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师承京城针灸大师胡海牙先生,是其唯一的入室弟子,同时练习意拳,师承意拳大师王玉芳先生(王芗斋之女)和朱垚先生,还得到过廖厚泽先生对于伤寒论的心法传承。本书结合作者武国忠数十年意拳练习的经验,讲述站桩的发展历史、文化溯源以及图解如何进行实操练习及注意事项,将中国武术、疗、康复、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等融为一体,构建了一套适合现代人体质特点与生活方式的健身养生体系。
精彩书评
细读此书,由于作者是拳医道三方面的高手,所以能从多方面的角度解释站桩的原理、练习方式以至迈向更高的丹道梯航,对所有练习站桩的人士,无论初学或资深人士,为健康治病或拳术进修,一定都大有帮助。
——霍英东集团行政总裁、中国香港武术联会会长 霍震寰
此书把站桩的方方面面,写得非常详细,有规矩,有心得,其中不乏不传之秘,武兄毫无保留,都一一道出,这是给站桩爱好者的一大珍贵礼物。
——中医论断学博士、知名中医专家 罗大伦
站桩为中华五千年文化之积淀结晶瑰宝。经大成宗师王芗老终身研习,出神入化更是神奇。站桩至简极理,既为休息之运动,亦为运动之休息。不用脑不费力,不用消磨好时日。无场地之限制,行走坐卧均可练习。
——著名武术家,意拳第三代传人薄家骢
精彩书摘
博采百家之长,延年益寿之功
王芗斋先生出生于清朝末年,很小的时候就得了顽固性哮喘,身体极度虚弱。中医有句话叫作内不治喘。小儿哮喘即便在今天,也是一种不容易治愈、极易反复的病症,在当时更是很难找到办法根治万般无奈之下,家人把八岁的王芗斋送到著名的形意拳大师郭云深先生家中,希望通过习拳来强健身体。
郭云深先生是形意拳界一位承前启后的人物,以“半步崩拳打天下”而独步武林,有“不倒翁”的美誉。王芗斋非常聪敏,又很刻苦,郭先生非常喜欢他,把形意拳中的不传之秘“站桩功”传授给了他。得益于此拳术,王芗斋病愈功成,成为一代武学大家,达到了意拳的大成境界新中国成立后,王芗斋先生将一身绝学尽数传授给了女儿王玉芳。王玉芳先生 88岁高龄时仍然精神矍铄,高兴时还能做几个发力动作,功力丝毫不减。据我统计,意拳门内练桩功的人,平均寿命是90余岁,现在还有几位近百岁的老先生,可见桩功的神妙!
《黄帝内经》中的“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的说法,正是记载了上古真人的桩功。可惜具体的锻炼方法不见于文字,一直通过口传身授传承。王芗斋先生在得到了郭云深先生的真传之后,四处游历拜访高人,博采百家之长,结合《黄帝内经》的要义和拳学的基本功夫及自己数十年的研究,创立了这种动静相间、内外温养的站功。
20 世纪 40年代,王先生在当时的太庙(如今的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公开教授站桩功,不少人慕名而来,其中不乏身体虚弱、重病缠身、无钱求医问药之人,桩功可用于防病、治病、健身、延年。老先生根据学习者的特点,设置站桩、坐桩、躺桩等不同架式,让人们轻松入门。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简单的桩功不但能强身健身,还能对肠胃病、肝脏病、心脏病、肺病、神经症关节炎、高血压、半身不遂和妇科、眼科等多种疾病有疗愈作用,太多人由此改善了健康状况,他们用亲身体认验证了站桩就是改命养命的宝贝,也印证了王芗斋先生所说:“不学拳的是不要性命的傻子!”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追求健康长寿的人不少,很多人练站桩也有此目的。著名中医师胡海牙先生说过,要有敢于追求长生的想法,如果连想法都没有了,那不成。古人不成的,今人不成的,不见得未来的人不成,要留有希望。
《黄帝内经·素问》中讲到,上古之人“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其秘诀便在于“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
时代的飞速发展也造成了很多的心理问题,人们精神耗散,无法专注,专注力将成为所有商家掠夺的最高级资源也是每个人拥有的最宝贵的资源,媒体时代各种诱惑从眼,耳、舌、口、鼻、意全方位包围一个人,充分调动人的欲望要想拒绝就要花去很多力气,处处是耗散,难有滋养。
站桩就不一样,是滋养取悦自己。为什么能治病?因为它会让你想美好的事情,让你感到舒适得力。
咱们看“药”字是怎么写的。古汉语中小篆体的“药”字是两棵草下边加一个快乐的“乐”。站桩,就是双手抬起站若抱鼓,正如那个“乐”字。
什么是“人体大药”?所有让你舒服、让你美、让你开心的都是药。
桩法溯源:中国人的文武之道
很多人谈到站桩,就把“桩”理解成树桩,我觉得,其更深的内涵在于把中国文化置人站桩这个形式中,为后世解答了一个关键疑惑:什么才是中国人真正的修身?这也是王芗斋先生一生思考的问题。
清末,北京城有一个非常厉害的武林高手,叫程廷华,是八卦掌的传人。王芗斋先生十几岁时就见过程先生练拳,程先生出神入化、精彩绝伦的拳法让他印象深刻,异常敬佩。1900年的一天,程先生见到有八国联军士兵欺负中国人,见义勇为,救了同胞,却被一大队持枪的八国联军士兵开枪杀害。
这件事当时在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王先生得知后内心的悲痛和愤怒无以复加。后来,他在著作《拳道中枢》(又名《大成拳论》)里以及在答记者间时多次提到这件事,数次表达过对程廷华先生高深武功的景仰和猝然离世的惊愕惋,也是这件事,触动习武为生的王芗斋对于拳道有了新的思考。后来,有年轻人找王先生学拳,王先生都要先问问:“你跟我学拳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年轻人说:“我要报仇。”王先生会说:“你要报仇别找我,一出门就有卖菜刀的,你买个菜刀比我这拳厉害。
他已经认识到,在坚船利炮横行的热兵器时代,赤手空拳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要解决问题必须振奋民族精神。那如何振奋民族精神呢?他认为首要的,就是国人要有一个强壮的体魄。这一观点和毛泽东当年以笔名“二十八画生”发表的那篇《体育之研究》中提出的“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有异曲同工之妙。王芗斋先生始终有一种忧国忧民的意识,很早就从提升民族精神的高度来开拓拳理、思考拳术。
清末民初,像王芗斋、尚云祥、孙禄堂这样有修为的武术家凤毛麟角,在那个从冷兵器向
目录
上篇 桩功讲记
第一章 站桩:养身、养心、养神之静功
修复:启动人体大药,重建内在平衡
疏通: 缓解长期紧张,体悟松静自然
激活: 调动全身大穴,调畅人体气血
收心: 修身正己回神,启迪人生智慧
养命: 博采百家之长,延年益寿之功
第二章 桩法溯源:中国人的文武之道
洞见: 王芗斋先生的一生探索
传承: 从心意六合拳到意拳
境界: 可刚可柔、充满写意的书生拳
一通百通:武术与艺术的奥秘
误区: 练拳首要在站桩,忌被套路迷了眼
打破门户:从密不外传到公之于众
破旧立新:从低桩到高桩的变革
混元之道:站桩的原理法则
第三章 桩功奥秘:站桩到底站什么?
气:小腹松圆,调顺气息
意:反观内心,消解妄念
形:臂如抱鼓,心生恭敬
力:环环相扣,回归本源
通:持中守中,美美与共
练成:动静得宜,身心合一
下篇 桩功实操
第四章 桩姿详解
一、整体桩姿
整体桩姿导图
【延伸】站桩功效:不动之中有大动
【延伸】站桩准则:形意相通
二、桩姿分解:立
1.标准:平均中正
2.动作要领关键词
3.立姿详解
【答疑】腿脚常见不适:膝关节疼痛、腿抖、手脚麻胀
【延伸】相关重点穴位讲解:承山穴、足三里穴、公孙穴、太白穴、三阴交穴、太冲穴、涌泉穴
三、桩姿分解:抱
1.标准:里撑外裹
2.动作要领关键词
3.抱姿详解
【答疑】上身常见不适:肩硬、疼痛等、蚁行感、打嗝
【延伸】相关重点穴位讲解:肩井穴、膏肓穴、膈俞穴、膻中穴、劳宫穴、 合谷穴
【延伸】不同抱姿:提抱式、扶按式、分水式
四、桩姿分解:头、面
1. 标准:四容
2. 动作要领关键词
3. 头、面动作详解
【答疑】头面部常见不适:流眼泪、疼痛
【延伸】相关重点穴位讲解:百会穴
五、桩姿分解:呼吸
1. 标准:细慢匀长
2. 动作要领关键词
3. 呼吸要领
【延伸】相关重点穴位讲解:神阙穴、关元穴、带脉
六、整体法则
1. 练提不练顿,练吞不练吐
2. 虚中求实,以意控形
3. 以形控意,以意固形
4. 舒适得力,循序渐进
七、站桩前的准备
1. 调整脊柱关节
2. 解除束缚
3. 找准时间和时段
4. 选对环境
5. 把握朝向
6. 热身
八、收功
1. 反抱球式
2. 推心置腹式
试读
博采百家之长,延年益寿之功
王芗斋先生出生于清朝末年,很小的时候就得了顽固性哮喘,身体极度虚弱。中医有句话叫作内不治喘。小儿哮喘即便在今天,也是一种不容易治愈、极易反复的病症,在当时更是很难找到办法根治万般无奈之下,家人把八岁的王芗斋送到著名的形意拳大师郭云深先生家中,希望通过习拳来强健身体。
郭云深先生是形意拳界一位承前启后的人物,以“半步崩拳打天下”而独步武林,有“不倒翁”的美誉。王芗斋非常聪敏,又很刻苦,郭先生非常喜欢他,把形意拳中的不传之秘“站桩功”传授给了他。得益于此拳术,王芗斋病愈功成,成为一代武学大家,达到了意拳的大成境界新中国成立后,王芗斋先生将一身绝学尽数传授给了女儿王玉芳。王玉芳先生 88岁高龄时仍然精神矍铄,高兴时还能做几个发力动作,功力丝毫不减。据我统计,意拳门内练桩功的人,平均寿命是90余岁,现在还有几位近百岁的老先生,可见桩功的神妙!
《黄帝内经》中的“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的说法,正是记载了上古真人的桩功。可惜具体的锻炼方法不见于文字,一直通过口传身授传承。王芗斋先生在得到了郭云深先生的真传之后,四处游历拜访高人,博采百家之长,结合《黄帝内经》的要义和拳学的基本功夫及自己数十年的研究,创立了这种动静相间、内外温养的站功。
20 世纪 40年代,王先生在当时的太庙(如今的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公开教授站桩功,不少人慕名而来,其中不乏身体虚弱、重病缠身、无钱求医问药之人,桩功可用于防病、治病、健身、延年。老先生根据学习者的特点,设置站桩、坐桩、躺桩等不同架式,让人们轻松入门。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简单的桩功不但能强身健身,还能对肠胃病、肝脏病、心脏病、肺病、神经症关节炎、高血压、半身不遂和妇科、眼科等多种疾病有疗愈作用,太多人由此改善了健康状况,他们用亲身体认验证了站桩就是改命养命的宝贝,也印证了王芗斋先生所说:“不学拳的是不要性命的傻子!”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追求健康长寿的人不少,很多人练站桩也有此目的。著名中医师胡海牙先生说过,要有敢于追求长生的想法,如果连想法都没有了,那不成。古人不成的,今人不成的,不见得未来的人不成,要留有希望。
《黄帝内经·素问》中讲到,上古之人“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其秘诀便在于“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
时代的飞速发展也造成了很多的心理问题,人们精神耗散,无法专注,专注力将成为所有商家掠夺的最高级资源也是每个人拥有的最宝贵的资源,媒体时代各种诱惑从眼,耳、舌、口、鼻、意全方位包围一个人,充分调动人的欲望要想拒绝就要花去很多力气,处处是耗散,难有滋养。
站桩就不一样,是滋养取悦自己。为什么能治病?因为它会让你想美好的事情,让你感到舒适得力。
咱们看“药”字是怎么写的。古汉语中小篆体的“药”字是两棵草下边加一个快乐的“乐”。站桩,就是双手抬起站若抱鼓,正如那个“乐”字。
什么是“人体大药”?所有让你舒服、让你美、让你开心的都是药。
桩法溯源:中国人的文武之道
很多人谈到站桩,就把“桩”理解成树桩,我觉得,其更深的内涵在于把中国文化置人站桩这个形式中,为后世解答了一个关键疑惑:什么才是中国人真正的修身?这也是王芗斋先生一生思考的问题。
清末,北京城有一个非常厉害的武林高手,叫程廷华,是八卦掌的传人。王芗斋先生十几岁时就见过程先生练拳,程先生出神入化、精彩绝伦的拳法让他印象深刻,异常敬佩。1900年的一天,程先生见到有八国联军士兵欺负中国人,见义勇为,救了同胞,却被一大队持枪的八国联军士兵开枪杀害。
这件事当时在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王先生得知后内心的悲痛和愤怒无以复加。后来,他在著作《拳道中枢》(又名《大成拳论》)里以及在答记者间时多次提到这件事,数次表达过对程廷华先生高深武功的景仰和猝然离世的惊愕惋,也是这件事,触动习武为生的王芗斋对于拳道有了新的思考。后来,有年轻人找王先生学拳,王先生都要先问问:“你跟我学拳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年轻人说:“我要报仇。”王先生会说:“你要报仇别找我,一出门就有卖菜刀的,你买个菜刀比我这拳厉害。
他已经认识到,在坚船利炮横行的热兵器时代,赤手空拳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要解决问题必须振奋民族精神。那如何振奋民族精神呢?他认为首要的,就是国人要有一个强壮的体魄。这一观点和毛泽东当年以笔名“二十八画生”发表的那篇《体育之研究》中提出的“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有异曲同工之妙。王芗斋先生始终有一种忧国忧民的意识,很早就从提升民族精神的高度来开拓拳理、思考拳术。
清末民初,像王芗斋、尚云祥、孙禄堂这样有修为的武术家凤毛麟角,在那个从冷兵器向
前言/序言
站桩改变了我的命运
我为什么站桩?
在接触意拳之前,我练了好几种拳。同样是练拳,人家 一个姿势“啪”打下来,虎虎生风,很漂亮,我一起势,总 觉得哪里不对,怎么练都不成。但是我的骨子里一直有英雄 情结,也想上马杀贼,下马学佛,行走江湖。怎么办呢?我就再一点一点慢慢去找,直到看到意拳。
我一看,这个拳没有太多招式,站就能出功夫,又读了王芗斋先生的《拳道中枢》及其他拳论,一读就被迷住了,没成想我刚开始站桩的时候,也就是十几岁,一迷就迷到了今天,总觉得里面奥妙无穷。
比如说,在站桩摸劲儿的过程中,一举一动,跟外界都 有牵拉。我一伸手,外人看起来只是悠悠回回的,实际上我 的手指在无限地延长,倒过来,再推回去,环环相扣。
再比如站桩时,我的胳膊肘和肩是焊住不动的,用肘来推手,手还得要悬,一推一悬的奥妙在哪里呢?用指尖画圆,但这可不止一个圆,是六个,一个搭一个,脚下、膝盖、胯、 肩、肘、手都在动,一环套一环。站桩最终练的是脚下的功夫。脚底一抓一使劲,力量直接传到手指尖的梢节上,立刻手如 钢叉,“啪”就起抓虎之势。过去叫什么?叫抓球,实际就是得把手指的梢节撑起来。
这些细节内行人不说,外行人看不出。
在师叔朱垚葶点化我之前,我的站桩基本功看似练得差不多了,但是只有珠子没有线。我知道手怎么摆、胯怎么坐、膝怎么弯,各种技术细节都到位了,就是穿不成串,练了多少年还是一盘散珠子。
有一段时间我去看王玉芳老师,都不敢聊拳。有一天, 老太太就说了这么一句话:“我看了,你也不笨,(练不出来)应该是跟这拳没有缘分。”我听着这话,心里拔凉拔凉的。
她又说了:“既然你这么喜欢这拳,我再给你介绍一个师父,就是你朱师叔,你上他那儿去再练练。要是还悟不了,也别难为自己。”
到了师叔那里,一百天后,我才真正明白了这个桩的真义。
他讲,练桩时脑子里就要有孟子那句话,叫“引而不发,跃如也”。换句话说,就是箭在弦上。要一直瞄着,待一松手, “啪”就出来了。我就是在那个瞬间,感觉自己一下子全贯通了。
当然,要完全得到混元力,也就是整体混元劲,可能要经 过三回九转,有时候摸着了,然后又没了。最后整体贯穿的“啪”的那一瞬间,不是次次做,次次总有的。若想要随时都能够让 那一瞬间出来,还是要慢慢一点点去练,到最后整体随时一动 “啪”就入了,就能贯穿整体了,否则出来的就是一拳一脚。 王先生说过:“不是一拳一脚谓之拳,也不是打三携两谓之 拳……乃是拳拳服膺谓之拳。”拳拳服膺,便是拳在心中。
这个时候,我站桩时再问自己:“为何有此一站?”答案便不一样了。
一开始是想做个英雄,到此时是因为感到快活,英雄气依旧,心里美了,浩然正气起来了。因着正气的滋养,躯壳里边就很通透了,行动坐卧都在桩里。此时站桩,不仅自己 觉得美,别人看着也美,就够了。
师父王玉芳讲拳理
王芗斋先生1963年就去世了,老人家生前也没留下啥影像,我最初是从他的文字上入门,不停地对照他的文字找师父。最后找到了王先生的女儿王玉芳。
王玉芳老师教站桩,语言朴实、生活化,也更易懂。比 如站桩这一抱,朱垚葶先生示范的时候叫“引而不发,跃如也”。 王玉芳老师也这么一抱,说的是“这手抱个孩儿,这手跨个篮儿,孩子不能扔,篮子不能掉”。这几句话怎么理解呢?
抱个孩儿,胳膊上的劲儿是一松一紧,太松了孩子掉下来了,太紧了孩子不舒服;这篮子往下坠,沉啊,你敢扔吗?你得提着,对吧?向上、向下都是劲儿。往回抱,往上提, 这里边有大智慧,松、紧、提、抱全有了,多棒。
再比如,谈到两只手之间的距离,她怎么讲呢?她告诉 你:“口要小,膛要大。”怎么就口小膛大了?我当时也不理解,听不懂,就觉得没信心了。
直到跟朱垚葶师叔习拳开窍后,恍然大悟,这可不就是“口要小,膛要大”嘛,你的手臂得撑圆了仿若抱住鼓,胸还得往上提,手得往回搂,这口可能大吗?
等理解了、体认了,才知道这是过来人的说法,人家在屋里边,你在门外边,你不知道他门里边是什么东西,等进了门了,才能跟人家同频同率,才能真的开窍。
再比如说,老太太管胳膊的劲儿叫“二棒子劲儿”,一 挂一勾,里边拧、裹、钻、翻全有了,都是靠腕子的旋转。
“二棒子”就是胳膊上的两根骨头,尺骨和桡骨。打人 实际上都是用“二棒子劲儿”,这个说法很朴素但很准确, 它也叫“天地劲儿”。王玉芳老师得了父亲的真传,说的都是很生活化的语言,深入浅出。
我十几岁学拳的时候,年轻气盛,还误解过老师。后来明白了,自个儿都抽自个儿嘴巴,她教拳用的方法多实在啊。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