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高镇同院士被赞誉为“永远不知疲劳”的“结构疲劳”专家,是我国结构寿命与可靠性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开创性地建立了航空结构寿命可靠性理论,提出了我国的飞机结构寿命预测理论,创立了“疲劳统计学”分支学科,为我国歼击机、轰炸机和运输类飞机等20余个型号数千架飞机进行定寿和延寿,为保障部队的战斗能力和飞行安全做出了历史性重大贡献。
《高镇同传》记述了高镇同院士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经历,以及他为开创我国结构寿命与可靠性研究所做出的杰出贡献。70多年来,高镇同一切以国家需要、国防建设为目标,致力于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在飞机定寿和延寿方面勇攀科技高峰;他矢志不渝地开展基础性研究,注重人才培养,一心一意奖掖后学;他老骥伏枥,壮心不已,耄耋之年继续开拓科研新领域。他的故事,不仅对我国教育界和科技界具有巨大的鞭策作用,对社会各界尤其是广大青少年也将产生深刻启迪和深远影响。
精彩书摘
**章 慈善家族有遗风 书香门第出院士
江西九江,简称“浔”,别称“浔阳”,雄踞赣北,濒江扼湖,将长江、庐山和鄱阳湖联系在了一起,演绎出不寻常的浔阳故事。九江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自古就是真儒过化之处、文章节义之邦、兵家必争之地,山水文化、诗词文化、书院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色彩十分深厚。九江籍的院士袁隆平(1930—2021)、潘际銮(1927—2022)、杨叔子(1933—2022),都鼎鼎有名。
唐代元和十年(815年),诗人白居易(772—846)由长安贬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第二年秋天,白居易送客于浔阳江(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长江一段)头,有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诉说身世,触景生情作《琵琶行》赠之。可谓“一支浔阳琵琶*,占尽天涯无限泪”。巧合的是,1200多年以后,党和国家反复强调文化自信,国学对每一个华夏儿女都非常重要。祖籍九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③高镇同在95岁高龄仍能全文背诵白居易的《长恨歌》,使笔者既惊异又景仰于他超越年龄的绝佳的记忆力。
在鄱阳湖河床上,有座湖底古桥“千眼桥”④,近年来蜚声一时,成为热门的旅游景点。从千眼桥往东南方向走几千米,就是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多宝乡西高村。这个小村庄就是高镇同的祖籍地。
西高村的牌楼
高镇同的“忘年交”、九江籍作家詹先桃在千眼桥采风
按照传记的通例,需要追溯一下传主高镇同的家世传承和谱牒史料,笔者照例也要在这里简单交代一番。综合九江和都昌的地方志以及诸多相关史料的详细记载,可以大体勾勒出西高村高氏的发展历程。对此,西高村高氏也确有不少文字资料,但有些说法似欠考证或存在矛盾,在此只能选取流传*广、资料较多且无矛盾之说。
一、光增邑乘高循柳 育有三子皆成才
1928年11月15日(农历戊辰年十月初四),高镇同出生于北京西单小沙果胡同四号,这是一座两进四合院。说到高氏家族,高镇同的先祖生活在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多宝乡西高村。西高村村史记载:南宋末年,高光以宋理宗(1205—1264)宝庆二年(1226年)进士,授任湖南永平路佥判⑤;致仕后,退居鄱阳湖畔桃源荻坑(今都昌县多宝乡罗垅村委会东高村),成为都昌高氏三十余村的始祖,至今800多年。西高村自村祖高时億辟村以来,已开枝散叶300多年;西高村高氏族人始终秉承“忠、孝、节、义”四字祖训,耕读传家,人才辈出。
高镇同小时候居住的四合院
家训在我国形成已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家训的作用是“言居家之道,以垂训子孙”。高镇同先辈所在的高氏家族也有着严格的家训。他们的家训是:“君亲一体,忠孝一道。忘之者谓之逆,遗之者谓之弃,慢之者谓之亵。无将之戒,莫大于忠。王刑之属莫大于不孝。为人臣所当躬鞠尽瘁,为后人所当慎终追远,不可一毫忽也!”由此可见,高氏家族的家训不仅仅是高氏家族的治家方略,还涉及高氏家族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西高村高氏的家训在高镇同家族中一直有着深刻的影响,并且家族成员身体力行。
高镇同的祖父高循柳(1846—1912),是清末的教育家,官至按察司(省一级掌管司法与监察的正三品官员)。中华民国政府还曾为高循柳授匾“光增邑乘”⑥,为其夫人郭氏授匾“孝阙流芳”。郭氏的贤惠和慈善在周边乡村广为传颂。高家在当地富甲一方,穷苦人家到高家借粮度荒,郭氏总会泡上一碗爆米,让穷苦人感受到温暖。高家用斗斛去量稻米,不但不抹出平面,还会让斛面堆出尖顶来,以表善意。
“光增邑乘”匾
高循柳有三个儿子,依序名为高燮堂(1870—1926)、高润堂(1879—1938)和高耀堂(1887—1976),也就是高镇同的大伯父、二伯父和父亲。高镇同的大伯父高燮堂,例授从九品钦加五品衔。高燮堂的夫人是湖北巡抚之女,夫妻俩在湖北沙洋经商。
高镇同的二伯父高润堂,清末例授国学生,是当地的开明乡绅。民国初年,高润堂在村上创办拔萃高级小学,被委任为校长,兼省教育厅咨议。拔萃高级小学颇有名声,周边很多人家的孩子都慕名前来求学。高润堂还曾被选为本区乡自治议员,经知事委任为第二、第三、第四届江西省议会及国会选举调查员。时任江西省省长奖给高润堂金银两色奖章和三等嘉祥章。
高润堂乐善好施,善举远播。高润堂曾经捐资永济会,永济会负责实施维护千眼桥的修缮工程。高润堂担任救生同仁堂董事后,赞助、募捐钱物添置红船⑦。1934年,救生同仁堂入不敷出。高润堂和高耀堂等人四处奔走求助,并向县、省政府及行政院申报。当年5月,时任国民政府内政部长黄绍竑(1895—1966)批示,从省库每月拨款20元予以扶持。1934年,高润堂等人还因国民党军队强行征用红船,影响鄱阳湖的救难事务,而果断向县、省政府等呈文,红船得以免征。1935年10月4日,《浔阳晨报》刊登消息赞扬红船的善举,“鄱湖红船,救生功高”。1936年,高润堂还撰写了《救生同仁堂局记》,系统全面地记
目录
总序一/i
总序二/iii
序—六十年的师生情/v
**章慈善家族有遗风 书香门第出院士/1
一、光增邑乘高循柳 育有三子皆成才/3
二、书香门第小六子 四合院里初长成/6
第二章留级生变高才生 成绩反转靠自学/10
一、自古有国才有家 立志报国学航空/10
二、一语惊醒梦中人 连跳两级梦起航/12
三、身边榜样王大珩 愿将此身长报国/15
第三章百尺竿头勤为径 三尺讲台真育人/19
一、苦学外语为梦想 成绩亮眼励后人/20
二、名师引路出高徒 教坛新秀人未识/24
三、投身教育即为家 教书育人创新法/25
第四章调入北航成元老 疲劳领域显身手/35
一、白手起家,筹建材料力学实验室/36
二、为材料力学实验室购买试验机/41
三、研制光弹性仪和电阻丝应变片/44
四、开展国内*早的机身疲劳试验/49
第五章开门办学天地宽 踏平坎坷成大道/54
一、下放“五七干校”参加劳动/54
二、在帐篷中开办“疲劳”进修班/56
三、注重“开门办学”的实际效果/57
四、参与716号直升机事故分析/60
五、定寿延寿苦探索 疲劳领域露头角/62
第六章产学研用相结合 助力军机翱蓝天/66
一、指导张福泽完成疲劳分散系数的取值/67
二、荣升“疲劳帮”的“帮主”/72
三、帮助621所建立航空材料数据库/77
四、指导“运8”飞机全机疲劳可靠性试验/78
五、指导“强5”飞机的疲劳定寿工作/84
六、指导聂忠良从事疲劳研究/86
七、指导“轰6”轰炸机的定寿工作/89
八、指导制定“运7”全机疲劳试验大纲/93
九、吸纳断裂理论为我所用/94
第七章心底无私天地宽 实事求是当裁判/97
一、担任“运7”机身疲劳试验破坏分析会专家组组长/97
二、“青6”水上轰炸机延寿/104
三、“直11”直升机故障的排除/109
第八章倾尽热血育桃李 众多学子皆同门/111
一、努力使学生超过自己/111
二、高镇同培养学生的五大特点/115
三、与徐家进60年的师生情谊/117
四、斯是陋室 唯师德馨/123
五、“开门弟子”王中/125
六、指导傅惠民研究疲劳强度概率密度函数/127
七、指导闫楚良研究高置信度中值疲劳载荷谱编制/130
八、努力为童明波提供全面发展的平台/136
九、举贤不避自己的学生—**费斌军/138
十、“关门弟子”王敏芹/140
十一、鼓励人才回国报效国家/146
第九章立德树人有传承 师生合作谱新篇/148
一、创立“疲劳统计学”分支学科/149
二、建立结构寿命可靠性评定的专家系统/153
三、学术成就三要素/157
四、国际影响和评价/159
第十章著作等身不停步 鲐背之年仍著述/168
一、义务组织翻译《疲劳译文集》/169
二、主编《航空金属材料疲劳性能手册》/172
三、制定《中国航空材料手册》编撰标准/175
四、指导编写《飞机结构耐久性及损伤容限设计手册》/178
五、鲐背之年出版《智能疲劳统计学》/180
第十一章航空报国跟党走 敢教日月换新天/182
一、同情进步学生/183
二、所谓“历史问题”的来龙去脉/185
三、荣获“北京市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称号/187
四、终生难忘的日子/188
五、把自己的职责和党的事业紧密联系起来/192
第十二章助学助困大先生 为学为善乐其中/196
一、资助学生完成学业/196
二、资助其他弱势群体/198
三、热心倡导慈善文化/201
四、家和慈善兴/202
五、身居陋室 唯吾德馨/205
六、慈善事业后继有人/207
第十三章老迈学诗若幼娃 处处留心皆诗词/211
一、写诗的缘由/212
二、高镇同的诗作契合“北京精神”/217
三、高镇同的诗作契合“科学家精神”/232
四、高镇同的诗作体现了敬业精神/236
五、高镇同的**位博士研究生王中读诗感言/238
主要参考文献/243
附录/246
附录一高镇同院士年谱/246
附录二高镇同主要著述目录/266
后记/276
试读
**章 慈善家族有遗风 书香门第出院士
江西九江,简称“浔”,别称“浔阳”,雄踞赣北,濒江扼湖,将长江、庐山和鄱阳湖联系在了一起,演绎出不寻常的浔阳故事。九江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自古就是真儒过化之处、文章节义之邦、兵家必争之地,山水文化、诗词文化、书院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色彩十分深厚。九江籍的院士袁隆平(1930—2021)、潘际銮(1927—2022)、杨叔子(1933—2022),都鼎鼎有名。
唐代元和十年(815年),诗人白居易(772—846)由长安贬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第二年秋天,白居易送客于浔阳江(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长江一段)头,有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诉说身世,触景生情作《琵琶行》赠之。可谓“一支浔阳琵琶*,占尽天涯无限泪”。巧合的是,1200多年以后,党和国家反复强调文化自信,国学对每一个华夏儿女都非常重要。祖籍九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③高镇同在95岁高龄仍能全文背诵白居易的《长恨歌》,使笔者既惊异又景仰于他超越年龄的绝佳的记忆力。
在鄱阳湖河床上,有座湖底古桥“千眼桥”④,近年来蜚声一时,成为热门的旅游景点。从千眼桥往东南方向走几千米,就是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多宝乡西高村。这个小村庄就是高镇同的祖籍地。
西高村的牌楼
高镇同的“忘年交”、九江籍作家詹先桃在千眼桥采风
按照传记的通例,需要追溯一下传主高镇同的家世传承和谱牒史料,笔者照例也要在这里简单交代一番。综合九江和都昌的地方志以及诸多相关史料的详细记载,可以大体勾勒出西高村高氏的发展历程。对此,西高村高氏也确有不少文字资料,但有些说法似欠考证或存在矛盾,在此只能选取流传*广、资料较多且无矛盾之说。
一、光增邑乘高循柳 育有三子皆成才
1928年11月15日(农历戊辰年十月初四),高镇同出生于北京西单小沙果胡同四号,这是一座两进四合院。说到高氏家族,高镇同的先祖生活在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多宝乡西高村。西高村村史记载:南宋末年,高光以宋理宗(1205—1264)宝庆二年(1226年)进士,授任湖南永平路佥判⑤;致仕后,退居鄱阳湖畔桃源荻坑(今都昌县多宝乡罗垅村委会东高村),成为都昌高氏三十余村的始祖,至今800多年。西高村自村祖高时億辟村以来,已开枝散叶300多年;西高村高氏族人始终秉承“忠、孝、节、义”四字祖训,耕读传家,人才辈出。
高镇同小时候居住的四合院
家训在我国形成已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家训的作用是“言居家之道,以垂训子孙”。高镇同先辈所在的高氏家族也有着严格的家训。他们的家训是:“君亲一体,忠孝一道。忘之者谓之逆,遗之者谓之弃,慢之者谓之亵。无将之戒,莫大于忠。王刑之属莫大于不孝。为人臣所当躬鞠尽瘁,为后人所当慎终追远,不可一毫忽也!”由此可见,高氏家族的家训不仅仅是高氏家族的治家方略,还涉及高氏家族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西高村高氏的家训在高镇同家族中一直有着深刻的影响,并且家族成员身体力行。
高镇同的祖父高循柳(1846—1912),是清末的教育家,官至按察司(省一级掌管司法与监察的正三品官员)。中华民国政府还曾为高循柳授匾“光增邑乘”⑥,为其夫人郭氏授匾“孝阙流芳”。郭氏的贤惠和慈善在周边乡村广为传颂。高家在当地富甲一方,穷苦人家到高家借粮度荒,郭氏总会泡上一碗爆米,让穷苦人感受到温暖。高家用斗斛去量稻米,不但不抹出平面,还会让斛面堆出尖顶来,以表善意。
“光增邑乘”匾
高循柳有三个儿子,依序名为高燮堂(1870—1926)、高润堂(1879—1938)和高耀堂(1887—1976),也就是高镇同的大伯父、二伯父和父亲。高镇同的大伯父高燮堂,例授从九品钦加五品衔。高燮堂的夫人是湖北巡抚之女,夫妻俩在湖北沙洋经商。
高镇同的二伯父高润堂,清末例授国学生,是当地的开明乡绅。民国初年,高润堂在村上创办拔萃高级小学,被委任为校长,兼省教育厅咨议。拔萃高级小学颇有名声,周边很多人家的孩子都慕名前来求学。高润堂还曾被选为本区乡自治议员,经知事委任为第二、第三、第四届江西省议会及国会选举调查员。时任江西省省长奖给高润堂金银两色奖章和三等嘉祥章。
高润堂乐善好施,善举远播。高润堂曾经捐资永济会,永济会负责实施维护千眼桥的修缮工程。高润堂担任救生同仁堂董事后,赞助、募捐钱物添置红船⑦。1934年,救生同仁堂入不敷出。高润堂和高耀堂等人四处奔走求助,并向县、省政府及行政院申报。当年5月,时任国民政府内政部长黄绍竑(1895—1966)批示,从省库每月拨款20元予以扶持。1934年,高润堂等人还因国民党军队强行征用红船,影响鄱阳湖的救难事务,而果断向县、省政府等呈文,红船得以免征。1935年10月4日,《浔阳晨报》刊登消息赞扬红船的善举,“鄱湖红船,救生功高”。1936年,高润堂还撰写了《救生同仁堂局记》,系统全面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