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文翁,西汉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西汉景帝年间为蜀郡守。因当时蜀地僻远,教学不兴,文翁派小吏至长安,受业于博士,或学律令,学成后皆署要职。又在成都设学校,入学得免除徭役,并以成绩优良者为郡县吏。数年之后,蜀地风气大变,蜀学比于齐、鲁。后卒于蜀,成都为立祠,后称“文翁石室”。
《文翁传》讲述了汉代文翁的生平事迹以及兴政崇教、首创官办学校的重要贡献。本书从文翁的家世生平入手,讲述了他在汉景帝末年任蜀郡守后,清正仁爱、举贤兴教、励精图治的功绩,尤其是他首创官办学校、施行“有教无类”办学方针的历史贡献,为我们了解古代教育及文翁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提供了生动的文本。
精彩书摘
我是到成都石室中学任教的那一天认识文翁的。
那一天是1960年8月28日。那时成都石室中学名叫成都市第四中学。我背着被盖卷来到了学校大门前。校门两侧挂着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对联:“爱祖国爱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学习;求真理求技艺愿增进文翁石室之光荣。”我不禁觉得眼前为之一亮,并为“文翁石室”能够对以“社会主义”而感到振奋。
接着是参观校园。在石室图书馆大门上方悬挂着一块蓝底白字的匾额,正楷书写的“文翁石室”四个大字,庄重而遒劲,题款为清代四川总督蒋攸锯。我忍不住自豪地问自己,成都市哪一所中学能够有如此厚重的历史感。
来到教学大楼前,看见的又是另一番景象。教学大楼是一座高三层的现代建筑。它的北侧有一片稀疏的柏树林。柏树林后高台上,高高矗立着庄严的成都府文庙大成殿。黄色琉璃瓦坡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眩人眼目。教学大楼的南侧是泮池和棂星门,棂星门右侧三五株柏树参天,黄昏时分,群鸦回巢,呱呱的叫声不绝于耳,苍凉而悠远,让人顿时有了思古之幽情。
然而,在成都石室中学的前二十余年,我接触文翁的时间并不多。教学之初,要站上石室讲堂,必须在教学上发奋努力。只能偶尔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去会会文翁。
一般教师,如果不想当“教书匠”,教学业务驾轻就熟之后会思进取,其方向不外有四。一是研究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特点和优势。二是研究学生,当好班主任,在育人方面总结出成功的经验。三是研究学校管理,当主任,当校长,为建一方名校而呕心沥血。四是研究教育史或者学校史,思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轮到我抉择的时候,是在20世纪80年代,学校领导安排我去参加《石室校志》的编纂工作,于是我懵懵懂懂地走上了第四条道路。自此,八方寻觅,大量阅读,整理研究,夜以继日,终于合众人之力,数年后完成了《石室校志》的编撰工作。同时,还有了副产品,我与钟欣泰、徐敦忠两位老师共同编著了校本教材《石室史话》一书。
接着,我出人意料地被聘为了《成都市志·教育志》的总纂。该志出版后,2002年获成都市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虽此时我已到退休年龄,但欲罢不能,又做了《成都市教育志(1990-2005年)》和《成都市志(1990-2005年)》两志的总纂,2005年被评为“全国方志先进工作者”,直至2018年两志先后编撰完成。
这些志书全都与文翁和文翁石室有关,但主要记述的是文翁石室,而不是学校的创办者文翁。所以,余心本有期待,故而不顾学识低、年事高的矛盾,又大着胆子接受了《文翁传》的撰写任务。
为文翁立传,困难之一是资料太少。中国古典文献中,正史、野史、地方志以及其他一些零星资料加起来,除去重复,现在掌握的总共不过三四千字。我们成立了编写组,大家的意见是:再次发现文翁。
首先,在信史中寻找蛛丝马迹。开始是在《汉书·司马相如传》里读到了这样一句话:“蜀太守以下郊迎,县令负弩矢先驱,蜀人以为宠。”接着再读司马相如的《谕巴蜀檄》,其起句便是“告巴蜀太守”五字。这两处的“蜀太守”是谁?很可能就是文翁。因为文翁当时五十余岁,还在蜀郡守任上。后来读《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该传称:“蜀人司马相如亦言西夷邛、稚可置郡。使相如以郎中将往谕,为置一都尉、十余县,属蜀。”这里的“属蜀”,即把司马相如通西夷后设置的“十余县”,全部划归由文翁主政的蜀郡管理。这三处相互印证,可以肯定,文翁从唐蒙通夜郎开始,便开始为“通西南夷”而操劳,并延续了二十余年。这一发现,部分填补了长期困扰的文翁晚年时期史料缺失的空白。
其次,在传说异文里去芜存真。有关文翁的民间传说并不多,且多是文翁青少年时期的故事。例如,传说中的文翁少年时作田开塘的故事,虽然其中有荒诞的部分,但最早记述这一个故事的人是王隐。王隐是东晋大臣,又是史学家,在《蜀记》中称:“文翁在蜀日,常言少力田。”可见,开荒作田,符合文翁少年时代的实际生活状况。后来《录异传》《小说》《蜀典》等均辑录了这则故事。因此,文翁少年时候作田开塘的故事可以采信,便把这个故事中的荒诞部分剔除,将基本事实写进了传文之中。
再次,把文翁事迹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之下,便可能有新的认识和新的发现。汉景帝末年,文翁在成都筑石室创办的蜀郡文学精舍,是中国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这是大家公认的历史事实。但是,如果把这件事放在中国古代教育史的大背景下,你就会发现,文翁创办石室文学精舍的意义不仅于此。因为,西周时代学在官府,政教不分,民间无学;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蜂起;秦代以吏为师,以法为教,取缔私学;汉初私学再兴,却无官学。仿佛官学与私学不能共存一般。是文翁第一个打破了这个“魔咒”,既支持民间办学,又创办蜀郡文学精舍作为引领,开创了官学、私学和睦相处,互为补充,共同发展,两条腿走路的新局面。文翁创造的这一教育方针影响十分深远,一直延续至今
目录
第一章 少年好学 以贤察举
雁门文氏
定居鹄尾溪
耕读与游学
以郡县吏察举
第二章 壮年守蜀 首开湔江
逆水行舟 轻装入蜀
赈灾抢险 情同手足
筹谋治湔良策
穿湔江 灌繁田
第三章 富而教之 遣士诣京
“以吏为师” 必须改革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以儒学滋养化蜀精英
遣京之十八隽士辨
第四章 创办郡学 开宗立范
石室讲堂 贵似丰碑
俎豆礼殿 立德树人
学究七经 蔚然新风
文翁石室 官学新章
第五章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天下郡国皆立文学
通西南夷 老当益壮
汉代官学体系的建立
老骥伏枥 泽遗后世
第六章 锦里淹中 文翁之化
俗好文雅 家诗户书
汉征八士 蜀有四焉
蜀学比于齐鲁
第七章 石室仪刑 垂范后世——文翁教育遗产之一
文翁的教育理念
历代治蜀者谨承文翁之教
后续掌校者践行文翁之法
继石室之流风于无穷
第八章 殿礼周公 庙校合一——文翁教育遗产之二
汉时周公礼殿之兴废
蜀学祭祀体系的形成
礼殿画文精妙可观
唐之礼殿 专祀孔子
两宋礼殿 蜀学至宝
成都府文庙庄严宏固
第九章 文翁石室 扬辉千秋——文翁教育遗产之三
文翁石室与孟蜀石经
郡国之学 最盛成都
屡毁屡建 弦歌不绝
锦江风雨读书灯
成都府中学堂革故鼎新
第十章 立祠祭祀 泽被后世
彪炳史册 立祠永祀
文翁石室纪念文翁
附录 文翁生平年表
与文翁及文翁石室相关之楹联集锦
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
我是到成都石室中学任教的那一天认识文翁的。
那一天是1960年8月28日。那时成都石室中学名叫成都市第四中学。我背着被盖卷来到了学校大门前。校门两侧挂着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对联:“爱祖国爱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学习;求真理求技艺愿增进文翁石室之光荣。”我不禁觉得眼前为之一亮,并为“文翁石室”能够对以“社会主义”而感到振奋。
接着是参观校园。在石室图书馆大门上方悬挂着一块蓝底白字的匾额,正楷书写的“文翁石室”四个大字,庄重而遒劲,题款为清代四川总督蒋攸锯。我忍不住自豪地问自己,成都市哪一所中学能够有如此厚重的历史感。
来到教学大楼前,看见的又是另一番景象。教学大楼是一座高三层的现代建筑。它的北侧有一片稀疏的柏树林。柏树林后高台上,高高矗立着庄严的成都府文庙大成殿。黄色琉璃瓦坡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眩人眼目。教学大楼的南侧是泮池和棂星门,棂星门右侧三五株柏树参天,黄昏时分,群鸦回巢,呱呱的叫声不绝于耳,苍凉而悠远,让人顿时有了思古之幽情。
然而,在成都石室中学的前二十余年,我接触文翁的时间并不多。教学之初,要站上石室讲堂,必须在教学上发奋努力。只能偶尔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去会会文翁。
一般教师,如果不想当“教书匠”,教学业务驾轻就熟之后会思进取,其方向不外有四。一是研究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特点和优势。二是研究学生,当好班主任,在育人方面总结出成功的经验。三是研究学校管理,当主任,当校长,为建一方名校而呕心沥血。四是研究教育史或者学校史,思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轮到我抉择的时候,是在20世纪80年代,学校领导安排我去参加《石室校志》的编纂工作,于是我懵懵懂懂地走上了第四条道路。自此,八方寻觅,大量阅读,整理研究,夜以继日,终于合众人之力,数年后完成了《石室校志》的编撰工作。同时,还有了副产品,我与钟欣泰、徐敦忠两位老师共同编著了校本教材《石室史话》一书。
接着,我出人意料地被聘为了《成都市志·教育志》的总纂。该志出版后,2002年获成都市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虽此时我已到退休年龄,但欲罢不能,又做了《成都市教育志(1990-2005年)》和《成都市志(1990-2005年)》两志的总纂,2005年被评为“全国方志先进工作者”,直至2018年两志先后编撰完成。
这些志书全都与文翁和文翁石室有关,但主要记述的是文翁石室,而不是学校的创办者文翁。所以,余心本有期待,故而不顾学识低、年事高的矛盾,又大着胆子接受了《文翁传》的撰写任务。
为文翁立传,困难之一是资料太少。中国古典文献中,正史、野史、地方志以及其他一些零星资料加起来,除去重复,现在掌握的总共不过三四千字。我们成立了编写组,大家的意见是:再次发现文翁。
首先,在信史中寻找蛛丝马迹。开始是在《汉书·司马相如传》里读到了这样一句话:“蜀太守以下郊迎,县令负弩矢先驱,蜀人以为宠。”接着再读司马相如的《谕巴蜀檄》,其起句便是“告巴蜀太守”五字。这两处的“蜀太守”是谁?很可能就是文翁。因为文翁当时五十余岁,还在蜀郡守任上。后来读《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该传称:“蜀人司马相如亦言西夷邛、稚可置郡。使相如以郎中将往谕,为置一都尉、十余县,属蜀。”这里的“属蜀”,即把司马相如通西夷后设置的“十余县”,全部划归由文翁主政的蜀郡管理。这三处相互印证,可以肯定,文翁从唐蒙通夜郎开始,便开始为“通西南夷”而操劳,并延续了二十余年。这一发现,部分填补了长期困扰的文翁晚年时期史料缺失的空白。
其次,在传说异文里去芜存真。有关文翁的民间传说并不多,且多是文翁青少年时期的故事。例如,传说中的文翁少年时作田开塘的故事,虽然其中有荒诞的部分,但最早记述这一个故事的人是王隐。王隐是东晋大臣,又是史学家,在《蜀记》中称:“文翁在蜀日,常言少力田。”可见,开荒作田,符合文翁少年时代的实际生活状况。后来《录异传》《小说》《蜀典》等均辑录了这则故事。因此,文翁少年时候作田开塘的故事可以采信,便把这个故事中的荒诞部分剔除,将基本事实写进了传文之中。
再次,把文翁事迹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之下,便可能有新的认识和新的发现。汉景帝末年,文翁在成都筑石室创办的蜀郡文学精舍,是中国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这是大家公认的历史事实。但是,如果把这件事放在中国古代教育史的大背景下,你就会发现,文翁创办石室文学精舍的意义不仅于此。因为,西周时代学在官府,政教不分,民间无学;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蜂起;秦代以吏为师,以法为教,取缔私学;汉初私学再兴,却无官学。仿佛官学与私学不能共存一般。是文翁第一个打破了这个“魔咒”,既支持民间办学,又创办蜀郡文学精舍作为引领,开创了官学、私学和睦相处,互为补充,共同发展,两条腿走路的新局面。文翁创造的这一教育方针影响十分深远,一直延续至今
前言/序言
两千多年前,商鞅变法 之后,秦国奋而崛起。公元 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 并天下,建立了君主专制的 中央集权国家。谁知,仅仅 十余年之后,秦王朝便在农 民战争中土崩瓦解。楚汉相 争,汉军由弱变强,垓下一 战,刘邦夺得天下。历史纷 繁复杂。秦、汉为什么能够 统一中国,原因众说不一。 但是,有一件历史事实不能 忽视。那就是不论秦还是汉 ,在统一中国前便拥有了巴 蜀地区。 巴蜀大地是怎样帮助秦 、汉的统治者成就帝王之业 的呢? 这是一段十分精彩的历 史大戏,值得追述与分享。 据史籍记载,公元前4世 纪,秦惠文王时,秦国凭借 着变法得来的雄厚财力,不 断对外扩张,胜魏败楚,取 得了一系列的军事胜利。然 而关东六国仍然以楚怀王为 首,合纵拒秦。在这种形势 下,秦国应该怎么办? 秦国大夫张仪认为,秦 国与韩国毗邻,韩国弱小, 因此应该先灭韩,然后消灭 周王室,帝业指日可成。 另有人主张,擒贼先擒 王,先攻打地域广大的楚国 。 然而,大将司马错却说 :“蜀有桀、纣之乱。其国 富饶,得其布帛金银,足供 军用;水通于楚,有巴之劲 卒,浮大舶船以东向楚,楚 地可得。得蜀则得楚,楚亡 而天下并矣。”(《华阳国 志·蜀志》) 原来,秦国南临富庶而 有“劲卒”的蜀国和巴国。蜀 王开明十二世封于葭萌(今 四川广元)的弟弟苴侯,明 知哥哥与巴王有仇,却偷偷 跑去与巴国结交。蜀王生气 ,兴师问罪。苴侯抵挡不住 ,竟然逃往巴国。于是蜀王 震怒,调集兵马准备讨伐巴 王。巴国与秦国交好,危险 将至,便向秦王求救,以为 秦兵一动,便可解燃眉之急 。不料,这竞成为秦国兼并 天下的天赐良机。 于是,周慎王五年(前 316年),秦惠文王派张仪 、司马错等率领大军从石牛 道伐蜀。蜀人不堪一击,蜀 王在逃命途中为秦军所害。 蜀国灭亡之后,秦军又迅速 灭亡了引狼人室的巴国,占 领了四川盆地的核心区域。 随即,秦惠文王在古蜀 大地设立巴郡和蜀郡,派遣 张若担任蜀郡守,兴建成都 、郫、临邛等三座城垣,驻 扎军队,建立管理机构,形 成政治统治的中心区域;“ 移秦民万家实之”,作为统 治蜀地的基本依靠力量。同 时,从政治、经济、文化等 方面全面改造古蜀地,在古 蜀大地强制推行秦制,包括 土地私有制、赋役、田租、 户籍制、统一文字、车轨、 货币、度量衡等;又积极将 先进的手工业技术和冶炼技 术带到蜀地,根据成都平原 的气候特点规定除草整地、 兴修水利的时限,以增强蜀 郡经济实力。 经过数年苦心经营,周 赧王七年(前308年),司 马错率领巴蜀士卒十万之众 ,大船舶上万艘,装载大米 六百万斛,沿岷江顺流而下 进入长江,向东攻打楚国, 夺取了楚国的商於之地,设 为秦国的黔中郡。这次战役 秦国获得胜利,很大程度上 得益于地利。由此可见,秦 国占据岷江航道之后,对楚 国西部形成了巨大的军事压 力。 但是,司马错率领的十 万蜀兵,并未能深人楚国。 究其原因,粮草不继可能是 问题之一。训练士卒、征集 军粮以及军需物资,主要在 蜀郡中心成都进行;而造船 和起运,全在岷江上游的汶 山。两者陆路相距一百余里 ,装卸麻烦,耗费时日。因 此,改造岷江航道,使之经 过成都,便成为秦人的迫切 需要。李冰为蜀郡守之后, 当然要继续执行秦国的国家 战略。因而开成都“二江”、 改造岷江航道工程,就有了 战备性质。《史记·河渠书 》称,包括都江堰在内的一 些河渠“皆可行舟,有余则 用溉浸,百姓飨其利”。其 中“有余”二字,便充分显示 出修建都江堰最初的核心意 图并不在灌溉。 然而,都江堰水利工程 的实际效益却多在灌溉。都 江堰开凿的“二江”运河,把 水引到了成都附近之后,老 百姓便纷纷挖渠把水导向田 间。于是灌溉沟渠广布成网 ,土地不断被开垦为农田, 良性循环形成,生产力大解 放,成都平原中心地区农业 生产迅速发展,成为沃野千 里、水旱从人、时无荒年、 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由 此,蜀地为秦国兼并关东诸 国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 秦国的实力大大增强。 秦灭蜀之后,大批秦官 、秦人随秦军拥人蜀地,大 量六国豪杰以及中原民众被 秦强行迁徙至巴蜀地区,这 就出现了蜀人与关中秦人、 山东民众错落杂居的局面。 不同的意识形态相互碰撞、 渗透和融合,蜀地民风渐渐 发生了明显而深刻的变化。 例如,“勇于公战”的秦人与 勇于私斗的山东侠士相继入 蜀,便在蜀地形成一股强悍 勇武的氛围,蜀人效法,顽 强机敏的蜀地民风有所增强 。另外,从商鞅变法起,在 严厉的法治环境中,秦人养 成了事事决于法令文句、少 仁恩、言辞刻薄的文刻之风 。司马错灭蜀以后,张若强 力推行秦人的一整套法治政 策,蜀人无力抵抗,为了生 存,只好跟着秦人“务实”与 文刻。文刻之风看似让人生 厌,却在一定意义上有利于 秦国建立稳定的后方;顽强 机智的蜀民,则自然而然地 成为秦国逐鹿中原所需的优 秀的人力资源。 秦统治蜀地一百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