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全书精选真实案例,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条分缕析当事人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的,从而警示读者远离违法犯罪。全书共分为两篇:警示篇,包括人生警示、未成年人保护、人身损害赔偿、反腐倡廉四个部分;维权篇,包括婚姻家庭、权益维护、劳动争议、法律监督四个部分。希望可以帮助读者通过这些法律故事,学会运用法律思维分析问题,转变错误观念,避免触碰法律红线。
精彩书评
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作者借此书呼吁全社会共同重视法治教育工作,让学生从小培养守法意识,养成守法习惯,提高守法能力,相信不论是学生、家长,还是教师,都能从本书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河北省优秀班主任、邢台市学科骨干名师、邢台市第一中学高级教师 薛改云
法律是平衡的艺术,法律常识的普及对社会的法治建设至关重要。本书既是法律工作者的参考用书,也是大众群体的优秀普法读物。
——天津市辰一律师事务所知名资深律师 庞俊红
用故事传递法律知识,法律条文不再枯燥。本书人物描写尤为生动,在一番代入式的体验后,能够获得对法律的理解和启示。畅读此书,轻松领略法律智慧,法律不再艰深晦涩!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生(2023级本硕博贯通培养) 于明楷
作者剖烦析滞,对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争议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案件教训,提炼启示,把办案中的“活经验”“活知识”分享给读者。本书是司法办案的实证,实用性强,是广大读者学习、了解相关法律规定的佳作。
——河北省邢台市襄都区人民检察院第五部主任 周立芳
很多人以为法律离自己很遥远,其实不然。本书讲述的一个个法律故事,正是芸芸众生的生活写照。烟火日常里的矛盾纷争如何化解?诸多不良诱惑如何抵制?作者以案释法,以法论事。读此书,可以获得非凡的人生启迪。
——山东省青岛德广成进出口有限公司销售经理 于淑磊
目录
警示篇
一、人生警示
1. 帮信罪:兼职成为帮凶
2. 两嫁前儿媳:奇葩的彩礼回收
3. 一家三口损失百万又坐牢
4. 正当防卫缘何性质改变
5. 小龙虾事件:89人食物中毒内幕
6. 制贩炸药团伙覆灭记
7. 自作聪明的借款者
8. “日进斗金”的制售假美容药团伙
二、未成年人保护
1. 前妻病故,孩子抚养权该归谁
2. 学校状告家长侵犯名誉权,孰是孰非
3. 乘“顺路车”摔伤谁之过
4. 父亲“送养”亲生子获刑
5. 幼童摔伤:家长与幼儿园的侵权之争
三、人身损害赔偿
1. 赠送隆鼻术“隆出”瘢痕
2. 爆胎炸伤维修工,车主有责吗?
3. 收割机触电伤人,电力公司该担责吗?
4. 救治不规范,医院要“埋单”
5. 商铺致顾客摔伤,商城不能免责
6. 做踏板操崴脚,健身馆该担责吗?
四、反腐倡廉
1. 财务处长的人生“败笔”
2. 11张假发票揪出粮仓“硕鼠”
3. 套取公款投资的结算主管
4. 被“围猎”的银行主任
维权篇
一、婚姻家庭
1. 抚恤金分割:一纸判决难平公媳多年积怨
2. 夫妻“AA”制,能避免继承纠纷吗?
3. 替名购房:儿媳与公公的五年诉讼之战
4. 改嫁女处置前夫遗产惹纠纷
5. 离婚后房产和债务是否均摊
6. “入赘”离婚,男方诉求缘何被驳回?
7. 祖母去世,孙子该搬出老宅吗?
8. 尘封的家庭“分单”再起波澜
9. 父亲赠与女儿的房产该撤销吗?
10. 拆迁补偿:被拆的亲情还能补上吗?
11. 婚前“赠送”的百万购房款缘何被撤销?
二、权益维护
1. 存款被冒领,银行缘何担全责?
2. 天花板遭漏水之殃该由谁赔?
3. 误购查封房能获得所有权吗?
4. 转让款引发合伙财产分割之诉
5. 刷pos机借钱引发夫妻财产纠纷
6. 借新还旧:抵押风险不容忽视
三、劳动争议
1. 当车祸遭遇工伤该如何赔偿?
2. 退休再就业,法律风险不可不防
3. 员工死于单位为啥不算工伤?
四、法律监督
1. 百万债务,前妻和卡主该背锅吗?
2. 连环碾轧案诉讼始末
3. 程序正义,打通化解纠纷“最后一公里”
4. 百万假汇票骗局案中案
5. 三十年后的再审检察建议
前言/序言
或许是习惯使然,这些年每办结一起刑事案件或是遇到有意义的民事案件,我总会掩卷“回味”,不时脑补当时的情形,总结案件的教训和相关法律问题。事实上,基于案件类型、案情是否有代表性及法律认知等方面综合考量,可采写的案件少之又少。所以每逢遇到,我都如获至宝。
每每剖析这些真实而又带有普遍性的案件时,我的脑海中便会浮现出万千思绪,总想把这些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呈现给读者。可是,真的提笔撰写这些案件,并穿插法理和案件启示,并不是件易事。因为法律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等,让人阅读时总像隔着一层玻璃,难以深入理解。究竟怎样写,才能让读者感受到法律应有的力量和温度,让法律走进生活,与大众如影随形呢?我尝试了许多方式,最终决定以故事形式成文,这样更容易叙述案件的前因后果、当事人之间的争议问题,借事喻理,更有代入感,读者读起来兴趣盎然,也容易体会到法就在我们身边。
人生是个不断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往往是旧的问题刚解决,新的矛盾又会出现。很多时候,法律也许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方式,却是有效途径。本书中的民事案件是诸多当事人打官司的一段缩影,涉及的法律问题包罗万象,有的还是法律盲点,没有标准答案。这些案件经过一审、二审程序,有的还经过高院审查、检察机关抗诉、发回重审等环节,最终的裁判结果稳定性强,也能体现正确的执法理念。比如,未成年人的抚养权能按照监护权的顺序确定吗?《民法典》及相关司法解释并无明文规定。而生活中,一些未成年人的父亲或母亲因疾病等原因去世后,孩子在世的母亲(父亲)常与孩子祖父母(外祖父母)之间发生抚养权纠纷,在调解不成的情况下,该将孩子判给哪方抚养?又如,在交通事故和工伤认定重叠的案件中,对于交通事故已赔偿给被害人的数额,还能在工伤赔偿项目中重复赔偿吗?
在办案实践中,刑事案件也有因法律的笼统性引发的争议。比如,虚假诉讼罪的犯罪形态在理论界存在不同的认识和观点;虚假诉讼罪与诉讼诈骗犯罪竞合时,是按诈骗罪还是按虚假诉讼罪来定罪?侵犯著作权罪、销售侵权复制品罪等罪名中的“违法所得”关乎被告人的量刑,到底该如何准确计算往往成为实践中控辩双方争论的焦点。还好,本书中所选取的案件给出了明确裁判结果,我在“检察官说法”中也阐述了自己的认识,同时给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思考和评判空间。
检察机关除办理司法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案件,依法对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批准逮捕、审查起诉、提起公诉外,还对民事、刑事、行政诉讼案件履行法律监督职责。这些年,我一直办理刑事案件,也耳闻目睹了同事办理民事监督案件的过程。这些检察官是在正在办理或已生效的各类案件中不断挑剔,如若遇到错案后会运用纠正违法通知书、检察建议、抗诉等监督方式予以纠正。
近几年,司法机关实施员额制和案件终身负责制后,追错机制持续加大,冤错案件发生概率确实有所降低,可是只要存在一起错案,对于当事人及其家庭都是100%的灾难和痛苦,都会引发负面效应,都会损伤司法权威和公信力。本书“法律监督”中有的案件是事实认定不妥,有的是证据采信出了偏差,还有的是审理程序有瑕疵,办案检察官殚精竭虑、察微析疑,克服重重困难,最终还当事人以“公道”。实践证明,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及时纠正错案,是对被破坏的司法公正予以补救。这样做,人民群众会对司法公正更有信心,才会真心信仰法律,拥护法律。
本书“反腐倡廉”中的被告人都是通过知识改变了命运。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取得了骄人业绩被提拔重用,本应加倍努力工作回报国家,却在金钱等各种诱惑下抱着侥幸心理,铤而走险,最终沦为“阶下囚”。忏悔书中那些饱含悔意的文字再也无法挽回他们的人生。采写这些法律故事的时候,我能切身体会到:人生如同渡海行舟。没有正确的三观,没有正确的人生目标,欲望一旦占据内心主导位置,就会坠入万丈深渊。
法律与生活息息相关。学习法律知识是我们的必修课,可学习法律绝不是背背法条那么简单。现实生活中,新事物、新现象每时每刻都会出现,我们很容易在人性的弱点中迷失方向。比如,非法集资、电信诈骗类案件“花样”频出,虽然政府一直在打击和宣传预防,但总有人“中招”。又如,受贿罪、贪污罪,谁都知道以不正当手段“拿了国家、集体、他人的财物”是犯罪行为,然而在持续高压反腐的当前,依然会有党员干部不断地陷入犯罪的泥潭。再如,拐卖妇女儿童罪中不少人在钻法律的漏洞,有的人以“家庭困难”为由将孩子“送”给他人抚养,试图躲避法律制裁;有的人以“红娘”身份将智力低下或是患有精神疾病的妇女“介绍”给大龄男青年,牟取钱财……这些人最终都难逃法网。我们若将法律知识同这些鲜活的法律故事结合起来,学会运用法律思维分析问题,定会扭转错误认识,避免触碰法律红线。
本书中这些法律故事对于实证研究的学者和从事办案工作的专业人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我更期待法律专业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