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分析了社交媒体时代受众心理的变化,探讨了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下,舆情的特点、传播的规律,以及理性与感性的沟通艺术。书中还深入探讨了如何构建有影响力的品牌故事,以及如何运用不同的话语体系进行有效的企业传播。此外,作者还分享了在危机公关中如何保护品牌形象,以及在数字营销中如何创新。 本书不仅包含了丰富的理论知识,还结合了作者的实践经验,提供了大量的实际案例分析。这些案例涵盖了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的转型,从品牌建设到危机管理的各个方面,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的视角,帮助读者在不确定性的时代中寻找确定性,提升个人和组织的影响力。
目录
名家推荐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自序
第一章 看到水流的方向:受众心理洞察 / 1
001 社交媒体时代:在愚蠢与智慧之间 / 2
002 沟通的误区:理性、感性与情绪 / 11
003 网上舆论的偏好:立场还是是非 / 22
004 全民沉浸的公众表演时代 / 31
005 从无人问津到抢购一空:影响与说服 / 39
第二章 高下之辨:传播的体系与故事 / 53
006 好故事和传播的底层叙事逻辑 / 54
007 传播要有不同的话语体系 / 66
008 企业传播的段位 / 74
009 对标传播与柔道战略 / 81
010 “内部信”的外部传播效应 / 95
011 新媒体时代:病毒传播、P图与段子 / 101
012 传播与宣传的共识与差异 / 110
013 公关传播的价值只被看到一半 / 118
第三章 当危机突然来临:舆情的堵与疏 / 125
014 舆情的引燃与失控 / 126
015 舆情处置的层次与钥匙 / 135
016 微时代危机:时间不是唯一的尺度 / 144
017 与其拼命解释,不如卖萌自黑 / 153
018 一把手应对危机是把双刃剑 / 162
第四章 传播与品牌营销 / 169
019 感性品牌与非理性营销 / 170
020 消费时代之变与代际营销 / 181
021 品牌从故事开始 / 190
022 企业为什么爱造节日 / 200
023 叙事的技巧与陷阱:我们是如何掉进框架
里的 / 208
第五章 传播的进化 / 217
024 如何提升传播的有效性 / 218
025 注意力稀缺与代言人的价值 / 228
026 内卷时代的外卷智慧 / 242
027 短视频时代的逻辑重构 / 261
028 直播带货新通路与个人IP / 273
029 非理性时代的理性言说 / 281
030 不确定时代的确定性 / 286
前言/序言
│自 序│
这本书,部分源自过去5年我给《国际公关》杂志所写的专栏文章。
过去15年,我在几家知名互联网公司负责品牌传播工作,参与、见证了大量有趣的实践案例,也大量阅读了品牌传播的经典著作。专栏文章与本书,均是这些年阅读、思索与实践的收获。
15年前,我在第一本书的书名中用了“逻辑”一词。如今,这本书的书名又用了“逻辑”。我始终认为,明晰逻辑是提升认知的关键,希望借由阅读与读者诸君一起探究因果规律,提升认知,带来改变。
这本书中的每一讲均由故事与案例及其背后的理论认知框架构成。故事与案例是尝试知其然,认知框架是试图知其所以然。希望读者诸君在阅读中既有感性认知,也能建立起认知框架。在认知框架的四梁八柱中,纷繁的案例与表象不至于杂乱无章,点线面体能够各归其位,也不至于停在表象而不明就里,只及一点却未及其余。
1
本书先从受众心理讲起。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著作《乌合之众》影响甚巨,其核心观点是,当个人是孤立的个体时,他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而个人融入群体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群体所淹没,他的思想立刻就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出现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等特征,做出疯狂和不理智的事。
但我们也应看到群体的智慧。许多互联网平台都利用了群体的智慧,比如请用户在自己的网站上评价产品,然后得出一个集体评分,人们生活中的很多决策都以这样的评分为参考。
探讨并非停留在这里,值得警惕的是,所谓的群体智慧,在社交媒体时代,有可能被无意甚至有意诱导,或是掉入平台的算法里作茧自缚。就像图书《炒作机器:社交时代的群体盲区》中所言,随着我们越来越依赖社交媒体,它越来越能影响我们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我们的思想、观点和行为,“炒作机器”有可能变成“攻击武器”。在社交媒体时代,如何警惕被情绪裹挟,如何对高度社交化和群体暴政保持清醒,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网上的许多讨论陷入一种“理性的非理性”情形,是因为当事人理性地选择了非理性的行为方式。那么,为什么理性会选择非理性呢?这是因为理性的行为方式并不见得总是会带来更多收益。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认知心理学教授基思·斯坦诺维奇曾提出“理性障碍”的概念,所谓理性障碍,是指尽管具有足够的智商,但缺乏理性思考和行动的能力。企业要学会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与标准叙事技巧来面对非理性。
2
传播成功与否,体系与故事是关键。
好传播要能讲一个好故事,好故事要建立在底层叙事逻辑之上,好逻辑要构建在大众的价值认知之上。人们在相信了一个世界观层面的“大故事”后,自然而然会有相应的行动。你构建了他人的认知,他人就会回报以行动。
对于故事构建,好莱坞显然更有套路。好莱坞电影之所以长期占据全球票房排行榜前列,就是因为它们太会讲故事。《华尔街日报》等媒体之所以有较强的影响力,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其擅长讲故事。世界上有影响力的人,大部分都是讲故事的高手,比如苹果的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造火箭的埃隆·马斯克,他们每个人都擅长用“故事”为自己的工作赋予意义,并快速吸引别人的注意力。
但怎么讲故事呢?讲故事的专家安妮特·西蒙斯写过《故事思维》《你的团队需要一个会讲故事的人》等书,总结了写出好故事的几个方法,如选择合适的故事类型,增强感官与情感体验,多角度审视与调整等。在日常交往及日常讲述中,要迅速以故事逻辑抓住听众。
人类需要靠符号来凝结共识,靠故事来表达意义。人是符号的动物,也是故事的动物。
故事是有脚的,会走到每一个角落。
许多品牌极具穿透力和传播力的故事,让品牌成为传奇,拥有了最持久的生命力。在分析那些大风大浪中屹立不倒的知名品牌时,我们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品牌都有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既让它们看起来个性十足,也让消费者乐意“从一而终”。
一个企业不是孤立存在的,企业是社会的一部分,企业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是各种供应、销售与竞争关系的总和。企业的外部关系,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可轻忽的大事。
一张图片、几个段子,可能让新品哑火,让公司损失几百亿元市值,甚至“内伤不治,标签永存”。
图片、段子已经成了新媒体时代最强有力的传播武器,成了公关团队最常用的传播手段,因为图片、段子带有搞笑属性,直观,容易一键转发,天然具备自传播属性,最关键的是,它们还无法从源头删除,因为它们不是一个链接。
漫画家斯科特·亚当斯写了一本《以大致胜》,这本书的副标题是“怎样在这个事实根本不重要的世界里使用说服术”。书中观点独到:当下时代影响他人的关键,不是用理性去说服理性,而是用你的理性去影响他人的非理性。他罗列的众多说服技巧中有一个叫“一击必杀语”,指说服力极强的一个绰号或一组简短词语,使用它可以立即结束争论,达到说服目的。在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