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肖邦》一书以时间为线索,生动展现了波兰音乐家弗里德里克·肖邦的传奇人生。从1810年他的诞生到1849年的离世,书中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肖邦如何在波兰的自然与文化环境中成长,逐渐成为一位伟大的钢琴诗人。他的音乐不仅承载着对祖国波兰的深沉热爱,也体现了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独特魅力。
肖邦的童年在波兰乡村度过,父母的爱与自然的美好为他的艺术天赋奠定了基础。他的音乐创作汲取了波兰民间音乐的养分,同时也受到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书中详细讲述了他如何在巴黎的创作巅峰时期,将钢琴音乐推向新的高度,并通过作品表达对祖国命运的关切与支持。
肖邦的一生充满了对音乐的执着追求和对祖国的忠诚。他通过音乐传递情感,用旋律表达思想,成为波兰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肖邦》不仅是一部关于音乐家的传记,更是一部展现艺术与民族精神交融的感人故事。作者李嘉以优美流畅的文笔,将肖邦的生平与创作融入历史背景中,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而丰满的肖邦形象。
精彩书摘
第一章 1810-1820 冬日暖阳
天才的降生
1810年的早春已经到来,玛索维亚那条乌特拉塔河平静地流淌着,通向索哈采夫大路两旁的牧场上牛羊成群,布罗索夫教堂巍然矗立在广阔的平原上。平原上有一片小小的树林,它们环抱着一座贵族的城堡。大路两旁种着白杨,白杨后面是一片麦田,每年秋天的时候,它们在微风的吹拂下泛起阵阵麦浪。远处,田野里一望无际都是紫云英、金花菜、油菜,开着紫的、黄的小花。天边是黑压压的森林,远看就像一条似蓝非蓝的丝带。在这片美丽而浪漫的土地上,一个叫热拉佐瓦·沃拉的村庄刚刚降生了一个小男孩。他的啼哭声回荡在古老的白杨树和茂密的灌木丛中,像天籁之音回应着母亲为他哼唱的库亚维亚舞曲。旋律充满了甜蜜,似乎正在赐予这个刚刚降临的小婴儿力量。母亲的脸颊有些消瘦,但不影响她柔婉而坚毅的美。母亲蓝色眼眸中发出的目光无比温柔,她不停地为这个小婴儿哼唱波兰民歌,因为他真的太喜欢哭闹了。只要妈妈停止哼唱,他就用尖锐的哭声表示抗议,但当妈妈继续哼唱时,他就能瞬间安静下来,用亮瞐瞐的大眼睛,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母亲一张一合的嘴巴,偶尔还会跟着轻哼几声,仿佛在附和母亲的歌声。母子就这样互相凝望和浅唱着,窗户和门廊边的藤蔓也都听醉了。园子外的小溪潺潺流过,把他们的歌声带向远方,带给每一朵花,每一粒沙。就这样,斯拉夫民族浪漫的基因在小婴儿体内不断孕育着,自由的血液在他的体内不断流淌着。此后,他将成为一位影响世界的“钢琴诗人”。
小男孩的父亲名叫米柯瓦伊·肖邦,他急急忙忙来到小木屋,欣喜地抱起小男孩,放在他宽阔的怀中,兴奋而温柔地对妻子贾斯蒂娜·肖邦说:“亲爱的,你快看他明亮的大眼睛,多么迷人。他正冲着我笑呢,他这么可爱,就像冬日里的暖阳,夏日里的清风。”贾斯蒂娜望向这个男孩,他明亮的双眼和精致的嘴唇长得和他的父亲别无二致。她笑着说:“米柯瓦伊,给我们的儿子起个名字吧!”米柯瓦伊沉思了一会儿,兴奋地说:“他一定会是我们波兰平原上最优秀的孩子,就叫他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这个名字来源于波兰语,其中弗朗索瓦是他母亲的姓氏。米柯瓦伊对贾斯蒂娜说:“咱们的儿子一定能成为一位为实现民族独立而奋斗的人。”
对于祖国波兰的热爱之情从小就植根于肖邦的心里,并镌刻在他的名字中,伴随他的一生。
小男孩在父亲的怀中安然人睡。在他的梦里,野生的小麦漫山遍野。如果说古老的白桦树是一个个独舞演员,那么整片麦田就是一个芭蕾舞团。风的声音里你能听到豪迈,麦秆的律动里你能感受到欢欣。无数的“芭蕾舞者”一个接着一个地弯下腰去,又忽然随着风陡然站立。虽然肖邦在这个村庄里生活的时间不长,但是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深刻的。父亲的勇敢正直、朴实坚毅,母亲的温柔安静、端庄有礼,大自然中石头旁的花、园中的树、门外的小溪、山间的风、原野的雨……每一样都滋润着这个小家伙的心田。
……
目录
第—章 1810—1820 冬日暖阳 001
第二章 1820—1827 音乐之旅 021
第三章 1827—1830 青春颂歌 047
第四章 1830-1832 创作巅峰 097
第五章 1832—1838 浴火重生 121
第六章 1838-1841 病魔下的创作 135
第七章 1841-1845 孤独的创作路 149
第八章 1845-1849 葬礼进行曲 165
后记 青春礼赞 185
附录 肖邦音乐出版作品表 189
试读
第一章 1810-1820 冬日暖阳
天才的降生
1810年的早春已经到来,玛索维亚那条乌特拉塔河平静地流淌着,通向索哈采夫大路两旁的牧场上牛羊成群,布罗索夫教堂巍然矗立在广阔的平原上。平原上有一片小小的树林,它们环抱着一座贵族的城堡。大路两旁种着白杨,白杨后面是一片麦田,每年秋天的时候,它们在微风的吹拂下泛起阵阵麦浪。远处,田野里一望无际都是紫云英、金花菜、油菜,开着紫的、黄的小花。天边是黑压压的森林,远看就像一条似蓝非蓝的丝带。在这片美丽而浪漫的土地上,一个叫热拉佐瓦·沃拉的村庄刚刚降生了一个小男孩。他的啼哭声回荡在古老的白杨树和茂密的灌木丛中,像天籁之音回应着母亲为他哼唱的库亚维亚舞曲。旋律充满了甜蜜,似乎正在赐予这个刚刚降临的小婴儿力量。母亲的脸颊有些消瘦,但不影响她柔婉而坚毅的美。母亲蓝色眼眸中发出的目光无比温柔,她不停地为这个小婴儿哼唱波兰民歌,因为他真的太喜欢哭闹了。只要妈妈停止哼唱,他就用尖锐的哭声表示抗议,但当妈妈继续哼唱时,他就能瞬间安静下来,用亮瞐瞐的大眼睛,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母亲一张一合的嘴巴,偶尔还会跟着轻哼几声,仿佛在附和母亲的歌声。母子就这样互相凝望和浅唱着,窗户和门廊边的藤蔓也都听醉了。园子外的小溪潺潺流过,把他们的歌声带向远方,带给每一朵花,每一粒沙。就这样,斯拉夫民族浪漫的基因在小婴儿体内不断孕育着,自由的血液在他的体内不断流淌着。此后,他将成为一位影响世界的“钢琴诗人”。
小男孩的父亲名叫米柯瓦伊·肖邦,他急急忙忙来到小木屋,欣喜地抱起小男孩,放在他宽阔的怀中,兴奋而温柔地对妻子贾斯蒂娜·肖邦说:“亲爱的,你快看他明亮的大眼睛,多么迷人。他正冲着我笑呢,他这么可爱,就像冬日里的暖阳,夏日里的清风。”贾斯蒂娜望向这个男孩,他明亮的双眼和精致的嘴唇长得和他的父亲别无二致。她笑着说:“米柯瓦伊,给我们的儿子起个名字吧!”米柯瓦伊沉思了一会儿,兴奋地说:“他一定会是我们波兰平原上最优秀的孩子,就叫他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这个名字来源于波兰语,其中弗朗索瓦是他母亲的姓氏。米柯瓦伊对贾斯蒂娜说:“咱们的儿子一定能成为一位为实现民族独立而奋斗的人。”
对于祖国波兰的热爱之情从小就植根于肖邦的心里,并镌刻在他的名字中,伴随他的一生。
小男孩在父亲的怀中安然人睡。在他的梦里,野生的小麦漫山遍野。如果说古老的白桦树是一个个独舞演员,那么整片麦田就是一个芭蕾舞团。风的声音里你能听到豪迈,麦秆的律动里你能感受到欢欣。无数的“芭蕾舞者”一个接着一个地弯下腰去,又忽然随着风陡然站立。虽然肖邦在这个村庄里生活的时间不长,但是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深刻的。父亲的勇敢正直、朴实坚毅,母亲的温柔安静、端庄有礼,大自然中石头旁的花、园中的树、门外的小溪、山间的风、原野的雨……每一样都滋润着这个小家伙的心田。
……
前言/序言
祖国,我愿为你献身,永远忠诚于你。始终用我的琴声为你歌唱和战斗,唯能表达我对你坚贞不渝、至死不惜的爱。
——肖邦
肖邦作为波兰人,他是一位爱国主义者,虽身处异乡,却始终心系祖国。他的音乐蕴含着波兰民族精神,积极地向世人传播当地的民族文化。舒曼曾说,肖邦的音乐是“隐藏在花丛中的大炮”。作为一位音乐家,他具有个性化的音乐语言,在汲取古典音乐养分的同时,勇于创新,赋予了圆舞曲、夜曲、前奏曲、练习曲、波洛奈兹、谐谑曲和叙事曲体裁新的意义,拓宽了它们的表现力。作为一位作曲家,在众多音乐大师中,他是唯一把主要创作精力集中在钢琴上的作曲家。在这狭窄的创作空间里,肖邦一生共创作了约两百首作品,把钢琴曲的发展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被人们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
肖邦在其短暂的生命中,创作了大量富有诗情画意的钢琴曲,并勇于创新,使其成为欧洲音乐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波兰乡村民谣是肖邦音乐创作的主要来源。由于浪漫主义思潮和华沙革命的影响,加上他经常与进步作家、诗人交往,使其音乐作品带有明显的浪漫主义色彩,同时又带有爱国主义和民族音乐旋律的时代特色。他的音乐作品既有对家乡、爱人的思念,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又有对纯真的爱的细致描绘,对大自然的憧憬与赞美。
肖邦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他的作品也是世界各地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素材。历史上关于肖邦的著作有很多。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李嘉博士的这本书文笔优美,将严肃的历史事实和严谨的学术考证融入适合青年阅读的文字之中,在连续的故事发展中展现了一位爱国者的生动形象,为学习和演奏肖邦的音乐作品提供了文献参考。我希望在中国有更多像李嘉博士这样优秀的学者,以新的视角研究肖邦。希望青年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对肖邦的生平、创作以及他对祖国波兰的深切热爱有更多的理解与感悟。
卡塔知娜·伯列克
Katarzyna Borek
202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