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生产及商业流通中的物流运动,通过近10年来的国际企业实例,分析介绍物流网络设计、物流配送模型、库存模型及仓储设计、生产物流、回收物流以及物流仿真技术的新发展应用。其主要特色在于理论与实例相结合,注重可操作性及实用性,致力于帮助读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书可供物流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作为教材,也可供物流工作人员参考。
目录
前言
第1篇 物流和选址
第1章 物流及相关概念
1.1 物流的重要性
1.2 物流: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
1.3 习题
第2章 选址模型及应用
2.1 选址的意义
2.2 选址决策的影响因素
2.3 选址模型的分类
2.4 选址问题中的距离计算
2.5 选址模型
2.6 实例分析
2.7 习题
第2篇 生产物流分析与设施规划
第3章 企业物流相关信息
3.1 基本信息的分类和相互关系
3.2 产品设计信息
3.3 工艺流程信息
3.4 生产规划信息
3.5 习题
第4章 企业物流分析
4.1 设施布置的基本形式
4.2 设施布置的目标
4.3 企业物流的基本形式
4.4 物流分析的图表方法
4.5 非物流因素分析技术——作业单位相互关系分析
4.6 实例分析——某汽车厂设施布置分析
4.7 习题
第5章 设施布置方法
5.1 系统化设施布置方法——SLP
5.2 计算机化布置方法
5.3 实例分析
5.4 习题
5.5 附录——排序聚类法(ROC)
第3篇 库存管理及仓储规划
第6章 库存管理
6.1 库存管理简介
6.2 独立需求库存模型
6.3 相关需求库存模型——MRP
6.4 配送需求计划(DRP)
6.5 库存ABC管理方法
6.6 库存管理发展
6.7 实例分析——Pfizer医药公司的集成库存管理
6.8 习题
第7章 仓库规划及管理
7.1 仓库功能
7.2 仓库规划
7.3 仓库操作——存储与提取系统
7.4 实例分析——惠普北美配送中心的设计
7.5 习题
第4篇 运输决策和回收物流仿真
第8章 配送线路规划
8.1 运输模式的选择
8.2 线路优化模型
8.3 实例分析
8.4 习题
第9章 回收物流系统及仿真
9.1 回收物流系统
9.2 物流系统仿真
9.3 垃圾回收物流系统仿真
9.4 习题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物流被称为“第三利润源泉”。近年来,随着顾客需求的多样化、企业竞争的激烈、全球制造概念的发展以及我国加入WTO,物流已经引起了全球的重视。我国政府也将其视为新的经济热点。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纷纷开始各级物流战略的规划、物流系统的建设。大量的物流园区不时见于报道,大量的物流公司不断涌现,掀起了一股“物流热”。如何看待,如何参与,物流发展的趋势如何?是我在课堂上、在企业中经常与大家探讨的话题。
有的观点认为,物流,不就是运输么,自古就有,根据老师傅的经验就可以了,没有什么需要研究的;有的观点认为,物流,成本太高、理论太深,应该是高校、研究所研究的东西,距离企业实际应用太远;有的观点认为,物流也是一个泡沫,很快会破裂的。
我想,物流,尤其是现代物流,不是一门只依靠经验的学科,不需要理论研究;但是,也不是纯理论的学科,不只是单纯地研究整数规划、图论等,尽管,这些知识是物流研究的基础知识。物流,应该是工程背景很强的学科,侧重于运用运筹优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物流的研究目标是低成本、高效率、高质量地实现物料的移动,使得准确品种与数量的物料在正确的时间、按照正确的路线、到达正确的地点。本书中介绍了大量大企业的物流活动,如土耳其最大的家电公司用整数规划解决各种家电的月配送计划问题,他们将配送计划与卡车的装车发运方式结合起来进行规划,较好地解决了公司7个工厂、8个配送中心、1500个销售代理的月配送计划,为了使得没有运筹学知识的人员也能够运用,提高公司的物流效率,对该系统进行了软件实现。类似的实例说明,现代物流应该是一个整合的系统,是用系统、整体的观点来研究传统的物流问题。现代物流的问题,既要研究战略层的选址问题,又要研究运作层的仓库物料搬运、装车发运问题。
因此,本书根据物流的环节,从物流网络的设计——节点的选址开始,逐一介绍布置规划、库存及仓储规划、运输规划的基础理论。在此基础上,围绕每一个专题,介绍1个或2个实际企业物流运作的相关实例,便于读者结合起来,加深理解,增强对物流活动的运作能力。
本书是在清华大学几届本科生及研究生的课程讲义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在成稿过程中,第3章、第8章由吕新福负责材料组织,另外,曲志伟、王煜也参加了部分工作。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参阅借鉴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在此,向这些作者表达诚挚的谢意,如有遗漏,敬请原谅。为了保持数据的整齐性,引自文献的数据没有换算成法定计量单位,只在第1次该种单位出现时,给出它和法定单位的换算关系。
终于完稿了,在此,感谢家人对我的支持,感谢为作者提供物流研究机会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北京市科委及各个横向合作企业。感谢系领导的关心与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