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守心觉新:王守觉院士百年华诞记怀》梳理和总结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半导体器件与电子学家、信息科学家王守觉在半导体器件与微电子技术、人工神经网络与多维空间仿生信息学等领域的科研活动、科研成果和学术思想。主要包括王守觉院士生活和工作的珍贵照片、科研历程、亲朋好友的回忆文章以及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会议等发表的具有代表性的论文等内容。
精彩书摘
王守觉学术成就
作为我国集成电路与半导体、人工神经网络(人工智能)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者,王守觉院士用毕生心血在科技长卷上镌刻出璀璨的印记:研制成功我国**只锗合金扩散高频晶体管;创立硅平面工艺并研制成功我国**只硅平面型晶体管;研制成功我国**块集成电路;前瞻布局人工智能研究,率先研制出系列半导体神经网络计算机;开创仿生模式识别理论体系 。为我国在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与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开拓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守觉
王守觉(1925~2016年),江苏苏州人。半导体与电子、信息科学专家,ICCAD与神经元计算机领域专家,中国半导体器件与微电子学、神经网络模式识别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只锗高频合金扩散晶体管、**只硅平面晶体管和**块集成电路的研制者,连续逻辑电路的创造者,是神经网络与计算机形象思维、仿生模式识别与高维空间形象几何算法的开拓者。在研究与开发中国半导体器件及集成电路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培养了大批半导体技术与微电子学专家。获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中国科学院与***科技进步奖多项。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以纪传文体记述中国20世纪在各学术专业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学家,展示他们的求学经历、学术成就、治学方略和价值观念,彰显他们为促进中国和世界科技发展、经济和社会进步所做出的贡献。夏建白院士和何春藩同志2015年为《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撰写了王守觉先生的科学成就一文,以下将《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 信息科学与技术卷》第三分册中关于记述王守觉先生的传记做了稍微改动。
一、生平简介
王守觉,原名王守平,1925年6月27日生于上海,原籍江苏苏州。出生的时候,父亲王季同已经51岁了。那时,曾留学英国的父亲,为了与他人合股办厂,辞去镇江电灯公司工程师职务,于1923年携全家自苏州迁往上海,故王守觉在上海出生。后来,父亲王季同因遭合伙人陷害而致工厂倒闭后,被捕入狱,经亲友凑钱才将他从狱中救出。作为知名数学家和机电专家的父亲,出狱后不再经商办厂,于1928年进入中央研究院工学研究所任研究员,直至1934年退休。退休后,因留恋故乡小桥水港的美景,全家人为遂他的心愿,只得从上海再迁回苏州。
王守觉自幼聪慧,能干,加之是家中*小的孩子,故深得父母与哥姐们的宠爱。在他11岁时,进入苏州东吴大学附中读初一。一年后,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故乡不得安宁,全家不得不辗转逃难,王守觉也因逃难而辍学,不久又因疟疾在家休养。辍学后的几年里,王守觉干过许多工作,先是自己在家里修旧表去卖,后来由于当时中国工业很落后,家用的门锁质量都很差,他用低熔点合金做原料,铸造了很漂亮的门锁,一时销路不错。他还去修建飞机场的工地做过测量员,也在家里的茅屋里养过猪。坎坷的经历对他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1939年,一家人*终在昆明安定下来。王守觉在离开学校两年之后,插班进入昆明天南中学读初三,扎实的底子让他顺利地升入高中。但是,升入高中不久,王守觉又再一次病倒了。王守觉自小身体不好,常犯病,据说是因为父母两人都信奉佛教吃素,母亲怀王守觉的时候也吃素没能保证营养,所以王守觉身体底子不好。身体底子不好,再加上两年的颠沛流离,这一病就是好几个月。待王守觉病好后再去学校,校方执意要让他留一级,重读高一,王守觉不愿意,争辩半天也没用,于是一气之下不读了,辍学回家,于1941年入昆明裕庆建筑公司当练习生。
1942年年初的一天,王守觉在昆明街头,撞见了一位高中同学。同学行色匆匆,说还有半年就要考大学了,得抓紧时间准备。王守觉也因此产生了考大学的念头。虽然王守觉因病缺课过多,但他自觉努力,靠勤奋自学,终于在1942年以同等学力(因无高中毕业文凭)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大专班。之后考入了已内迁四川李庄的同济大学,转至同济大学电机工程系电讯专业学习。
1944年,侵华日军临近同济大学所在地的川南。王守觉便应召入伍,在驻四川泸州的重庆国民政府青年军203师的通讯营中,当上了一名报务员及机务员。一年后,日本战败投降,抗战胜利,同济大学又逐步迁回上海。1946年,王守觉复员后,仍回上海同济大学继续学习。他因成绩优异,曾在学校获得过当时由政府设置的学业优异奖学金,是全校仅两名获奖者之一。
1949年春,王守觉大学毕业后进入了北平研究院上海镭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氧化亚铜固态整流器的研究。1949年11月1日,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成立,该所随后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结晶学研究室。1950年12月,该所迁往北京并入中科院,王守觉因儿子刚满一岁,不便抽身,则留在上海负责研究所的迁京工作。后来,他便向所长严济慈递交了辞呈,进入上海新成电器厂任工程师,继续从事氧化亚铜整流器的研究。后来他经过多方努力,把
目录
目录
序
王守觉学术成就
一、生平简介 4
二、学术生涯与科学成就 6
三、王守觉主要论著 14
缅怀篇
实干创新
怀念敬爱的导师——王守觉先生 吴德馨 21
创新无止境,育才勤耕耘 郝跃 23
站在科学*前沿 谢维信 25
有教无类,陶熔鼓铸 陈治明 27
缅怀小王先生 石林初 30
学习王守觉先生从事科研创新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杨柳林,郑洁 35
悼念我敬爱的老师王守觉先生 庄文君 37
回忆与王守觉先生一起工作的日子 史静朴 39
仿生拟脑冠吴下,制器凝芯闻九州 董军 41
智慧与传承:纪念王守觉院士100 周年诞辰 曹文明 44
桃李芳菲
漫漫创新路,璀璨中华“星” 石寅 49
一个学生眼中的王守觉先生 鲁华祥 55
躬行出真知 李卫军,徐健,覃鸿 57
不羁的灵魂 王丽艳 62
风范长存 邢藏菊 64
领先数十年,人生不遗憾 曹宇 67
缅怀恩师王守觉先生 王宪保 70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安冬 73
纪念王院士100 周年诞辰 陈阳 75
不畏浮云的科学家 赵锐 77
继往开来
自力更生,“从0到1”:中国**块集成电路诞生记 赵广立 83
王守觉院士推动半导体产业化之路 石寅 93
王守觉院士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之路
鲁华祥,李卫军,曹晓东,覃鸿,于丽娜 98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举行“王守觉人工智能与芯片攻关突击队”授旗仪式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党委办公室 125
学术篇
科研感悟
北京自然辩证法座谈会上的发言 131
新型半导体传感器和材料的发展趋势 133
集成电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纪念晶体管发明四十周年 135
发展我国微电子产业应走自力更生之路 144
神经计算机:真正的电脑 149
半导体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与发展 153
开发半导体人工神经网络,孕育新型智能计算机 158
从长远看微电子技术未来新市场的发展方向在哪里 164
创新思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源动力 170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机遇与挑战 171
科研论文:高速集成电路
关于晶体管*高振荡频率有关因素的测量分析 178
关于晶体管饱和区直流特性的研究 195
一种新的高速集成逻辑电路——多元逻辑电路(DYL) 219
多元逻辑电路12 位高速进位发生器 231
极高速多元逻辑电路(DYL)线性“与或”门的研究 242
连续逻辑为电子线路与系统提供的新手段 254
一种无隔离区的DYL MOS 混合集**电路 269
多元逻辑12 位×12 位超高速乘法器 276
DYL 确定零点失调模拟开关D/A 转换器 287
The New Super-High-Speed Digital Circuit Based on Linear AND-OR Gates 297
科研论文:人工智能理论
多值和多阈值神经元及其网络组合与应用 308
通用前馈网络及排序学习前向掩蔽模型在模式识别中的应用 319
Direction-Basis-Function Neural Networks 328
Priority Ordered Architecture of Neural Networks 333
仿生模式识别(拓扑模式识别)——一种模式识别新模型的理论与应用 339
人工神经网络的多维空间几何分析及其理论 348
Biomimetic (Topological) Pattern Recognition—A New Model of Pattern Recognition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357
A New Development on ANN in China—Biomimetic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Multi Weight Vector Neurons 366
Differences and Commonalities Between Connectionism and Symbolicism 377
Double Synaptic Weight Neuron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384
Geometrical Learning, Descriptive Geometry, and Biomimetic Pattern Recognition 395
A More Complex Neuron in Biomimetic Pattern Recognition 416
An Algorithm of Analysis Tools on Points Distribution in High Dimension Space:The Distance of a Point and an Infinite Sub-Space 423
A Novel Image Restoration Approach Based on Point Location in High-Dimensional Space Geometry 431
Computational Information Geometry and its Applications 441
Research on Multi-Degree-of-Freedom Neurons with Weighted Graphs 457
仿生关节链球坐标系的建立及应用 465
科研论文:人工智能系统
一种通用神经网络处理机设计及其VLSI 集成化讨论 477
人工神经网络硬件化途径与神经计算机研究 485
人工神经网络与神经计算机及其实用化 492
通用神经网络硬件中神经元基本数学模型的讨论 500
Discussion on the Methodology of Neural Network Hardware Design and Implementat
试读
王守觉学术成就
作为我国集成电路与半导体、人工神经网络(人工智能)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者,王守觉院士用毕生心血在科技长卷上镌刻出璀璨的印记:研制成功我国**只锗合金扩散高频晶体管;创立硅平面工艺并研制成功我国**只硅平面型晶体管;研制成功我国**块集成电路;前瞻布局人工智能研究,率先研制出系列半导体神经网络计算机;开创仿生模式识别理论体系 。为我国在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与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开拓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守觉
王守觉(1925~2016年),江苏苏州人。半导体与电子、信息科学专家,ICCAD与神经元计算机领域专家,中国半导体器件与微电子学、神经网络模式识别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只锗高频合金扩散晶体管、**只硅平面晶体管和**块集成电路的研制者,连续逻辑电路的创造者,是神经网络与计算机形象思维、仿生模式识别与高维空间形象几何算法的开拓者。在研究与开发中国半导体器件及集成电路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培养了大批半导体技术与微电子学专家。获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中国科学院与***科技进步奖多项。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以纪传文体记述中国20世纪在各学术专业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学家,展示他们的求学经历、学术成就、治学方略和价值观念,彰显他们为促进中国和世界科技发展、经济和社会进步所做出的贡献。夏建白院士和何春藩同志2015年为《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撰写了王守觉先生的科学成就一文,以下将《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 信息科学与技术卷》第三分册中关于记述王守觉先生的传记做了稍微改动。
一、生平简介
王守觉,原名王守平,1925年6月27日生于上海,原籍江苏苏州。出生的时候,父亲王季同已经51岁了。那时,曾留学英国的父亲,为了与他人合股办厂,辞去镇江电灯公司工程师职务,于1923年携全家自苏州迁往上海,故王守觉在上海出生。后来,父亲王季同因遭合伙人陷害而致工厂倒闭后,被捕入狱,经亲友凑钱才将他从狱中救出。作为知名数学家和机电专家的父亲,出狱后不再经商办厂,于1928年进入中央研究院工学研究所任研究员,直至1934年退休。退休后,因留恋故乡小桥水港的美景,全家人为遂他的心愿,只得从上海再迁回苏州。
王守觉自幼聪慧,能干,加之是家中*小的孩子,故深得父母与哥姐们的宠爱。在他11岁时,进入苏州东吴大学附中读初一。一年后,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故乡不得安宁,全家不得不辗转逃难,王守觉也因逃难而辍学,不久又因疟疾在家休养。辍学后的几年里,王守觉干过许多工作,先是自己在家里修旧表去卖,后来由于当时中国工业很落后,家用的门锁质量都很差,他用低熔点合金做原料,铸造了很漂亮的门锁,一时销路不错。他还去修建飞机场的工地做过测量员,也在家里的茅屋里养过猪。坎坷的经历对他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1939年,一家人*终在昆明安定下来。王守觉在离开学校两年之后,插班进入昆明天南中学读初三,扎实的底子让他顺利地升入高中。但是,升入高中不久,王守觉又再一次病倒了。王守觉自小身体不好,常犯病,据说是因为父母两人都信奉佛教吃素,母亲怀王守觉的时候也吃素没能保证营养,所以王守觉身体底子不好。身体底子不好,再加上两年的颠沛流离,这一病就是好几个月。待王守觉病好后再去学校,校方执意要让他留一级,重读高一,王守觉不愿意,争辩半天也没用,于是一气之下不读了,辍学回家,于1941年入昆明裕庆建筑公司当练习生。
1942年年初的一天,王守觉在昆明街头,撞见了一位高中同学。同学行色匆匆,说还有半年就要考大学了,得抓紧时间准备。王守觉也因此产生了考大学的念头。虽然王守觉因病缺课过多,但他自觉努力,靠勤奋自学,终于在1942年以同等学力(因无高中毕业文凭)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大专班。之后考入了已内迁四川李庄的同济大学,转至同济大学电机工程系电讯专业学习。
1944年,侵华日军临近同济大学所在地的川南。王守觉便应召入伍,在驻四川泸州的重庆国民政府青年军203师的通讯营中,当上了一名报务员及机务员。一年后,日本战败投降,抗战胜利,同济大学又逐步迁回上海。1946年,王守觉复员后,仍回上海同济大学继续学习。他因成绩优异,曾在学校获得过当时由政府设置的学业优异奖学金,是全校仅两名获奖者之一。
1949年春,王守觉大学毕业后进入了北平研究院上海镭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氧化亚铜固态整流器的研究。1949年11月1日,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成立,该所随后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结晶学研究室。1950年12月,该所迁往北京并入中科院,王守觉因儿子刚满一岁,不便抽身,则留在上海负责研究所的迁京工作。后来,他便向所长严济慈递交了辞呈,进入上海新成电器厂任工程师,继续从事氧化亚铜整流器的研究。后来他经过多方努力,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