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人工智能算法是人工智能的核心。算法分析和决策越来越多地被用于生产、生活甚至进行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算法本是自然界中的算数算法,是步骤、流程、规则等方法,算法脱离抽象和共有状态始于算法被计算机所使用以解决某一问题。但是人工智能算法更具有自主性,对数据更加依赖,可解释性更低。人工智能算法发明价值巨大、应用广泛,可由专利法保护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专利政策立场。如何促进算法创新,保护算法知识产权成为审查制度面临的新问题。
本书探讨人工智能算法发明是否符合专利客体资格,考虑如何修改专利客体的专利性审查标准,修改实用性审查中公开机制以解决“算法黑箱”问题。除此之外,探讨如何完善专利伦理审查的制度规范和审查流程,为我国专利法修改提出建议。
目录
前 言
导 论
第一章 人工智能算法概述
第二章 人工智能算法发明专利保护制度的现实挑战
第三章 人工智能算法发明专利授权机制调适的理论基础
第四章 人工智能算法发明专利授权机制调适之一:客体资格
第五章 人工智能算法发明专利授权机制调适之二:专利性标准
第六章 人工智能算法发明专利授权机制调适之三:公开规则
第七章 人工智能算法发明专利授权机制调适之四:伦理审查
余 论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人工智能时代,未来已来。人工智能时代,算法是其灵魂,数据是其“母乳”,算力是为基石。在大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时代,谁掌握了核心科技,谁就掌握了世界。可以说,智能算法问题的探讨既有学术研究考量的价值,也具有国际战略谋划的意义。一直以来,我国学者对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程序发明的相关研究都较为前沿,但是多以美国立法为参照。智能算法的数据喂养特质、黑箱特征导致了算法歧视、算法杀熟等诸多问题,其专利授权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诸多学者、专家的研究重点。姚叶博士的《算法的创新之维:人工智能算法发明专利授权问题研究》应此背景而生,是智能算法专利问题研究的前沿之作。
本书在结构上最大的特点是以一种较为严谨的结构全面地呈现了研究的问题及其应对,提出了智能算法对专利审查中“专利性”“可专利主题”“专利披露”“伦理审查”等审查步骤的冲击,并对这些问题一一提出制度因应。同时,贯穿本书的还是作者的国际性的视角。据姚叶博士所述,本书框架形成于她在德国马克思普朗克创新与竞争研究所进行联合培养期间,因此,本书针对主要国家的专利审查制度进行比较研究,真正做到了在制度移植中进行反思性建构。当然,最重要的是,本书在内容上为智能算法专利授权问题研究提供新对象、新视角、新理论。
一是本书与时俱进地为专利制度提供了新的研究对象并持续追踪新的审查范例。智能算法的形成除却依赖编辑人员的代码,更依赖存在于互联网中的数据,故而也称“数据训练的算法”。数据的加入使得智能算法与以往的计算机程序、计算机软件殊为不同,算法体现出数据生成性、自动获得性与不可知性,对这一客体的讨论具有一定创新性。以往对“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的专利客体研究,忽略对美国Alice 案后的主要案例进行分析,而姚叶博士研究搜集、整理并持续追踪美国与欧盟等国家或地区最新审查实践和立法动向,其学术态度和方法值得肯定。
二是作者没有拘泥于学界对“专利三性”“专利客体”的相关讨论,将研究重点置于人工智能带来的新问题如算法黑箱、算法歧视等,进而作出专利法的诠释和解答。譬如本书讨论了伦理审查嵌入专利审查的各环节的可行性并进行具体构建,对专利授权审查中既有公开规则的不足进行检视,并提出解决促进算法技术方案公开的方案。
三是本书引用了制度经济学、制度伦理学理论对专利授权制度的经济绩效与伦理控制进行分析,以经济分析方法促进技术的创新与扩散,以伦理规则纠偏经济利益主导的专利制度。在微观层面,以“专利政策杠杆理论”“累积创新理论”以及“动态创新理论”为指导,根据智能算法发明的不同时间节点进行恰当的制度激励与义务分担。以上概为有益的思想资料和创新观点。
本书作者姚叶是我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指导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她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均以智能算法为研究对象,并就相关主题发表多篇期刊文章,可以说具有较为丰富的学术积累。作为她的导师,我见证了本书从选题、构思到创作的全过程,也见证了她对人工智能算法逐渐加深理解的全过程。她一直具有较高的学术热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就已经能够独立写作,时常与我探讨新兴科技的知识产权问题。相信她对前沿问题的敏感性、对学术的严谨态度读者都能够在字里行间亲身感受到。
姚叶博士自毕业后进入华东政法大学担任特聘副研究员,因为较为突出的学术表现获得了上海市“超级博士后”、上海市“晨光学者”等头衔,同时也获得“首届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等项目资助。本书作为姚叶博士的重要阶段性成果,已经获得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望道计划”的资助,拟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专利法是创新之法,伴随着人工智能产业的不断发展,专利制度也应该有新思考与变革。作为一本法学专著,姚叶博士的研究将审查实践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具有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无疑为人工智能与专利法的交叉研究提供了有益见地。期待书籍的发表能够吸引本领域研究者的目光,继续为智能算法的专利审查问题研究贡献力量!
是为序。
吴汉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