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时代“迹”录:一个女记者的感知视界》是一部记录时代变迁与城市发展的深度作品,通过多维度的视角展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魅力与活力。作者以记者的独特感知,结合跨文化的交流、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以及个人视角与全球视野的结合,生动描绘了上海在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多元碰撞与融合。
书中通过进博会、上海市“两会”、科创中心建设等重要事件,展现了上海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开放与包容。同时,书中也回顾了上海从老弄堂到现代化都市的变迁,既有对历史的追忆,也有对当下幸福生活的细腻刻画。作者通过采访专家、学者以及普通市民,深入探讨了上海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展现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与未来潜力。
全书以“视界无界”为核心理念,突破传统界限,探索无限可能的视野与领域,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无论是对城市变迁的思考,还是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探讨,《时代“迹”录:一个女记者的感知视界》都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感知体验。
精彩书摘
视界无界
The Unbounded Horizon
视界瞰天下,专题现场眼。
“视界”的广阔视野和“无界”的现场感知,通过跨领域的视角,直击现场的新边界,打破传统界限,探索无限可能的视野和领域,展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美学形态。
“视界无界”之章,是透视跨文化的交流、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以及个人视角与全球视野的结合等文化事件和现象。在上海市“两会”、“首届上海进博会”、历届“上海(北京、天津)书展”、年度书业事件、地铁史变迁、上海之根、科创中心建设等中感受多元政治、经济、科技的碰撞与融合,增进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这一刻,世界共享中国“新时代”——纸上圆桌话进博会(节选)
“新时代,共享未来”,第一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于2018年11月5日至11月10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首届进博会秉承“一带一路”建设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和精神,彰显了进博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打造全球包容、开放合作、互惠发展的新型国际公共平台,让世界共享“新时代”中国发展成果,为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贡献中国力量。随着会展行业的综合性发展,会展经济已成为一种新型业态与领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在进博会即将举办之际,我特别策划本专题,走进进博会,以纸上圆桌会议形式,邀约和采访了部分领域相关人士,解读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四叶草”里熠熠生辉的世界经济。
在正式进入纸上圆桌会议前,我们先来看看相关专家特为本专题就“共建经贸利益分享新格局共享中国经济发展新机遇”方面的剖析:
张晓朋:共建经贸利益分享新格局共享中国经济发展新机遇
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全球贸易投资研究咨询中心博士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经贸合作始终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中国经济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努力与所有经贸合作伙伴共享机遇,共同发展,共同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同推动全球经济增长。进博会是中国与经贸合作伙伴共享机遇和发展成果的重要平台和窗口,具有规格高、平台新、复合型等特点,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历史关口,其作用和意义尤为明显。
主基调:
进博会是中国主动开放市场的重大政策宣示和行动
从本质上看,贸易结构和顺逆差是全球价值链、产业链和供应链在不同经济体之间,自然布局和流动发展的结果,不是由某个国家或组织决定的,而是要素流动、生态竞合、优胜劣汰和产业分工的必然结果。过去二十年的全球价值链增加值份额竞争,带来了来自发达经济体的全球生产布局和财富转移的严重不均衡的后果,广大的发展中经济体是这种不均衡状态的受害者,它们迫切要求分享经济全球化的红利。
中国从多个层面主动拓展全球价值链的覆盖面,为更多的发展中经济体进入全球价值链工厂端创造必要的条件。因此,对于中国而言,以主动的姿态举办进博会,既是开放市场和共享利益的一次政策宣示,又是积极调整和主动升级的实际行动,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大格局。
……
目录
001 序 时代“迹”录 吴海瑛
001 视界无界
002 这一刻,世界共享中国“新时代”——纸上圆桌话进博会(节选)
张晓朋:共建经贸利益分享新格局共享中国经济发展新机遇
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全球贸易投资研究咨询中心博士
顾文硕:上海金 世界金
上海黄金交易所副总裁
蔡友铭:要勇于承担责任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院长
许立元:海关创举 协同发展
上海海关现场业务一处处长
王卓怀:国际视野 深度融合
上海银监局自贸区银行业务监管处处长
高荣:加大金融对外开放力度
恒河融资租赁(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
蔡双琪:青浦区配套保障服务记略
上海市青浦区白鹤镇人大主席、中共上海市青浦区委大调研办公室专班负责人
陈怡欢:食品安全,摸排清理6个100%
上海市青浦区市场监管局属地所西虹桥地区市场监督管理所所长
018 2019年上海“两会”声音(节选)
金江波:讲好故事的公共艺术
政协上海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华艺术宫副馆长
杨德钧:如何保证改造后还有人住
政协上海市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委员会委员,民革上海市委常委,交通银行博物馆馆长
022 上海:下一个硅谷?
专访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院长杜德斌
031 开往春天的地铁里程诱惑(节选)
041 黄浦改革开放再出发(节选)看“黄浦最上海”精彩
专访上海市黄浦区旅游局局长刘以静
上海新天地:新社交目的地
黄浦滨江:历史韵味与现代经典
054 看,松江!全域旅游逻辑(节选)
专访上海市松江区旅游局副局长山文彩
060 “四个嘉定”开创新时代
065 虹口:“两轴多圈”文化轨迹
072 静安:一条永不拓宽的马路
077 解读2016年上海十件民生实事(节选)
专访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兆安
上海交通大学产业创意研究所所长解斋
084 百年大世界传奇:人生如戏由海入界(节选)
092 书业人士谈2004年首届上海书展(节选)
郝铭鉴:任何文化的消费过程都是一个咬文嚼字的过程
《编辑学刊》主编
雷群明:如何设法延长书展的“后劲”实在很有探讨的必要
上海市编辑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095 2005年书业十大选题榜
101 用文字呈现百年光影史——以书纪念百年电影
110 最美书店我去哪找您——全国首届“江苏最美的书店”揭晓引发的思考
专访中国书业研究专家、“江苏最美书店”评审专家汪耀华
116 在家一样的地方亲近书香
探访新华书店港汇店
119 信念 观念
专访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李新
123 因为喜欢,所以坚持
专访上海画报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邓明
126 与编辑面对面 走求实创新之路
专访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编辑部主任、副编审严国珍
129 巅峰论道
259 梦笔生花
387 非遗匠影
539 藏韵诗心
629 后记
试读
视界无界
The Unbounded Horizon
视界瞰天下,专题现场眼。
“视界”的广阔视野和“无界”的现场感知,通过跨领域的视角,直击现场的新边界,打破传统界限,探索无限可能的视野和领域,展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美学形态。
“视界无界”之章,是透视跨文化的交流、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以及个人视角与全球视野的结合等文化事件和现象。在上海市“两会”、“首届上海进博会”、历届“上海(北京、天津)书展”、年度书业事件、地铁史变迁、上海之根、科创中心建设等中感受多元政治、经济、科技的碰撞与融合,增进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这一刻,世界共享中国“新时代”——纸上圆桌话进博会(节选)
“新时代,共享未来”,第一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于2018年11月5日至11月10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首届进博会秉承“一带一路”建设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和精神,彰显了进博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打造全球包容、开放合作、互惠发展的新型国际公共平台,让世界共享“新时代”中国发展成果,为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贡献中国力量。随着会展行业的综合性发展,会展经济已成为一种新型业态与领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在进博会即将举办之际,我特别策划本专题,走进进博会,以纸上圆桌会议形式,邀约和采访了部分领域相关人士,解读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四叶草”里熠熠生辉的世界经济。
在正式进入纸上圆桌会议前,我们先来看看相关专家特为本专题就“共建经贸利益分享新格局共享中国经济发展新机遇”方面的剖析:
张晓朋:共建经贸利益分享新格局共享中国经济发展新机遇
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全球贸易投资研究咨询中心博士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经贸合作始终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中国经济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努力与所有经贸合作伙伴共享机遇,共同发展,共同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同推动全球经济增长。进博会是中国与经贸合作伙伴共享机遇和发展成果的重要平台和窗口,具有规格高、平台新、复合型等特点,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历史关口,其作用和意义尤为明显。
主基调:
进博会是中国主动开放市场的重大政策宣示和行动
从本质上看,贸易结构和顺逆差是全球价值链、产业链和供应链在不同经济体之间,自然布局和流动发展的结果,不是由某个国家或组织决定的,而是要素流动、生态竞合、优胜劣汰和产业分工的必然结果。过去二十年的全球价值链增加值份额竞争,带来了来自发达经济体的全球生产布局和财富转移的严重不均衡的后果,广大的发展中经济体是这种不均衡状态的受害者,它们迫切要求分享经济全球化的红利。
中国从多个层面主动拓展全球价值链的覆盖面,为更多的发展中经济体进入全球价值链工厂端创造必要的条件。因此,对于中国而言,以主动的姿态举办进博会,既是开放市场和共享利益的一次政策宣示,又是积极调整和主动升级的实际行动,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大格局。
……
前言/序言
序
时代“迹”录
为何会出版本书?在深入探析出版缘由之前,让我们先轻触上海这座城市的记忆脉络,从过往的斑驳到当下的璀璨,如同电影胶片般通过我们的脑电波,迅速搜索片段,合成放映……
时:市井烟火映时代脉动
时,时间,是历史长河中持续奔腾不息的每一瞬,为世间万物勾勒出细腻而绵长的时间轨迹和发展脉络。它犹如一位无形的织梦者,以无尽的创意与非凡的巧思,将往昔的烟云朦胧、当下的璀璨繁华与未来的无限遐想交织,织就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
上海,从满目疮痍的“十里洋场”到“时尚摩登”的现代都市,用半个多世纪证明了她的风华绝代。苏州河、老闸桥等,见证了上海的百余年风韵。南京路、新天地,以其多元的上海风貌可爱而摩登。曾经潮起潮落的江滩、嬉戏打闹的弄堂,张家姆妈、李家阿姨帮着照看孩子的温暖身影,主妇们在后门口做家务,老头老太在前门口孵太阳、吃瓜子,小贩们串弄堂叫卖“(沪语)阿有啥坏格棕棚、藤棚修伐……”,这些都形成了里弄风景。还有石库门内的“亭子间”、“客堂间”、“灶披间”、“厢房”、“天井”与“白相人嫂嫂”、“七十二家房客”等,看似轻盈地逝去;灯火斑斓的一江一河涌动的热流,却把上海人的幸福生活延续着……
昔日老弄堂里,拂晓一声“马桶拎出来……”划破居民做着甜美梦境的沉寂空间;“(沪语)鸡蛋要哦鸡蛋”,“(沪语)栀子花白兰花”的叫卖声,开始一日日的叫卖序曲。今日,虽已难觅这些传统生活的痕迹,但楼上抽水马桶的“哗哗”声伴着床头歇斯底里的闹铃响,极不情愿地离开席梦思床,顶着一头凌乱头发奔向拥挤的地铁。
昔日老弄堂里,流动的“图书馆(书摊)”、“电影院(消夏露天电影场)”,在那看书、看电影,要自带板凳。今日,一幢幢大大小小的综合图书馆、电影院林立于各个角落,不愁找不到座。
昔日老弄堂里,手工艺人正在路旁修补鞋、帽、伞、碗。今日,时尚一族个性花样经无数,为“噱头”千金一掷。
昔日老弄堂里,依稀能见到张爱玲笔下那些穿着紧身旗袍和丝袜,从窗口吊下篮子购买进口胭脂花粉的女子。今日,人们穿戴高定服饰,开着跑车、乘着飞机“全球购”。
昔日老弄堂里,木头、泥巴建新房,万般无奈“秋风破茅房”;广播声、自行车叮铃铃声、汽车的喇叭声从苏醒到沉睡。今日,恍惚间高楼林立与宁静的黄浦江水、错综复杂的道路交通,象征了上海的摩登、宁静、温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