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为“广西全民阅读基本书目”品种之一。本书以细腻而生动的笔触,引领我们走进伟大科学家居里夫人那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在逆境中,她宛如一朵顽强绽放的花朵,以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扎根于科学的沃土。她的执着与坚韧,如同璀璨星辰,在科学探索的征途中熠熠生辉。居里夫人不仅以非凡的智慧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更以她对科学的无限热爱,点燃了无数求知的心灵。这部感人至深的作品,不仅是青少年成长道路上的指路明灯,更是激发所有人对科学热爱的火种。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玛妮娅在唱歌
为什么不让啊?!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不让玛妮娅读书啊?她没问这个问题。玛妮娅才不会问她那温柔、漂亮的妈妈这个问题呢。她想不通,但也只是摇摇那倔强的小脑袋罢了。那双灰蓝色的大眼睛,透过额前的金发,眨呀眨呀地闪着亮光。
总是这样!她只能无奈地反问:“难道我就不能读书吗?”她只要伸手去拿书,就一定会有人说:“亲爱的玛妮娅,快去花园里玩吧!”要不就是“你都一整天没跟你的布娃娃玩了呢”,再不就是“用那些好看的新积木给我建个小房子吧”。他们的这些小把戏玛妮娅全都知道。读书就是调皮——这只是对她来说,而对布洛妮娅来说读书就不是调皮了。但实际上,她能读懂,而布洛妮娅读不懂。然而叫人想不明白的事发生了:那天她从布洛妮娅手中一把抓过来一本书——很明显,这就是她所犯的所有“错误”。要知道,她这样做并没有恶意。布洛妮娅总要跟她一起玩纸牌字母游戏。在她们叔叔的果园里,没事可做的时候,她们就躺在草地上,把那些纸牌字母排成一个个单词。后来,有一天,她们刚回到家,爸爸就对布洛妮娅说:“让我们一起看看你书读得怎么样了。”于是,布洛妮娅翻开书,站在那里,结结巴巴地拼读着一个个单词。这时,玛妮娅一把从她手里抓过书,读了起来。“玛妮娅!”妈妈大喊道,既惊讶又气愤。爸爸一脸严肃,布洛妮娅也气鼓鼓的。玛妮娅慌了,大哭起来:“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从那天起,爸爸妈妈就不让玛妮娅读书了。当时,她站在妈妈卧室的门口,进也不是退也不是,不知该怎么办才好。整整一上午,玛妮娅穿过长长的卧室走廊,一直为布洛妮娅搬运“弹药”,来攻打约瑟夫和海拉的“城堡”。他们的“城堡”和“弹药”都是用崭新的积木做成的。玛妮娅忙活得又热又累,就首先退出了“战争”,这场游戏也就结束了。休息完,玛妮娅感觉实在没有什么好玩的,就去找姐姐一起到花园里玩。“佐希娅!……佐希娅!”她冲屋里喊了一声,姐姐就出来了,然后两人手牵手向花园走去。佐希娅十二岁了,在弟弟妹妹们眼里,她已经是一个大人了。其中,约瑟夫、海拉和布洛妮娅都只有八岁,而玛妮娅才五岁。其实,玛妮娅四岁时就能读书识字了,但如今因为那次读书的事,家里又不让她读了。因为爸妈不想让他们聪明的小女儿感受到压力,所以他们并不打算告诉她原因。
花园宽大平坦,四周有围墙,里面是一片被踩踏过的草坪,还有些树。在花园里的大多数地方,他们都玩得很开心,但在进出花园时,就得小心了,因为他们得路过“食人怪”——欧格尔的那排窗子。花园是男子中学的,而且玛妮娅一家和那个“食人怪”都住在这所学校里。就连姐姐佐希娅在经过那排窗子时都会紧张、害怕,她会压低声音,小声地告诉小妹妹:悄悄地走,别出声。
玛妮娅尽管只有五岁,但已经知道很多事情了。比如,她知道欧格尔是一个“食人怪”——是他把玛妮娅的祖国切成了三块,就像一个巨怪跟另外两个巨怪分享战利品一样。玛妮娅是个波兰孩子,欧格尔是个俄国人,是这所学校的校长。玛妮娅的爸爸就在这个“食人怪”校长的学校里教数学课和物理课。“食人怪”校长在这里就是要让所有波兰男人、女人和孩子都完全装扮成俄国人。玛妮娅知道,跟这种“食人怪”在一起必须时刻保持警惕,格外小心,闭上嘴巴,不然就会被抓走。
还有一件事,玛妮娅也很清楚——虽然她住在城里,但乡下也是个很美好的地方:那里有好多好多叔叔阿姨、兄弟姐妹;有可以在里面划船的小溪;有可以做“泥饼”的泥巴;有烤制美味蛋糕所需要的充足阳光;还有一棵老酸橙树,兄弟姐妹七人坐在上面,吃着用凉凉的卷心菜叶包着的醋栗。玛妮娅一来,他们就会把她高高地举起放到那压弯了的树枝上,每个人都会拿出醋栗与她分享。整个7月,玛妮娅就变成了一个野生的“小农人”了。
玛妮娅还很了解自己的妈妈。她知道妈妈在这个世界上最爱的就是她。妈妈长得确实非常漂亮,所以玛妮娅对妈妈的美一点儿都不惊奇。她也爱听妈妈那美妙的歌声,她还喜欢上床睡觉时妈妈以她特有的手法轻抚她的头发和前额,而不是亲吻她。晚上全家人都围着饭桌跪着祈祷,“求上帝保佑妈妈快快好起来吧”,玛妮娅根本没想到这是因为妈妈生病了,也根本没想到这也是妈妈不亲吻她的原因。p2-4
目录
第一章 玛妮娅在唱歌
第二章 玛妮娅在学习
第三章 反抗
第四章 一整年的假期
第五章 人们
第六章 不幸中的万幸
第七章 改变
第八章 “我抓住太阳,然后把它扔出去……”
第九章 玛丽的爱情故事
第十章 居里夫人
第十一章 伟大的发现
第十二章 黑暗中的一丝亮光
第十三章 绝不售卖
第十四章 黑暗
第十五章 不管发生什么
第十六章 战争
第十七章 在国内
第十八章 在国外
第十九章 假期
试读
第一章
玛妮娅在唱歌
为什么不让啊?!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不让玛妮娅读书啊?她没问这个问题。玛妮娅才不会问她那温柔、漂亮的妈妈这个问题呢。她想不通,但也只是摇摇那倔强的小脑袋罢了。那双灰蓝色的大眼睛,透过额前的金发,眨呀眨呀地闪着亮光。
总是这样!她只能无奈地反问:“难道我就不能读书吗?”她只要伸手去拿书,就一定会有人说:“亲爱的玛妮娅,快去花园里玩吧!”要不就是“你都一整天没跟你的布娃娃玩了呢”,再不就是“用那些好看的新积木给我建个小房子吧”。他们的这些小把戏玛妮娅全都知道。读书就是调皮——这只是对她来说,而对布洛妮娅来说读书就不是调皮了。但实际上,她能读懂,而布洛妮娅读不懂。然而叫人想不明白的事发生了:那天她从布洛妮娅手中一把抓过来一本书——很明显,这就是她所犯的所有“错误”。要知道,她这样做并没有恶意。布洛妮娅总要跟她一起玩纸牌字母游戏。在她们叔叔的果园里,没事可做的时候,她们就躺在草地上,把那些纸牌字母排成一个个单词。后来,有一天,她们刚回到家,爸爸就对布洛妮娅说:“让我们一起看看你书读得怎么样了。”于是,布洛妮娅翻开书,站在那里,结结巴巴地拼读着一个个单词。这时,玛妮娅一把从她手里抓过书,读了起来。“玛妮娅!”妈妈大喊道,既惊讶又气愤。爸爸一脸严肃,布洛妮娅也气鼓鼓的。玛妮娅慌了,大哭起来:“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从那天起,爸爸妈妈就不让玛妮娅读书了。当时,她站在妈妈卧室的门口,进也不是退也不是,不知该怎么办才好。整整一上午,玛妮娅穿过长长的卧室走廊,一直为布洛妮娅搬运“弹药”,来攻打约瑟夫和海拉的“城堡”。他们的“城堡”和“弹药”都是用崭新的积木做成的。玛妮娅忙活得又热又累,就首先退出了“战争”,这场游戏也就结束了。休息完,玛妮娅感觉实在没有什么好玩的,就去找姐姐一起到花园里玩。“佐希娅!……佐希娅!”她冲屋里喊了一声,姐姐就出来了,然后两人手牵手向花园走去。佐希娅十二岁了,在弟弟妹妹们眼里,她已经是一个大人了。其中,约瑟夫、海拉和布洛妮娅都只有八岁,而玛妮娅才五岁。其实,玛妮娅四岁时就能读书识字了,但如今因为那次读书的事,家里又不让她读了。因为爸妈不想让他们聪明的小女儿感受到压力,所以他们并不打算告诉她原因。
花园宽大平坦,四周有围墙,里面是一片被踩踏过的草坪,还有些树。在花园里的大多数地方,他们都玩得很开心,但在进出花园时,就得小心了,因为他们得路过“食人怪”——欧格尔的那排窗子。花园是男子中学的,而且玛妮娅一家和那个“食人怪”都住在这所学校里。就连姐姐佐希娅在经过那排窗子时都会紧张、害怕,她会压低声音,小声地告诉小妹妹:悄悄地走,别出声。
玛妮娅尽管只有五岁,但已经知道很多事情了。比如,她知道欧格尔是一个“食人怪”——是他把玛妮娅的祖国切成了三块,就像一个巨怪跟另外两个巨怪分享战利品一样。玛妮娅是个波兰孩子,欧格尔是个俄国人,是这所学校的校长。玛妮娅的爸爸就在这个“食人怪”校长的学校里教数学课和物理课。“食人怪”校长在这里就是要让所有波兰男人、女人和孩子都完全装扮成俄国人。玛妮娅知道,跟这种“食人怪”在一起必须时刻保持警惕,格外小心,闭上嘴巴,不然就会被抓走。
还有一件事,玛妮娅也很清楚——虽然她住在城里,但乡下也是个很美好的地方:那里有好多好多叔叔阿姨、兄弟姐妹;有可以在里面划船的小溪;有可以做“泥饼”的泥巴;有烤制美味蛋糕所需要的充足阳光;还有一棵老酸橙树,兄弟姐妹七人坐在上面,吃着用凉凉的卷心菜叶包着的醋栗。玛妮娅一来,他们就会把她高高地举起放到那压弯了的树枝上,每个人都会拿出醋栗与她分享。整个7月,玛妮娅就变成了一个野生的“小农人”了。
玛妮娅还很了解自己的妈妈。她知道妈妈在这个世界上最爱的就是她。妈妈长得确实非常漂亮,所以玛妮娅对妈妈的美一点儿都不惊奇。她也爱听妈妈那美妙的歌声,她还喜欢上床睡觉时妈妈以她特有的手法轻抚她的头发和前额,而不是亲吻她。晚上全家人都围着饭桌跪着祈祷,“求上帝保佑妈妈快快好起来吧”,玛妮娅根本没想到这是因为妈妈生病了,也根本没想到这也是妈妈不亲吻她的原因。p2-4
前言/序言
译者序 《居里夫人的故事》 (The Radium Woman)一 书,由英国著名儿童文学作 家埃列娜·杜尔利(全名 Victoria Eleanor Louise Doorly,1880—1950)所著 。该书以朴实、流畅的语言 ,真实、亲切的笔调,讲述 了居里夫人一生勤奋执着、 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个性 品格和家国情怀,是一本非 常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人物 传记类作品。该书1939年 10月甫一出版,就受到广大 读者,尤其是少年儿童群体 的青睐,并荣获了英国卡内 基文学奖。此后,该书被多 次重印。 该书能获此殊荣,与其 作者埃列娜·杜尔利的求学 、工作经历不无关联。杜尔 利出生于牙买加,7岁丧父 ,遂移居英国,由其姑婆抚 养长大,后在法国一所中学 学习过,对法国有着深厚情 感。杜尔利这一背井离乡、 寄人篱下的坎坷童年经历, 使得她对于居里夫人童年身 处沙俄统治下的压抑生活, 能够感同身受,极易产生情 感共鸣。此外,杜尔利创作 《居里夫人的故事》时,正 值其担任沃里克国王女子高 中校长职务期间(1922— 1944)。因职务与工作的 原因,杜尔利与高中生朝夕 相处近二十年,所以十分了 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语言 习惯,以及认知水平。这使 得其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简 洁、朴实、形象、生动,叙 事具有真情实感,极富感染 力。对于杜尔利在作品中的 这种语言特点和叙事风格, 我们在译文中都尽力进行了 忠实再现和传译。 其实,在我们汉译该书 之前,市面上已有众多汉译 版本,出版比较早的如二粟 译本(2009)、陈元飞译 本(2012/2014/2021)、赵 婷译本(2017)、石学文 译本(2017/2023)、张向 伟译本(2018)、龚勋译 本(2019)、杨柳译本 (2019)、金歌译本 (2020)等;近几年出版 的如吕竞男和梅芳译本 (2021)、王晓平译本 (2021)、易乐文译本 (2021)、杜富中译本 (2022)、李可珍译本 (2022)、安东尼译本 (2023)、缪建维译本 (2023)、尹文萍译本 (2023)、陈元飞和谢萌 译本(2024)、钕乔译本 (2024)等。从出版频率 和出版数量来看,该书的汉 译本比较集中地出版于21世 纪,特别是自2017年开始 至今,几乎每年都有一两个 甚至三个汉译本出版,这在 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阅读市场 对本书需求量的猛增趋势。 从出版社类别来看,该书的 这些汉译本多数由各省的少 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也有像 译林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 社、四川人民出版社等相对 综合类的出版社发行,这主 要与该书的内容和儿童文学 体裁有关,正如作者杜尔利 在原著版权页中所标明的“A Youth Edition of the Life of Madame Curie”(关于居里 夫人生平的青少年版本)。 但不得不指出的是,这众多 汉译本几乎都有如下三个问 题。一是未说明翻译所依据 的底本问题。尽管该书出版 后一直重印或再版,但内容 上并未进行修订。作为翻译 的常识,似乎有必要说明译 者所依据的原著的版本。二 是欠忠实于原著,主要表现 为忽视原著句式特点而随意 调整句式结构或语序、对原 著内容随意增删等。这或许 是译者为增强译文表述的流 畅性或增强故事的趣味性而 做出的“能动性”调适,体现 出译者主体性的“操控权”。 三是对于译文词汇的选择缺 乏斟酌,选用的词汇明显超 出了少年儿童的认知水平, 加大了阅读难度,不利于“ 小读者”对原著内容的理解 和接受。 针对以上第二种情况, 我们可试举两例加以比较和 分析: 如原著第一章首段“She would not think of asking her gentle, beautiful mother why not”一句,如 果将其译为“她可以问温柔 美丽的母亲,可她没有问” 。很明显,原句中前半句的 情态动词否定形式,在译文 中被放到了句末,使得原句 的句式结构特点并未在译文 中忠实地再现,这造成了语 气上的转折,加剧了语义上 的不和谐。这是因为:在原 著语境中,该句的前一 句“She didn’t ask the question”,即“她没问这个 问题”,与本句“She would not think of...”前后两句在 句式结构上表现为“否定 + 否定”,在语气上表现为以 否定含义递进,语气连贯; 若如上述译文,前后两句的 句式结构就变成了“否定 + 肯定”,这在语气上则表现 为转折,破坏了原著语境中 的连贯语气。而若能将原文 译成“她才不会问她那温柔 、漂亮的妈妈这个问题呢” (即在句式结构上仍表现为 “否定 + 否定”),就能在 很大程度上再现原著语境的 连贯语气,特别是“她才不 会……”体现了儿童语言夸 张、可爱的特点。 至于译文词汇选用欠斟 酌的例子,不妨再举第一章 首段中的一句“she only puzzled...”,如果将其译为 “百思不得其解”,这一带有 浓重文言色彩的表述,显然 超出了儿童,甚至一些少年 的理解能力,同时也有悖于 作者那朴实、生动的儿童语 言风格,倒不如直接译为“ 她想不通……”更符合原著 的语言特点。 当然,诸如上述所举译 例的问题,还有不少,相信 细心的读者一定有所感触。 与上述相关译本不同的 是,本书翻译所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