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纪录电影《水让我重生》摄制期间的访谈等内容,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以“水让我重生”“谁让我重生”“力量与希望”为主题,记录了那些以不屈意志挑战极限的中国残疾人运动员在赛场上争金夺银、砥砺前行的传奇人生。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个人毅力与才华的彰显,更是中国残疾人运动员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的生动缩影。
精彩书评
《水让我重生》是一部
震撼人心的纪录电影,也
是一首关于生命、希望和
勇气的颂歌。中国残疾人
运动员的传奇故事告诉我
们,真正的胜利不仅仅是
赢得奖牌,更是超越自我
、突破极限。身体的局限
不能阻挡追求梦想的脚步
,无论身处何种境遇,只
要心怀信念,就能创造奇
迹。
——韦路 浙江传媒学院
党委副书记、院长
纪录片是后真相时代坚
持现实主义美学精神原则
的重要文化形式。金行征
导演的《水让我重生》通
过残疾人运动员在竞技运
动中重塑人生的精彩故事
,向我们讲述了这个时代
的人生真理。
——王杰 中国文联特聘
研究员、教育部长江学者
特聘教授
我们从水里来,并注定
会在水中涅槃。感谢金行
征导演呈现的另一种英雄
史诗,使我们看见了影像
故事的哲学性升华。
——许继锋 国家一级导
演
精彩书摘
请您自我介绍一下。
我叫蒋裕燕,2004年11月2日,在浙江绍兴越城区富盛镇出生。
据我所知,您是因为车祸失去了右臂与右腿,受伤后您的生活遇到过哪些障碍和困难?
在我3岁7个月时,生活跟我开了个不小的玩笑,一场车祸让我失去了右臂和右腿。小的时候,我其实没觉得自己跟别人有啥不一样,周围都是身体健全的朋友,自己没怎么照过镜子,一直以为自己和其他孩子一样。尽管偶尔有些小朋友看到我会害怕,但值得庆幸的是,我的老师和同学们从没拿特别的眼光看我。
因为发生事故时我还很小,还没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比如写字、穿衣、吃饭,这些都是后来自己一点点用左手摸索出来的。说起来,这些日常对我来讲,其实没有构成太大的障碍。幼儿园时,园长担心我会出什么意外,提议让我去特殊教育学校。但我的妈妈,她觉得我和别的孩子没什么区别,坚持说我可以自己搞定一切。所以,他们就商量了个办法,让我先试读一个月,如果真不合适,再考虑去特殊教育学校的事情。结果,一个月过去了,我适应得挺好,能跟上大家的节奏,也能照料好自己。于是,我就和那些身体健全的孩子一起上课了。老师们特别关照我,同学们也都愿意帮我一把,我们相处得相当融洽。
我真的非常感谢妈妈,她就像是我人生的灯塔,虽然她学历不高,但她做的每个决定都是对的。小时候,我在农村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车祸之后,妈妈觉得在农村里我可能会被人瞧不起,所以她和爸爸商量,决定在绍兴城区买房子。之后我就转到城里念书了。换了环境后,我的同学也变了,他们对我特别照顾,我再也没有受到过歧视。
您走上游泳这条路的契机是什么?
在我出事故后,妈妈决定不再工作,陪伴我成长。由于我只有一侧肢体,小时候走路姿势不正确导致脊柱侧弯,身体状况也不太好。当时妈妈很担心,她觉得游泳是一项很好的全身运动,希望我通过运动来提高身体素质。当她问我是否想要学游泳时,我非常期待,因为我觉得夏天玩水非常有趣。但我们当时都没想到,后来我竟然成为一名专业的游泳运动员。游泳也成为我的保护神,缓解了病痛对我的折磨。从7岁到12岁,我的身体增长得太快,而休眠的肌肉和皮肤无法跟上截肢处骨骼的生长速度,骨头裸露在外,容易感染,所以我需要去医院接受锯骨手术。当麻药失效时,疼痛感也会随之袭来。当我开始练习游泳后,肌肉变得发达起来,骨骼便不再突出,我也不再需要手术了。
2012年,当时8岁的我开始学习游泳。我在绍兴的一个普通暑假训练班和十几名健全小朋友一起上课。其他的孩子都从蛙泳开始学起,而我首先要解决的是在水里的平衡问题。刚开始的时候,我呛了不少水,因为害怕发生危险,妈妈总是全程陪伴在我身边,随时准备“捞起”我。我第一次下水时,水深才1米,然而我的脚却突然打滑,直接沉到了泳池底部。幸好教练发现我不对劲,眼疾手快地把我捞了上来。我选择的第一个项目是自由泳,但是游出去之后我不知道怎么停下来,没有办法从一个趴着的姿势转变成一个直立的姿势。后来单永刚教练教了我一个小窍门,他把他的钥匙串扔到泳池里,让我捡起来之后再站起来。一开始我怎么都潜不下去,感觉钥匙明明就在眼前,但是我怎么都抓不到。喝了好多泳池里的水,终于能捡起钥匙了。5米、10米、15米,每次捡到钥匙,我感觉就像钓到了一条大鱼,后来也就自然而然学会了怎么控制自己的身体在水里的位置。我觉得自己也像一条鱼,在水中快乐地冲浪,鱼有一条尾巴,我也只有一条腿。在水中,我不需要假肢、拐杖,我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决定前进的方向。
您参加过许多比赛,能讲一讲这些比赛背后的故事吗?您又是如何一步步走上专业运动员的道路的?
2013年,我第一次站上赛场,是和健全小伙伴们一起比的。虽然知道自己可能比不过,但那次,因为第一名违规,我一下成了第二名,拿着奖牌的我心里很激动。
到了2014年的夏天,我10岁了。浙江省第9届残疾人运动会是我参加的第一个残疾人运动会。我那时候一心想要拿金牌,结果获得了女子S6级50米和100米自由泳第二名,心里不免有点失落,但我也在心里对自己说,回去得更拼,得练得更狠。那次比赛之后,省队的领导和教练看中了我,想让我去省队,可妈妈觉得我太小了,不太乐意。毕竟去省队,就代表着要独立,什么都得自己来,而且我那时候还在上小学三年级,很多东西都还没学会呢。就这样,我还是继续在原来的体校,和健全的孩子们一起练游泳。每天放学,不管刮风下雨,妈妈都会送我去训练,就算第二天有考试,她也不会让我落下训练。那时候,妈妈比我还要坚强,她一直在给我加油鼓劲。我是白天上学,放学了接着去训练,回家了还会继续练。
时间一晃,到了2017年,我13岁了,妈妈和我都觉得,要是再不去省队,可能就来不及了,毕竟省队是通往更高舞台的跳板。那时候我学习成绩还不错,但是去省队就意味着很难兼顾学习和游泳。我爸爸更想让我安心念书,可我妈妈觉得,可以去试试。毕竟
目录
第一章 水让我重生
游泳运动员——蒋裕燕
游泳运动员——王李超
游泳运动员——杨博尊
皮划艇运动员——谢毛三
赛艇运动员——余力
第二章 谁让我重生
举重运动员——谭玉娇
射箭运动员——周佳敏
中国女子盲人门球运动员——王丽珍、许淼、张西伶
第三章 力量与希望
与运动员对话
映后交流环节
附录
附录一 关于《水让我重生》拍摄
附录二 纪录电影《水让我重生》研讨会
附录三 纪录电影《水让我重生》首映礼
试读
请您自我介绍一下。
我叫蒋裕燕,2004年11月2日,在浙江绍兴越城区富盛镇出生。
据我所知,您是因为车祸失去了右臂与右腿,受伤后您的生活遇到过哪些障碍和困难?
在我3岁7个月时,生活跟我开了个不小的玩笑,一场车祸让我失去了右臂和右腿。小的时候,我其实没觉得自己跟别人有啥不一样,周围都是身体健全的朋友,自己没怎么照过镜子,一直以为自己和其他孩子一样。尽管偶尔有些小朋友看到我会害怕,但值得庆幸的是,我的老师和同学们从没拿特别的眼光看我。
因为发生事故时我还很小,还没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比如写字、穿衣、吃饭,这些都是后来自己一点点用左手摸索出来的。说起来,这些日常对我来讲,其实没有构成太大的障碍。幼儿园时,园长担心我会出什么意外,提议让我去特殊教育学校。但我的妈妈,她觉得我和别的孩子没什么区别,坚持说我可以自己搞定一切。所以,他们就商量了个办法,让我先试读一个月,如果真不合适,再考虑去特殊教育学校的事情。结果,一个月过去了,我适应得挺好,能跟上大家的节奏,也能照料好自己。于是,我就和那些身体健全的孩子一起上课了。老师们特别关照我,同学们也都愿意帮我一把,我们相处得相当融洽。
我真的非常感谢妈妈,她就像是我人生的灯塔,虽然她学历不高,但她做的每个决定都是对的。小时候,我在农村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车祸之后,妈妈觉得在农村里我可能会被人瞧不起,所以她和爸爸商量,决定在绍兴城区买房子。之后我就转到城里念书了。换了环境后,我的同学也变了,他们对我特别照顾,我再也没有受到过歧视。
您走上游泳这条路的契机是什么?
在我出事故后,妈妈决定不再工作,陪伴我成长。由于我只有一侧肢体,小时候走路姿势不正确导致脊柱侧弯,身体状况也不太好。当时妈妈很担心,她觉得游泳是一项很好的全身运动,希望我通过运动来提高身体素质。当她问我是否想要学游泳时,我非常期待,因为我觉得夏天玩水非常有趣。但我们当时都没想到,后来我竟然成为一名专业的游泳运动员。游泳也成为我的保护神,缓解了病痛对我的折磨。从7岁到12岁,我的身体增长得太快,而休眠的肌肉和皮肤无法跟上截肢处骨骼的生长速度,骨头裸露在外,容易感染,所以我需要去医院接受锯骨手术。当麻药失效时,疼痛感也会随之袭来。当我开始练习游泳后,肌肉变得发达起来,骨骼便不再突出,我也不再需要手术了。
2012年,当时8岁的我开始学习游泳。我在绍兴的一个普通暑假训练班和十几名健全小朋友一起上课。其他的孩子都从蛙泳开始学起,而我首先要解决的是在水里的平衡问题。刚开始的时候,我呛了不少水,因为害怕发生危险,妈妈总是全程陪伴在我身边,随时准备“捞起”我。我第一次下水时,水深才1米,然而我的脚却突然打滑,直接沉到了泳池底部。幸好教练发现我不对劲,眼疾手快地把我捞了上来。我选择的第一个项目是自由泳,但是游出去之后我不知道怎么停下来,没有办法从一个趴着的姿势转变成一个直立的姿势。后来单永刚教练教了我一个小窍门,他把他的钥匙串扔到泳池里,让我捡起来之后再站起来。一开始我怎么都潜不下去,感觉钥匙明明就在眼前,但是我怎么都抓不到。喝了好多泳池里的水,终于能捡起钥匙了。5米、10米、15米,每次捡到钥匙,我感觉就像钓到了一条大鱼,后来也就自然而然学会了怎么控制自己的身体在水里的位置。我觉得自己也像一条鱼,在水中快乐地冲浪,鱼有一条尾巴,我也只有一条腿。在水中,我不需要假肢、拐杖,我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决定前进的方向。
您参加过许多比赛,能讲一讲这些比赛背后的故事吗?您又是如何一步步走上专业运动员的道路的?
2013年,我第一次站上赛场,是和健全小伙伴们一起比的。虽然知道自己可能比不过,但那次,因为第一名违规,我一下成了第二名,拿着奖牌的我心里很激动。
到了2014年的夏天,我10岁了。浙江省第9届残疾人运动会是我参加的第一个残疾人运动会。我那时候一心想要拿金牌,结果获得了女子S6级50米和100米自由泳第二名,心里不免有点失落,但我也在心里对自己说,回去得更拼,得练得更狠。那次比赛之后,省队的领导和教练看中了我,想让我去省队,可妈妈觉得我太小了,不太乐意。毕竟去省队,就代表着要独立,什么都得自己来,而且我那时候还在上小学三年级,很多东西都还没学会呢。就这样,我还是继续在原来的体校,和健全的孩子们一起练游泳。每天放学,不管刮风下雨,妈妈都会送我去训练,就算第二天有考试,她也不会让我落下训练。那时候,妈妈比我还要坚强,她一直在给我加油鼓劲。我是白天上学,放学了接着去训练,回家了还会继续练。
时间一晃,到了2017年,我13岁了,妈妈和我都觉得,要是再不去省队,可能就来不及了,毕竟省队是通往更高舞台的跳板。那时候我学习成绩还不错,但是去省队就意味着很难兼顾学习和游泳。我爸爸更想让我安心念书,可我妈妈觉得,可以去试试。毕竟
前言/序言
2024年9月20日,国务 院****在人民大会堂 会见第17届夏季残奥会中 国体育代表团全体成员时 表示:“体育比赛比的是体 能、技能,更是比的意志 、精神。我国残疾人体育 健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 怀嘱托,大力弘扬中华体 育精神和残奥精神,勇于 超越自我、挑战极限,你 们的出色表现和精神风貌 让大家十分激动、深感自 豪、深受激励。中国残奥 代表团取得的优异成绩, 集中体现了我国残疾人事 业发展的巨大进步,充分 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力量、 中国精神和中国形象,祖 国和人民为你们感到骄傲 。” 我们真心为他们在赛场 上获得成绩感到高兴,但 他们为了取得这成绩,在 背后付出的努力,了解的 人并不多。另外,那些同 样付出努力,但没有拿出 成绩的运动员,我们了解 得更少,只有他们的教练 知道,他们的父母知道, 他们自己知道。我连续拍 摄了两部关于残障群体的 纪录电影,分别是《无臂 七子》与《水让我重生》 。《无臂七子》是关于七 位没有手臂的书法艺术家 的,他们在逆境中不甘示 弱,迸发出昂扬向上的勇 气和力量,用自己的口与 脚以篆刻、绘画、写书法 等形式创作艺术作品,得 到了社会的认可,展现了 人的无限潜能与自信。为 回馈与报答社会,他们义 卖自己的作品,共同筹资 在云南贫困山区建了一座“ 七子”教学楼,做了一件非 凡的事情。影片《无臂七 子》中有一位主角叫赵靖 ,他曾告诉过我一个令我 难以忘怀的生活细节。他 说即使是在酷热的夏日, 去菜市场买菜也会穿着西 装,以遮掩自己两只残缺 的手臂,因为他担心自己 的双臂会让别人感到不安 而躲避他。他还说,平时 能不出去,就不出去,宁 愿在家里练习书法。他的 这种心态,或许反映了众 多残障人士内心的感受以 及其所处的生活境地。很 多人感叹,尽管在中国有 8500多万残疾人,影响着 约2.6亿个家庭成员,但在 公共场合却鲜少见到他们 的身影。这一现象促使我 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营 造一个让所有残障朋友都 能自如融入、积极参与、 平等包容的社会是多么重 要。 然而,在影片《水让我 重生》中,观众会发现另 一种现象,残疾人运动员 之间是相互成长、相互帮 助、相互成就的。在这个 群体中,“残障”不再是被讨 论的话题,大家更多关注 共同面临的困难以及各自 心中的梦想,而不是他们 生命中的创伤与情感挣扎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个体,不存在任何形式的 偏见,整个群体洋溢着温 情。运动员们除训练之外 ,还时常欢聚,一起弹吉 他,一起歌唱,一起玩游 戏。虽然教练对待训练极 其严厉,对训练计划要求 也十分严格,但在训练场 外,教练们对于运动员悉 心关照以及过年时大家共 同庆祝的场面,都呈现出 一种非常友爱的氛围。比 如李戴源教练虽年事已高 、患腿部疾病,但依然坚 持为队员按摩治疗,这些 细节表现出教练的责任心 和对运动员的关爱。 在2023年完成纪录电影 《水让我重生》之后,为 了拓宽视野并深入挖掘更 多动人的残疾人体育故事 ,我采访了来自不同领域 的顶尖运动员,包括赛艇 、盲人门球、跆拳道、举 重以及射箭等国家队运动 员。这些采访对象都曾在 各自的领域内夺得金牌。 之所以选择金牌得主进行 访谈,并非单纯出于他们 的知名度,而是在于他们 所展现的榜样作用。尽管 这些金牌得主并未受到广 泛的社会关注,但他们通 过自身的奋斗历程,向所 有运动员传递着一种积极 向上的信息,那就是追求 卓越不仅是竞技场上的胜 利,更是个人成长道路上 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金 牌虽然代表着运动员职业 生涯中的一个高峰,但它 绝不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标 准。对于那些正在努力克 服各种挑战,尤其是存在 身体障碍的运动员来说, 看到与自己有着相似背景 的人站上领奖台,无疑是 一种巨大的鼓舞。这样的 成功案例不仅能帮助后来 者树立目标,还能增强他 们的自信,也使他们相信 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 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这 种正面影响对于提高整个 社会对残障人士能力的认 识,促进残障人士的心理 健康和社会融入具有极其 重要的意义。 2018年初,我们认识了 浙江省残疾人文化体育指 导中心的残疾人运动员后 ,决定拍摄一部纪录电影 。在备案立项前,我大概 花了一周的时间,拍摄剪 辑了一则3分钟的片段。当 时中国残疾人游泳运动员 蒋裕燕说的一句话很让人 感动与受启发。她说:“在 水里,我感到自由自在, 不需要借助任何工具,可 以找到自己前行的方向。” 就是因为这句话,我们找 到了拍摄方案的方向,将“ 水让我重生”作为片名,当 时我与剧组非常兴奋,感 觉这个名字太好了。因为“ 水”谐音“谁”,其真正的意 义是“谁让我重生”。这针对 的不仅仅是影片中的运动 员,而是所有人。我们生 活在社会之中,个人的成 长与事业发展都离不开他 人的支持与帮助。多年来 ,我和这些运动员建立了 深厚的友谊,我从他们身 上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精神 财富。面对困难时,他们 所展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 意志力,以及为了实现梦 想而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