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沟道工程对流域水沙变化的影响及其贡献率》深入研究淤地坝等沟道工程对流域水沙过程的影响,分析沟道工程对洪水过程的调节作用;基于能量侵蚀动力学理论,阐明沟道工程级联方式对水-能-沙汇聚过程的调节机理及泥沙侵蚀-输移-沉积的再分配过程;揭示坝库淤满条件下淤地坝对流域水沙的阻控机制,提出坝库淤满后的长效减蚀机制,辨识沟道工程对流域水沙变化的贡献率,为科学认识黄河流域水沙变化机理、实现水沙资源配置与高效利用、合理确定治黄方略提供科技支撑。介
精彩书摘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发源于青藏高原,自西向东流经九省(自治区),以占全国2%的河川径流量,承担了全国15%耕地和12%人口的供水重任,为国家的经济建设、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态改善等做出了突出贡献(胡春宏,2014)。黄土高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总面积约64万km2,2020年水土流失面积23.42万km2,占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89.15%,其中强烈以上等级土壤侵蚀面积3.09万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13.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16%)(刘颢等,2023;姚文艺等,2023)。黄河中游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时,多条含沙量极高的支流汇入,使得黄河成为举世闻名的一条多泥沙河流。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为严重的多沙区,面积约为26.6万km2,多年平均入黄泥沙量达14亿t,占黄河总输沙量的87.5%(姚文艺等,2023)。特别是位于黄河中游上段的河口镇—龙门区间(河龙区间),是黄河粗泥沙的集中来源区,还是黄河中游暴雨洪水的主要来源区之一,面积仅占黄河流域面积的14.8%,区间粗泥沙来沙量却占到黄河粗泥沙量的72.5%(刘颢等,2023)。
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农业用地损失和黄河下游洪水风险增加(徐向舟,2005)。半个世纪以来,由于水土流失,我国耕地面积损失超过400万hm2,农业生产发展受到直接影响(李秀军等,2018)。1980年以前,黄河每年从中游带到下游的泥沙总量约16亿t,其中4亿t沉积在下游河道,导致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悬河”,因此黄河下游两岸广大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面临巨大威胁,黄河防洪问题始终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冉大川等,2006)。为了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恢复生态系统,我国几十年来在黄土高原实施了淤地坝、梯田和林草恢复等多种水土保持措施(许炯心等,2006)。据统计,截至2018年,黄土高原共有淤地坝59154座,其中骨干坝5877座、中型坝12131座、小型坝41146座,24%的骨干坝、68%的中型坝和69%的小型坝建成于1980年以前,中型以上淤地坝累积控制面积4.8万km2,拦蓄泥沙近56.5亿t(张祎,2021)。刘晓燕(2017)根据遥感调查得出:截至2014年底,潼关以上黄河流域共有水平梯田3.60万km2。随着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黄土高原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均值由1982年的0.30提高至2013年的0.45,2017年又进一步提高至0.67(张慧勇等,2023)。随着水土保持措施的持续实施,黄河输沙量显著减少,黄河流域年均输沙量从1919~1959年16亿t锐减至2010~2020年1.83亿t,减幅89%(胡春宏等,2023)。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66.7万余条沟道是侵蚀产沙的主要来源区,易形成高含沙水流。经过多年持续的治理,特别是大规模退耕还林(草)、坡改梯、淤地坝(三大水土保持措施)等工程的实施,2017年进入黄河的泥沙锐减至不足2亿t。淤地坝作为黄土高原特有的沟壑整治措施,在拦沙淤地、护坡固沟、分散消减沟道径流侵蚀能量的同时,形成*特的坝系农业,实现了水土保持与农业生产的有机统一,为黄土高原地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截至2017年,黄土高原淤地坝剩余库容仅为30.8亿m3,约占总库容的35.84%,淤地坝处于严重淤满状态。现有模型没有考虑到淤地坝这种黄土高原特有的水土保持措施对沟道泥沙运动过程的影响(Yao et al.,2016;Ghobadi et al.,2015;Niraula et al.,2015),因此需要加强淤地坝系拦沙群体效应计算模型的构建。2000年以来,三大水土保持措施对流域水沙的作用更加显著,其对水沙变化具有交互作用,从而导致淤地坝对流域水沙贡献率的识别难度增加。
沟道工程水沙调控作用的研究主要关注其直接减少水沙效益,关于淤地坝系对沟道潜在侵蚀的防控作用及对沟道径流能量的调控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强化淤地坝系在调控径流能量过程中的作用及群体效应的研究,揭示淤地坝系对流域侵蚀、产沙和输移过程的调控机制,分析淤满条件下沟道工程对流域水沙的阻控效果和调控策略,以及识别淤地坝对流域水沙的贡献率,不仅是发展黄土高原地区特色水沙模型的必要步骤,也是黄土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研究对于解释近年来黄河水沙含量显著下降的现象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1.2研究进展
1.2.1黄河水沙变化
黄河流域的健康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9个省(自治区),流域总面积达79.5万km2,全长5464km。据统计,2018年底黄河流域总人口达4.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30.3%;黄河流域地区生产总值为23.9万亿元,占全国26.5%(郭晓佳等,2021)。黄河流域水少沙多、水沙异源,是我国输沙量究大的河流。据统计,1919~1960年黄河潼关水文站多年平均来沙量为16亿t,其中90%的泥沙来自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地区;黄河水量仅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2%左右,且主要来自上游兰州站。20世纪70~90年代,黄河下游断流频繁,1997年断流长达226d,给黄河沿岸人民的生活生产带来了严重损失。通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1.2 研究进展 2
1.2.1 黄河水沙变化 2
1.2.2 黄河中游区生态建设及其水沙效应 4
1.2.3 淤地坝地貌水文效应 6
1.2.4 淤地坝减水减沙效益 8
1.2.5 流域水文泥沙过程模拟 11
1.3 研究区域概况 15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8
参考文献 19
第2章 植被/景观变化的水沙调节机制 26
2.1 坡沟系统不同植被格局的蓄水减沙效益 26
2.1.1 蓄水减沙效益计算方法 26
2.1.2 植被格局对坡沟系统侵蚀产沙调控作用 27
2.2 间歇性降雨对产流产沙过程的影响 28
2.2.1 坡沟系统产流产沙特征 28
2.2.2 坡沟系统入渗特征 29
2.3 植被格局对产流产沙过程的影响 30
2.4 植被格局对径流流速的影响 31
2.4.1 植被格局对坡沟系统径流流速的作用 31
2.4.2 坡沟系统中植被格局的缓流效应 33
2.5 不同退耕类型的侵蚀产沙的特征 36
2.5.1 不同植被演替阶段地上地下生物量特征 36
2.5.2 不同植被演替阶段坡面径流水动力特征 38
2.5.3 演替阶段植被侵蚀产沙特征 39
2.6 流域尺度植被对水沙变化的作用 41
2.6.1 黄土高原典型流域土地利用变化 41
2.6.2 黄土高原典型流域景观格局变化 42
2.6.3 黄土高原典型流域景观格局对水沙变化的影响 44
2.7 本章小结 45
参考文献 45
第3章 黄河典型流域极端水沙事件产输规律 47
3.1 典型暴雨水沙特性演变 47
3.1.1 汛期降雨及水沙特征分析 47
3.1.2 场次条件下降雨和水沙特征分析 47
3.1.3 暴雨特征分析 49
3.1.4 典型洪水-输沙关系演变规律 52
3.2 极端水沙事件的时空分布规律 54
3.2.1 年*大降雨事件的空间分布 54
3.2.2 年*大径流事件的空间分布 55
3.2.3 年*大泥沙事件的空间分布 57
3.2.4 年*大水沙事件时空分布综合分析 58
3.3 极端洪水事件发生的主导因子 59
3.3.1 降雨对极端洪水事件的影响 59
3.3.2 河道内蓄水量对极端洪水事件的影响 62
3.3.3 极端洪水事件主导因子的分析 62
3.4 极端泥沙事件发生的主导因子 65
3.4.1 降雨对极端泥沙事件的影响 65
3.4.2 径流对极端泥沙事件的影响 65
3.4.3 河道内泥沙存储对极端泥沙事件的影响 68
3.4.4 极端泥沙事件主导因子的分析 69
3.4.5 引发极端泥沙事件主导因子的传播过程 72
3.5 本章小结 75
参考文献 76
第4章 黄河流域头道拐至潼关区间水库淤积时空分布特征 79
4.1 头道拐至潼关区间黄土高原地区水库群分布特征 79
4.1.1 水库分布概况 79
4.1.2 渭河流域水库分布概况 80
4.1.3 河龙区间水库分布概况 83
4.1.4 汾河流域水库分布概况 83
4.2 水库淤积量测算方法 85
4.2.1 流域干支流水库泥沙淤积调查情况与分析 85
4.2.2 水库淤积量估算方法 86
4.3 渭河流域水库淤积量 88
4.3.1 渭河流域大型水库淤积量 88
4.3.2 渭河流域中型水库淤积量 89
4.3.3 渭河流域小型水库淤积量 93
4.3.4 渭河流域水库淤积量测算 98
4.4 河龙区间水库淤积量 98
4.4.1 河龙区间大型水库淤积量 98
4.4.2 河龙区间中型水库淤积量 100
4.4.3 河龙区间小型水库淤积量 101
4.4.4 河龙区间水库淤积量测算 103
4.5 汾河流域水库淤积量 103
4.6 头道拐至潼关区间水库的拦沙作用及未来拦沙效益分析 106
4.6.1 水库总体淤积量 106
4.6.2 水库库容淤积率 107
4.6.3 水库未来拦沙效益分析 108
4.7 典型水库群调控模式对进入下游河道泥沙的影响 109
4.7.1 无定河流域拦沙水库现状 110
4.7.2 无定河流域水库群运用方式 113
4.7.3 无定河流域水库群运用方式对进入下游泥沙的影响 115
4.8 本章小结 115
参考文献 116
第5章 淤地坝系拦沙效益及拦沙能力变化 118
5.1 淤地坝时空分布特征 118
5.1.1 黄土高原淤地坝建坝历程 118
5.1.2 黄土高原淤地坝空间分布 119
5.1.3 主要流域淤地坝分布及拦沙量分析 121
5.2 黄土高原淤地坝淤积特征分析 126
5.2.1 不同地貌区地貌特征分析 127
5.2.2 不同地貌区淤地坝库容特征*线 128
5.2.3 骨干坝淤积特征 129
5.2.4 中型坝淤积特征 131
5.2.5 不同类型淤地坝淤积特征汇总 133
5.3 典型区域淤地坝系拦沙效益分析 135
5.3.1 黄土丘陵沟壑区**副区 137
5.3.2 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二副区 140
5.3.3 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 142
5.3.4 黄土丘陵
试读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发源于青藏高原,自西向东流经九省(自治区),以占全国2%的河川径流量,承担了全国15%耕地和12%人口的供水重任,为国家的经济建设、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态改善等做出了突出贡献(胡春宏,2014)。黄土高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总面积约64万km2,2020年水土流失面积23.42万km2,占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89.15%,其中强烈以上等级土壤侵蚀面积3.09万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13.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16%)(刘颢等,2023;姚文艺等,2023)。黄河中游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时,多条含沙量极高的支流汇入,使得黄河成为举世闻名的一条多泥沙河流。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为严重的多沙区,面积约为26.6万km2,多年平均入黄泥沙量达14亿t,占黄河总输沙量的87.5%(姚文艺等,2023)。特别是位于黄河中游上段的河口镇—龙门区间(河龙区间),是黄河粗泥沙的集中来源区,还是黄河中游暴雨洪水的主要来源区之一,面积仅占黄河流域面积的14.8%,区间粗泥沙来沙量却占到黄河粗泥沙量的72.5%(刘颢等,2023)。
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农业用地损失和黄河下游洪水风险增加(徐向舟,2005)。半个世纪以来,由于水土流失,我国耕地面积损失超过400万hm2,农业生产发展受到直接影响(李秀军等,2018)。1980年以前,黄河每年从中游带到下游的泥沙总量约16亿t,其中4亿t沉积在下游河道,导致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悬河”,因此黄河下游两岸广大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面临巨大威胁,黄河防洪问题始终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冉大川等,2006)。为了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恢复生态系统,我国几十年来在黄土高原实施了淤地坝、梯田和林草恢复等多种水土保持措施(许炯心等,2006)。据统计,截至2018年,黄土高原共有淤地坝59154座,其中骨干坝5877座、中型坝12131座、小型坝41146座,24%的骨干坝、68%的中型坝和69%的小型坝建成于1980年以前,中型以上淤地坝累积控制面积4.8万km2,拦蓄泥沙近56.5亿t(张祎,2021)。刘晓燕(2017)根据遥感调查得出:截至2014年底,潼关以上黄河流域共有水平梯田3.60万km2。随着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黄土高原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均值由1982年的0.30提高至2013年的0.45,2017年又进一步提高至0.67(张慧勇等,2023)。随着水土保持措施的持续实施,黄河输沙量显著减少,黄河流域年均输沙量从1919~1959年16亿t锐减至2010~2020年1.83亿t,减幅89%(胡春宏等,2023)。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66.7万余条沟道是侵蚀产沙的主要来源区,易形成高含沙水流。经过多年持续的治理,特别是大规模退耕还林(草)、坡改梯、淤地坝(三大水土保持措施)等工程的实施,2017年进入黄河的泥沙锐减至不足2亿t。淤地坝作为黄土高原特有的沟壑整治措施,在拦沙淤地、护坡固沟、分散消减沟道径流侵蚀能量的同时,形成*特的坝系农业,实现了水土保持与农业生产的有机统一,为黄土高原地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截至2017年,黄土高原淤地坝剩余库容仅为30.8亿m3,约占总库容的35.84%,淤地坝处于严重淤满状态。现有模型没有考虑到淤地坝这种黄土高原特有的水土保持措施对沟道泥沙运动过程的影响(Yao et al.,2016;Ghobadi et al.,2015;Niraula et al.,2015),因此需要加强淤地坝系拦沙群体效应计算模型的构建。2000年以来,三大水土保持措施对流域水沙的作用更加显著,其对水沙变化具有交互作用,从而导致淤地坝对流域水沙贡献率的识别难度增加。
沟道工程水沙调控作用的研究主要关注其直接减少水沙效益,关于淤地坝系对沟道潜在侵蚀的防控作用及对沟道径流能量的调控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强化淤地坝系在调控径流能量过程中的作用及群体效应的研究,揭示淤地坝系对流域侵蚀、产沙和输移过程的调控机制,分析淤满条件下沟道工程对流域水沙的阻控效果和调控策略,以及识别淤地坝对流域水沙的贡献率,不仅是发展黄土高原地区特色水沙模型的必要步骤,也是黄土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研究对于解释近年来黄河水沙含量显著下降的现象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1.2研究进展
1.2.1黄河水沙变化
黄河流域的健康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9个省(自治区),流域总面积达79.5万km2,全长5464km。据统计,2018年底黄河流域总人口达4.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30.3%;黄河流域地区生产总值为23.9万亿元,占全国26.5%(郭晓佳等,2021)。黄河流域水少沙多、水沙异源,是我国输沙量究大的河流。据统计,1919~1960年黄河潼关水文站多年平均来沙量为16亿t,其中90%的泥沙来自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地区;黄河水量仅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2%左右,且主要来自上游兰州站。20世纪70~90年代,黄河下游断流频繁,1997年断流长达226d,给黄河沿岸人民的生活生产带来了严重损失。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