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对实验室认可、EMC检测实验室发展历程和认可的基本流程进行了简要介绍,结合EMC检测实验室认可工作的实践,阐述了认可要点和质量提升的主要方法;同时,根据EMC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对集成电路、移动通信和汽车电子等新兴领域的EMC检测技术进行了详细解读。本书力求帮助提升我国EMC检测机构的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填补新兴领域EMC检测能力空白,增强EMC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为电子电器相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本书主要面向我国EMC检验检测机构和从业人员。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帮助EMC检测行业实验室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提高相关知识技能。
目录
前言
第1章 EMC检测实验室认可概述 1
1.1 实验室认可简介 1
1.2 实验室认可的作用 3
1.2.1 评价和证实实验室能力 4
1.2.2 支撑政府监管 4
1.2.3 增强检测国际采信,促进贸易便利化 4
1.2.4 保障环境健康和社会治理 5
1.2.5 提升实验室竞争力和持续改进 5
1.3 EMC检测实验室发展历程 6
1.3.1 EMC标准化组织 6
1.3.2 我国EMC检测实验室类型 7
1.3.3 我国EMC检测实验室认可发展现状 8
1.4 EMC检测实验室认可流程 9
1.4.1 运行体系 9
1.4.2 提交申请 10
1.4.3 受理决定 10
1.4.4 文件评审 11
1.4.5 现场评审 12
1.4.6 整改验收 12
1.4.7 认可批准 13
1.4.8 后续评审和变更 13
1.4.9 权利和义务 14
第2章 EMC检测实验室认可要点解析 15
2.1 EMC检测实验室认可基础知识 15
2.1.1 EMC相关认可规范简介 15
2.1.2 EMC实验室认可基本条件 17
2.2 EMC检测实验室认可管理体系要点 18
2.2.1 公正性和保密性 18
2.2.2 组织结构 19
2.2.3 管理体系 20
2.2.4 文件和记录控制 21
2.2.5 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 21
2.2.6 纠正措施和改进 22
2.2.7 内部审核 23
2.2.8 管理评审 24
2.3 EMC检测实验室认可技术要求要点 25
2.3.1 人员 25
2.3.2 设施和环境条件 26
2.3.3 设备 26
2.3.4 计量溯源性 27
2.3.5 外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 27
2.3.6 合同评审 28
2.3.7 检测方法的选择、验证和确认 29
2.3.8 EMC检测物品的处置 29
2.3.9 技术记录 30
2.3.10 EMC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31
2.3.11 确保结果有效性 31
2.3.12 EMC检测报告 32
2.4 EMC检测实验室认可常见问题 33
2.4.1 EMC检测设备及校准问题 33
2.4.2 EMC检测设施环境常见问题 35
2.4.3 EMC检测方法实施常见问题 36
2.4.4 EMC检测报告常见问题 38
2.4.5 EMC检测实验室管理常见问题 38
2.5 EMC检测能力的表述解析 39
2.5.1 EMC检测能力表述基本结构 40
2.5.2 检测对象的表述 41
2.5.3 检测项目/参数的表述 41
2.5.4 检测标准(方法)的表述 42
2.5.5 相关说明的表述 43
2.5.6 其他表述要求 44
2.5.7 检测能力表述的数据质量 44
第3 章 EMC 检测实验室检测能力的提升 46
3.1 EMC 检测实验室人员能力 46
3.1.1 人员能力模型 46
3.1.2 人员能力指标体系 47
3.1.3 人员能力指标分级 52
3.1.4 应用模型提升人员能力 53
3.2 EMC 检测设备管理 57
3.2.1 检测设备的生命周期 57
3.2.2 检测设备的采购与验收 59
3.2.3 检测设备的使用和维护 60
3.2.4 检测设备的报废 61
3.2.5 检测设备的档案管理 62
3.2.6 检测设备的风险管理 62
3.2.7 通过设备管理提升能力 63
3.3 EMC 检测量值溯源 64
3.3.1 基本概念 64
3.3.2 校准方案的制订 66
3.3.3 校准方案的实施 67
3.3.4 校准结果的使用 68
3.3.5 不确定度 69
3.3.6 校准方案的监控与改进 70
3.3.7 设备校准周期的确定和调整 71
3.3.8 典型设备校准参数 72
3.4 EMC 检测设施与环境确认 76
3.4.1 屏蔽室 76
3.4.2 开阔试验场地(OATS) 77
3.4.3 半电波暗室(SAC) 或全电波暗室(FAR) 78
3.4.4 汽车零部件测量用半电波暗室 79
3.4.5 辐射杂散测量用全电波暗室 80
3.4.6 汽车整车辐射抗扰度试验用电波暗室 80
3.4.7 专用产品测量场地要求 81
3.4.8 空口(OTA) 性能电波暗室 82
3.4.9 横电磁波室(TEM 或GTEM小室) 82
3.4.10 混响室(混波室) 83
3.4.11 大环天线系统(LLAS) 83
3.5 EMC 检测结果有效性保证 84
3.5.1 概述 84
3.5.2 期间核查 85
3.5.3 控制图 89
3.5.4 检测的重复性、复现性及中间精密度 98
3.5.5 测量系统或设备的重复性、稳定性考核 100
3.5.6 留存样品检测 103
3.5.7 盲样测试 103
3.5.8 样品不同参数检测结果之间的相关性 103
3.5.9 能力验证计划 104
3.5.10 实验室间比对 124
第4 章 新兴领域EMC 检测技术 126
4.1 集成电路EMC 检测技术 126
4.1.1
前言/序言
电磁兼容性(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体现了电子设备或系统之间在电磁特性上互相协调、互不干扰的能力。随着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合格的EMC已成为电路、设备或系统需要满足的基本特性之一,是确保它们正常工作的必要条件。EMC检测遍及航空航天、武器装备、信息通信、轨道交通、机动车、电子电气、医疗器械等众多产业,是衡量各类产品和系统的重要质量指标,也是全球各国(地区)强制性检测认证和市场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准确的EMC检测,对于产品和系统在设计、研发、生产和使用全过程上提升产品质量、确保系统功能和可靠性,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科技和产业发展,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产品的EMC检测逐渐兴起,对于EMC检测实验室的管理和技术能力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认可是指“正式表明合格评定机构具备实施特定合格评定工作的能力的第三方证明”(见ISO/IEC 17011:2017《合格评定 认可机构要求》)。认可作为证实能力和传递信任的国际通行手段,在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规范市场行为、促进贸易便利、保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我国具有全球最大的EMC检测规模,那么EMC检测实验室获得认可,就能表明其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通过了认可机构按照国际标准进行的评价,并能够证实其具备合格的EMC检测能力,可以帮助其EMC检测结果在更大范围取得政府、市场和国际信任,也可以帮助实验室实现持续规范管理,提升质量和技术水平。
本书对实验室认可、EMC检测实验室发展历程和认可的基本流程进行了简要介绍,结合EMC检测实验室认可工作的实践,阐述了认可要点和质量提升的主要方法。同时,根据EMC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对集成电路、移动通信和汽车电子等新兴领域的EMC检测技术进行了详细解读。本书力求帮助提升我国EMC检测机构的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填补新兴领域EMC检测能力空白,增强EMC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为电子电器相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本书凝结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等单位多名业内专家的共同努力和辛勤付出。靳冬、马克贤、吉黎明主持了本书的整体设计,以及组织编写和统稿工作。靳冬编写了1.1节和1.2节、第2章、3.1节和3.2节的主要内容;侯新伟编写了1.3节、1.4节和4.1节的主要内容;黄攀编写了3.3节和4.4节的主要内容;崔强编写了3.4节和4.3节的主要内容;沈庆飞编写了3.5节的主要内容;周镒编写了4.2节的主要内容,并对2.3节进行了补充;付君、唐维、杨晓丽等专家为本书的编写承担了大量基础工作。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hina national accreditation service for conformity assessment,CNAS)秘书处各业务部门EMC专业领域项目负责人、评审专家和评定专家也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很多生动案例,在此向大力支持和无私帮助的各位专家表示衷心感谢!
本书引用的标准和文件为截至2024 年12 月公布的有效文件。为了持续满足认可工作
的需要,CNAS 规范文件会适时修订动态更新,因此本书引用的标准和文件注明版本号的
以该版本号为准,未注明版本号的烦请读者查阅标准和CNAS 规范文件的最新有效版本。
由于时间仓促以及编者水平有限,加之涵盖内容较广,本书难免出现错误和不足之
处,恳请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编著者
2024 年12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