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冯新岩:万家灯火的“守光人”》是一本介绍大国工匠冯新岩的传记。本书通过文学故事的形式,主要以时间先后为节点,对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超高压公司变电检修中心电气试验班副班长冯新岩的个人成长历程、生活情况和工作感悟进行全景扫描,细腻地呈现新时代大国工匠的精神世界。
冯新岩的成长成才经历是一段不断遇到困难,克服困难的自我提升史,也是一段由“不可能”到“可能”的传奇史。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新时代产业工人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精彩书评
“大国工匠人物传”丛书讲述的是个人奋斗史,也描绘出大国工匠的群体形象。可以说,这套丛书是目前国内系统研究众多大国工匠人生轨迹的权威读本,既有对每位大国工匠的整体介绍和事迹梳理,又有具体的事件、案例,全面、生动地展示了大国工匠各个人生时期的工作和生活状态。
——著名作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 徐剑
精彩书摘
第六章 与电结下不解之缘
一
其实,冯新岩儿时的理想是当一名医生。那个理想来自同学的父亲。他是济南市历城区王舍人镇卫生院的张大夫。
张大夫每天穿着白大褂上下班,这让冯新岩十分羡慕。去找同学玩,看到墙上挂着听诊器,冯新岩会悄悄地伸手摸摸。有时候冯新岩会幻想自己当一名医生的情景:手术室里,穿着白大褂的他接过护士递来的手术刀、镊子,熟练地去除病灶,缝合……病人的痛苦一点点消失,生机慢慢焕发出来。
冯新岩觉得,医生仿佛掌握着一种魔法,能够起死回生,让人间充满春的气息。
阴错阳差,冯新岩成为一名“电力医生”,这源于冯新岩的父亲。
冯新岩出生在王舍人镇水坡村,那个村子两千口人,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母亲是地道的农民,而父亲却是众人眼里的“牛”人。父亲冯庭梁在济南新型建材厂上班,别看只是一名技工,却拿过建材厂技术比武的状元。虽然只有小学文凭,冯庭梁却写得一手潇洒漂亮的毛笔字,遇婚丧嫁娶、喜庆佳节,乡亲们都会找他帮忙。这且不说,村里哪台机器坏了,他也会不遗余力地帮忙修好。
这天晚上,屋内的电灯突然忽闪忽闪的。有人跑出去嚷:“灯泡要炸了!怎么回事?”
原来家家都是如此。
有人忙去找电工,电工却有事去了医院。连村主任都慌了神。
一时间众人烦躁起来,不知道如何应付。
冯新岩的父亲冯庭梁出现了。村民们激动地喊:“老冯来了,冯师傅来了!”
冯新岩紧紧跟着父亲。冯庭梁先去村头,村头有变压器,村民们也往那跑。果然,高高的变压器下面在打火,升腾起一股浓烈的烟气。村民们七嘴八舌地喊:“变压器着火了!会不会炸啊?可不得了!”
冯庭梁却不慌不忙,打着手电,马上找到电闸扳开,以防止烧坏各家的电器。 而后他大声问:“谁家有电工家伙?”
村主任说他那里备着一套,赶紧让人去拿,又掏出钥匙叫人去村委会搬梯子。
工具箱拎来了。冯新岩和两个人扶着梯子,冯庭梁一步步登上去,仔细地看了看变压器,又查看线路。他拿起钳子,把变压器下面打火的电线剪断,重新抽出新头,将两根线接好,缠上绝缘胶布。一切干净利落,有条不紊。而后,他又合上了电闸。
果然,这次没有打火冒烟了。
冯庭梁笑着说:“大伙回去试试吧。”
果然,电灯正常了,电视又响了,黑漆漆的村子又恢复了光明和活力。
二
小时候的冯新岩对世界总是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对家里那些会发光、发响的电器,更是充满了探索欲。
这天冯新岩突发奇想,把废旧的手电筒拿来,拧下灯泡,接在一根带有红色皮管的电线上。他想为自己制作一个小电灯。
没想到,刚把电线插进插座,“啪”的一声,手电筒的小灯泡就炸飞了!炸得无影无踪。冯新岩吓坏了,幸亏没有伤着自己。
从此之后,他觉得电既神秘又有趣,需要小心翼翼地对待。
这天晚上,同学突然来敲门,说家里的灯不亮了,没办法做作业,想请冯新岩的父亲冯庭梁去帮忙看看。这位同学的父亲就是张大夫。
冯新岩跟着父亲来到同学家里。父亲站在凳子上看保险丝,从兜里拿出一卷铁丝样的东西,换好,再插上。灯亮了。
张大夫全家很高兴,递过茶来,连连道谢。
“没事儿,不是大毛病,换了根保险丝,”父亲呷了口茶笑着说,“我这孩子很崇拜你啊,总跟我说同学的父亲是个医生,很了不起!”
张大夫说:“有什么了不起呀,灯不亮了都不知道咋回事,还得请你冯师傅来解决。真是隔行如隔山,行行出状元啊!”
两人都笑了起来。
张大夫说:“新岩将来一定有大出息,我孩子总是回家说,老师经常表扬新岩,夸这孩子爱动脑筋。”
父亲说:“他就想着将来当个像你这样的医生。”
张大夫笑了,说:“我小时候可是想当一名工程师。孩子,好好学吧,路都是人走出来的。”
后来,家里停电了。冯新岩看父亲没在家,便自作聪明,学着父亲的样子先看保险丝,又找了一根细铁丝换上,电灯还真就亮了,心里美滋滋的。
父亲回来,听了母亲的夸奖,去看了保险,却把冯新岩训了一顿。父亲还说这种普通的铁丝,怎么能做保险丝?而后父亲对冯新岩讲了保险丝的作用,以及电的有关知识。
冯新岩吐吐舌头,原来电有这么多的奥秘,看来做事一定要认真谨慎,透彻掌握,不能一知半解,盲目从事。
冯新岩像田里的小苗,尽情地享受着阳光雨露,自由而欢快地生长,天赋也渐渐显露出来。
目录
引 子 / 001
第一章 风华尽显 / 005
第二章 傲立潮头/ 011
第三章 幸福来敲门/ 022
第四章 金秋双喜/ 032
第五章 攻克世界带电检测难题/ 044
第六章 与电结下不解之缘/ 060
第七章 “冯尔摩斯”与“电力扁鹊”/ 075
第八章 时常间断的采访/ 088
第九章 创新研发,勇攀高峰/ 105
第十章 为了万家灯火/ 114
第十一章 严师出高徒/ 122
第十二章 匆匆,总是感慨/ 135
第十三章 “大国工匠”眼中的“大国工匠”/ 146
第十四章 大爱,点滴付出/ 156
第十五章 向“无人区”挺进/ 166
第十六章 小街通着那条大道/ 175
第十七章 万家灯火的“守光人”/ 188
试读
第六章 与电结下不解之缘
一
其实,冯新岩儿时的理想是当一名医生。那个理想来自同学的父亲。他是济南市历城区王舍人镇卫生院的张大夫。
张大夫每天穿着白大褂上下班,这让冯新岩十分羡慕。去找同学玩,看到墙上挂着听诊器,冯新岩会悄悄地伸手摸摸。有时候冯新岩会幻想自己当一名医生的情景:手术室里,穿着白大褂的他接过护士递来的手术刀、镊子,熟练地去除病灶,缝合……病人的痛苦一点点消失,生机慢慢焕发出来。
冯新岩觉得,医生仿佛掌握着一种魔法,能够起死回生,让人间充满春的气息。
阴错阳差,冯新岩成为一名“电力医生”,这源于冯新岩的父亲。
冯新岩出生在王舍人镇水坡村,那个村子两千口人,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母亲是地道的农民,而父亲却是众人眼里的“牛”人。父亲冯庭梁在济南新型建材厂上班,别看只是一名技工,却拿过建材厂技术比武的状元。虽然只有小学文凭,冯庭梁却写得一手潇洒漂亮的毛笔字,遇婚丧嫁娶、喜庆佳节,乡亲们都会找他帮忙。这且不说,村里哪台机器坏了,他也会不遗余力地帮忙修好。
这天晚上,屋内的电灯突然忽闪忽闪的。有人跑出去嚷:“灯泡要炸了!怎么回事?”
原来家家都是如此。
有人忙去找电工,电工却有事去了医院。连村主任都慌了神。
一时间众人烦躁起来,不知道如何应付。
冯新岩的父亲冯庭梁出现了。村民们激动地喊:“老冯来了,冯师傅来了!”
冯新岩紧紧跟着父亲。冯庭梁先去村头,村头有变压器,村民们也往那跑。果然,高高的变压器下面在打火,升腾起一股浓烈的烟气。村民们七嘴八舌地喊:“变压器着火了!会不会炸啊?可不得了!”
冯庭梁却不慌不忙,打着手电,马上找到电闸扳开,以防止烧坏各家的电器。 而后他大声问:“谁家有电工家伙?”
村主任说他那里备着一套,赶紧让人去拿,又掏出钥匙叫人去村委会搬梯子。
工具箱拎来了。冯新岩和两个人扶着梯子,冯庭梁一步步登上去,仔细地看了看变压器,又查看线路。他拿起钳子,把变压器下面打火的电线剪断,重新抽出新头,将两根线接好,缠上绝缘胶布。一切干净利落,有条不紊。而后,他又合上了电闸。
果然,这次没有打火冒烟了。
冯庭梁笑着说:“大伙回去试试吧。”
果然,电灯正常了,电视又响了,黑漆漆的村子又恢复了光明和活力。
二
小时候的冯新岩对世界总是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对家里那些会发光、发响的电器,更是充满了探索欲。
这天冯新岩突发奇想,把废旧的手电筒拿来,拧下灯泡,接在一根带有红色皮管的电线上。他想为自己制作一个小电灯。
没想到,刚把电线插进插座,“啪”的一声,手电筒的小灯泡就炸飞了!炸得无影无踪。冯新岩吓坏了,幸亏没有伤着自己。
从此之后,他觉得电既神秘又有趣,需要小心翼翼地对待。
这天晚上,同学突然来敲门,说家里的灯不亮了,没办法做作业,想请冯新岩的父亲冯庭梁去帮忙看看。这位同学的父亲就是张大夫。
冯新岩跟着父亲来到同学家里。父亲站在凳子上看保险丝,从兜里拿出一卷铁丝样的东西,换好,再插上。灯亮了。
张大夫全家很高兴,递过茶来,连连道谢。
“没事儿,不是大毛病,换了根保险丝,”父亲呷了口茶笑着说,“我这孩子很崇拜你啊,总跟我说同学的父亲是个医生,很了不起!”
张大夫说:“有什么了不起呀,灯不亮了都不知道咋回事,还得请你冯师傅来解决。真是隔行如隔山,行行出状元啊!”
两人都笑了起来。
张大夫说:“新岩将来一定有大出息,我孩子总是回家说,老师经常表扬新岩,夸这孩子爱动脑筋。”
父亲说:“他就想着将来当个像你这样的医生。”
张大夫笑了,说:“我小时候可是想当一名工程师。孩子,好好学吧,路都是人走出来的。”
后来,家里停电了。冯新岩看父亲没在家,便自作聪明,学着父亲的样子先看保险丝,又找了一根细铁丝换上,电灯还真就亮了,心里美滋滋的。
父亲回来,听了母亲的夸奖,去看了保险,却把冯新岩训了一顿。父亲还说这种普通的铁丝,怎么能做保险丝?而后父亲对冯新岩讲了保险丝的作用,以及电的有关知识。
冯新岩吐吐舌头,原来电有这么多的奥秘,看来做事一定要认真谨慎,透彻掌握,不能一知半解,盲目从事。
冯新岩像田里的小苗,尽情地享受着阳光雨露,自由而欢快地生长,天赋也渐渐显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