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务本沉思录》是《河南省文联老作家艺术家作品丛书》之一,收录了作者关于书法艺术的深度思考、访谈实录、创作心得以及书法作品精选。全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思考”围绕书法艺术的代表作、批评机制、创新方向及书法家的历史使命展开论述,探讨了书法艺术在当代的发展路径与价值;第二部分“访谈”记录了作者就书法艺术面临的挑战、创作理念及时代使命的回答,展现了其对书法艺术的深刻见解;第三部分“创作五题”以“我写我心”为题,从心情、心境、心声、心愿等角度,表达了作者对书法创作的感悟与追求;第四部分“作品精选”展示了作者在行草、隶书、篆书、楷书等多种书体上的艺术实践,体现了其深厚的艺术功底与多样化的创作风格。附录部分则对作者的书学思想进行了深入分析,进一步彰显了其在书法领域的学术贡献。全书既是对书法艺术的深入思考,也是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动实践,为当代书法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也为宣传河南文化、展现中原风貌贡献了独特视角。
精彩书摘
第一部分 思考
关于代表作的思考
一个成熟的具有鲜明风格的书法家,经过久久为功的努力,创作出了一幅或者若干幅达到空前高度、能充分代表其某一阶段艺术水准的作品,这一幅或者若干幅作品,即可称为艺术家的代表作。
古今中外许多艺术门类,诸如文学、影视、美术、摄影、书法等,提到某一个作者,会很自然地与他们的代表作联系起来。由于经常宣传某某代表作,以致人们记住了代表作的名称而忘记了艺术家的大名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我国古代的一些书法大家,他们的名字总是和他的那些著名的代表作联系在一起的。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快雪时晴帖》、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争座位帖》《颜氏家庙碑》、怀素的《自叙帖》、杨凝式的《韭花帖》、黄庭坚的《诸上座帖》、米芾的《拟古诗》……元明清三代也可以列出一些。而到了近现代,虽然也出现了一些书法大家,但其代表作少得可怜,人们只能笼而统之说某人的字写得很好,根本不知道那些名扬四海的书法家有哪些代表作。造成这种状况,固然与诸多社会因素有关,但与当今书法创作及评论界代表作意识的淡薄不无关系。
由于书法家没有代表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知名度将会越来越小,其艺术形象会越来越模糊;由于没有代表作,常常使书法批评走入误区;由于没有代表作,使后来者很难找出一个继承前人超越前人的切入点;没有代表作,又常常使一些人的虚无主义抬头,产生今不如昔的种种感慨。当前,我们书界创作十分活跃,因此我们的艺术评论应当遵循不断创新这一艺术和科学都必须遵循的共同规律,打破陈规,敢于跳出原有框框,不断开拓新的思路。研究代表作这一现象,无疑有助于书法创作的繁荣。本文试就这方面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代表作的标准
历史上一些书法家的代表作是如何形成的,其中缘起我们弄不明白。某些书法家也许压根就没想到,自己的某幅作品后来会成为经典之作,只是经过批评家、鉴赏家的竭力推崇或者受到某些权威人士的青睐,日久天长,深入人心,成为不可动摇的定评。而有些作品当时就是力作,只是缺乏距离感,或者其他什么原因,当时并不显山露水,后来成为名作是顺理成章的事。不论哪一种情况,最根本最重要的,仍是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及其影响。那么,一幅作品应当具备哪些条件才能成为艺术家的代表作呢?
(一)艺术高度
不言而喻,堪称代表作的作品应有相应的艺术高度和艺术价值。从逻辑上讲,所谓代表作,即代表自己水平的作品,因此每一个书法创作者,不论其水平高低,都有自己的代表作。然而我们所说的代表作,主要是指具有相当艺术水平的书法家的代表性作品。当然,由于艺术风格及审美追求的差异,对于具体作品艺术价值的判断会有分歧,但从大的方面求得一致的意见应该说还是不难的。艺术高度还包括形式上的某些要求,比如作品适当的规模、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等等。
……
目录
第一部分 思考
关于代表作的思考 003
努力构建和谐繁荣、创新有为的当代书坛 013
学书三问 024
时代呼唤中国书法经典大家 033
书法经典大家怎么出 044
坚持健康的书法批评,为繁荣书法艺术鼓与呼 052
弘扬优秀传统 勇攀书艺高峰——当代书法家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064
当代书法“尚技”刍议 076
第二部分 访谈
中国书法如何面对挑战——答《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问 095
为构建和谐繁荣、创新有为的当代书坛而努力——就书法热,点问题答《书法导报》等媒体记者问 103
垒土一厘米 毕功成老翁——答《中国艺术报》记者问 118
笔墨当随时代 书法艺术可期——答张公者问 132
创造力的实现——关于书法创作等问题答王子庸问 144
改革发展机制 为书法事业注人活力——答《文化正午》记者问 159
创新在艺术生命之中始终是重要的——就当代书法创作诸问题答张啸东问 167
第三部分 创作五题
我写我心之一——心情 181
我写我心之二——心境 186
我写我心之三——心声 194
我写我心之四——心愿 200
足迹·断想 204
第四部分 作品精选
小字行草 219
行草 226
隶书 252
篆书 260
楷书 267
附录
探索·统领·奉献 陈振濂 277
为当代书法研究提供精神资源——张海书学思想谫论 杨天才 285
试读
第一部分 思考
关于代表作的思考
一个成熟的具有鲜明风格的书法家,经过久久为功的努力,创作出了一幅或者若干幅达到空前高度、能充分代表其某一阶段艺术水准的作品,这一幅或者若干幅作品,即可称为艺术家的代表作。
古今中外许多艺术门类,诸如文学、影视、美术、摄影、书法等,提到某一个作者,会很自然地与他们的代表作联系起来。由于经常宣传某某代表作,以致人们记住了代表作的名称而忘记了艺术家的大名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我国古代的一些书法大家,他们的名字总是和他的那些著名的代表作联系在一起的。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快雪时晴帖》、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争座位帖》《颜氏家庙碑》、怀素的《自叙帖》、杨凝式的《韭花帖》、黄庭坚的《诸上座帖》、米芾的《拟古诗》……元明清三代也可以列出一些。而到了近现代,虽然也出现了一些书法大家,但其代表作少得可怜,人们只能笼而统之说某人的字写得很好,根本不知道那些名扬四海的书法家有哪些代表作。造成这种状况,固然与诸多社会因素有关,但与当今书法创作及评论界代表作意识的淡薄不无关系。
由于书法家没有代表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知名度将会越来越小,其艺术形象会越来越模糊;由于没有代表作,常常使书法批评走入误区;由于没有代表作,使后来者很难找出一个继承前人超越前人的切入点;没有代表作,又常常使一些人的虚无主义抬头,产生今不如昔的种种感慨。当前,我们书界创作十分活跃,因此我们的艺术评论应当遵循不断创新这一艺术和科学都必须遵循的共同规律,打破陈规,敢于跳出原有框框,不断开拓新的思路。研究代表作这一现象,无疑有助于书法创作的繁荣。本文试就这方面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代表作的标准
历史上一些书法家的代表作是如何形成的,其中缘起我们弄不明白。某些书法家也许压根就没想到,自己的某幅作品后来会成为经典之作,只是经过批评家、鉴赏家的竭力推崇或者受到某些权威人士的青睐,日久天长,深入人心,成为不可动摇的定评。而有些作品当时就是力作,只是缺乏距离感,或者其他什么原因,当时并不显山露水,后来成为名作是顺理成章的事。不论哪一种情况,最根本最重要的,仍是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及其影响。那么,一幅作品应当具备哪些条件才能成为艺术家的代表作呢?
(一)艺术高度
不言而喻,堪称代表作的作品应有相应的艺术高度和艺术价值。从逻辑上讲,所谓代表作,即代表自己水平的作品,因此每一个书法创作者,不论其水平高低,都有自己的代表作。然而我们所说的代表作,主要是指具有相当艺术水平的书法家的代表性作品。当然,由于艺术风格及审美追求的差异,对于具体作品艺术价值的判断会有分歧,但从大的方面求得一致的意见应该说还是不难的。艺术高度还包括形式上的某些要求,比如作品适当的规模、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等等。
……
前言/序言
总序
方启雄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
河南承载中华文明主根主脉,在过去五千多年的浩荡长河中,绘就了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图谱。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亲临河南考察调研,对文化念兹在兹,谆谆教诲、殷殷嘱托,提出了许多标识性、原创性重大论断。202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要“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赋予河南新的使命任务,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文化文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当代河南文艺,星河灿烂,人才辈出。河南省文联自1954年4月成立以来,团结引领广大作家艺术家,积极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热情讴歌新时代、新征程,走过了七十多年的光辉历程。一批批作家艺术家与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为文艺事业留下一笔笔浓墨重彩,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文化支撑,注入了强大精神力量。
这些老作家艺术家是全省文艺界的宝贵财富。他们政治立场坚定、文艺思想丰沛、创作功力深厚、社会影响广泛,他们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致力于弘扬河南精神、凝聚河南力量,参与、见证了河南文艺事业、当代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他们扎根中原大地,以真诚钻研的艺术追求和专心踏实的匠人精神,数十年如一日,用脚步丈量中原大地,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以磅礴有力的好作品展现了热气腾腾、活力满满的河南,彰显了信仰之美、崇高之美,鼓舞着中原儿女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他们的创作实践和艺术成果,是“老家河南”最好的宣传方式,不管是一部小说、一出戏剧,还是一幅字画、一张照片,都为省外人民、海内外同胞乃至外国友人了解河南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对于讲好河南故事、传播好河南声音、阐发河南精神、展现河南风貌厥功至伟。
为传承优秀的文化基因,留下宝贵的精神食粮,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文艺事业繁荣发展,我们怀着崇敬与感恩之情,选取了十位曾为河南文艺事业倾注心血、挥洒才情的老作家艺术家,将他们的经典之作编纂成集。这套丛书不仅承载着他们]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对人民的深厚情怀,也是时代文艺精神的生动写照。
河南文艺的繁荣局面,由老一辈作家艺术家开创,也将由一代代人在厚实的底子上不断推进。衷心祝愿老作家艺术家笔力不减,创作之树常青;也希望青年文艺工作者大力继承和发扬老作家艺术家的优良传统,努力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在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中更好展现文艺界的担当作为。
是为序。
2025年6月
(方启雄,河南省文联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