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道路交通事故痕迹鉴定》围绕道路交通事故痕迹鉴定这个交通事故痕迹物证鉴定具体项目内容,根据现行有效的鉴定标准《道路交通事故现场痕迹物证勘查》(GA/T41—2019)和《道路交通事故痕迹鉴定》(GA/T1087—2021)有关规定条款,从道路交通事故痕迹鉴定概念与特性以及轮胎痕迹、车体痕迹、地面痕迹、人体痕迹、其他痕迹等内容进行分别阐述,并增加汽车火灾痕迹这个较为疑难痕迹和整体分离痕迹这个同一认定*强的痕迹相关内容,厘清了道路交通事故痕迹鉴定包括的痕迹类型与特征、痕迹形成机理、如何开展检验鉴定以及发挥的作用,对常见的、典型的、其他特殊类型的各类痕迹实际鉴定案例进行解析,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理解和掌握如何开展道路交通事故痕迹鉴定。
精彩书摘
**章道路交通事故痕迹鉴定
**节道路的概念及特性
一、道路的概念
道路,是供车辆和行人通行的路的总称,是建筑在地面上的专供车辆行驶的一种线性工程构筑物。
道路根据其功能、性质和所承担的任务可分为公路和城市道路。但在法律上,道路的范围要更大一些,《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19条规定,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
“道路以外的地方”视为道路的情形,主要依据《*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道路交通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8条的规定,有些道路以外的区域在“机动车通行时”也可以参照道路交通事故处理:一是自建自管未列入规划的城市巷弄或村间路,或者自行修建并自行负责管理的地面;二是农村铺设的用于田间耕作的水泥路、沥青路、砂石路等机耕路;三是村民宅前宅后建造的路段或者自然通车形成的地面;四是封闭式住宅小区楼群之间的地面;五是机关团体单位的内部地面,厂矿、企事业单位、火车站、机场、港口、货场内的专用地面;六是撤村建居后尚未移交公安交通部门管理的路段;七是晾晒作物的厂院内;八是断路施工未竣工或已竣工未移交公安交通部门管理的路段等。
二、道路的特性
道路作为交通基础设施的核心组成部分,具有多种特性,这些特性决定了其功能、设计标准和使用方式。道路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为人员、物资的流动提供基本通道,是连接各个区域、促进经济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纽带。道路通常由政府投资建设和维护,供社会公众免费使用,以满足社会公共交通需求,具有明显的公益属性。道路主要具有以下特性:
1.功能特性
道路具有多种功能,如城市道路要满足城市交通、市政设施敷设、城市景观等功能;公路则主要服务于区域间的交通运输,同时兼顾一定的国防、旅游等功能。
(1)交通服务:提供车辆、行人、非机动车的通行空间,是连接不同区域的纽带。
(2)分流能力:通过车道划分(如快慢车道、公交专用道)实现交通流的有序分配。
(3)可达性:直接影响沿线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活动(如城市道路提升商业价值)。
2.物理特性
道路一般呈线性分布,根据地形、地貌和规划要求,连接不同的地点,具有一定的长度和走向,其路线设计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1)线性结构:由直线、*线、坡度、超高(弯道外侧抬高)等几何要素组成。
(2)横断面组成:包括行车道、路肩、人行道、绿化带、排水设施等。
(3)地面材料:沥青(柔性地面)、混凝土(刚性地面)或砂石(低等级道路),影响耐久性和舒适性。
3.技术特性
道路需具备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以承受各种车辆和行人的荷载,包括静荷载和动荷载,保证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不出现严重的损坏和变形。
设计标准:
(1)等级:高速公路(全封闭)、一级公路(部分立交)、农村公路等。
(2)设计速度:高速公路(120km/h)、城市道路(通常30~80km/h)。
(3)承载能力:根据轴载要求设计(如重载道路需加强基层)。
(4)几何参数:包括车道宽度(标准3.5m)、平*线半径、纵坡坡度(山区道路需控制陡坡)。
4.管理特性
道路是一个由多个要素组成的系统,包括道路本体、交通标志标线、交通监控设施、照明设施等,各要素相互配合,共同保障道路的安全和顺畅通行。
(1)权属分类:国道(国家管理)、省道(省级)、城市道路(市政部门)。
(2)交通控制:信号灯、标志标线、限速规定、拥堵收费(如伦敦市中心)。
(3)特殊规则:单行道、公交优先、货车限行时段。
5.环境与社会特性
(1)生态影响:可能分割动物栖息地(需设置生态廊道),或引发水土流失。
(2)噪声与污染:临近居民区需设置声屏障,推广透水地面减少径流。
(3)文化因素:历史街区道路需保留原有风貌(如欧洲石板路)。
6.经济特性
(1)建设成本:山地高速公路造价显著高于平原(如桥隧比高)。
(2)维护需求:冬季除雪、定期修补坑槽(影响生命周期成本)。
(3)经济效益:物流效率提升(如高速公路缩短运输时间30%以上)。
7.安全特性
道路不仅包括地面本身,还包括路肩、边坡、排水设施等附属空间,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道路空间,以满足交通功能和安全要求。
(1)主动安全:反光标线、防眩光设施(如中央分隔带树木)。
(2)被动安全:护栏(波形梁或混凝土)、避险车道(长下坡路段)。
(3)事故黑点:通过改善视距或增设信号灯降低事故率。
目录
目录
**章道路交通事故痕迹鉴定概述
**节道路的概念及特性002
一、道路的概念002
二、道路的特性002
第二节交通事故的概念及特性004
一、交通事故的概念004
二、交通事故的特性004
第三节痕迹的概念及特性005
一、痕迹的概念005
二、痕迹的分类006
三、车辆痕迹概念和特性009
第四节车辆痕迹检验鉴定010
一、车辆痕迹鉴定的概念010
二、车辆痕迹鉴定的内容与步骤011
三、车辆痕迹鉴定的方法012
第二章轮胎痕迹
**节轮胎的概述017
一、车轮与轮胎017
二、轮胎的分类及特征017
三、胎面花纹的分类及特征018
第二节轮胎痕迹的概述019
一、轮胎痕迹的概念019
二、轮胎及轮胎痕迹检验标准019
三、轮胎损坏痕迹的分类与特征020
四、胎面花纹磨损痕迹的分类及特征030
第三节轮胎痕迹鉴定031
一、轮胎痕迹鉴定的概念031
二、轮胎痕迹鉴定的类型与方法031
第四节轮胎痕迹鉴定案例解析034
一、常见轮胎痕迹鉴定案例解析034
二、其他轮胎痕迹鉴定案例解析037
第三章车体痕迹
**节车体痕迹的概述045
一、车体痕迹的概念045
二、车体痕迹的形成要件045
三、车体痕迹的特点及分类045
四、车体痕迹的作用049
第二节车体痕迹鉴定049
一、车体痕迹鉴定的概念049
二、车体痕迹的发现、测量和提取050
三、车体痕迹鉴定的类型与特征分析052
四、车体附着痕迹鉴定——以车体附着(油漆)痕迹鉴定为例054
五、车体痕迹鉴定的实践运用056
第三节车体痕迹鉴定案例解析058
一、常见车体痕迹鉴定案例解析058
二、其他车体痕迹鉴定案例解析074
第四章地面痕迹
**节地面痕迹的概述087
一、地面痕迹的概念087
二、地面痕迹的分类及特征087
第二节地面痕迹鉴定093
一、地面轮胎痕迹鉴定093
二、地面损坏痕迹鉴定095
三、地面散落痕迹鉴定096
第三节地面痕迹鉴定案例解析097
一、常见地面痕迹鉴定案例解析097
二、其他地面痕迹鉴定案例解析109
第五章人体痕迹
**节人体痕迹的概述118
一、人体痕迹的概念118
二、人体痕迹的分类及特征118
三、人体痕迹的作用122
第二节人体火灾痕迹123
一、人体火灾痕迹的概念123
二、人体火灾痕迹的形成机理123
三、人体火灾痕迹的分类及特征125
第三节人体痕迹鉴定127
一、人体痕迹鉴定的概念127
二、人体痕迹的勘验127
第四节人体痕迹鉴定的实践运用129
一、行人交通行为方式鉴定129
二、非机动车当事人交通行为方式鉴定131
三、机动车当事人交通行为方式鉴定133
第五节人体痕迹鉴定案例分析137
一、常见人体痕迹鉴定案例解析137
二、其他人体痕迹鉴定案例解析142
第六章其他痕迹
**节其他痕迹的概述171
一、其他痕迹的概念171
二、其他痕迹的特征171
第二节其他痕迹检验鉴定171
一、油漆物证的勘验171
二、玻璃物证的勘验174
三、塑料物证的勘验175
四、纤维物证的勘验176
五、橡胶物证的勘验177
六、泥土物证的勘验178
七、手、足印迹的勘验178
第三节其他痕迹鉴定案例解析186
一、常见其他痕迹鉴定案例解析186
二、其他痕迹鉴定案例解析191
第七章车辆火灾痕迹
**节汽车电气故障火灾痕迹214
一、汽车电气系统214
二、汽车电气故障火灾原因及分类214
第二节汽车供油系统油品泄漏火灾痕迹217
一、汽车供油系统217
二、汽车供油系统油品泄漏火灾痕迹形成机理218
三、汽车供油系统油品泄漏火灾痕迹特征219
四、汽车供油系统油品泄漏火灾痕迹证明作用219
五、汽车供油系统油品泄漏火灾痕迹鉴定物证提取与检验方法220
第三节汽车排气系统火灾痕迹220
一、汽车排气系统220
二、汽车排气系统火灾痕迹形成机理220
三、汽车排气系统火灾痕迹特征221
四、汽车排气系统火灾痕迹证明作用221
第四节汽车制动系统火灾痕迹221
一、汽车制动系统221
二、汽车制动系统火灾痕迹形成机理222
三、汽车制动系统火灾痕迹特征222
四、汽车制动系统火灾痕迹证明作用222
第五节汽车放火痕迹223
一、汽车放火案件223
二、汽车放火痕迹分类与特征223
第六节燃气汽车火灾痕迹225
一、燃气汽车火灾痕迹形成机理225
二、燃气汽车火灾痕迹特征226
<
试读
**章道路交通事故痕迹鉴定
**节道路的概念及特性
一、道路的概念
道路,是供车辆和行人通行的路的总称,是建筑在地面上的专供车辆行驶的一种线性工程构筑物。
道路根据其功能、性质和所承担的任务可分为公路和城市道路。但在法律上,道路的范围要更大一些,《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19条规定,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
“道路以外的地方”视为道路的情形,主要依据《*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道路交通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8条的规定,有些道路以外的区域在“机动车通行时”也可以参照道路交通事故处理:一是自建自管未列入规划的城市巷弄或村间路,或者自行修建并自行负责管理的地面;二是农村铺设的用于田间耕作的水泥路、沥青路、砂石路等机耕路;三是村民宅前宅后建造的路段或者自然通车形成的地面;四是封闭式住宅小区楼群之间的地面;五是机关团体单位的内部地面,厂矿、企事业单位、火车站、机场、港口、货场内的专用地面;六是撤村建居后尚未移交公安交通部门管理的路段;七是晾晒作物的厂院内;八是断路施工未竣工或已竣工未移交公安交通部门管理的路段等。
二、道路的特性
道路作为交通基础设施的核心组成部分,具有多种特性,这些特性决定了其功能、设计标准和使用方式。道路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为人员、物资的流动提供基本通道,是连接各个区域、促进经济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纽带。道路通常由政府投资建设和维护,供社会公众免费使用,以满足社会公共交通需求,具有明显的公益属性。道路主要具有以下特性:
1.功能特性
道路具有多种功能,如城市道路要满足城市交通、市政设施敷设、城市景观等功能;公路则主要服务于区域间的交通运输,同时兼顾一定的国防、旅游等功能。
(1)交通服务:提供车辆、行人、非机动车的通行空间,是连接不同区域的纽带。
(2)分流能力:通过车道划分(如快慢车道、公交专用道)实现交通流的有序分配。
(3)可达性:直接影响沿线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活动(如城市道路提升商业价值)。
2.物理特性
道路一般呈线性分布,根据地形、地貌和规划要求,连接不同的地点,具有一定的长度和走向,其路线设计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1)线性结构:由直线、*线、坡度、超高(弯道外侧抬高)等几何要素组成。
(2)横断面组成:包括行车道、路肩、人行道、绿化带、排水设施等。
(3)地面材料:沥青(柔性地面)、混凝土(刚性地面)或砂石(低等级道路),影响耐久性和舒适性。
3.技术特性
道路需具备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以承受各种车辆和行人的荷载,包括静荷载和动荷载,保证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不出现严重的损坏和变形。
设计标准:
(1)等级:高速公路(全封闭)、一级公路(部分立交)、农村公路等。
(2)设计速度:高速公路(120km/h)、城市道路(通常30~80km/h)。
(3)承载能力:根据轴载要求设计(如重载道路需加强基层)。
(4)几何参数:包括车道宽度(标准3.5m)、平*线半径、纵坡坡度(山区道路需控制陡坡)。
4.管理特性
道路是一个由多个要素组成的系统,包括道路本体、交通标志标线、交通监控设施、照明设施等,各要素相互配合,共同保障道路的安全和顺畅通行。
(1)权属分类:国道(国家管理)、省道(省级)、城市道路(市政部门)。
(2)交通控制:信号灯、标志标线、限速规定、拥堵收费(如伦敦市中心)。
(3)特殊规则:单行道、公交优先、货车限行时段。
5.环境与社会特性
(1)生态影响:可能分割动物栖息地(需设置生态廊道),或引发水土流失。
(2)噪声与污染:临近居民区需设置声屏障,推广透水地面减少径流。
(3)文化因素:历史街区道路需保留原有风貌(如欧洲石板路)。
6.经济特性
(1)建设成本:山地高速公路造价显著高于平原(如桥隧比高)。
(2)维护需求:冬季除雪、定期修补坑槽(影响生命周期成本)。
(3)经济效益:物流效率提升(如高速公路缩短运输时间30%以上)。
7.安全特性
道路不仅包括地面本身,还包括路肩、边坡、排水设施等附属空间,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道路空间,以满足交通功能和安全要求。
(1)主动安全:反光标线、防眩光设施(如中央分隔带树木)。
(2)被动安全:护栏(波形梁或混凝土)、避险车道(长下坡路段)。
(3)事故黑点:通过改善视距或增设信号灯降低事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