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赵其国传》记录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土壤学家赵其国的学术历程和工作成就。《赵其国传》以时间为轴线,从他的童年和学生生活开始,依次对其寻找华南橡胶宜林地、援建古巴土壤研究所、考察黑龙江荒地、定位观测红壤、攻关黄淮海低产田的相关工作进行着重叙述,对他在红壤形成机制、土壤圈层理论、盐土农业、清洁农业、生态高值农业、功能农业方面进行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予以详细阐述。
精彩书摘
**章家道中落苦读书
赵其国出生时家境很好,生活条件十分优渥,但年幼时家道中落,又遇上日军侵华,一家人不得不四散求生。少年时的赵其国随姑妈在重庆、武汉等多地生活,即使在*艰苦的情况下,也得到了很好的基础教育机会,特别是中学阶段,他被姑妈先后送入著名的四川重庆广益中学校(以下简称广益中学)和私立汉口上智中学(现武汉市第六中学,以下简称上智中学)学习。这两所学校的师资和设备皆优,管理极严。赵其国虽调皮,但懂事早,不敢辜负姑妈的期望,一直努力学习,成绩和品行都十分优秀。因早早住校生活,他还养成了*立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国破家散的童年
1930年3月24日,赵其国出生于湖北武汉汉口一个富裕的家庭。相关材料记载,赵家祖籍江西景德镇某乡赵家大湾,祖上以驾船为生,到汉口来的祖先本来是驾渔船的,到赵其国的曾祖父赵金元、祖父赵玉元手上则以船舶运输为业。赵其国出生时,其曾祖父和祖父主要在长江上做煤驳运输生意,经营自有的“赵义记”运输公司,共有小轮船、驳船(木船)数十艘,雇人近百名,常年在长江上运输煤、大米等一些生活用品。到赵其国祖父接管经营时,“赵义记”有大小船只二十余条,在当时算得上是一个规模比较大的船运公司。
赵家住在汉口后花楼街,就在著名的江汉关旁边。汉口从1861年开埠以后,内外贸易不断发展,进出口货物种类日益繁多,货运量大幅增长,大大刺激了长江航运的发展。“赵义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步发展起来的。赵金元当家时,赵家比较兴旺,他一改子承父业的做法,执意将儿子赵玉元送到日本留学,希望他通过读书获取功名,未来能光宗耀祖。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谁也没想到,赵金元正值壮年却患病去世,赵玉元只得中断学业从日本回国,接手家里的生意,继续经营公司。
赵玉元共育有两女一子,老大是赵其国的大姑妈赵竞立,老二是赵其国的父亲赵玉麟,老三是赵其国的小姑妈赵毅立。民国时期,医疗条件和卫生条件都还比较差,即使在武汉这样经济相对发达的地方,也难免时疫流行。赵玉元夫妇后来一病不起,被送到医院后医生束手无策,二人相继离世。家中男丁一个接一个离去,无奈之下,赵其国的曾祖母领着3个年幼的孩子苦苦支撑,当时赵竞立才9岁,赵玉麟7岁,赵毅立只有4岁。几年以后,赵其国的曾祖母也染时疫去世,赵竞立姐弟三人相依为命,作为老大的赵竞立不得不操心起家里家外的事务。
赵其国的父亲原名赵齐林,后来自己改名赵玉麟,17岁时与曾亚芬结婚,曾亚芬18岁时生下赵其国。赵竞立当家时,赵家条件还算不错,但赵玉麟接手后不务正业,不长时间就把家里的财产都败光了。前后也就两年时间,驳船卖的卖、抵的抵,还有些借给人家经营赖了不还,失去了收入来源,赵家无奈破产。赵其国长大后听姑妈说,他过一周岁生日的时候家里条件还不错,来了很多人,十分热闹,但在他自己的印象中,从记事起,就知道家里经常有人上门来逼债,家庭经济情况己是大不如前,基本上算是破落了,仅有一两条船。赵其国的伯父、叔父原先都在“赵义记”里参与经营,到赵玉麟当家时,大家看不惯他的行径,慢慢地都分开了。叔伯兄弟之间常常因为经济纠纷闹矛盾,*后各自退股,把船都拉走自行经营。虽然“赵义记”垮了,但是赵其国的伯父和叔父经营的小型运输公司却逐步发展起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公司更名为“大众运输公司”,并持续经营到公私合营时期。
赵其国的曾祖父和祖父虽然都是驾船做生意出身,但都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赵玉元就被送到日本留学,如果不是其父亲赵金元突然染病去世,或许其人生会是另外一番样貌。当时女子进学堂读书还是新鲜事,但赵其国的大姑妈赵竞立也被送到学校去上学,上的还是新式学堂,一直上到高中毕业。她不仅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还学到了很多知识,这在当时很不简单,文化程度算是很高的了。可以说,从那个时候开始,赵家已经对后辈通过教育成才有了很深的认识,这也在赵竞立的心中留下烙印,为后来竭力培养赵其国奠定了基础。
赵竞立对赵其国极其关心和爱护,对他的影响很大,等于是他的再生父母。赵玉麟不争气,她也很着急,但没有办法,只好把心思和希望全放在幼小的赵其国身上。1934年2月,赵其国被送进圣保罗幼稚园(今武汉江岸区南京路幼儿园)接受启蒙教育。这家幼儿园是1922年美国圣公会在汉口开设的,当时从各方面条件来说都算是*好的幼儿园。平时所设科目一般为谈话、手工、游戏、唱歌、识字、计算6门,因为是教会开办的幼儿园,所以还有一些教会的活动,如做礼拜、唱赞美诗、讲《圣经》故事等,也教一些简单的英文,其中不少教师都是由传教士担任的①。对于上幼儿园,赵其国还有一点儿记忆,但对启蒙教育方面的内容记得并不很多,只记得当时在幼儿园里面一起玩的几个小朋友。
家里境况一直没有改观,反而变得越来越差,赵其国的两个姑
目录
目录 xix
总序一/i
总序二/iii
序一/v
序二/ix
前言/xv
**章 家道中落苦读书/1
一、国破家散的童年/1
二、辗转躲避战乱/5
三、抗战时期的重庆生活/10
四、上智中学短期修习/13
第二章 多彩大学生活/18
一、学农也要学好/18
二、参加学生会工作/21
第三章 分配到南京土壤研究所/26
一、中国土壤研究重镇/26
二、所长马溶之/30
三、严师李庆逵/36
第四章 为了不被“卡脖子”/42
一、一声令下赶赴华南/42
二、去雷州半岛考察/46
三、赴海南考察/51
四、在西双版纳考察/57
第五章 四年援古无怨言/62
一、援建古巴土壤研究所/62
二、开展土壤调查/65
三、结下深厚友谊/70
四、苦中作乐解乡愁/74
第六章 东北荒地考察担重任/80
一、下放江苏泗阳/80
二、担任考察队队长/87
三、全面考察黑土地/91
四、参加全国科学大会/95
五、赴罗马尼亚考察/98
第七章 攻关黄淮海平原/101
一、担任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101
二、带队攻关黄淮海低产田/105
三、把办公室搬到封丘/109
第八章 悉心开展红壤研究/113
一、建设红壤生态实验站/113
二、率先开展红壤定位观测/118
三、开展土壤圈层研究/121
第九章 力推生态高值农业/125
一、瓶颈与突破/125
二、目标与路径/128
三、技术体系及模式构建/131
四、关注功能农业/138
第十章 甘为人梯育英才/143
一、瞄准国家需求/143
二、培养骨干队伍/149
三、加强国际交流/152
四、甘做后辈铺路石/155
结语/159
主要参考资料/164
附录/168
附录一 赵其国院士年谱/168
附录二 赵其国院士主要论著目录/187
后记/194
试读
**章家道中落苦读书
赵其国出生时家境很好,生活条件十分优渥,但年幼时家道中落,又遇上日军侵华,一家人不得不四散求生。少年时的赵其国随姑妈在重庆、武汉等多地生活,即使在*艰苦的情况下,也得到了很好的基础教育机会,特别是中学阶段,他被姑妈先后送入著名的四川重庆广益中学校(以下简称广益中学)和私立汉口上智中学(现武汉市第六中学,以下简称上智中学)学习。这两所学校的师资和设备皆优,管理极严。赵其国虽调皮,但懂事早,不敢辜负姑妈的期望,一直努力学习,成绩和品行都十分优秀。因早早住校生活,他还养成了*立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国破家散的童年
1930年3月24日,赵其国出生于湖北武汉汉口一个富裕的家庭。相关材料记载,赵家祖籍江西景德镇某乡赵家大湾,祖上以驾船为生,到汉口来的祖先本来是驾渔船的,到赵其国的曾祖父赵金元、祖父赵玉元手上则以船舶运输为业。赵其国出生时,其曾祖父和祖父主要在长江上做煤驳运输生意,经营自有的“赵义记”运输公司,共有小轮船、驳船(木船)数十艘,雇人近百名,常年在长江上运输煤、大米等一些生活用品。到赵其国祖父接管经营时,“赵义记”有大小船只二十余条,在当时算得上是一个规模比较大的船运公司。
赵家住在汉口后花楼街,就在著名的江汉关旁边。汉口从1861年开埠以后,内外贸易不断发展,进出口货物种类日益繁多,货运量大幅增长,大大刺激了长江航运的发展。“赵义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步发展起来的。赵金元当家时,赵家比较兴旺,他一改子承父业的做法,执意将儿子赵玉元送到日本留学,希望他通过读书获取功名,未来能光宗耀祖。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谁也没想到,赵金元正值壮年却患病去世,赵玉元只得中断学业从日本回国,接手家里的生意,继续经营公司。
赵玉元共育有两女一子,老大是赵其国的大姑妈赵竞立,老二是赵其国的父亲赵玉麟,老三是赵其国的小姑妈赵毅立。民国时期,医疗条件和卫生条件都还比较差,即使在武汉这样经济相对发达的地方,也难免时疫流行。赵玉元夫妇后来一病不起,被送到医院后医生束手无策,二人相继离世。家中男丁一个接一个离去,无奈之下,赵其国的曾祖母领着3个年幼的孩子苦苦支撑,当时赵竞立才9岁,赵玉麟7岁,赵毅立只有4岁。几年以后,赵其国的曾祖母也染时疫去世,赵竞立姐弟三人相依为命,作为老大的赵竞立不得不操心起家里家外的事务。
赵其国的父亲原名赵齐林,后来自己改名赵玉麟,17岁时与曾亚芬结婚,曾亚芬18岁时生下赵其国。赵竞立当家时,赵家条件还算不错,但赵玉麟接手后不务正业,不长时间就把家里的财产都败光了。前后也就两年时间,驳船卖的卖、抵的抵,还有些借给人家经营赖了不还,失去了收入来源,赵家无奈破产。赵其国长大后听姑妈说,他过一周岁生日的时候家里条件还不错,来了很多人,十分热闹,但在他自己的印象中,从记事起,就知道家里经常有人上门来逼债,家庭经济情况己是大不如前,基本上算是破落了,仅有一两条船。赵其国的伯父、叔父原先都在“赵义记”里参与经营,到赵玉麟当家时,大家看不惯他的行径,慢慢地都分开了。叔伯兄弟之间常常因为经济纠纷闹矛盾,*后各自退股,把船都拉走自行经营。虽然“赵义记”垮了,但是赵其国的伯父和叔父经营的小型运输公司却逐步发展起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公司更名为“大众运输公司”,并持续经营到公私合营时期。
赵其国的曾祖父和祖父虽然都是驾船做生意出身,但都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赵玉元就被送到日本留学,如果不是其父亲赵金元突然染病去世,或许其人生会是另外一番样貌。当时女子进学堂读书还是新鲜事,但赵其国的大姑妈赵竞立也被送到学校去上学,上的还是新式学堂,一直上到高中毕业。她不仅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还学到了很多知识,这在当时很不简单,文化程度算是很高的了。可以说,从那个时候开始,赵家已经对后辈通过教育成才有了很深的认识,这也在赵竞立的心中留下烙印,为后来竭力培养赵其国奠定了基础。
赵竞立对赵其国极其关心和爱护,对他的影响很大,等于是他的再生父母。赵玉麟不争气,她也很着急,但没有办法,只好把心思和希望全放在幼小的赵其国身上。1934年2月,赵其国被送进圣保罗幼稚园(今武汉江岸区南京路幼儿园)接受启蒙教育。这家幼儿园是1922年美国圣公会在汉口开设的,当时从各方面条件来说都算是*好的幼儿园。平时所设科目一般为谈话、手工、游戏、唱歌、识字、计算6门,因为是教会开办的幼儿园,所以还有一些教会的活动,如做礼拜、唱赞美诗、讲《圣经》故事等,也教一些简单的英文,其中不少教师都是由传教士担任的①。对于上幼儿园,赵其国还有一点儿记忆,但对启蒙教育方面的内容记得并不很多,只记得当时在幼儿园里面一起玩的几个小朋友。
家里境况一直没有改观,反而变得越来越差,赵其国的两个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