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将张居正的一生置于大航海时代和人类社会近代化转型的大背景之下,借鉴悬疑小说笔法,全景式展现了张居正五十八年的传奇经历。以张居正一生的际遇起伏,串起大明王朝起死回生的历史,再现了明代中后期波谲云诡的朝堂斗争和丰富多面的时代风貌。
本书分为两卷。上卷写他如何从一个寒门学子一步步走上首辅之位,下卷写他如何大刀阔斧地推行新政,扭转了明朝后期持续颓靡的局势,实现了“万历中兴”。
精彩书评
愿以深心奉尘刹,不于
自身求利益。——张居正《
答李中溪有道尊师》
海忠介(海瑞)有言:“
居正工于谋国,拙于谋身。
”——谈迁《国榷》
以施政的成绩而论,他
(张居正)不仅是明朝的唯
一大政治家,也是汉朝以来
所少有的。——黎东方《细
说明朝》
汉以后二千余年人物,
真有公诚之心,刚大之气,
而其前识远见,灼然于国覆
种奴之祸,已深伏于举世昏
偷,苟安无事之日。毅然以
一身担当天下安危,任劳任
怨,不疑不布,卒能扶危定
倾,克成本原者,余考之前
史,江陵一人而已。——熊
十力《论张江陵》
居正既非伊周,亦非温
莽。他固然不是禽兽,但是
他也并不志在圣人。他只是
张居正,一个受时代陶镕,
而同时又想陶镕时代底人物
。——朱东润《张居正大传
》
张居正的不在人间,使
明朝这个庞大的帝国失去重
心,步伐不稳,终失足而坠
入深渊。——黄仁宇《万历
十五年》
精彩书摘
上部:风积鹏举
第一章 聪慧少年蟾宫折桂
一、水漫厨房,江陵出了个张白圭
如果能够登上时空列车,如果能够穿越光阴隧道,我希望回到明世宗嘉靖四年[本书以皇帝年号纪年,人物年龄取虚岁。](1525)年的中国,去见证一个历史时刻的到来。
我不想去北京顺天府。十九岁的小皇帝朱厚熜,已经取得了“大礼议”的胜利,把不配合的首辅杨廷和送回了老家,把不听话的大臣们全体予以惩治,把各种不和谐的声音镇压了下去,把自己不按牌理出牌的个性发挥到了极致。嘉靖帝不会想到,自己在位时一直默默无闻的书生,居然会在孙子执政时期拥有那样大的权势。
我不想去开封府新郑县。未来的大明首辅高拱时年十四岁,正在社学(地方私塾)发愤读书。此时的他,已有了超越同龄人的扎实学养,更有了同学们无法理解的远大抱负。高拱不会想到,有人在他这个岁数就能中秀才当神童,受到巡抚接见,更在未来成为他的“一生之敌”,让他深刻领会什么叫“即生瑜,何生亮”。
我不想去绍兴府山阴县。此时,中国的学术中心不在北京,而是在这个三线小城。五十四岁的王阳明处于半退休状态,王门弟子却遍布大半个中国,心学甚至成为了一种显学。他已然知道自己会不久人世,但也相信王学之火会燃遍神州大地。可王阳明不会想到,自己倾注一生心血的学说与书院,会因一个人的干预而遭受严重打击。
我不想去松江府华亭县。因父亲去世,二十三岁的翰林院编修徐阶正在家乡守孝。五年之前,因结识了时任华亭县令的聂豹,并为阳明学说折服,徐阶毅然决定加入王门,从此一生秉承“知行合一”的理念。他不会想到,自己精心选择的接班人,固然可以青出于蓝,但和他走的并不是一条道。
我不想去南京应天府。王阳明的好友、留都国子监祭酒严嵩时年已经四十六岁,似乎这辈子也就这样了。看着他庄重的神情举止,认真的学术态度,严谨的作息习惯,没有人会将他与史上著名奸臣联系在一起。严嵩不会想到,他这把老骨头了还能位极人臣;他不会想到,他终将变成自己平生最痛恨的那种人;他更不会想到,在首辅的位子上,有人比他坐得更长更稳。
如果严嵩在这一年及时死去,收获的只会是一片称赞之声。
应该死去的没有死去,必须出生的人就要出生了。我沿着长江逆流西行,在荆楚大地停了下来。
我要等的人就是他,我要见证他降临世间的一幕。国学大师梁启超说过,明朝有种种历史,政治家只有他这么一个。此话不免有些夸张,但不正是有力彰显了此人的特殊地位吗?
这一天,是五月初五日,全国人民都要吃粽子的端午节[一说张居正生于五月初三日。]。
初夏的阳光慷慨的照耀着大地,长江之上大小船只穿梭不息。湖广[大体相当于今天的湖北和湖南两省。]布政司荆州府城江陵县(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的一户普通人家里,所有人都在忙个不停,但并不是去参加龙舟赛。
少主人张文明的妻子赵氏到了临盆之际,一家上下难免又开心又焦虑。开心是将有新的生命降临,会给家族带来新的希望;焦虑是因为在那个年代,别说婴儿的死亡率很高,孕妇的安全也难以完全保证。
生一次孩子等于过一次鬼门关,此话绝不夸张。
张文明这年二十二岁,他二十岁就成为了荆州府学生员,有了秀才学历,但其实天分非常有限。妻子赵氏年方二十,这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在那个年代,孩子生得越早,小夫妻越有面子,一家人也越开心。
张文明的父亲张镇,此时正在辽王府做侍卫。一把年纪了还不能回家颐养天年,也是辛苦。
随着一声啼哭,张家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母子平安!
更让人开心的是,新生儿还是个大胖小子。在封建社会里,传宗接代需要男孩,光宗耀祖也只能靠他们,女孩是入不了家谱的,就算当皇后也白瞎。
“娘子,你说的都是真的吗?”张文明抱起儿子,小心翼翼地问。
“是啊,咱们……张家有福了!”赵氏太疲倦了,说话也有气无力,但表情非常开心。
据说,赵氏半夜醒来,眼前的一幕,把没见过多少世面的她直接吓呆了。整个屋子里充斥着耀眼的红光,直冲上天。
赵氏正惊恐间,更可怕的事情出现了。一个五六岁的青衣童子,直接从天上掉了下来。
这还不算完,小朋友绕着床顽皮地转来转去,一幅不干好事的样子。赵氏挣扎着想坐起身来,小孩子又突然消失了。
看来,这是天上的神仙送子嘛。此事被张居正长子张敬修一本正经地记录在了《张文忠公行实》之中。真实性如何大家自行判断就好。
张敬修还严肃认真地宣布,他奶奶怀胎十二个月,才生下了父亲大人。这说法跟王阳明弟子吹嘘老师在娘胎里一呆十四个月有一拼,都是为了营造一种神秘色彩。
这一年是乙酉年,因此张居正属鸡。折算成阳历,他的生日是5月26日,因此是双子座。典型的双子座有着双面人格,可以集天使与魔鬼于一身。既踏实低调,又放浪不羁,即可以相当固执,又能够非常变通。成年之后的张居正,还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了
目录
上部——凤积鹏举
第一章 聪慧少年蟾宫折桂
一、水漫厨房,江陵出了个张白圭
二、院试出色,雏凤清于老凤声
三、乡试不第,原来事出有因
四、家庭遭变故,仇恨只能埋在心里
五、会试突围,还有更多挑战
第二章 在失意中一路前行
一、人微言轻,却得到贵人赏识
二、嘉靖独断,严嵩夏言遭际各异
三、复套事件,忠臣走向不归路
四、庚戌之变,见证国家危亡时刻
五、杨继盛死谏,徐阶袖手旁观
第三章 返乡治学以退为进
一、扎根学农园,体察民生疾苦
二、走访沙市码头,考查水关贸易
三、畅游湖广大地,坚定远大抱负
第四章 朝堂波谲自有分寸
一、入职国子监,结识一生挚友
二、多行不义,严氏父子被处置
三、无中生有,徐阶收拾小阁老
四、抬棺骂皇帝,海瑞一举成名
第五章 徐阶扶持稳步高升
一、刻不容缓,师徒联手拟遗诏
二、运气爆棚,一年连升八级
三、倒徐失败,高拱被迫去职
四、心力交瘁,徐阶告别政坛
第六章 内阁混斗立于不败
一、《陈六事疏》吹响隆庆新政的号角
二、辽王翻车,发小落井下石?
三、波澜再起,两大强人先后入阁
四、京查大战,终究有人要出局
五、拳下救高拱,维持有利局面
六、海瑞下江南,诠释“恩将仇报”
七、徐阶遭难,当学生的巧为保护
第七章 北境沿海皆平定
一、结识戚李,全力支持大明战神
二、运筹帷幄,平定南方水盗
三、爷孙成情敌,一个妹子引发的“蝴蝶效应”
四、抓住良机,促成俺答封贡
第八章 壬申政变成赢家
一、隆庆宾天,大明政坛注定生变
二、不依不饶,高拱对冯保发难
三、风云突变,高拱就此告别官场
四、最大赢家张居正是否参与了政变
五、平台召见,一个新时代的开端
下部——江陵柄政
第九章 锐意革新无惧挑战
一、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擢人才
二、王大臣案,尽力弥合平事端
三、联手辅弼,太后首辅配合默契
四、呕心沥血,元辅义务兼任帝师
五、配合默契,张冯实现“宫府一体”
六、实施考成法,让官员戴上紧箍
七、整顿驿站,向既得利益者开战
第十章 运筹帷幄消除边患
一、大臣巡边,有收获也有失落
二、重拳出击,弭平两广
三、紧锣密鼓,安定四川
第十一章 夺情风暴愈演愈烈
一、文官上疏,挑战首辅权威
二、学生弹劾,带来严重后果
三、以退为进,靠辞职赢得主动
四、父亲离世,儿子左右为难
五、执意夺情,引发强烈反弹
六、“四君子”登场,引发广泛同情
七、午门廷杖,可否压制反抗之火?
八、行贿找打,邹元标致敬王阳明
第十二章 回乡葬父化解恩怨
一、动身回楚,君臣依依惜别
二、行程紧密,不忘拜访故人
三、安葬父亲,见证人情冷暖
四、顺利返京,上疏自证清白
五、不讲情面,翻案“长定堡大捷”
六、高拱离世,老朋友力主恤典
第十三章 新政进入深水区
一、治理两河,潘季驯泽被后世(上)
二、治理两河,潘季驯泽被后世(下)
三、清丈田亩,压力再大也不动摇
四、一条鞭法,助力明朝进入“白银时代”
第十四章 张居正与阳明后学
一、罢黜罗汝芳,提倡实学实用
二、毁禁书院,力推改革新政
三、伯仁之死,何心隐的陨落
第十五章 世间再无张江陵
一、万历帝出疹,坚持不开戒坛
二、欲壑难填,君臣矛盾逐渐尖锐
三、请辞不许,只能鞠躬尽瘁
四、孙海、客用事件,致使君臣误会更深
五、俺答去世,三娘子再嫁睦双边
六、溘然长逝,留下太多遗憾
第十六章 终留英名在人间
一、万历帝亲政,“倒张”全面铺开
二、端午抄家,酿成人间惨案
三、理念不合,两大名人终成陌路
四、史笔如刀,王世贞靠《首辅传》复仇?
五、大厦将倾,一代名臣终获平反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
上部:风积鹏举
第一章 聪慧少年蟾宫折桂
一、水漫厨房,江陵出了个张白圭
如果能够登上时空列车,如果能够穿越光阴隧道,我希望回到明世宗嘉靖四年[本书以皇帝年号纪年,人物年龄取虚岁。](1525)年的中国,去见证一个历史时刻的到来。
我不想去北京顺天府。十九岁的小皇帝朱厚熜,已经取得了“大礼议”的胜利,把不配合的首辅杨廷和送回了老家,把不听话的大臣们全体予以惩治,把各种不和谐的声音镇压了下去,把自己不按牌理出牌的个性发挥到了极致。嘉靖帝不会想到,自己在位时一直默默无闻的书生,居然会在孙子执政时期拥有那样大的权势。
我不想去开封府新郑县。未来的大明首辅高拱时年十四岁,正在社学(地方私塾)发愤读书。此时的他,已有了超越同龄人的扎实学养,更有了同学们无法理解的远大抱负。高拱不会想到,有人在他这个岁数就能中秀才当神童,受到巡抚接见,更在未来成为他的“一生之敌”,让他深刻领会什么叫“即生瑜,何生亮”。
我不想去绍兴府山阴县。此时,中国的学术中心不在北京,而是在这个三线小城。五十四岁的王阳明处于半退休状态,王门弟子却遍布大半个中国,心学甚至成为了一种显学。他已然知道自己会不久人世,但也相信王学之火会燃遍神州大地。可王阳明不会想到,自己倾注一生心血的学说与书院,会因一个人的干预而遭受严重打击。
我不想去松江府华亭县。因父亲去世,二十三岁的翰林院编修徐阶正在家乡守孝。五年之前,因结识了时任华亭县令的聂豹,并为阳明学说折服,徐阶毅然决定加入王门,从此一生秉承“知行合一”的理念。他不会想到,自己精心选择的接班人,固然可以青出于蓝,但和他走的并不是一条道。
我不想去南京应天府。王阳明的好友、留都国子监祭酒严嵩时年已经四十六岁,似乎这辈子也就这样了。看着他庄重的神情举止,认真的学术态度,严谨的作息习惯,没有人会将他与史上著名奸臣联系在一起。严嵩不会想到,他这把老骨头了还能位极人臣;他不会想到,他终将变成自己平生最痛恨的那种人;他更不会想到,在首辅的位子上,有人比他坐得更长更稳。
如果严嵩在这一年及时死去,收获的只会是一片称赞之声。
应该死去的没有死去,必须出生的人就要出生了。我沿着长江逆流西行,在荆楚大地停了下来。
我要等的人就是他,我要见证他降临世间的一幕。国学大师梁启超说过,明朝有种种历史,政治家只有他这么一个。此话不免有些夸张,但不正是有力彰显了此人的特殊地位吗?
这一天,是五月初五日,全国人民都要吃粽子的端午节[一说张居正生于五月初三日。]。
初夏的阳光慷慨的照耀着大地,长江之上大小船只穿梭不息。湖广[大体相当于今天的湖北和湖南两省。]布政司荆州府城江陵县(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的一户普通人家里,所有人都在忙个不停,但并不是去参加龙舟赛。
少主人张文明的妻子赵氏到了临盆之际,一家上下难免又开心又焦虑。开心是将有新的生命降临,会给家族带来新的希望;焦虑是因为在那个年代,别说婴儿的死亡率很高,孕妇的安全也难以完全保证。
生一次孩子等于过一次鬼门关,此话绝不夸张。
张文明这年二十二岁,他二十岁就成为了荆州府学生员,有了秀才学历,但其实天分非常有限。妻子赵氏年方二十,这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在那个年代,孩子生得越早,小夫妻越有面子,一家人也越开心。
张文明的父亲张镇,此时正在辽王府做侍卫。一把年纪了还不能回家颐养天年,也是辛苦。
随着一声啼哭,张家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母子平安!
更让人开心的是,新生儿还是个大胖小子。在封建社会里,传宗接代需要男孩,光宗耀祖也只能靠他们,女孩是入不了家谱的,就算当皇后也白瞎。
“娘子,你说的都是真的吗?”张文明抱起儿子,小心翼翼地问。
“是啊,咱们……张家有福了!”赵氏太疲倦了,说话也有气无力,但表情非常开心。
据说,赵氏半夜醒来,眼前的一幕,把没见过多少世面的她直接吓呆了。整个屋子里充斥着耀眼的红光,直冲上天。
赵氏正惊恐间,更可怕的事情出现了。一个五六岁的青衣童子,直接从天上掉了下来。
这还不算完,小朋友绕着床顽皮地转来转去,一幅不干好事的样子。赵氏挣扎着想坐起身来,小孩子又突然消失了。
看来,这是天上的神仙送子嘛。此事被张居正长子张敬修一本正经地记录在了《张文忠公行实》之中。真实性如何大家自行判断就好。
张敬修还严肃认真地宣布,他奶奶怀胎十二个月,才生下了父亲大人。这说法跟王阳明弟子吹嘘老师在娘胎里一呆十四个月有一拼,都是为了营造一种神秘色彩。
这一年是乙酉年,因此张居正属鸡。折算成阳历,他的生日是5月26日,因此是双子座。典型的双子座有着双面人格,可以集天使与魔鬼于一身。既踏实低调,又放浪不羁,即可以相当固执,又能够非常变通。成年之后的张居正,还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了
前言/序言
没有人天生伟大,但总 有人会成就不朽 什么样的人生,才是真 正有意义的?明知死亡不可 避免,为什么还要努力?我 们无数人,都在苦苦寻求这 个答案。 提及明朝,最具知名度 的皇帝是朱元璋,最有影响 力的文臣是张居正。甚至有 一种说法:“明朝只有一帝 ,朱元璋是也;明朝只有一 相,张居正是也。” 此话难免夸张,却非常 深入人心。此二人能够被后 世永久纪念,反复颂扬,当 然在于他们对大明王朝及整 个中国历史发展的突出贡献 ,更在于他们的家庭出身。 但平心而论,相比朱元 璋抓住元亡明兴的历史大机 遇,在群雄混战中脱颖而出 ,生活在承平年代草根平凡 家庭的张居正,其破圈的道 路无疑更加传奇。 从社会底层突破重重障 碍一路向前,站在以合理途 径能够达到的最高点,这样 的人生,无疑值得后人铭记 和羡慕。但攀上巅峰之后依 旧能保持赤子之心,依然不 忘读书人家国天下的使命, 依然愿意为国富民强倾尽所 有,这样的人,当然更值得 后人景仰与崇拜。 没有人天生伟大,但总 有人会成就不朽。张居正就 是这样的伟人。 一个寒门出身的读书人 ,好不容易跻身京城高官之 列,如果把主要精力用在编 织关系网、拓展朋友圈上, 显然是非常常见的选择;如 果他忘掉自己的来处,缺少 对平民百姓的理解与同情, 也算不上多么出奇的事情。 但显然,这样的人够不上政 治家的标准。 张居正出身寒门,却有 着“扶摇直上九万里”的伟大 抱负,有悲天悯人、以天下 为己任的士大夫情怀,即使 身居高位,他对百姓的苦难 从来不会无动于衷,这是政 治家的胸怀。 因为某些原因,肆意抹 黑张居正的《万历以来内阁 首辅传》(以下简称《首辅 传》,王世贞著)和《病榻 遗言》(托名高拱著)在中 国流行了四百多年,加之以 讹传讹、“层累效应”,令这 位明朝第一首辅的形象,遭 到了严重歪曲。 以至于直到今天,无数 国人依然相信,张居正通向 首辅的道路,执政十年的过 程,一定充满了各种阴谋、 算计与圈套,一定有太多见 不得光,不能说破的事情。 甚至还津津乐道于“张居正 的权谋”, 这实在令人遗憾 。 按我们很多人的想法, 张居正既然能位极人臣,并 成为嘉隆内阁宫斗中硕果仅 存的“政坛不倒翁”,必定是 一位权斗高手,拉帮结派、 黑箱操作的本领信手拈来, 并且把厚黑学精髓运用得炉 火纯青。但真相,恐怕并非 如此。 一位真正优秀的政治家 ,心里装的肯定是万里江山 ,天下子民,而根本不是勾 心斗角和黑招害人。我们普 通人处在自己的信息茧房之 中,以极其有限且被扭曲的 史料,用阴暗的想法去揣测 伟人,无疑相当于一个农民 得意洋洋地宣布:皇上用金 砍刀砍柴,皇后用玉顶针纳 鞋底。 张居正肯定不是书呆子 ,但也并不是什么阴谋大师 ,害人专家,他本人显然也 不会欣赏这样的标签。“愿 以深心奉尘刹,不予自身求 利益”的境界,普通人肯定 达不到,但我们不能就此推 断,这个星球上没有人能够 做到。 张居正的成功逆袭,既 是自身不断努力的结果,是 几位贵人的倾心扶持,也是 时代正好赋予的重大机遇, 是天赋、努力与运气的完美 融合。他的成功我们当然无 法复制,但其心路历程,可 以为后人提供很好的启示; 他的成绩当然令我们望尘莫 及,但他勇于担责、不惧俗 流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 习和借鉴;他的成就当然带 有历史局限性,但依然可以 留给我们太多的触动与思考 ,感动和回味。 伟人与凡人最大的区别 ,就在于是否有舍我其谁的 使命感与责任心,是否有不 达目标不罢休的无畏气概和 坚定信念,是否有牺牲自我 成就天下的奉献精神及思想 高度。 张居正既有底层打拼者 不可或缺的务实进取、自知 之明,又有着士大夫阶层具 备的理想主义、普世情怀。 张居正热爱家乡的一山 一水,一草一木,他的身上 ,有着鲜明的楚人特征,不 畏困难,愈挫愈奋,“不服 周”。 他理想远大却并不浮躁 冒进,务实努力却不因循守 旧, 锐意革新却时时用祖 制来保护自己。功勋卓著却 能见好就收,晚明有了他, 是时代的幸运。中国历史有 了他,是我们的骄傲。 他传承了王阳明心学“知 行合一”的精髓,弘扬了中 国知识精英“虽千万人,吾 往矣”的气概。张载“为天地 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理念 ,很多读书人只是挂在嘴上 ,他却牢记心中并付诸行动 。 他在习惯于官官相护的 年代推行考成法,给官员戴 上紧箍,让万历朝的前十年 ,成为大明三百年中官员效 率最高,推诿塞责现象最少 的十年; 他主持的整顿吏治、裁 撤冗员和驿递革新等,为朝 廷节省下来数百万两白银的 资金; 他唯才是举,不计出身 ,让太多原本可能默默无闻 的官员,如戚继光、李成梁 等人得以充分施展天赋,成 为万历新政的重要成员; 他重用潘季驯等人治理 黄淮两河,整顿漕运,保障 了京师的供应,并为之后明 清两代的治河提供了样板; 他抓住百年难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