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关于香奈儿的生活和工作的简史。作者西蒙探讨了作为公众人物的香奈儿与崇拜她的公众一起制造的时尚神话中的矛盾之处,即一个自封的隐士与那个时代最引人注目的明星,一个才华横溢的设计天才与渴望金钱阶层的女商人。香奈儿所反映和塑造的世界,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到20世纪60年代之间深刻社会变革的一个缩影。
精彩书摘
一战结束之后,欢欣重临。“在接下来的七年里,”莫里斯·萨克斯写道,“商店宾客盈门,剧院人满为患,大街上也是游人如织”。在那时:
每个人都是钱多得无处使的收藏家,而所有的收藏品都会立刻升值,无论它的品质究竟如何。快钱使得艺术迎来了短暂的沸腾。艺术成为一种无根的狂热,以至于在这种狂热消退之后,艺术创作反而陷入困顿。人们必须活在疯狂(la folie)之中,这成了当时默认的准则。
香奈儿也被卷入了这种疯狂,36岁的她从未像现在这般迷人。美国《时尚》杂志称,香奈儿似乎“对当今的女性形象有着非凡的洞察力”。这是一个精力充沛,躁动不安,苗条且年轻的女人。随着香奈儿的名声不断显赫,20世纪20年代有一个形容词被反复提起,这便是“年轻”。《女装日报》(Women’s Wear Daily)称:
香奈儿的款式实穿起来显得年轻而活跃,比如小加尔松(Garconne)型真丝连衣裙,它青春洋溢,同时也适合户外运动穿着。巴黎一些喜好走路、打高尔夫球以及骑摩托车(motor a l’anglaise)的中年已婚女性非常喜欢它。
其他设计师和香奈儿一样,也偏好使用灰褐色、灰色和暗褐色,他们的连衣裙也是“短款衬衣裙”的年轻款式。比如芮妮夫人(Madame Renée)的衣服就很受美国买家的欢迎,他们喜欢她“直筒低腰、略显宽松”的开领款式。1923年,《女装日报》得出结论:“聪明的女性想要年轻的轮廓外观,同时也兼顾舒适性。而在今天,她们做到了。”设计师们在战前甚至就已经模糊了性别边界,将男士夹克、衬衫和领带融入他们的女装样式之中。但到了战后,雌雄同体的身体成了很多女性的理想身材。香奈儿最忠实的公关发言人让·谷克多和许多人一样,对此有着自己的解释。他认为高级定制时装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像波烈这样的设计师的影响。他的哈伦裤和刺绣束腰外衣看起来很时髦怪诞,甚至像戏服一样夸张。波烈热爱女性,他为她们披上华服。但战争让这种恣意随性看起来脱离实际。女性不再需要这些幻想,而香奈儿相信自己知道她们想要什么。谷克多写道:“她是第一个了解到女性有多疲倦以及她们需要重新做回自己的人。她是第一个煽动引发了这场混乱的人,但新的秩序也从中产生。”这场混乱的核心遍是雌雄同体。谷克多将其总结为“头发必须剪短成波波头的样式,胸部和臀部也必须被隐藏起来。女性必须尽可能地看起来像年轻男性,后者正是曾经保护她们免受侵害的人”。谷克多将香奈儿创造出的这种形象称为“一种暴力性的简约”(a violent simplicity),而她本人正是这一形象最好的模特。除这种观点外,没有证据表明女性将自己等同于士兵。但有证据显示战争将她们推向了市场,进而进入被《时尚》称为“热衷活动的艰苦生活”之中。
《时尚》杂志编辑埃德娜·伍尔曼·蔡斯指出,并非所有女性都能有幸穿上香奈儿的设计。“但这就是她的魅力,这就是时尚的力量。整个20世纪20年代里,即使是那些最不可能的女性也将自己带入了海市蜃楼一样的迷境。在那里,她们和这位设计师一样苗条且少女。”当她们照镜子时,她们看见的是香奈儿本人,即出现在时装杂志上的那位迷人的香奈儿。“嘉柏丽尔·香奈儿的设计与她本人一样年轻时尚”——美国和法国版的《时尚》都用了这句话作为香奈儿肖像的标题。肖像里香奈儿戴着罗缎丝带帽子,“非常漂亮的胸针和美丽的珍珠耳环”。她的眼睛几乎完全被钟形帽的边缘遮住了。她的皮肤光洁无瑕,烈焰红唇。她看起来极其迷人。
有些女性沉迷于照镜子时可能会看到的幻境,但其他女性则决心按照这一新风格来重塑自己的形象。尽管法国版《时尚》告诫说“优雅并不一定等同于苗条”,但许多女性已决心改变自己。曾经致力于将女性勒成沙漏形状的紧身胸衣被用以将女性的胸部和臀部压成细长直线的紧身胸衣取代了。《时尚》告诉女性,只有紧身胸衣才能让她“获得那种备受追捧的无束身效果”。对一些女性来说,这一目标可以借由自律、自制和自我否定完成。简言之,严格地节食。时尚杂志敦促女性掌控自己的思想,顺便也掌控自己的身材。新潮的饮食计划比比皆是,一些人甚至建议女性每天摄入少于700卡路里的热量。
一个更加激烈的解决身材问题的方案是整容手术。战前,女性可以选择穿那些或多或少能隐藏自己身材或身体缺陷的衣服。但战后的衣服款式则勾勒出胸部、臀部和腿部的曲线。除穿着紧身内衣外,一些女性还通过手术来获得苗条的长腿。这样当裙摆卷起到膝盖时就可以炫耀地露出来了。美腿被认为相当的诱人、性感和优雅。苗条、光滑的小腿尤其显得年轻。一个女人没有一双美腿的话,又怎么能吸引到男人?她又怎么能得到一份好工作?欧洲和美国的整容外科医生都发现自己面临着一个新客户群体:一群有着严重心理和情绪困扰的女性,一群讨厌自己身体的女性。
这场瘦身热中的悖论并不是紧身内衣可以塑造出一种无束身的效果,而是女性们似乎认为她们新近瘦削下来的身体反而是她们社交和心理自由的证据
目录
导言
1 深色皮肤的小女孩
2 硬草帽
3 疯狂
4 双C标志
5 运动生活
6 名伶
7 历史
8 隐士
9 珍珠绳
10 活着的传奇
精选参考文献
致谢
试读
一战结束之后,欢欣重临。“在接下来的七年里,”莫里斯·萨克斯写道,“商店宾客盈门,剧院人满为患,大街上也是游人如织”。在那时:
每个人都是钱多得无处使的收藏家,而所有的收藏品都会立刻升值,无论它的品质究竟如何。快钱使得艺术迎来了短暂的沸腾。艺术成为一种无根的狂热,以至于在这种狂热消退之后,艺术创作反而陷入困顿。人们必须活在疯狂(la folie)之中,这成了当时默认的准则。
香奈儿也被卷入了这种疯狂,36岁的她从未像现在这般迷人。美国《时尚》杂志称,香奈儿似乎“对当今的女性形象有着非凡的洞察力”。这是一个精力充沛,躁动不安,苗条且年轻的女人。随着香奈儿的名声不断显赫,20世纪20年代有一个形容词被反复提起,这便是“年轻”。《女装日报》(Women’s Wear Daily)称:
香奈儿的款式实穿起来显得年轻而活跃,比如小加尔松(Garconne)型真丝连衣裙,它青春洋溢,同时也适合户外运动穿着。巴黎一些喜好走路、打高尔夫球以及骑摩托车(motor a l’anglaise)的中年已婚女性非常喜欢它。
其他设计师和香奈儿一样,也偏好使用灰褐色、灰色和暗褐色,他们的连衣裙也是“短款衬衣裙”的年轻款式。比如芮妮夫人(Madame Renée)的衣服就很受美国买家的欢迎,他们喜欢她“直筒低腰、略显宽松”的开领款式。1923年,《女装日报》得出结论:“聪明的女性想要年轻的轮廓外观,同时也兼顾舒适性。而在今天,她们做到了。”设计师们在战前甚至就已经模糊了性别边界,将男士夹克、衬衫和领带融入他们的女装样式之中。但到了战后,雌雄同体的身体成了很多女性的理想身材。香奈儿最忠实的公关发言人让·谷克多和许多人一样,对此有着自己的解释。他认为高级定制时装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像波烈这样的设计师的影响。他的哈伦裤和刺绣束腰外衣看起来很时髦怪诞,甚至像戏服一样夸张。波烈热爱女性,他为她们披上华服。但战争让这种恣意随性看起来脱离实际。女性不再需要这些幻想,而香奈儿相信自己知道她们想要什么。谷克多写道:“她是第一个了解到女性有多疲倦以及她们需要重新做回自己的人。她是第一个煽动引发了这场混乱的人,但新的秩序也从中产生。”这场混乱的核心遍是雌雄同体。谷克多将其总结为“头发必须剪短成波波头的样式,胸部和臀部也必须被隐藏起来。女性必须尽可能地看起来像年轻男性,后者正是曾经保护她们免受侵害的人”。谷克多将香奈儿创造出的这种形象称为“一种暴力性的简约”(a violent simplicity),而她本人正是这一形象最好的模特。除这种观点外,没有证据表明女性将自己等同于士兵。但有证据显示战争将她们推向了市场,进而进入被《时尚》称为“热衷活动的艰苦生活”之中。
《时尚》杂志编辑埃德娜·伍尔曼·蔡斯指出,并非所有女性都能有幸穿上香奈儿的设计。“但这就是她的魅力,这就是时尚的力量。整个20世纪20年代里,即使是那些最不可能的女性也将自己带入了海市蜃楼一样的迷境。在那里,她们和这位设计师一样苗条且少女。”当她们照镜子时,她们看见的是香奈儿本人,即出现在时装杂志上的那位迷人的香奈儿。“嘉柏丽尔·香奈儿的设计与她本人一样年轻时尚”——美国和法国版的《时尚》都用了这句话作为香奈儿肖像的标题。肖像里香奈儿戴着罗缎丝带帽子,“非常漂亮的胸针和美丽的珍珠耳环”。她的眼睛几乎完全被钟形帽的边缘遮住了。她的皮肤光洁无瑕,烈焰红唇。她看起来极其迷人。
有些女性沉迷于照镜子时可能会看到的幻境,但其他女性则决心按照这一新风格来重塑自己的形象。尽管法国版《时尚》告诫说“优雅并不一定等同于苗条”,但许多女性已决心改变自己。曾经致力于将女性勒成沙漏形状的紧身胸衣被用以将女性的胸部和臀部压成细长直线的紧身胸衣取代了。《时尚》告诉女性,只有紧身胸衣才能让她“获得那种备受追捧的无束身效果”。对一些女性来说,这一目标可以借由自律、自制和自我否定完成。简言之,严格地节食。时尚杂志敦促女性掌控自己的思想,顺便也掌控自己的身材。新潮的饮食计划比比皆是,一些人甚至建议女性每天摄入少于700卡路里的热量。
一个更加激烈的解决身材问题的方案是整容手术。战前,女性可以选择穿那些或多或少能隐藏自己身材或身体缺陷的衣服。但战后的衣服款式则勾勒出胸部、臀部和腿部的曲线。除穿着紧身内衣外,一些女性还通过手术来获得苗条的长腿。这样当裙摆卷起到膝盖时就可以炫耀地露出来了。美腿被认为相当的诱人、性感和优雅。苗条、光滑的小腿尤其显得年轻。一个女人没有一双美腿的话,又怎么能吸引到男人?她又怎么能得到一份好工作?欧洲和美国的整容外科医生都发现自己面临着一个新客户群体:一群有着严重心理和情绪困扰的女性,一群讨厌自己身体的女性。
这场瘦身热中的悖论并不是紧身内衣可以塑造出一种无束身的效果,而是女性们似乎认为她们新近瘦削下来的身体反而是她们社交和心理自由的证据
前言/序言
“1919年,”可可·香奈儿(Coco Chanel)说,“我一夜成名。”在这之后的几年里,她的名气的确与日俱增。1921年,她推出了自己的首款香水——No.5。1926年,经典的小黑裙问世。但在1919年的时候,香奈儿就已经有了足够的名气。她出现在各种时尚杂志以及报纸版面上,俨然是强手如林的时尚界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与之齐名的是让娜·浪凡(Jeanne Lanvin)女士和玛德莱娜·薇欧奈(Madeleine Vionnet)女士。同时,杰妮(Jenny)、让·帕图(Jean Patou)、玛德莱娜·谢吕(Madeleine Cheruit)、普雷米特(Premet)、慕尼丽丝(Molyneux)、马夏尔&阿尔芒(Martial et Armand)、雷德芬(Redfern)、芮妮(Renée)以及敏感的英国设计师查尔斯·弗雷德里克·沃斯(Charles Frederick Worth)都是当时耳熟能详的名字。1919年活跃着大约40位同时代的女设计师。而一百年后的今天,香奈儿却依然是高级定制时装(the haute of haute couture)的同义词。她无疑是个传奇。
这可以视为香奈儿女士本人的胜利:她将女性从紧身胸衣、裙衬、拖地长裙以及缎饰羽毛礼帽中解放出来;她促使女性自由周转于汽车内外、马背上下(如果她们愿意的话)以及进入工作场所之中。她以短发示人,其他女性纷纷效仿。她为世人展现中性之美,而众追随者使之成为一道新风景。她告诉女性应当穿着柔软舒适的衣物,比如男人的毛衣(没有束带)、男人的衬衫(颈部敞口以便露出仿制的珍珠项链)以及通常在男性正装中使用的面料(如粗花呢以及针织面料)。香奈儿的传奇还在继续,她不但改变了服装的样式,也改变了女性生活的叙事。她发明的不仅有简约黑色衬衫,还有现代女性本身。
仅仅把香奈儿形容为一个时装设计师并不足以表现出她在社会与文化上的重要意义。从1913年在多维尔(Deauville)开了第一家礼帽店,到其1971年过世时,香奈儿一生中售卖出去的不仅有服装、配饰以及那款现象级的经典香水,还有一个对女性来说和她的修身长裙以及结子绒套装具有同样吸引力的神话。她最华丽的创造正是她的公共形象:一个富有魅力、苗条、性感独立,在名誉与财富之间寻欢作乐的女子。迷人而又充满魅力的香奈儿在公众宣传以及自我营销上拥有惊人的天赋,她也是第一位女性设计师身份的名媛。同其他的社会名流一样,香奈儿的名气有着部分的现实基础——她的艺术性与眼光;部分来源于一种渴望——她自身对于他人赞美的持久的渴望;剩下的则来源于大众基础——她所展现出的大胆的彰显女性权力的性别形象。对几代女性来说,香奈儿正是可能性、成就与反抗的化身。
本书梳理了香奈儿以及她所处的社会创造的这一神话,探求了其中的矛盾,并且审视了她自身反映出的,同时又是她加以塑造的这个世界。香奈儿在流言蜚语中成长起来,取得了令人瞠目的成功,而她本人也乐于助长这些流言蜚语。她改变了时尚传播的方式,使得香奈儿这个名字和她的品牌声名远播,不再限于时尚界的一席之地。
诚然,香奈儿是一个颠覆传统的商人,她反抗并且操控了时代对她性别身份的期许,但她也捍卫着深深根植于文化中的关于女性角色以及两性关系的假设。诚然,她的设计非常漂亮,令人垂涎,并且经常敏锐又优雅地回应了流行时尚趋势。诚然,香奈儿有着非凡的品位与天赋。她夸耀自身有敏锐的嗅觉,见证了她的成功的人们则认为她对于女性未明言的需求有着精确的预测。而她本人却非常迷信,将自身的成功大部分归因于运气:在刚刚好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方,进入了正确的行业。“我的时代早已经准备好,等待我的到来,”她说,“我需要做的只是走上舞台。”但是好运并不能真正解释可可·香奈儿的不朽神话。
1913年,香奈儿还是一个卖着硬草帽(boater hats)的帽商。她从老佛爷百货公司(Galeries Lafayette)买来这些帽子,自己用彩带和绸带重新装饰了之后再卖出去。而此时时尚杂志中已出现了一个新的时装趋势:苗条、线条流畅、面料柔软。此类杂志面向活跃的女性。这些女性打网球和高尔夫球、赛艇、骑马、露营和滑雪。她们热爱跳舞,而每一期高档杂志《女性》(Femina)都包含一种新舞蹈的介绍——火鸡舞(the turkey trot),波士顿双步法(le pas du double boston),一步舞(the one step)和探戈(the tango)。“我们的时代会是活力的时代、健康的时代、平衡的时代。”一位编辑如是说。
到香奈儿成名的1919年,法国时尚杂志中她的竞争者们设计的草图和她自己设计的形象相似:修长又狭窄。在诸如乔治·勒巴柏(Georges Lepape)和乔治·巴比尔(Georges Barbier)这样的插画师笔下,苗条的年轻女性们拥有着不可思议的大长腿,留着短发,穿着灰色或者米色等低调颜色的低腰长裙,而裙子的面料也是顺滑的丝绸或者羊毛织布。“这一季最流行的新元素,”《时尚》(Vogue)上写道,“就是男性衬衫或者带领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