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全景式展现画家杨刚的一生与艺术轨迹。介绍其家庭环境,铺陈成长底色;细致讲述其求学历程、在内蒙古插队及工作的经历,以及在北京画院任职的岁月;记录其各阶段创作风格的演变,从传统与西方元素的交融,到独树一帜的“亦中亦西,极古极新”风格的形成,多样绘画形式与题材均有涉及。这部年谱长编为深入探究杨刚艺术发展、挖掘创作根源、洞察时代影响提供了丰富资料,助力学界客观、全面地评定其艺术成就与地位。
精彩书摘
祖父
杨刚的祖父名杨念先,经营商业,是当地大贾。杨家老屋邻近淮颍河码头,淮颍河是淮河支流,是重要的河运通道。杨家的大船队驻于此,运输盐、粮,通蚌埠、达上海,因时因地、懋迁有无。沈丘地处平原,码头附近是沈丘最高点。这里曾是交通要冲,政要聚焉,巨商附焉,今日荒草萋萋,河水亦已萎缩。杨家是沈丘大户,槐店镇中心区域半条大街属焉,时称杨家大院。
祖母
尝采访杨刚的妹妹、乡亲等,竟无所得,阙存于此。
外祖父母
杨刚的外祖父为李鸣钟(1887—1949),出生于河南沈丘县中医之家,十七岁至北京清兵第六镇当兵。1905年,结识冯玉祥。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任新军第二十镇排长,随该镇管带冯玉祥、王金铭、施从云等举行起义,史称滦州起义。民国成立后,与冯玉祥部共练新军。1914年,冯玉祥任命其为第十六旅混成旅模范连连长。追随冯玉祥南征北战,逐步成为冯军集团重要将领,与张之江、鹿钟麟、刘郁芳、宋哲元并称为西北军“五虎上将”。1931年,因不满蒋介石所为,愤然辞职,隐居北京养马胡同。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拒绝为日伪服务,遂归乡居,主持河南省赈济工作,负责花园口黄河大堤堵口工程等。1946年国民党政府实行宪政,成立了立法院和监察院,李鸣钟先生被河南省选为监察院监察委员,于1946年到南京任职。1947年,于右任引诗赠李鸣钟:“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1949年6月29日,李鸣钟因食管癌病逝于上海,享年六十二岁。曾任河北省副省长的李兴中先生所送挽联大致概括了李鸣钟一生:“为政以德有勇知方缅怀儒将风流精神不死,起义滦州归真沪上历数终身行谊大节无亏。”今河南沈丘县存李鸣钟故居,一度用为县委大院,现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杨刚的外祖母名为毛淑清(1895—1971)。杨刚到北京后,幼时由外祖母带大。故杨刚对外祖母念念不忘,时常提起,说她为人善良、脾气温和,终日为家人操劳。杨刚画过多幅作品怀念追思外祖母。杨刚《寿比胡同7号》写道:“据说姥姥的父亲是清末御林军的教头。姥姥年轻时坚决不裹小脚,因为是独生女父母溺爱,也就随了她。后来她成了冯玉祥五虎上将李鸣钟的原配夫人,为辅助姥爷闯天下出了不少力。后来姥爷下野回到乡里,姥姥又帮他为家乡百姓做了不少的好事。姥爷晚年定居上海。上海解放后,姥爷病故,姥姥带着全家来到北京。大人们说姥爷要是还在理应是民主人士。姥姥常说:‘老头子后来凡事不听我的,只在最后听了一句,就是没去台湾。’‘文革’期间,姥姥被遣回姥爷原籍河南的一个小村庄,后来就在那里故去了。据说姥爷在家乡口碑很好,所以村民对姥姥都很照顾,这倒比在北京担惊受怕强得多。”
父母
杨刚的父亲名杨宗琦,是四十年代河南大学农科毕业生。杨宗琦多次和笔者谈起在河南大学听冯友兰先生等课之事。新中国成立后,杨宗琦为农科院专家,从事农业病虫害研究。1960年,赴西藏援建,退休后归北京,2019年辞世。杨刚在《我和四舅》文中记录:“父亲搞农业科研,小时候常见他用鸭嘴笔画一些昆虫标本,也许就因为有这么点遗传基因吧,我从小就喜欢画画。”杨刚伯父名杨宗慎,印光有一封《复杨宗慎居士书》,或是写给他的,这一脉今在新加坡。笔者在复旦读书时,有一位长几岁的哥哥赴上海出差,还与我会过一面。
杨刚的母亲名李宝华,少时长于北京,始在家庭私塾读四书五经,后入新学堂。新中国成立后为北京195中学教师,2020年辞世。杨刚父母结婚时,据说在当地颇为轰动,一些老人依稀记得,“迎亲队伍的队头已经到了李宅,队尾还没出杨宅”。
P3-5
目录
体例说明
谱前
正谱
第一章 青少年时代(1946-1963)
第二章 预流时代(1963-1973)
第三章 漫游时代(1973-1978)
第四章 思想解放时代(1978-1981)
第五章 转折时代(1981-1996)
第六章 天游时代(1996-2019)
谱后
附录 杨刚同志生平与艺术
后记
试读
祖父
杨刚的祖父名杨念先,经营商业,是当地大贾。杨家老屋邻近淮颍河码头,淮颍河是淮河支流,是重要的河运通道。杨家的大船队驻于此,运输盐、粮,通蚌埠、达上海,因时因地、懋迁有无。沈丘地处平原,码头附近是沈丘最高点。这里曾是交通要冲,政要聚焉,巨商附焉,今日荒草萋萋,河水亦已萎缩。杨家是沈丘大户,槐店镇中心区域半条大街属焉,时称杨家大院。
祖母
尝采访杨刚的妹妹、乡亲等,竟无所得,阙存于此。
外祖父母
杨刚的外祖父为李鸣钟(1887—1949),出生于河南沈丘县中医之家,十七岁至北京清兵第六镇当兵。1905年,结识冯玉祥。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任新军第二十镇排长,随该镇管带冯玉祥、王金铭、施从云等举行起义,史称滦州起义。民国成立后,与冯玉祥部共练新军。1914年,冯玉祥任命其为第十六旅混成旅模范连连长。追随冯玉祥南征北战,逐步成为冯军集团重要将领,与张之江、鹿钟麟、刘郁芳、宋哲元并称为西北军“五虎上将”。1931年,因不满蒋介石所为,愤然辞职,隐居北京养马胡同。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拒绝为日伪服务,遂归乡居,主持河南省赈济工作,负责花园口黄河大堤堵口工程等。1946年国民党政府实行宪政,成立了立法院和监察院,李鸣钟先生被河南省选为监察院监察委员,于1946年到南京任职。1947年,于右任引诗赠李鸣钟:“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1949年6月29日,李鸣钟因食管癌病逝于上海,享年六十二岁。曾任河北省副省长的李兴中先生所送挽联大致概括了李鸣钟一生:“为政以德有勇知方缅怀儒将风流精神不死,起义滦州归真沪上历数终身行谊大节无亏。”今河南沈丘县存李鸣钟故居,一度用为县委大院,现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杨刚的外祖母名为毛淑清(1895—1971)。杨刚到北京后,幼时由外祖母带大。故杨刚对外祖母念念不忘,时常提起,说她为人善良、脾气温和,终日为家人操劳。杨刚画过多幅作品怀念追思外祖母。杨刚《寿比胡同7号》写道:“据说姥姥的父亲是清末御林军的教头。姥姥年轻时坚决不裹小脚,因为是独生女父母溺爱,也就随了她。后来她成了冯玉祥五虎上将李鸣钟的原配夫人,为辅助姥爷闯天下出了不少力。后来姥爷下野回到乡里,姥姥又帮他为家乡百姓做了不少的好事。姥爷晚年定居上海。上海解放后,姥爷病故,姥姥带着全家来到北京。大人们说姥爷要是还在理应是民主人士。姥姥常说:‘老头子后来凡事不听我的,只在最后听了一句,就是没去台湾。’‘文革’期间,姥姥被遣回姥爷原籍河南的一个小村庄,后来就在那里故去了。据说姥爷在家乡口碑很好,所以村民对姥姥都很照顾,这倒比在北京担惊受怕强得多。”
父母
杨刚的父亲名杨宗琦,是四十年代河南大学农科毕业生。杨宗琦多次和笔者谈起在河南大学听冯友兰先生等课之事。新中国成立后,杨宗琦为农科院专家,从事农业病虫害研究。1960年,赴西藏援建,退休后归北京,2019年辞世。杨刚在《我和四舅》文中记录:“父亲搞农业科研,小时候常见他用鸭嘴笔画一些昆虫标本,也许就因为有这么点遗传基因吧,我从小就喜欢画画。”杨刚伯父名杨宗慎,印光有一封《复杨宗慎居士书》,或是写给他的,这一脉今在新加坡。笔者在复旦读书时,有一位长几岁的哥哥赴上海出差,还与我会过一面。
杨刚的母亲名李宝华,少时长于北京,始在家庭私塾读四书五经,后入新学堂。新中国成立后为北京195中学教师,2020年辞世。杨刚父母结婚时,据说在当地颇为轰动,一些老人依稀记得,“迎亲队伍的队头已经到了李宅,队尾还没出杨宅”。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