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力从平地起,心向实处行:范源廉传》为近代教育家、教育慈善家范源廉传记。范源廉师从梁启超,两度留学东瀛,成绩卓越,名重士林。曾先后出任教育部次长、总长,中华书局编辑部主任,中华教育改进会首任董事长,北京师范大学首任校长和北京图书馆馆长等职,参与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的创办工作,乃近代中国当之无愧的重要教育家和慈善家。全书包括“概述”“从湖湘寒门到教育改革家”“为民国教育奠基的一等人物”“从救助到慈善公益的推动者”“范源廉年谱”等几部分,重点阐述了其在近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奠基、教育慈善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褒扬了其可歌可泣的爱国精神。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从湖湘寒门到教育改革家
1. 少年丧父,艰难生存
湖南,以湖为名。湖,指洞庭湖。洞庭,历史悠久,是春秋时期的地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立了长沙郡。最先有“湖南”之名,是在唐朝。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 年),现在的湖南省分属山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黔中道黔州都督府,到了唐代宗广德二年(764 年)从江南西道划出一部分设置地方衙署,在衡州置湖南观察使,因地处洞庭湖以南,又称湖南道,全称湖南都团练守捉观察处置使。从而此在中国行政区划史上开始“湖南”之名。
元明时期,湖南属于湖广大行省,当时湖广大行省,北包括湖北,南包括两广,是一个非常大的地区。清康熙初年,觉得这个“湖”太大了,遂分开管理。洞庭湖以北为湖北,洞庭湖以南为湖南。清代湖南就是今天湖南省的雏形,一直延续至今,政区边界也比较稳定。
宋代经济中心南移,长江水道取代黄河古道成为最大的货物运输途径。湖南地处长江以南,境内长江支流密布、河湖众多、湿地广布,湘潭、湘乡、湘阴都有水脉贯穿,沅江、湘江、资江、澧水都注入了洞庭湖。三湘四水孕育了无比肥沃的土地,清代初年,洞庭湖是我国的第一大淡水湖,以洞庭湖两岸为中心的湖广行省是当时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因而早就有了“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
湖南是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地方。从自然地理环境来看,湖南是一个内陆省,位于中国中南部,北有长江、洞庭湖,地势平坦,一般在海拔45米以下,河湖交错,水源丰富,与湖北接界;东有连云山、八面山,海拔在1600 —2042米之间,与江西为邻;南部则五岭逶迤,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大多为丘陵地区,与广东、广西相连;西部是高原地带,主要有雪峰、五陵等山脉,海拔在1500米左右,与贵州、四川接界。可见,古代的湖南与外省的交往非常困难,处于一种半隔离、半封闭的状态。这种自然条件,更易造就此地居民刚强、质朴、保守的性格。近代革命先驱宋教仁说:“湖南之民族,坚强忍耐,富于敢死排外性质之民族。”因此,湖南人才的性格,大多霸蛮、勇悍、坚毅、梗朴,具有卓厉敢死、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当年曾国藩组建的湘军,吃苦耐劳、骁勇善战,成为清军的主力,鼎盛时期兵力达五十多万人,因此出现了“无湘不成军”的说法。再延伸开来,历史上早有“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之说。形容近代湖南英雄辈出的,还有一句话:一群湖南人,半部近代史。
为什么这么说呢?湖南、湖北分省后,湖南教育资源一度相当稀缺,以致于建省之后湖南举子一度仍需前往湖北武昌参加考试。直到雍正二年(1724 年),湖南才终于举行了有史以来的首次本土乡试。可想而知,在这样的状态下,湖南考生中进士者也不会太多。晚清“第一人才”、封疆大吏陶澍在编辑儒林、文苑列传时感叹道:“湖南除王夫之外得入者寥寥。”然而,近现代以来,湖南却迎来了人才辈出的时代。《中国历代名人词典》一共收录鸦片战争以前的古代名人3005 人,其中湖南籍仅有23 人,占0.77%。鸦片战争以后的近代名人共有750 人,其中湖南85 人,占11.33%。可以说,湖南在近代出现了人才井喷的现象。中国近代史上湖南籍人才对中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均形成了巨大影响,故而中国史学界才有这样一种说法:“一群湖南人,半部近代史”。
在这些湖南人群像中,就有湘阴人范源廉。这位出生于清光绪二
年(1876 年)的名士,日后在中国近代教育史和慈善史上留下了影响深远的一笔。
湘阴,范源廉的故乡,得名于“湘水之阴”,是一个位于洞庭湖南岸的小县城。它与汨罗、益阳、长沙等地相邻,是洞庭湖平原的“鱼米之乡”。汇聚1300 余条支流、一江碧水北上奔流的湘江从此穿过,这里交通便利,物产富饶,土地肥沃,可耕地非常多,自古以来农业经济发达,尤其是稻米和渔业生产,在全国有名。所以湘阴从古至今,不仅人口较多,人才也多,它一直是湖南人才的聚集地。湘阴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便有先民生息繁衍,其建县史可追溯至南朝宋元徽二年(474 年)。湘阴处于洞庭湖南北交通的孔道上,地理位置优越,思想文化交流频繁,因此孕育培养出一批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人物,堪称地灵人杰。具体到文化领域,如“中华诗祖”屈原便曾在湘阴活动,最后将生命留在了与湘阴相邻的汨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体现了他不畏艰难险阻、不惧时境变迁,决意探索真理的坚韧之志;千年学府岳麓书院的首任山长周式便是湘阴人;在政界,明朝户部尚书夏元吉、晚清名臣左宗棠、外交家郭嵩焘等历史人物都是湘阴人。这些前辈乡贤的生平事迹,对幼年时期的范源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范源廉出生时,晚清洋务运动正臻于鼎盛。在“自强”的旗号下,北洋、南洋水师等近代海军相继建成,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军工企业也陆续开办;在“求富”的宣传中,轮船、铁路、电报、邮政、采矿、纺织等近现代产业纷纷发展。为了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自强,清廷
试读
第一章 从湖湘寒门到教育改革家
1. 少年丧父,艰难生存
湖南,以湖为名。湖,指洞庭湖。洞庭,历史悠久,是春秋时期的地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立了长沙郡。最先有“湖南”之名,是在唐朝。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 年),现在的湖南省分属山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黔中道黔州都督府,到了唐代宗广德二年(764 年)从江南西道划出一部分设置地方衙署,在衡州置湖南观察使,因地处洞庭湖以南,又称湖南道,全称湖南都团练守捉观察处置使。从而此在中国行政区划史上开始“湖南”之名。
元明时期,湖南属于湖广大行省,当时湖广大行省,北包括湖北,南包括两广,是一个非常大的地区。清康熙初年,觉得这个“湖”太大了,遂分开管理。洞庭湖以北为湖北,洞庭湖以南为湖南。清代湖南就是今天湖南省的雏形,一直延续至今,政区边界也比较稳定。
宋代经济中心南移,长江水道取代黄河古道成为最大的货物运输途径。湖南地处长江以南,境内长江支流密布、河湖众多、湿地广布,湘潭、湘乡、湘阴都有水脉贯穿,沅江、湘江、资江、澧水都注入了洞庭湖。三湘四水孕育了无比肥沃的土地,清代初年,洞庭湖是我国的第一大淡水湖,以洞庭湖两岸为中心的湖广行省是当时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因而早就有了“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
湖南是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地方。从自然地理环境来看,湖南是一个内陆省,位于中国中南部,北有长江、洞庭湖,地势平坦,一般在海拔45米以下,河湖交错,水源丰富,与湖北接界;东有连云山、八面山,海拔在1600 —2042米之间,与江西为邻;南部则五岭逶迤,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大多为丘陵地区,与广东、广西相连;西部是高原地带,主要有雪峰、五陵等山脉,海拔在1500米左右,与贵州、四川接界。可见,古代的湖南与外省的交往非常困难,处于一种半隔离、半封闭的状态。这种自然条件,更易造就此地居民刚强、质朴、保守的性格。近代革命先驱宋教仁说:“湖南之民族,坚强忍耐,富于敢死排外性质之民族。”因此,湖南人才的性格,大多霸蛮、勇悍、坚毅、梗朴,具有卓厉敢死、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当年曾国藩组建的湘军,吃苦耐劳、骁勇善战,成为清军的主力,鼎盛时期兵力达五十多万人,因此出现了“无湘不成军”的说法。再延伸开来,历史上早有“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之说。形容近代湖南英雄辈出的,还有一句话:一群湖南人,半部近代史。
为什么这么说呢?湖南、湖北分省后,湖南教育资源一度相当稀缺,以致于建省之后湖南举子一度仍需前往湖北武昌参加考试。直到雍正二年(1724 年),湖南才终于举行了有史以来的首次本土乡试。可想而知,在这样的状态下,湖南考生中进士者也不会太多。晚清“第一人才”、封疆大吏陶澍在编辑儒林、文苑列传时感叹道:“湖南除王夫之外得入者寥寥。”然而,近现代以来,湖南却迎来了人才辈出的时代。《中国历代名人词典》一共收录鸦片战争以前的古代名人3005 人,其中湖南籍仅有23 人,占0.77%。鸦片战争以后的近代名人共有750 人,其中湖南85 人,占11.33%。可以说,湖南在近代出现了人才井喷的现象。中国近代史上湖南籍人才对中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均形成了巨大影响,故而中国史学界才有这样一种说法:“一群湖南人,半部近代史”。
在这些湖南人群像中,就有湘阴人范源廉。这位出生于清光绪二
年(1876 年)的名士,日后在中国近代教育史和慈善史上留下了影响深远的一笔。
湘阴,范源廉的故乡,得名于“湘水之阴”,是一个位于洞庭湖南岸的小县城。它与汨罗、益阳、长沙等地相邻,是洞庭湖平原的“鱼米之乡”。汇聚1300 余条支流、一江碧水北上奔流的湘江从此穿过,这里交通便利,物产富饶,土地肥沃,可耕地非常多,自古以来农业经济发达,尤其是稻米和渔业生产,在全国有名。所以湘阴从古至今,不仅人口较多,人才也多,它一直是湖南人才的聚集地。湘阴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便有先民生息繁衍,其建县史可追溯至南朝宋元徽二年(474 年)。湘阴处于洞庭湖南北交通的孔道上,地理位置优越,思想文化交流频繁,因此孕育培养出一批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人物,堪称地灵人杰。具体到文化领域,如“中华诗祖”屈原便曾在湘阴活动,最后将生命留在了与湘阴相邻的汨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体现了他不畏艰难险阻、不惧时境变迁,决意探索真理的坚韧之志;千年学府岳麓书院的首任山长周式便是湘阴人;在政界,明朝户部尚书夏元吉、晚清名臣左宗棠、外交家郭嵩焘等历史人物都是湘阴人。这些前辈乡贤的生平事迹,对幼年时期的范源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范源廉出生时,晚清洋务运动正臻于鼎盛。在“自强”的旗号下,北洋、南洋水师等近代海军相继建成,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军工企业也陆续开办;在“求富”的宣传中,轮船、铁路、电报、邮政、采矿、纺织等近现代产业纷纷发展。为了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自强,清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