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常璩(约291—361),字道将,蜀郡江原(今四川崇州)人,东晋史学家。常璩生于“文献故家”,成汉政权时期曾任散骑常侍,入晋后专注于修史,所撰《华阳国志》记载了我国西南地区的山川地理与人文历史,对巴蜀史事记述尤详,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地方志,被中外史学界称作“中国地方志的初祖”。
《常璩传》以史实为据,详细讲述了常璩的生平事迹及其著作的历史意义和历史贡献,深刻剖析了常璩作为“方志鼻祖,蜀史巨擘”所具有的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思想、保障百姓安居乐业的大局意识以及秉笔直书的史家精神。
精彩书摘
诞生之地
常璩(约291—361年),字道将,蜀郡江原人。
在中国历史上,常氏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姓氏,传说黄帝的时候就有大臣常仪,是掌管天文历法的。《吕氏春秋·勿躬》就记载了“常仪作占月”的传说。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说常仪是帝喾之次妃,生帝挚。《世本·帝系篇》也说“(帝喾)下妃娵訾氏之女,曰常仪,生挚”。汉代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有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的记载,唐代张守节正义说“举,任用。四人皆帝臣也”。常先曾被黄帝任命为大臣,这是见于史载的最早的常姓。清人张澍《姓氏寻源》卷十六就说:“黄帝使常仪占月,又有常先为大司空,常姓宜出于此。”
神话传说中,有常羲是月神之说,或记述常羲是月亮的母亲。譬如《山海经》中就记载帝俊与羲和生十个太阳,与常羲生十二个月亮。《山海经·大荒南经》说:“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山海经·大荒西经》说:“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羲和浴日,常羲浴月,是《山海经》中的经典神话,曾广为传播,为众所周知的传说故事。
《山海经》与《史记》都是人们熟悉的古籍,所以古人常常将史书记载的常仪与神话传说中的常羲联系在一起。其实传说与史实还是有区别的,史书记载的当然要可信一些。但也有人认为,上古时期的都是传说故事,把春秋战国之后的常氏“附会为神话中黄帝大臣常先与常羲之后,历史上实无其人,不足为凭”。
据郑樵《通志·氏族略》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分封其弟(文王第九子)于康国,世称康叔。周武王驾崩,周成王年幼继位,周公摄政,发生了武庚(殷纣王之子)叛乱,周公以王命伐之。平定以后,周公将原来商朝都城周围的京畿之地及商之余民封给了康叔,建立了卫国,封康叔为卫君。因为“周公与康叔至相睦,故以其地封之,作《康诰》《酒诰》《梓材》三篇,命之国,而行鲁国之政,故曰:‘鲁、卫之政,兄弟也。’其地曰朝歌”。后来,又分封“卫康叔支孙食邑于常,因以为氏”。当时的常邑大约在今山东滕州东南,周朝有很多以封邑为姓的,康叔后裔便是一个例子。本来“出自姬姓,以邑名为氏……其后遂为常氏”。所以学者们大都认为,中国历史上的常氏,可能是从周代才开始出现的。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常氏已经成为比较常见的姓氏了。
其他史书也有关于常氏的记载。譬如《左传·昭公五年》说楚国出兵征伐吴国的时候,“越大夫常寿过帅师会楚子于琐”。《左传·昭公十三年》又说:“因群丧职之族,启越大夫常寿过作乱,围固城,克息舟,城而居之。”根据《史记·楚世家》的记载,楚灵王三年(前538年)举行盟会,“诸侯皆会楚于申”,越国派大夫常寿过参加楚灵王主导的这次盟会。在这次盟会上,楚灵王“会兵于申,僇越大夫常寿过,杀蔡大夫观起”。文中说的“僇”,是欺侮、凌辱或耻笑之意。由此可知,越国大夫常寿过遭受了楚灵王的侮辱,此事为后来的报复埋下了伏笔。到了楚灵王十二年(前529年),蔡大夫观起的儿子观从逃亡到吴国,“乃劝吴王伐楚,为间越大夫常寿过而作乱,为吴间”。他们利用楚国内乱的机会,杀死了楚灵王的太子,楚灵王也彷徨山中病死了,后来楚平王自立为王。这是一个比较有名的历史故事,在越国做官的常寿过就是常氏中的一位有名人物。
到了汉代,有西汉大臣常惠,是活跃在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的外交家。《汉书》卷七十说:“常惠,太原人也。少时家贫,自奋应募,随栘中监苏武使匈奴,并见拘留十余年,昭帝时乃还。汉嘉其勤劳,拜为光禄大夫。”常惠年轻时作为苏武的副使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了十九年,到汉昭帝时才得以脱身回国,被封为光禄大夫。汉宣帝时,命常惠出使乌孙,派遣了五位将军率领十余万骑兵,联合乌孙五万余骑兵,击败了长期控制西域的匈奴。《汉书》卷九十四上记述:“校尉常惠与乌孙兵至右谷蠡庭,获单于父行及嫂、居次、名王、犁汙都尉、千长、将以下三万九千余级,虏马牛羊驴骡橐驼七十余万。汉封惠为长罗侯。”《汉书》卷九十六下亦有相同记载,说击败匈奴后,常惠“还,封惠为长罗侯。是岁,本始三年也。汉遣惠持金币赐乌孙贵人有功者”。又说:“宣帝时,长罗侯常惠使乌孙还,便宜发诸国兵,合五万人攻龟兹,责以前杀校尉赖丹。龟兹王谢曰:‘乃我先王时为贵人姑翼所误,我无罪。’执姑翼诣惠,惠斩之。”《汉书》卷七十也记载了此事。西域的情况比较复杂,常惠团结乌孙、莎车、疏勒,惩治了龟兹,促成了龟兹与汉朝的联系,汉朝得以在龟兹东边的边防重镇乌垒(今新疆轮台东)设置西域都护府,加强了汉朝对西域的管理,使丝绸之路更为畅通。班固称赞他“明习外国事,勤劳数有功”。常惠回朝后代替苏武为典属国,被任命为右将军,汉元帝时病故,谥号壮武侯。常惠是一位很有作为的人物,多次奉命出使西域,为汉朝击败匈奴立了大功,也为汉朝与西域的友
目录
第一章 早年经历
诞生之地
古蜀背景
汉代文运
出仕成汉
第二章 发愤著书
桓温伐蜀
李势降晋
迁居金陵
潜心著述
第三章 开山之作
华阳由来
为蜀立言
秦并巴蜀
巴国故事
汉中之地
南中诸郡
第四章 记录历史
两汉之末
三国蜀汉
李特起义
成汉兴衰
第五章 乡贤立传
崇敬先贤
彰显后贤
地方名人
传承效应
第六章 志书丰碑
版本流传
资料珍贵
案头必备
影响深远
参考书目
试读
诞生之地
常璩(约291—361年),字道将,蜀郡江原人。
在中国历史上,常氏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姓氏,传说黄帝的时候就有大臣常仪,是掌管天文历法的。《吕氏春秋·勿躬》就记载了“常仪作占月”的传说。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说常仪是帝喾之次妃,生帝挚。《世本·帝系篇》也说“(帝喾)下妃娵訾氏之女,曰常仪,生挚”。汉代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有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的记载,唐代张守节正义说“举,任用。四人皆帝臣也”。常先曾被黄帝任命为大臣,这是见于史载的最早的常姓。清人张澍《姓氏寻源》卷十六就说:“黄帝使常仪占月,又有常先为大司空,常姓宜出于此。”
神话传说中,有常羲是月神之说,或记述常羲是月亮的母亲。譬如《山海经》中就记载帝俊与羲和生十个太阳,与常羲生十二个月亮。《山海经·大荒南经》说:“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山海经·大荒西经》说:“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羲和浴日,常羲浴月,是《山海经》中的经典神话,曾广为传播,为众所周知的传说故事。
《山海经》与《史记》都是人们熟悉的古籍,所以古人常常将史书记载的常仪与神话传说中的常羲联系在一起。其实传说与史实还是有区别的,史书记载的当然要可信一些。但也有人认为,上古时期的都是传说故事,把春秋战国之后的常氏“附会为神话中黄帝大臣常先与常羲之后,历史上实无其人,不足为凭”。
据郑樵《通志·氏族略》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分封其弟(文王第九子)于康国,世称康叔。周武王驾崩,周成王年幼继位,周公摄政,发生了武庚(殷纣王之子)叛乱,周公以王命伐之。平定以后,周公将原来商朝都城周围的京畿之地及商之余民封给了康叔,建立了卫国,封康叔为卫君。因为“周公与康叔至相睦,故以其地封之,作《康诰》《酒诰》《梓材》三篇,命之国,而行鲁国之政,故曰:‘鲁、卫之政,兄弟也。’其地曰朝歌”。后来,又分封“卫康叔支孙食邑于常,因以为氏”。当时的常邑大约在今山东滕州东南,周朝有很多以封邑为姓的,康叔后裔便是一个例子。本来“出自姬姓,以邑名为氏……其后遂为常氏”。所以学者们大都认为,中国历史上的常氏,可能是从周代才开始出现的。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常氏已经成为比较常见的姓氏了。
其他史书也有关于常氏的记载。譬如《左传·昭公五年》说楚国出兵征伐吴国的时候,“越大夫常寿过帅师会楚子于琐”。《左传·昭公十三年》又说:“因群丧职之族,启越大夫常寿过作乱,围固城,克息舟,城而居之。”根据《史记·楚世家》的记载,楚灵王三年(前538年)举行盟会,“诸侯皆会楚于申”,越国派大夫常寿过参加楚灵王主导的这次盟会。在这次盟会上,楚灵王“会兵于申,僇越大夫常寿过,杀蔡大夫观起”。文中说的“僇”,是欺侮、凌辱或耻笑之意。由此可知,越国大夫常寿过遭受了楚灵王的侮辱,此事为后来的报复埋下了伏笔。到了楚灵王十二年(前529年),蔡大夫观起的儿子观从逃亡到吴国,“乃劝吴王伐楚,为间越大夫常寿过而作乱,为吴间”。他们利用楚国内乱的机会,杀死了楚灵王的太子,楚灵王也彷徨山中病死了,后来楚平王自立为王。这是一个比较有名的历史故事,在越国做官的常寿过就是常氏中的一位有名人物。
到了汉代,有西汉大臣常惠,是活跃在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的外交家。《汉书》卷七十说:“常惠,太原人也。少时家贫,自奋应募,随栘中监苏武使匈奴,并见拘留十余年,昭帝时乃还。汉嘉其勤劳,拜为光禄大夫。”常惠年轻时作为苏武的副使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了十九年,到汉昭帝时才得以脱身回国,被封为光禄大夫。汉宣帝时,命常惠出使乌孙,派遣了五位将军率领十余万骑兵,联合乌孙五万余骑兵,击败了长期控制西域的匈奴。《汉书》卷九十四上记述:“校尉常惠与乌孙兵至右谷蠡庭,获单于父行及嫂、居次、名王、犁汙都尉、千长、将以下三万九千余级,虏马牛羊驴骡橐驼七十余万。汉封惠为长罗侯。”《汉书》卷九十六下亦有相同记载,说击败匈奴后,常惠“还,封惠为长罗侯。是岁,本始三年也。汉遣惠持金币赐乌孙贵人有功者”。又说:“宣帝时,长罗侯常惠使乌孙还,便宜发诸国兵,合五万人攻龟兹,责以前杀校尉赖丹。龟兹王谢曰:‘乃我先王时为贵人姑翼所误,我无罪。’执姑翼诣惠,惠斩之。”《汉书》卷七十也记载了此事。西域的情况比较复杂,常惠团结乌孙、莎车、疏勒,惩治了龟兹,促成了龟兹与汉朝的联系,汉朝得以在龟兹东边的边防重镇乌垒(今新疆轮台东)设置西域都护府,加强了汉朝对西域的管理,使丝绸之路更为畅通。班固称赞他“明习外国事,勤劳数有功”。常惠回朝后代替苏武为典属国,被任命为右将军,汉元帝时病故,谥号壮武侯。常惠是一位很有作为的人物,多次奉命出使西域,为汉朝击败匈奴立了大功,也为汉朝与西域的友
前言/序言
常璩是东晋时期一位重 要历史学者,是四川历史文 化名人。 常璩出生于蜀郡江原( 今四川崇州),自幼好学, 博览群书,曾在李氏成汉政 权中担任散骑常侍,入晋后 任参军,迁居建康(今江苏 南京)。常璩在仕途上并不 顺畅,只做了小小的史官, 在江东更是长期赋闲。但他 绝非庸碌之辈,并不追求那 种过眼烟云式的浮华与名利 ,而是潜下心来撰写了很多 著作,如《华阳国志》等。 《华阳国志》的问世与传播 ,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誉 为中国地方志的开山之作。 常璩生活的时代,正值西晋 末与东晋初的多事之秋,政 局动荡,战乱频繁,在这样 的历史背景下要潜心学问著 书立说,可不是一件容易的 事,而常璩做到了,而且做 得非常出色。 常璩才高八斗、学富五 车,终其一生都在写作,以 一种天高地阔的胸襟和心态 ,徜徉和驰骋于笔墨之中, 将他的才学都融入了他精心 撰写的《华阳国志》中,使 这部地方志巨著焕发出穿越 时空的光彩。常璩确实是值 得敬佩的。他所描述的西南 山川和人文历史,是如此的 生动翔实而又五彩缤纷。有 了这部广为流传的《华阳国 志》,常璩的生命也就得到 了升华。 《华阳国志》是一部非 常重要的地方志著作,对研 究古代巴蜀人文历史的学者 来说,更是案头必备之作。 这倒不仅因为《华阳国志》 是中国地方志的开山之作, 具有取材广博、资料丰富和 编撰精妙的特点,更主要的 还在于书中对古代巴蜀历史 传说、西南地理山川与郡县 沿革、西南各民族以及汉晋 时期西南地区的人文、政治 、经济、军事、文化、教育 、地理、民俗、物产、水利 、交通、自然科技等都做了 较为完整而详细的记述。同 时,在体例上开创了将编年 史、地理志、人物传相结合 的先例。这些显著特点,可 谓意义重大。因此也可以说 ,《华阳国志》并非普通的 地方志,而是一部特色鲜明 的地方通史。 考古发现告诉我们,古 代巴蜀地区早在新石器晚期 就已出现了城市文明的曙光 ,商周时期已形成了灿烂辉 煌的青铜文明,成都平原上 的宝墩古城遗址、三星堆遗 址和金沙遗址等考古发现对 此便给予了充分的揭示。但 关于古蜀时代的文字记载则 很少,譬如像《山海经》与 《蜀王本纪》等,记述的只 是一些概况,而且带有浓郁 的神话色彩,透露出较多的 传说成分,所以我们对古蜀 的了解常常在想象与猜测中 充满了迷茫之感。常璩《华 阳国志》则从地方志与地方 通史的角度,以真实而系统 的记述,为我们了解和研究 古代巴蜀与西南地区的历史 人文地理提供了非常珍贵的 资料。 四川历史上有很多“文宗 在蜀”式的杰出人物,如文 翁、司马相如、严君平、扬 雄、谯周、陈寿等,都很有 学问,大笔如椽,著述流传 ,泽惠后世,而常璩亦是其 中一位特别值得推崇的佼佼 者。这部《常璩传》,就讲 述了常璩的生平事迹,并介 绍了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 》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