结构 36
第四章 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 41
**节 岩石物性特征 41
一、物性标本采集 41
二、岩石电性、密度特征 41
三、岩浆岩磁性特征 46
第二节 区域重力场特征 48
一、布格重力异常特征 48
二、区域重力异常特征 49
三、剩余重力异常特征 51
四、盐源—宁蒗盆地重力场特征 52
第三节 区域磁场特征 61
一、航磁异常特征 61
二、重磁推断断裂及解释 62
三、重磁分区及地质意义 65
第四节 区域电性场特征 68
一、三维电性结构模型来源 68
二、区域三维电性结构模型 69
第五章 “控盆”断裂的深部结构及演化 73
**节 金河—箐河断裂的电性结构 74
第二节 金河—箐河断裂的重、磁、速度结构 81
第三节 金河—箐河断裂地表构造样式 83
第四节 金河—箐河断裂周缘岩浆岩矿物学特征 85
第五节 金河—箐河断裂深部结构属性及演化 88
一、金河—箐河断裂属性 88
二、金河—箐河断裂演化模式 89
三、断裂带对盐源—宁蒗盆地的控制作用 91
第六章 盐源—宁蒗盆地沉积岩相古地理 93
**节 盐源—宁蒗盆地基底结构 93
第二节 盐源—宁蒗盆地构造演化 96
一、盐源—宁蒗盆地沉积序列对比 96
二、盐源—宁蒗盆地演化模式 105
第三节 富有机质页岩沉积特征及岩相古地理 106
一、富有机质主控因素 106
二、龙马溪组沉积特征及岩相古地理 109
三、坡脚组沉积特征及岩相古地理 118
第七章 盐源—宁蒗盆地沉积地层深部结构 124
**节 大地电磁测深剖面标定及解释 124
第二节 主要沉积地层空间分布 127
第八章 盐源—宁蒗盆地侵入岩空间结构 130
**节 盐源—宁蒗盆地及邻区岩浆活动 130
第二节 盐源—宁蒗盆地侵入岩空间分布 132
第三节 岩浆活动与油气的关系 133
第九章 盐源—宁蒗盆地页岩气勘探方向 135
**节 沉积盆地页岩气选区原则 135
一、页岩气成藏基础 135
二、页岩气区块优选 136
第二节 盐源—宁蒗盆地页岩气选区 136
一、选区依据 136
二、有利区预测 137
参考文献 140
试读
**章 绪论
**节 交通位置与行政区划
盐源—宁蒗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扬子地台西南缘,康滇地轴的中南段,夹持在龙门山构造带和三江构造带之间,康滇地轴在地球科学界颇具盛名,且名称颇多,如川滇构造带、攀西构造带、南北构造带等。该区主体为川滇南北地块,由东部的安宁河断裂、小江断裂,西部的金沙江断裂、红河断裂,以及北部的鲜水河断裂所包围,南北长250km,东西宽50~100km。
盐源—宁蒗盆地横跨四川和云南两省,主体隶属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部分区域隶属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盐源县距离西昌市144km,宁蒗县距离丽江市129km,两地通过复杂而紧密的交通网络相互连接。
在公路交通体系中,国道G348(武汉—大理)的川滇交界段,是贯通盐源县与宁蒗县的重要通道。该路段起于盐源县盐塘镇东北8km处的卡坝桥,止于川滇两省交界处的磨房沟桥,全长16.2km,承担着区域物资运输与人员往来的关键功能。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盐源县尚未开通高速公路,但随着国家交通规划推进,G7611西香高速(西昌—香格里拉)与G4216蓉丽高速攀枝花至盐源段正在建设中。这两条高速建成后,将彻底填补盐源县无高速公路的空白,大幅提升区域交通效率。
在云南省宁蒗县,交通建设同样持续升级。宁永高速公路作为S37泸宁高速(泸沽湖—宁洱)的起始段,同时也是国家高速网中泸沽湖至云县通道的关键组成部分,正发挥着重要作用。该线路起于宁蒗县城东北仁和村,向南延伸至永胜县大厂村,主线全长100.357km,不仅串联起泸沽湖旅游景区,更为滇西北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受地形地貌影响,盐源—宁蒗盆地内河流多急流险滩,河道通航条件较差。除少数平缓水域可通过简易舟楫横渡外,绝大部分河段难以实现规模化航运,因此水路交通在区域运输中占比极低。
第二节 自然地理与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一、自然地理情况
盐源—宁蒗盆地跨川滇两省,东与西昌市、德昌县、米易县相邻,南接盐边县、华坪县与永胜县,西邻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和丽江古城区,北靠木里藏族自治县与冕宁县。该盆地总面积约14432km2,在川滇交界区域构成了一个*特且紧密相连的地理单元。
盐源—宁蒗盆地整体地势北高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四周高山峡谷环绕,内部以丘陵盆地为主。盆地*高点为白岩子主峰,海拔4513.3m,*低点是金沙江畔子补河口,海拔1350m。按地面纵坡度,可划分为三个区域:北部山势陡峭,海拔多在3000m以上,属高中山地貌;中部地势相对平缓,平均海拔约3000m,为中低山地貌;南部为河谷低山区,平均海拔在2000m以下。区域内多种地貌类型相互交织,构造运动形成的褶皱与断裂构造,控制着地形地貌的形成与演化,周边断裂带致使山体隆升与盆地沉降差异明显,造就了高山与盆地相间的地貌格局。
盐源—宁蒗盆地虽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但复杂地形打破了气候常规分布,随海拔升高,热量降低、降水增多,形成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和北温带的垂直气候带。盆地全年无霜期约201天,年均气温约12.4℃。*热月7月*高温度可达30.7℃,*冷月12月至次年1月*低温度可达零下11.3℃,年温差小、日温差大,雨热同季,日照充足。一年中太阳总辐射量约145.8kcal/(cm2?a),1月日照*长,多年平均达260h;9月日照*短,多年平均为138.4h。冬春干旱少雨,夏秋雨量集中,7月降水量*大,多年平均为210.3mm;1月*少,多年平均仅1.8mm。年均相对湿度约60%,山区相对湿润,年均可达70%以上。旱季受高空西风环流的南支急流控制,11月至次年5月多西南风;6~10月以东风、东南风为主。这种气候对植被生长、土壤发育及地质作用影响显著,夏季降雨加剧侵蚀,强烈日照与温差加速岩石物理风化。
盐源—宁蒗盆地内河流均属长江流域雅砻江水系,处于雅砻江下游段,呈树枝状分布。主要河流有黑水河、平川河、树瓦河等,雅砻江支流众多,河宽一般在50~200m,均为V形峡谷,两岸高差超千米。多年平均出境流量1475m3/s,出境年径流量达46.5亿m3。泸沽湖位于盆地西北,湖面高程2690.7m,呈北西—南东走向,长9.4km,平均宽5.2km,平均水深40.3m,*深93.5m,盐源县辖湖域面积20.5km2,常年贮水量19.52亿m3。湖东海门河是唯一外流河,经永宁河、盐源河、小金河转雅砻江汇入金沙江,平均流量1.64m3/s,年均流量5200万m3。宁蒗盆地内众多河流源于周边山区,向盆地内部汇聚,部分河流因地势落差大,水流湍急,水能资源丰富。河流水系的侵蚀、搬运与沉积作用塑造了河谷地貌,改变了地层结构,参与了物质循环,如山区河流下切形成峡谷,盆地内河流沉积促进地层发育。
二、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本区地跨四川、云南两省,主体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西南毗邻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区内居民多集居于低山丘陵及河谷地带,彝汉混居,汉族居多。农作物为玉米、小麦、水稻;经济作物为烟叶、甘蔗及蚕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