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蒲松龄传》以蒲松龄的生平经历为主轴,巧妙融入《聊斋志异》各篇故事的写作背景,深入挖掘其鲜为人知的逸闻轶事,细致勾勒出蒲松龄在科举失意与笔墨坚守的矛盾中坎坷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朦胧中,一位左胸贴着铜钱大膏药的僧人走进房去;刚出生的小松龄,胸前也有一块青色胎记。
  1
  明崇祯十三年(1640)四月十二日,天色刚刚放亮,蒲家庄一户人家的大门“吱呀”一声打开了,一个十四五岁的后生从院子里走出来,转头对身后的董氏和田嫂说道:“婶婶,娘,我很快就能赶到济南,见到我的蒲叔!”
  董氏听了,点了点头,连忙将装着煎饼和大葱的褡裢递给了他,又叮咛了几句:“路上千万要小心啊!”
  后生说道:“这条道,我跟着蒲叔去济南送货,已走过两趟了,婶婶放心好了!”说完,就沿着淄川的官道,朝济南方向走去。
  董氏和田嫂站在门口,目不转睛地望着少年的背影,一直望到看不见影子了,她们才转身回到家中。此时,东边天上已有了一抹红云。
  那个少年叫田秋,是蒲家庄少有的外姓人。八年前,山东一带先是干旱,开春以来就没下过一滴雨!播下的谷子因干旱都成了枯草!之后又发生了蝗灾,一群群的蝗虫像一片片的乌云,遮天蔽日!它们一落地,就是密密麻麻的一层!人们用烟熏,用扫帚扑打,都无济于事!它们吃光了每一片叶子之后,又“嗡”的一声飞走了!
  这一年,许多村庄颗粒无收,人们只得搀着老人,背着孩子,成群结队地外出逃荒。有的人走着走着,身子一歪,就倒在了路边!人们挖个土坑就将他安葬了,别说是坟堆,连个坟头都没有!
  听人说,有的人靠树叶充饥,树叶吃光了,就剥下树皮吃,树皮剥光了,竟然挖开新坟,吃死人的肉!
  《淄川县志》上记载了这种人间悲剧:“大饥,人相食。”也就是饿极了的人,扒开新坟,煮食死人的肉!
  蒲松龄后来在所写的《聊斋志异·刘姓》中也提到过此事:“初,崇祯十三年,岁凶,人相食。”
  也就在这一年,从外地来逃荒的一家三口,路过蒲家庄时,走着走着,丈夫眼前一黑,便倒在了路边,再也没有起来。妻子和孩子跪在地上,每人头上插了一根草——妻子想把自己和孩子卖了,换口棺木安葬丈夫。
  逃荒的人都自身难保,只能抹着眼泪走了;村庄里的人也都饥肠辘辘,爱莫能助!蒲槃得知之后,便领着蒲姓的族人,安葬了逝者,又将母子二人临时安置在菜园子的土屋里,还送去了二升高粱米。
  有了安身之所之后,这田氏母子二人相依为命,终于熬过了大灾之年!田氏知恩图报,她看到蒲槃长年在外经商,就经常替他看管菜园子,也时常帮董氏做些杂事。前天,她看到董氏临产,就建议派人去济南送信,让蒲槃尽快回家。但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人,因为儿子田秋曾跟随蒲槃去济南送过货,于是她才打发田秋前去济南送信。
  2
  贩卖货物的商人,叫行商,有固定地点的叫坐商,蒲槃就是行商。他经营的货物大都是各地的土特产,如潍县产的鞭炮,烟台产的海带和干鱼,青州产的杏仁,威海晒的海盐,也有江南的桐油和农家纺织的粗布。到了腊月,也进一些书写对联的红纸和杨柳青年画。他为人厚道,讲信用,办事认真,又乐于助人,赢得了同行的敬重。
  为了进一批瓷盘、瓷碟、蜡烛等货物方便存货,他在趵突泉边租下了一座闲置的三合院,作为堆放货物的货栈,还请原来的房主肖伯做了他的记账先生。
  有一年冬月的一天,已是后半晌了,他觉得肚子饿了,便去东街买了两个烧饼回来充饥,刚回到门口,见一个三十岁出头的汉子蹲在墙根下,浑身瑟瑟发抖。
  蒲槃低下头问道:“您在这里……”
  汉子说:“天太冷了,我在这里避避风。”
  “在大街上避风,不是越避越冷吗?”
  汉子没有回答,只是目光直直地望着他手里的烧饼。
  蒲槃一看就明白了,连忙说道:“这里风大,到我屋里坐坐吧!”
  汉子听了,顺从地站起来,随他进了货栈。
  蒲槃让肖伯为他倒了一杯热水,又将两个烧饼递给了他,他接过后,便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
                                                    
目录
                                                        001 第一章
朦胧中,一位左胸贴着铜钱大膏药的僧人走进房去;刚出生的小松龄,胸前也有一块青色胎记。
015 第二章
他从湖中捞出一个小包袱,摇身一变,竟成了杏花大酒店的大掌柜。
031 第三章
孝妇河里流淌着感人的故事;柳泉的树洞里藏着一只小狐狸。
045 第四章
寒食祭祖,终于知道了家族的变故;起义失败的于七到底去了何处?
057 第五章
水深火热的蒲家庄,谁是真凶?
062 第六章
孩子王赢得了老道长的桃木剑;晏婴一人征服了楚国的君臣!
075 第七章
躲过了清廷的选秀,十八岁的新郎娶了十五岁的新娘;科举考试连获县、府、省三个第一名。
082 第八章
科举考试,连中三元,宴席上来了位不速之客。
088 第九章
乡试落榜,三人寻找前贤的遗迹。
099 第十章
寻亲的母子,竟溺死在水塘中;兄弟分家,搬进了两间场屋。
109 第十一章
吹箫的白衫后生,竟然是位戏班中的刀马旦;一出《墙头记》,鞭挞了世间的不孝逆子!
117 第十二章
梦中见到了命运多舛的胞妹,竟被丈夫拐到了异地他乡。
125 第十三章
咸带鱼竟成了预兆阴晴的神龙;当了五个月的大周皇帝驾崩;为了兑现对朋友的承诺,巧妙地进了孔庙礼拜。
137 第十四章
坐馆教书,听到了一个凄美的故事。
143 第十五章
月光下窗外站着一位妙龄少女,听了一个故事,写成了《崂山道士》。
150 第十六章
领略了巍峨雄伟的泰山,听了“石敢当”的故事,留下了一篇《秦松赋》
159 第十七章
庆功宴后,狱吏的左手不见了;城外的山丘旁边,传出了“呜呜”的箫声。
167 第十八章
朱三贵被两个淹死鬼拽进了水底;烧塌了的杏花大酒楼,发现一段烧焦了的木头上,有半支烧熔了的金钗!
173 第十九章
赴江南的途中,投宿一家野店,听了一个野故事。
179 第二十章
初到江南,在县令的家宴上,一位女子为他弹奏了一曲《琵琶行》。
184 第二十一章
桂十六讲了一个狐狸报恩的故事,吐露了自己的悲酸身世;富春江的船只,为什么夜间才能过严滩?
193 第二十二章
打开官塘放生鲈鱼,官员们敢怒不敢言;严惩恶人歹徒,父母官受百姓们爱戴。
198 第二十三章
学医造福乡邻,医著流传后世;《草木春秋》剧本,生旦净丑一起上演。
210 第二十四章
鸿雁传书,高邮有两个版本;文游台上诗人吟诗,古驿站里役夫流泪。
227 第二十五章
高邮的古墓、古墩和古柏林中藏着太多的故事;告别江南,回来享受天伦之乐;一位有情有义的苦命女子,到底去了何处?
234 第二十六章
毕家的藏书楼是一座文化金矿;住进绰然堂的第一天,就挖了个《祝翁》的故事。
242 第二十七章
塾馆开讲的第一课,讲的却是一个“三白”的故事;终于见到了文坛领袖王渔洋。
248 第二十八章
西铺坐馆三十年,结交了朋友,开阔了眼界;《聊斋志异》终于定稿,却未能等来文坛领袖的序言。
259 第二十九章
草亭设茶,恳求行人留下奇人异闻传说,小孙子成了他收集故事的得力助手。
266 第三十章
七十一岁考成岁贡生;三才子酒礼再次聚首;中秋节四代团圆,却又老孤失伴。
274 第三十一章
晚霞中的光影。
279 尾声
他走了,却为后世树起了一座熠熠生辉的丰碑!
285 后记
                                                    
试读
                                                          第一章
  朦胧中,一位左胸贴着铜钱大膏药的僧人走进房去;刚出生的小松龄,胸前也有一块青色胎记。
  1
  明崇祯十三年(1640)四月十二日,天色刚刚放亮,蒲家庄一户人家的大门“吱呀”一声打开了,一个十四五岁的后生从院子里走出来,转头对身后的董氏和田嫂说道:“婶婶,娘,我很快就能赶到济南,见到我的蒲叔!”
  董氏听了,点了点头,连忙将装着煎饼和大葱的褡裢递给了他,又叮咛了几句:“路上千万要小心啊!”
  后生说道:“这条道,我跟着蒲叔去济南送货,已走过两趟了,婶婶放心好了!”说完,就沿着淄川的官道,朝济南方向走去。
  董氏和田嫂站在门口,目不转睛地望着少年的背影,一直望到看不见影子了,她们才转身回到家中。此时,东边天上已有了一抹红云。
  那个少年叫田秋,是蒲家庄少有的外姓人。八年前,山东一带先是干旱,开春以来就没下过一滴雨!播下的谷子因干旱都成了枯草!之后又发生了蝗灾,一群群的蝗虫像一片片的乌云,遮天蔽日!它们一落地,就是密密麻麻的一层!人们用烟熏,用扫帚扑打,都无济于事!它们吃光了每一片叶子之后,又“嗡”的一声飞走了!
  这一年,许多村庄颗粒无收,人们只得搀着老人,背着孩子,成群结队地外出逃荒。有的人走着走着,身子一歪,就倒在了路边!人们挖个土坑就将他安葬了,别说是坟堆,连个坟头都没有!
  听人说,有的人靠树叶充饥,树叶吃光了,就剥下树皮吃,树皮剥光了,竟然挖开新坟,吃死人的肉!
  《淄川县志》上记载了这种人间悲剧:“大饥,人相食。”也就是饿极了的人,扒开新坟,煮食死人的肉!
  蒲松龄后来在所写的《聊斋志异·刘姓》中也提到过此事:“初,崇祯十三年,岁凶,人相食。”
  也就在这一年,从外地来逃荒的一家三口,路过蒲家庄时,走着走着,丈夫眼前一黑,便倒在了路边,再也没有起来。妻子和孩子跪在地上,每人头上插了一根草——妻子想把自己和孩子卖了,换口棺木安葬丈夫。
  逃荒的人都自身难保,只能抹着眼泪走了;村庄里的人也都饥肠辘辘,爱莫能助!蒲槃得知之后,便领着蒲姓的族人,安葬了逝者,又将母子二人临时安置在菜园子的土屋里,还送去了二升高粱米。
  有了安身之所之后,这田氏母子二人相依为命,终于熬过了大灾之年!田氏知恩图报,她看到蒲槃长年在外经商,就经常替他看管菜园子,也时常帮董氏做些杂事。前天,她看到董氏临产,就建议派人去济南送信,让蒲槃尽快回家。但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人,因为儿子田秋曾跟随蒲槃去济南送过货,于是她才打发田秋前去济南送信。
  2
  贩卖货物的商人,叫行商,有固定地点的叫坐商,蒲槃就是行商。他经营的货物大都是各地的土特产,如潍县产的鞭炮,烟台产的海带和干鱼,青州产的杏仁,威海晒的海盐,也有江南的桐油和农家纺织的粗布。到了腊月,也进一些书写对联的红纸和杨柳青年画。他为人厚道,讲信用,办事认真,又乐于助人,赢得了同行的敬重。
  为了进一批瓷盘、瓷碟、蜡烛等货物方便存货,他在趵突泉边租下了一座闲置的三合院,作为堆放货物的货栈,还请原来的房主肖伯做了他的记账先生。
  有一年冬月的一天,已是后半晌了,他觉得肚子饿了,便去东街买了两个烧饼回来充饥,刚回到门口,见一个三十岁出头的汉子蹲在墙根下,浑身瑟瑟发抖。
  蒲槃低下头问道:“您在这里……”
  汉子说:“天太冷了,我在这里避避风。”
  “在大街上避风,不是越避越冷吗?”
  汉子没有回答,只是目光直直地望着他手里的烧饼。
  蒲槃一看就明白了,连忙说道:“这里风大,到我屋里坐坐吧!”
  汉子听了,顺从地站起来,随他进了货栈。
  蒲槃让肖伯为他倒了一杯热水,又将两个烧饼递给了他,他接过后,便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
                                                    
前言/序言
                                                          柳泉遐思
  1
  站在柳泉之畔,我遐思井喷。
  我出生在崂山脚下的李村河边,少年时期就听说过崂山道士,以及李白在崂山遇到八百多岁的神仙安期生,还吃过比甜瓜还大的枣子。苏东坡也说过,崂山有很多神仙,但也只能听到他们的说话声,却看不见他们的样子……我也曾登上过崂山,夜宿下清宫中的客舍,寻找过幻化成人形的白牡丹和红山茶;还登上过崂山的巨峰顶,欣赏过海上日出的壮观……
  我的二舅是残障人士,也是业余说书人。每到晚饭后,他便坐在灯下,向邻居们讲述罗通扫北、薛仁贵征东、隋唐演义,以及崂山一带奇人趣事的传说,也讲一些狐仙花妖以及善恶有报的故事……在那个年代,我就听说过蒲松龄的大名,但总觉得离他十分遥远。
  2
  到了青年时期,我才渐渐走近这位短篇小说之王和他的《聊斋志异》。我从军时先在一艘扫雷舰上当过水兵和文书,又在青岛基地宣传部担任过文艺助理员。1961年,我在北海舰队文化部工作时,机关的一位老作家给了我一册《不怕鬼的故事》。他还告诉我,1961年,著名诗人何其芳接到了毛泽东主席亲自交代的一项任务,即出版一册《不怕鬼的故事》。出书的时候,可将序文在《红旗》和《人民日报》上登载。
  自此,我便对蒲松龄和他的《聊斋志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
  无独有偶,我在工业战线上工作多年之后,被调到了文艺部门,一干就是十年,直至退休。虽然有了写蒲松龄的环境和时间,却仍然不敢贸然下笔。
  办了退休手续后,因青岛离蒲松龄的老家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不远,加上淄博有我的亲戚,所以多次路过淄博,瞻仰过他的故居,还在柳泉品过茶。蒲松龄研究会的朋友们为我提供了有关资料二十余种。于是,在朋友们的大力支持下,我断断续续地写了三年,但因种种原因,曾三易其稿。最后一稿,是手写的,先将初稿写在纸上,因字迹潦草,加之简繁体混合使用,又视力下降,须借用放大镜,劳累不堪,差点半途而废。幸亏有友人史先生参与合著,增加了内容,反复校正,才终于完成了送审稿。
  4
  初稿虽然完成,不过我心中有一个至今未能解开的谜团。蒲松龄在四十岁之后,将他收集到的故事进行修改、整理,编辑成若干册,在社会上已广为流传。他呕心沥血写成的《聊斋志异》,经过人们的传抄、刻行、注释、辑佚、整编后,版本众多,还有日、朝、越、英、俄、意、捷克、罗马尼亚、波兰等众多译文也先后出版。根据《聊斋志异》拍摄的影视作品有近百部,可见其作品影响之大,流传之广。
  不过他也给后人留下了一个解不开的谜团:他在临终前,曾嘱咐长子蒲箬将《聊斋志异》刻版传世。还将一个装有文稿的包袱交给他,并叮嘱谁也不许看包袱里的文稿。在其死后要放在他的头下枕着,装进棺材,蒲箬照办了。这些不许人看的文稿,已成了一个永远都解不开的谜团。也许,这就是这位老先生的高明之处吧。
  5
  蒲松龄参加科举考试时,曾连获县、府、省童子试的第一名,但始终未踏上仕途。他去江南为县令当幕宾时,虽只有一年时间,却写下了大量的短篇小说和诗词。以春秋笔法鞭挞官场上的假恶丑,讴歌人世间的真善美,这是他的智慧,也是他的良心。
  我在江南整整生活了六十个春秋,那片热土哺育了我,父老乡亲帮助了我,我却少有建树和回报,心中深感愧疚!借拙作问世之际,向如诗似画的江南,向鄂州的父老乡亲表达我最诚挚的谢意。我站在柳泉之畔,高山仰止,向这位伟大作家顶礼膜拜!
  是为序。
  刘敬堂 写于青岛
                                                    
                      

                   


















