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以传记小说的形式,生动展现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生。刘禹锡身处唐朝复杂的政治环境,经历诸多起伏。他积极参与政治革新,却遭遇挫折被贬,然而他始终保持豁达乐观的心态,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既体现了他在困境中的不屈与希望,也象征着他的文学作品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时代意义。
    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能深入了解刘禹锡的人生轨迹,感受他的才情与品格,领略他在文学、政治等方面的风采。它为当代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唐代历史文化以及刘禹锡这位杰出人物的窗口,让人们在品读故事的同时,收获历史知识和精神滋养。
                                                    
精彩书摘
                                                        楔子
    昔贤多使气,忧国不谋身。
    目览千载事,心交上古人。
    侯门有仁义,灵台多苦辛。
    不学腰如磬,徒使甑生尘。
    ——刘禹锡
    六朝古都洛阳城的冬天,雪在不停地下着,飘飘扬扬地从天上落下,落到古色古香的屋顶上,落在铺满青砖石的地面上,很轻盈,如小猫的脚步一般。
    刘府院内的两株古榕树上,穿上了白衣服、白帽子、白棉袄、白围巾,好一片白色天地。
    下了一夜的大雪,终于在晌午时分停了,屋檐下、假山边,有串串冰凌在闪闪发光。
    已是古稀之年的刘禹锡,坐在一辆木制轮椅上,正在书房里聚精会神地撰写他人生自传《子刘子自传》。
    毕竟年纪大了,自传刚脱稿,他就感觉腰酸体胀,于是,他停下手中的毛笔,正要抬起双臂伸个懒腰时,由于双眼长期被墨汁的黑体笼罩着,突然受到窗外冰凌的刺激,本能地将双眼闭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他慢慢地睁开眼适应了一下窗外的环境,就对身边候着的管家说:“刘全,请推着我到后花园去看看,我喜欢这洁白无瑕的雪景。”
    正在专心为他研墨的刘全忙应着:“好的,老爷。”
    吱嘎吱嘎……一阵声响,一辆大大的双轮轱辘的木制手推车,从刘府的书房推出,滚进了一片白色的后花园。
    “刘全,孩子们来书信否,他们今年回不回洛阳过春节?”
    不知怎的,人越老越怕孤独,总思念儿孙绕膝的乐趣。
    “老爷,放心吧,春节快到了,您老的孙子、外孙像小燕子一样,很快就会飞回来了,到时您别埋怨他们吵个不停。”
    刘禹锡像个小顽童似的“嘿嘿”直笑。
    “老爷,就在假山旁看雪景吧,这里避风,您这老寒腿再也不能经受寒风侵袭了。”
    刘全望着他那瘫痪的双腿,脸色布满愁云。
    “好吧!”刘禹锡望着他的脸色,才醒悟过来。
    他边安慰边自嘲地说:“刘全,你也两鬓斑白了,别只担心我的身体,你也要注意身体。你是知道的,我是个业余大夫啊!医术虽然距华佗还有十万八千里,但调理老夫自己的身体还是绰绰有余的。哈哈哈!我就是没有治好自己的老寒腿,只好借助你的双手走路啊。”
    “老爷,伺候您是奴才的责任。”
    刘全问:“老爷,您的自传脱稿了吗?奴才建议请一位先生执笔,您说他写,这样老爷就能轻松许多。”
    “嗯。”刘禹锡模糊地应承着,人却陷入了沉思。
    唉!岁数大了,思维就没有那么缜密。他猛然意识到,自己还没有认真回答刘全的问话呢。
    他望了望他,得意地笑了笑说:“不必了,我已经脱稿了。”
    说着,他就抑扬顿挫地朗读起了他刚刚脱稿的自传:
    子刘子,名禹锡,字梦得。其先汉景帝贾夫人子胜,封中山王,谥曰靖,子孙因封为中山人也。七代祖亮,事北朝,为冀州刺史、散骑常侍。遇迁都洛阳,为北部都昌里人。世为儒而仕。坟墓在洛阳北山,其后地狭不可依,乃葬荥阳之檀山原。由大王父已还,一昭一穆如平生。曾祖凯,官至博州刺史。祖锽,由洛阳主簿,察视行马外事,岁满,转殿中丞、侍御史,赠尚书祠部郎中。父讳绪,亦以儒学天宝末应进士。遂及大乱,举族东迁,以违患难。因为东诸侯所用,后为淮西从事,本府就加盐铁副使,遂转殿中,主务于甬桥,其后罢归浙右。至扬州,遇疾不讳。小子承夙训,禀遗教,眇然一身,奉尊夫人,不敢殒灭。后忝登朝或领郡,蒙恩泽,先府君累赠至吏部尚书,先太君卢氏由彭城县太君赠至范阳郡太夫人。
    初,禹锡既冠,举进士,一幸而中试。间岁,又以文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官司闲旷,得以请告,奉温清。是时年少,名浮于实,士林荣之。及丁先尚书忧,迫礼不死,因成痼疾。既免丧,相国、扬州节度使杜公,领徐、泗,素相知,遂请为掌书记。捧檄入告,太夫人曰:“吾不乐江淮间,汝宜谋之于始。”因白丞相以请,曰:“诺。”居数月而罢徐、泗。而河路犹艰难,遂改为扬州掌书记。涉二年,而道无虞,前约乃行,调补京兆渭南主簿。明年冬,擢为监察御史。
    贞元二十一年春,德宗新弃天下,东宫即位。时有寒隽王叔文,以善弈棋,得通籍博望。因间隙得言及时事,上大奇之。如是者积久,众未知之。至是起苏州掾,超拜起居舍人、充翰林学士。遂阴荐丞相杜公,为度支、盐铁等使。翌日,叔文以本官及内职兼充副使。未几,特迁户部侍郎,赐紫,贵振一时。愚前已为杜丞相奏署崇陵使判官,居月余日,至是改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等案。
    ……
    行年七十有一,身病之日,自为铭曰:不夭不贱,天之祺兮。重屯累厄,数之奇兮。天与所长,不使施兮。人或加讪,心无疵兮。寝于北牖,尽所期兮。葬近大墓,如生时兮。魂无不之,庸讵知兮?
    P1-3
                                                    
目录
                                                        第一章  病树前头万木春
第二章  私塾熏熏出俊才
第三章  蝶采花儿花恋蝶
第四章  好事多磨喜相逢
第五章  同窗同科难同士
第六章  丁忧戏撰陋室铭
第七章  仕途不顺遇贵人
第八章  军旅生涯崭头角
第九章  革新之舟扬风帆
第十章  美人引发山雨来
第十一章  昙花一现尽凋零
第十二章  贬谪之途路漫漫
第十三章  桃花源水淌芳香
第十四章  天论人生谱义歌
第十五章  风雨郎州几多愁
第十六章  真金哪怕烈火炼
第十七章  坚冰融化会有时
第十八章  逆境方见真情在
第十九章  秋风卷起诀别忧
第二十章  为民解困踏潮头
第二十一章  雨后彩虹映夕阳
第二十二章  丁忧为友编文集
第二十三章  一路饮出多少愁
第二十四章  竹枝词唱人间事
第二十五章  祈雨救父烈女焚
第二十六章  有情莫道梨花薄
第二十七章  坎坷风雨几时休
第二十八章  激流勇退避党争
第二十九章  行善如流断奇案
第三十章  啼笑朝廷一块砖
第三十一章  收官同州始流芳
第三十二章  留守东都度残春
                                                    
试读
                                                        楔子
    昔贤多使气,忧国不谋身。
    目览千载事,心交上古人。
    侯门有仁义,灵台多苦辛。
    不学腰如磬,徒使甑生尘。
    ——刘禹锡
    六朝古都洛阳城的冬天,雪在不停地下着,飘飘扬扬地从天上落下,落到古色古香的屋顶上,落在铺满青砖石的地面上,很轻盈,如小猫的脚步一般。
    刘府院内的两株古榕树上,穿上了白衣服、白帽子、白棉袄、白围巾,好一片白色天地。
    下了一夜的大雪,终于在晌午时分停了,屋檐下、假山边,有串串冰凌在闪闪发光。
    已是古稀之年的刘禹锡,坐在一辆木制轮椅上,正在书房里聚精会神地撰写他人生自传《子刘子自传》。
    毕竟年纪大了,自传刚脱稿,他就感觉腰酸体胀,于是,他停下手中的毛笔,正要抬起双臂伸个懒腰时,由于双眼长期被墨汁的黑体笼罩着,突然受到窗外冰凌的刺激,本能地将双眼闭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他慢慢地睁开眼适应了一下窗外的环境,就对身边候着的管家说:“刘全,请推着我到后花园去看看,我喜欢这洁白无瑕的雪景。”
    正在专心为他研墨的刘全忙应着:“好的,老爷。”
    吱嘎吱嘎……一阵声响,一辆大大的双轮轱辘的木制手推车,从刘府的书房推出,滚进了一片白色的后花园。
    “刘全,孩子们来书信否,他们今年回不回洛阳过春节?”
    不知怎的,人越老越怕孤独,总思念儿孙绕膝的乐趣。
    “老爷,放心吧,春节快到了,您老的孙子、外孙像小燕子一样,很快就会飞回来了,到时您别埋怨他们吵个不停。”
    刘禹锡像个小顽童似的“嘿嘿”直笑。
    “老爷,就在假山旁看雪景吧,这里避风,您这老寒腿再也不能经受寒风侵袭了。”
    刘全望着他那瘫痪的双腿,脸色布满愁云。
    “好吧!”刘禹锡望着他的脸色,才醒悟过来。
    他边安慰边自嘲地说:“刘全,你也两鬓斑白了,别只担心我的身体,你也要注意身体。你是知道的,我是个业余大夫啊!医术虽然距华佗还有十万八千里,但调理老夫自己的身体还是绰绰有余的。哈哈哈!我就是没有治好自己的老寒腿,只好借助你的双手走路啊。”
    “老爷,伺候您是奴才的责任。”
    刘全问:“老爷,您的自传脱稿了吗?奴才建议请一位先生执笔,您说他写,这样老爷就能轻松许多。”
    “嗯。”刘禹锡模糊地应承着,人却陷入了沉思。
    唉!岁数大了,思维就没有那么缜密。他猛然意识到,自己还没有认真回答刘全的问话呢。
    他望了望他,得意地笑了笑说:“不必了,我已经脱稿了。”
    说着,他就抑扬顿挫地朗读起了他刚刚脱稿的自传:
    子刘子,名禹锡,字梦得。其先汉景帝贾夫人子胜,封中山王,谥曰靖,子孙因封为中山人也。七代祖亮,事北朝,为冀州刺史、散骑常侍。遇迁都洛阳,为北部都昌里人。世为儒而仕。坟墓在洛阳北山,其后地狭不可依,乃葬荥阳之檀山原。由大王父已还,一昭一穆如平生。曾祖凯,官至博州刺史。祖锽,由洛阳主簿,察视行马外事,岁满,转殿中丞、侍御史,赠尚书祠部郎中。父讳绪,亦以儒学天宝末应进士。遂及大乱,举族东迁,以违患难。因为东诸侯所用,后为淮西从事,本府就加盐铁副使,遂转殿中,主务于甬桥,其后罢归浙右。至扬州,遇疾不讳。小子承夙训,禀遗教,眇然一身,奉尊夫人,不敢殒灭。后忝登朝或领郡,蒙恩泽,先府君累赠至吏部尚书,先太君卢氏由彭城县太君赠至范阳郡太夫人。
    初,禹锡既冠,举进士,一幸而中试。间岁,又以文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官司闲旷,得以请告,奉温清。是时年少,名浮于实,士林荣之。及丁先尚书忧,迫礼不死,因成痼疾。既免丧,相国、扬州节度使杜公,领徐、泗,素相知,遂请为掌书记。捧檄入告,太夫人曰:“吾不乐江淮间,汝宜谋之于始。”因白丞相以请,曰:“诺。”居数月而罢徐、泗。而河路犹艰难,遂改为扬州掌书记。涉二年,而道无虞,前约乃行,调补京兆渭南主簿。明年冬,擢为监察御史。
    贞元二十一年春,德宗新弃天下,东宫即位。时有寒隽王叔文,以善弈棋,得通籍博望。因间隙得言及时事,上大奇之。如是者积久,众未知之。至是起苏州掾,超拜起居舍人、充翰林学士。遂阴荐丞相杜公,为度支、盐铁等使。翌日,叔文以本官及内职兼充副使。未几,特迁户部侍郎,赐紫,贵振一时。愚前已为杜丞相奏署崇陵使判官,居月余日,至是改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等案。
    ……
    行年七十有一,身病之日,自为铭曰:不夭不贱,天之祺兮。重屯累厄,数之奇兮。天与所长,不使施兮。人或加讪,心无疵兮。寝于北牖,尽所期兮。葬近大墓,如生时兮。魂无不之,庸讵知兮?
    P1-3
                                                    
前言/序言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出 生于浙江嘉兴。唐贞元九年 (793)取进士,曾担任太 子校书、掌书记、县主簿、 监察御史兼领监察使、兼署 崇陵使判官转屯田员外郎; 郎州司马;连州、夔州、和 州、苏州、汝州、同州刺史 ;主客郎中、礼部郎中兼集 贤殿学士、太子宾客、加检 礼部尚书;追赠户部尚书。 葬于河南荥阳檀山原。 他是唐代中期的政治家 、思想家、文学家、医学家 、诗人。 他出身于一个幕僚书香 世家,从小聪颖过人。他的 思想鹤立鸡群、文章才藻富 赡、诗词妙笔生花。他还对 哲学、经学、书法、音乐、 佛教、天文等都有研究。他 被誉为唐代诗豪,他的诗文 作品中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 深远影响,在中国以及日本 的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诗文充满魅力,以 至历朝历代名人墨客如白居 易、王安石、苏轼、刘墉、 刘伯温、顾炎武、鲁迅、毛 泽东等对刘禹锡的诗文都有 引用、点评、探讨。 一 他忧国忧民的政治思想 抱负的形成,与他生活的年 代密不可分,当时正是“安 史之乱”之后,“黄巢起义” 之前,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的 历史时期。 以“二王、刘、柳”发起 的“永贞革新”触犯了专权的 宦官、割据藩镇和士族大夫 们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合 力反对。他们攻击革新派是 “倾太宗盛业,危殿下家邦” ,并勾结宦官鼓动李纯夺取 了皇位,导致“永贞革新”失 败,著名的“八司马”事件, 就发生在这个时期。 “永贞革新”失败,刘禹 锡遭贬后,他曾多次向各界 求助平反,唯独不向自己的 姻亲、权势显赫的宦官头目 薛盈珍求情,体现出他不向 宦官低头的傲骨。 刘禹锡和柳宗元小时为 同窗,青年同登进士榜,中 年结为政治盟友,晚年是患 难兄弟,堪称桃园结义的又 一典范。 他与韦应物、白居易合 称苏州刺史“三杰”,并与白 居易合称“刘白”,与元稹有 过命之交。 刘禹锡同情琵琶女泰娘 的不幸遭遇,将她的故事用 《泰娘歌》一诗抒发,表达 他对现实社会的愤懑。白居 易的《琵琶行》是六年后, 在《泰娘歌》的基础上和唱 的一首千古绝唱。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 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 刘郎去后栽。 他通过人们在玄观庙里 观看桃花的生活琐事,用以 讥讽当朝新贵,表达了他不 畏权势的刚毅性格。 刘禹锡被贬逐京期间, 曾任连州、夔州、安州、苏 州、汝州和同州刺史。 他的政治思想鹤立鸡群 ,任人唯贤,破格起用人才 ,冲破了当时社会体制的囚 笼,实为难得。 他在任连州刺史时,儿 时同窗平民裴昌禹来投奔他 ,他热情有加,并资助鼓励 、举荐他报考进士,一举成 功。 他在任监察御史巡视农 村时,曾为黄州农村私塾简 陋,上书宰相韦执谊,建议 节省祭祀开支,用以补贴农 村助学专用费用。 刘禹锡用过人的智慧和 勇气在临终前撰著了《子刘 子自传》,传中石破天惊, 他在颂扬王叔文的同时,大 胆揭露了宦官勾结藩镇发动 的宫廷政变,谋杀顺宗皇帝 ,扼杀“永贞革新”的阴谋, 为后人研究唐朝这一段历史 ,留下了宝贵的证据。 二 刘禹锡的文章和诗词极 具魅力。他的散文在唐代就 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旧 唐书》卷一六〇史臣曰:“ 贞元、大和之间,以文学耸 动缙绅之伍者,宗元、禹锡 而已。其巧丽渊博,属辞比 事,诚一代之宏才。”还有 唐赵璘《因话录》等书对刘 禹锡的散文颇有好评。 自宋至清,以及现代文 人学子,均有人喜爱并学习 刘禹锡的诗文。苏轼的《辩 试馆职策问札子二首》其二 云: 臣闻之古人曰:人之至 信者,心目也。相亲者,母 子也。不惑者,圣贤也。然 至于窃铁而知心目之可乱, 于投杼而知母子之可疑,于 拾煤而知圣贤之可惑…… 苏轼的这段文字,基本 上是根据刘禹锡《上杜司徒 书》演变、发挥而来的,其 《上杜司徒书》中曰: 人之至信者心目也,天 性者父子也,不惑者圣贤也 。然而于窃铁而知心目之可 乱,于掇蜂而知父子之可间 ,于拾煤而知圣贤之可疑。 在苏轼的文章里的“窃铁 ”和“拾煤”的两个典故也和 刘禹锡《上杜司徒书》中的 “窃铁”“拾煤”如出一辙,只 不过苏轼比刘禹锡少用了一 个“掇蜂”的典故罢了。 刘禹锡的哲学论文《天 论》和政论文《辩述论》等 文章,对宋代张载、王安石 的唯物主义思想和革故鼎新 的政治抱负有一定的影响。 刘禹锡的《天论》三篇 ,是总结出自己的感观,继 承屈原《天问》,荀子《天 论》,柳宗元《天对》《天 说》等“道天”是由天体自然 学说的唯物论而衍生的,而 张载在刘禹锡《天论》的基 础上进一步发扬光大,填补 了刘禹锡没有研究“天人”“ 天人一气”唯物主义思想的 空白。 五 刘禹锡的才学魅力。他 撰著哲学著作《天论》三篇 ,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 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 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 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等诗文一千零五十五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